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微生物处理玉米秸秆的腐解特征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0:05
热度:

微生物处理玉米秸秆的腐解特征研究【摘要】: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且产量巨大。但由于秸秆结构和性质的特殊性,导致其难以降解,进而限制了其资源化利用。传统的秸秆

【摘要】: 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且产量巨大。但由于秸秆结构和性质的特殊性,导致其难以降解,进而限制了其资源化利用。传统的秸秆处理方法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大气污染,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负面影响,秸秆生物处理以其污染少、效率高、利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处理方法。但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人们主要关注秸秆中纤维素的降解,忽略了主要的限速有机物——木质素的降解研究。自然界中,木质素的完全降解是真菌、放线菌、细菌或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真菌起主导作用,而白腐真菌是目前公认的木质素降解首选微生物。秸秆降解是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酶作用下完成的,而且需要多种酶协同作用。土地沙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沙化土壤颗粒较粗、质地疏松,使得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极差、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不仅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N、P等营养元素的流失,也造成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利用纤维素分解菌与木质素分解菌联合处理秸秆,并用于沙质土壤改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采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单独发酵、黄孢原毛平革菌与青霉菌混合协同发酵两种方式处理粒度为0.5 cm、1-3 cm、4-5 cm的玉米秸秆。将培养5 d的黄孢原毛平革菌接种于不同粒度的玉米秸秆单独发酵,30℃下恒温培养,分别于培养5、10、15、20、25、30、35、40 d后取样分析。混合发酵是在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15、20、25 d后,接入降解纤维素的青霉菌菌块(1 cm×1 cm),在接种青霉菌的第5、10、15、20 d取样分析,研究生物处理玉米秸秆的腐解特征,获得如下研究成果: 1.黄孢原毛平革菌对0.5 cm、1-3 cm、4-5 cm的玉米秸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分解率和分解时间与玉米秸秆的粒度具有相关性。秸秆粒径越大,木质素的降解率越高,腐殖化程度越高。发酵25 d后,秸秆的降解率和木质素的降解速率均明显趋缓,秸秆处理最佳粒径为4-5 cm。秸秆腐解产物中羧基含量不断增加,酚羟基含量不断降低,说明其腐解过程为氧化过程,酚羟基被氧化为羧基。 2.将降解木质素的黄孢原毛平革菌和降解纤维素的青霉菌做平板拮抗试验,发现青霉菌生长优势较强,对黄孢原毛平革菌有竞争性抑制作用,需将两种菌进行二步混合发酵降解秸秆,即先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一段时间后再接种青霉菌。 3.自然温度条件下混合菌发酵玉米秸秆研究发现,0.5 cm的玉米秸秆在培养45 d后,P25+F20组合发酵玉米秸秆的降解率最高。接种青霉菌后腐殖酸类物质含量降低,说明青霉菌不利于腐殖酸的形成。酚羟基含量下降,说明接种青霉菌后纤维素得到有效降解。 