首页 > 88必威

煤气再燃还原氮氧化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0:18
热度:

煤气再燃还原氮氧化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摘要】:电站燃煤过程排放的氮氧化物(NO_x)气体是危害最大、最难处理的大气污染物之一。燃料再燃是降低NO_x排放的有效技术手段,将现有的

【摘要】: 电站燃煤过程排放的氮氧化物(NO_x)气体是危害最大、最难处理的大气污染物之一。燃料再燃是降低NO_x排放的有效技术手段,将现有的地下气化煤气气源作为再燃燃料,研究煤气再燃还原NO_x的特性。 研究煤气再燃还原NO_x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对该过程进行模拟,揭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历程,最终达到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向有利于NO_x还原方向进行。本文建立了一个适用于煤气再燃还原NO_x的化学反应机理(362个反应62种组分)。煤气中对NO_x还原起主要作用的气体是H_2、CO和CH4。采用本文建立机理分别对H_2、CO和CH4作为再燃燃料还原NO_x的过程进行模拟,并与已有试验结果相对比,模拟结果能较好的反映试验所得趋势,从而验证了该建立机理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通过大量的敏感性分析,得出所建立机理中:H_2还原NO_x在低温还原性氛围时,NO主要通过反应H_2+NO=HNO+H和HNO+NO=N_2O+OH来实现还原脱除;高温还原性氛围时通过反应NO+H_2=HNO+H,HNO+H=NH+OH,NH+NO=...及NO+H=N+OH,N+NO=N_2+O来实现还原NO;CO还原NO_x在高温还原性氛围时主要是通过反应NO+CO=CO2+N来进行;CH4对NO的还原主要通过反应HCCO+NO及CHi+NO来实现。 在气体反应器试验台上对煤气还原NO_x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采用本文建立机理对试验工况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再燃各影响因素对煤气再燃还原NO的影响规律。由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当化学当量比为0.55和0.7时,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NO脱除率逐渐升高;当化学当量比为0.9时,存在一个最佳反应温度。化学当量比为0.55时,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化学当量比为0.7和0.9时,计算结果低估了煤气还原NO的能力,但二者定性上是基本一致的。在各种不同的反应温度水平下,随着化学当量比的增大,NO脱除率逐渐降低。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NO脱除率升高,当化学当量比为0.85时,增加幅度不大,此时一味提高停留时间,对NO脱除未必有很大益处。随着初始NO浓度的增加,NO脱除率升高。在各种反应温度水平下,增加再燃燃料比可提高NO的还原效率。随着反应器内压力的增加,NO脱除率显著增加。 【关键词】:再燃 煤气 NO_x 化学反应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NO_x的危害10
  • 1.3 低NO_x燃烧技术10-13
  • 1.3.1 燃料再燃11-12
  • 1.3.2 空气分级燃烧12
  • 1.3.3 低NO_x燃烧器12
  • 1.3.4 烟气再循环12-13
  • 1.3.5 低氧燃烧13
  • 1.4 燃料再燃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13-15
  • 1.4.1 再燃燃料14
  • 1.4.2 再燃区温度14
  • 1.4.3 化学当量比14-15
  • 1.4.4 停留时间15
  • 1.4.5 初始NO_x含量15
  • 1.5 气体燃料再燃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15-17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煤气再燃还原NO_x的化学动力学理论18-27
  • 2.1 煤气再燃还原NO_x的化学反应机理18-22
  • 2.1.1 均相反应动力学18
  • 2.1.2 多重反应系统中独立反应数的确定18-19
  • 2.1.3 多重反应的收率及选择率19-20
  • 2.1.4 均相反应动力学的活化能20
  • 2.1.5 反应机理的建立步骤20-21
  • 2.1.6 煤气还原NO_x的反应机理21-22
  • 2.2 敏感性分析22-23
  • 2.3 反应器模型的选择23-25
  • 2.4 本章小结25-27
  • 第3章 煤气各成分还原氮氧化物的特性研究27-51
  • 3.1 煤气各成分还原特性的试验系统27-29
  • 3.2 H_2 还原氮氧化物的特性研究29-38
  • 3.2.1 本文建立机理(H_2/NO)的敏感性分析31-36
  • 3.2.2 Glarborg2000 机理(H_2/NO)的敏感性分析36-38
  • 3.3 CO还原氮氧化物的特性研究38-46
  • 3.3.1 本文建立机理(CO/NO)的敏感性分析41-45
  • 3.3.2 Glarborg2000 机理(CO/NO)的敏感性分析45-46
  • 3.4 CH4 还原氮氧化物的特性研究46-48
  • 3.5 本章小结48-51
  • 第4章 煤气再燃还原NO_x的特性研究51-64
  • 4.1 试验系统概况51-54
  • 4.2 煤气再燃还原NO的特性研究54-62
  • 4.2.1 化学反应机理的验证54-57
  • 4.2.2 化学当量比对煤气再燃还原NO的影响57-58
  • 4.2.3 停留时间对煤气再燃还原NO的影响58-59
  • 4.2.4 初始NO浓度对煤气再燃还原NO的影响59-60
  • 4.2.5 再燃燃料比对煤气再燃还原NO的影响60-61
  • 4.2.6 压力对煤气再燃还原NO的影响61-62
  • 4.3 本章小结62-64
  •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1
  • 附录71-7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7-81
  • 致谢8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现代煤气化技术及其煤种的适应性分析    原小静;