4.电镜分析结果发现,未经发酵的玉米秸秆表观结构紧密规整,而经过黄孢原毛平革菌和混合菌发酵降解后的玉米秸秆,其表观结构已被破坏,存在很多的裂缝和空洞,且混合菌处理玉米秸秆的效果优于单一菌种的处理。 5.对比发酵前后秸秆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发现黄孢原毛平革菌处理秸秆后,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发生分解,使得羟基和亚甲基基团减少,同时也表明酚类化合物被氧化成醌类物质。秸秆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后生成酰胺类化合物、硝酸盐和氨盐。 【关键词】:黄孢原毛平革菌 青霉菌 玉米秸秆 腐解特征 生物氧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第1章 文献综述13-21
  • 1.1 秸秆的结构组成13-14
  • 1.1.1 纤维素13
  • 1.1.2 半纤维素13-14
  • 1.1.3 木质素14
  • 1.2 秸秆利用方式及现状14-16
  • 1.2.1 生产饲料14
  • 1.2.2 能源利用14-15
  • 1.2.3 工业原料15
  • 1.2.4 还田肥料15-16
  • 1.3 秸秆处理技术研究现状16-19
  • 1.3.1 物理处理16-17
  • 1.3.2 化学处理17
  • 1.3.3 生物处理17-19
  • 1.4 结构表征技术简介19-21
  • 1.4.1 扫描电镜分析19
  • 1.4.2 X射线衍射19-20
  • 1.4.3 红外吸收光谱20
  • 1.4.4 核磁共振分析20-21
  • 第2章 引言21-25
  • 2.1 立题背景及依据21-22
  • 2.2 技术路线22
  • 2.3 研究内容22-25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5-29
  • 3.1 实验材料25-28
  • 3.1.1 供试材料25
  • 3.1.2 主要仪器25-26
  • 3.1.3 主要试剂26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26-28
  • 3.2 玉米秸秆的生物处理28
  • 3.2.1 黄孢原毛平革菌单独处理玉米秸秆过程腐解特征研究28
  • 3.2.2 黄孢原毛平革菌与青霉菌联合处理玉米秸秆腐解特征研究28
  • 3.3 数据处理28-29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29-51
  • 4.1 黄孢原毛平革菌单独处理玉米秸秆过程腐解特征研究29-37
  • 4.1.1 不同腐解期秸秆降解率变化29-30
  • 4.1.2 不同腐解期秸秆木质素降解率变化30-31
  • 4.1.3 秸秆发酵过程C/N变化31
  • 4.1.4 秸秆发酵过程T值变化31-32
  • 4.1.5 秸秆发酵过程有机质含量的变化32-33
  • 4.1.6 秸秆发酵过程水溶性有机物含量的变化33
  • 4.1.7 秸秆发酵过程腐殖酸变化33-36
  • 4.1.8 不同腐解期腐解物官能团含量变化36-37
  • 4.2 两种菌株的兼容性37-38
  • 4.3 秸秆混合菌的组合发酵38-42
  • 4.3.1 不同粒度玉米秸秆混合发酵过程组分降解率变化38-39
  • 4.3.2 不同粒度玉米秸秆混合发酵过程腐殖酸类物质含量变化39-41
  • 4.3.3 不同粒度玉米秸秆混合发酵过程腐解产物基团含量变化41-42
  • 4.4 电镜分析42-44
  • 4.5 红外光谱分析44-51
  • 4.5.1 谱带归属44-45
  • 4.5.2 玉米秸秆白腐菌发酵前后的红外光谱图45-47
  • 4.5.3 发酵过程中物质的转化47-51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1-53
  • 5.1 主要结论51
  • 5.2 展望51-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5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绿色木霉改性玉米秸秆溢油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蓝舟琳;彭丹;郭楚玲;朱超飞;薛秀玲;党志;