天铁热轧2×180t转炉干法除尘系统工艺技术改造    王林涛;边海宾;

微波场中长焰煤与焦煤共热解实验研究    宋永辉;苏婷;兰新哲;裴建军;

燃煤发电锅炉脱硝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DAVID Moyeda;周伟;徐光;

抚顺油母页岩的综合利用开发与现状    崔洪涛;

《上海煤气》稿约    

教你避“火”绝招    

HPF法脱硫在生产过程中的运行及改进    曹丽秀;

济钢3200m~3高炉铁口喷溅治理    张小伟;王立波;杜敏庆;

宜兴港华:深植优质服务理念    董新苗;吴采莲;

提高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率的措施    刘彦平;赵友虎;赵振海;

燃煤锅炉改烧焦炉煤气的技术改造    刘新平;

全干法除尘技术在鞍钢高炉上的应用    孟凡双;李仲;

抓住机遇,推动煤气结构调整,促进节能降耗工作    李会龙;

浅谈柳电锅炉掺烧柳钢煤气的成效    唐军生;

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提高转炉蒸汽、煤气回收工作    焦辉;

邯钢7#转炉煤气回收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武崇志;常浩;

煤气压送机能耗考察及节能策略    刘早春;

再谈冶金企业煤气平衡    王秀纯;范锤利;兆春民;

副产煤气回收利用的实践    嵇咏力;

市人大代表视察煤气安全工作    记者 李晓茹

煤气安检进万家    栾波

市煤气公司多措并举确保安全    通讯员 景荣

穗煤气公司“换领导” 市民担心煤气涨价    记者 曾妮

本溪市165户居民喜别无煤气历史    特约记者 李方凯

要保证市民用上充足的煤气    记者 徐洁净 实习生 廖源

煤气公司发布安全警示    本报记者 齐岚

探访河北港陆煤气泄露事故    本报记者 谢吉恒 郑戈

供气压力前所未有 煤气公司全力保气    雷鸣 毕强

煤气化第二焦化厂实现煤气余热全利用    张秀丽 正亮

煤粉空气分级和再燃技术机理、应用和模型研究    刘茂省

生物质再燃过程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栾积毅

大型电站锅炉水煤浆再燃降低NOx排放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孟德润

气体燃料再燃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苏胜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与先进再燃技术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吕洪坤

直流煤粉低NOx燃烧和再燃技术的实验、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    苟湘

采用煤粉再燃技术炉内流动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    王国忠

富钙生物油脱硫脱硝机理研究    张谋

超细煤粉的燃烧机理与表面化学研究    张超群

四角切圆燃煤锅炉超细煤粉再燃技术数值试验研究    贾艳艳

生物质气化气再燃数值模拟研究    王丽丽

再燃条件下生物质还原氮氮化物特性研究    何金亮

煤气再燃还原氮氧化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钱琳

合成气再燃对降低煤粉NO_x的研究    陈博群

发展中的哈尔滨煤气总公司    赵守义

矿物质催化先进再燃过程中NO_x和SO_2还原试验研究    黄辉

沈阳市煤气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姜楠

化学气相沉积法由煤气制备炭纳米材料的研究    李杞秀

优化煤气参数提高包钢4#高炉TRT功率的工业试验研究    任志强

常温铁系煤气脱硫剂的研究    张翠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