真菌利用纤维素和木质素形成腐殖物质及其结构特征研究    王帅

中低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秸秆降解效果研究    刘爽

降解秸秆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高效菌群的构建    裴宇航

室温条件下混菌发酵稻草秸秆的降解研究    李明轩

酵素菌对鸡粪—秸秆的联合处理研究    怀钰卓

玉米秸秆的生物改性及其对石油吸附性能的研究    蓝舟琳

生物改性花生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d~(2+)的吸附性能研究    赵雅兰

一种含链霉菌的腐熟菌剂在麦秸还田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周淑霞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混合培养及其对生活垃圾降解的影响    蒲一涛,钟毅沪,周万龙

粗毛栓菌产生木质纤维素酶及其降解植物生物质的研究    谢君,孙迅,任路,张义正

白腐菌降解木素酶系及其作用机理    徐海娟,梁文芷

木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吴小琴,廖延雄,刘志连

白腐真菌对稻草秸秆的降解及其有关酶活性的变化    杭怡琼,薛惠琴,郁怀丹,陈谊

纤维素分解菌群的分离和筛选    史玉英,沈其荣,娄无忌,刘生浩,崔中利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技术    李伟,蔺树生,谭豫之,汤修映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发展概况    韩成伟,张岩,李时群

碳源和氮源对平菇菌丝胞外酶的诱导作用    曾荣鉴;

预处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两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张娟;沈其荣;蔡相鲁;李铁男;叶文婷;

添加外源纤维素酶对土壤原生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李飒;聂俊华;

安徽石台大山地区岩石—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芦长明;

Effects of White-Rot Fungi Composting on Wood Powder-Chicken Manure Mixture    

两种白腐菌降解油菜秸秆效果的研究    朱洪龙;王力生;蔡海莹;解宜林;邹松阳;杨海;

土壤有机质与水土流失相关性研究    田超;王米道;王家嘉;

影响因素分析法在土壤吸附重金属上的研究进展    王新宣;张宇峰;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李东升;周为华;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开;

几种有机物料对连作黄瓜生长的影响    朱林,彭宇,袁飞,张春兰

外源纤维素酶对不同底物下土壤原生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李飒,聂俊华,韩玮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丁向华;王挺之;罗良伟;姜照勇;

微生物对堆肥过程中氮素影响的研究    杨柳;付利芝;杨松全;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调查    杨邦杰;

降解纤维素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季祥;朱玉珍;蔡禄;

腐殖酸及腐殖酸类肥料研究历史述评    高凤玲;

硅减轻小白菜的铬胁迫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    许建光;李淑仪;王荣萍;廖新荣;蓝佩玲;

泥炭土中腐殖酸的提纯和表征研究    王波;刘德军;姚军;龙浩骑;陈曦;苏锡光;曾继述;范显华;

有机肥对红富士苹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周天华;樊庆忠;

禽类粪便无害化处理在预防禽流感中的作用    昌艳萍;阚振荣;李艳芹;闫蕾蕾;李春青;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多孔介质中胶体行为及其影响效应研究    周骏

茶多酚对茶树铅生物有效性的调控作用机制    于明革

麦秆液化制备可降解聚氨酯泡沫材料方法及机理研究    陈秋玲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湘中南红壤地区土壤质量特征与退化红壤的肥力调控技术研究    刘杰

不同结构氧化锰矿物氧化硫化物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李倩

不同结构水钠锰矿催化氧化对苯二酚腐殖化反应的特点    曹星辉

不同氧化度的酸性水钠锰矿氧化Cr(Ⅲ)的动力学特性    张芬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脆性水稻秸秆的生物预处理及发酵    刘晨娟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    聂斌斌

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制度完善研究    梁勇

大环江沿岸典型污染区土壤改良技术及对芥菜品质的影响研究    任立研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Pseudomonas mediterranea G-229-21T铁载体相关基因purL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路晓萌

含镉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    邱廷省,成先雄,郝志伟,罗仙平

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秸秆还田效果试验    李玉春;刘瑞伟;皇传华;王磊;

玉米秸秆低温快速腐熟菌的筛选、鉴定及效果试验    姚良同;丁延芹;刘尧;陈一然;杜秉海;李俊;

混合菌液态发酵纤维素酶及发酵pH的优化    潘海波;汤斌;张庆庆;陈阿娜;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难点与对策    管叔琪;汪建来;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生物降解纤维素研究新进展    张辉;桑青;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混合发酵研究    卢月霞;吕志伟;袁红莉;李振林;

纤维素分解菌协同作用研究    岳思君;郑蕊;李爱华;李梦菊;

腐殖化进程中的微生物    王一明;林先贵;徐江兵;

吸油材料    石艳锦;封严;

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刘慧杰;张虎山;

降解秸秆的真菌促进玉米苗期生长    刘保平;王宏燕;

水体镉污染成因、应急处置及潜在风险评估    钱骁;刘瑞志;李捷;雷坤;富国;朱丽娜;

混合菌在纤维素降解中的作用研究    杨声莲;李登煜;郑林用;张小平;陈强;

玉米秸秆及其纤维素的改性和吸附水体镉离子的机理研究    郑刘春

玉米秸秆水解及其制备甲基呋喃类液体燃料的研究    张俊华

秸秆微生物共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研究    潘锋

芦苇末基质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园艺基质质量标准的探讨    李谦盛

秸秆预处理及用改性脲醛胶制造纤维板的研究    连海兰

堆肥化中协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混合菌筛选及其培养    陈耀宁

微生物在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中作用的研究    崔俊涛

利用农业秸秆制备阴离子吸附剂及其性能的研究    王宇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特性及其对农业废物堆肥腐殖化的影响研究    黄红丽

橘子皮化学改性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行为的研究    冯宁川

鸡粪堆肥过程中养分损失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魏宗强

基于氮素损失原位控制和渗滤液零排的厨余垃圾堆肥技术参数    魏洪飞

物理预处理秸秆菌群发酵工艺研究    罗晶

玉米秸秆整株还田秸秆分解速率及还田效应    师宏魁

堆肥腐熟度快速测定指标和方法的建立    张亚宁

水稻秸秆同时糖化与乳酸发酵的研究    李双祁

有机物料及微生物对土壤腐殖质转化的研究    付杰奇

微生物降解玉米秸秆生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    梁新红

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姜绪林

快速氨化、微贮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发酵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张满昌

复合菌系CN6生长特性及在沼气发酵中的应用    程辉彩;张丽萍;左壮;张宁;吴树彪;董仁杰;

2种还田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菌剂应用效果研究    刘海静;任萍;

东北地区秸秆降解工程菌的选育及速腐菌剂的研制    张建峰

小麦秸秆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应用效果研究    刘海静

马唐生防菌Col-68(Colletotrichum hanaui)发酵工艺及菌药复配的相关研究    赵美娜

卧龙自然保护区山地棕壤和山地暗棕壤微生物区系及功能菌株的研究    韩梅

秸秆还田速腐菌复合制剂的研究    侯红燕

生物改性花生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d~(2+)的吸附性能研究    赵雅兰

不同培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赵树慧,阎华,林守宗

黑土培肥与土壤物理性质关系的研究    马和平;

用生物技术开发秸秆资源    赵守贤,张宏斌

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混合培养及其对生活垃圾降解的影响    蒲一涛,钟毅沪,周万龙

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及其效益    陈涛,王广胜,闫建英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方法评述    刘洁,李宪臻,高培基

城市垃圾与污水厂污泥的混合堆肥研究    曲颂华,陈绍伟

白腐真菌的研究进展    李慧蓉

环境温度对污泥堆肥的影响    李艳霞,王敏健,王菊思

利用酒糟生产饲料蛋白的菌种选育    侯文华,李政一,杨力,周定

狼毒在土壤里腐解过程中对红豆草生化他感作用的研究    周淑清;黄祖杰;王慧;刘一凌;胡卉芳;

废弃韭菜在垄沟水中的腐解特征及其水环境效应    张瑞杰;胡正义;林国林;吴永红;殷小锋;陆海燕;

狼毒在腐解过程中对无芒雀麦生化他感作用的研究    周淑清;黄祖杰;王慧;刘一凌;胡卉芳;

接种链霉菌对小麦秸秆腐解过程的影响    吴艳萍;王国栋;赵明德;

鸡粪腐解过程腐殖质结合态铜变化及其与铜淋失的关系    王旭东;马宁;杨莹;罗敏;

狼毒对新麦草化感作用的研究    周淑清;黄祖杰;王慧;刘一凌;胡卉芳;

玉米秸秆高效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选育及其组成分析    刘尧;李力;李俊;关大伟;姜昕;沈德龙;杜秉海;

狼毒在土壤里腐解过程中对苜蓿化感作用的研究    周淑清;王慧;黄祖杰;刘一凌;胡卉芳;

狼毒对披碱草化感作用的研究    周淑清;王慧;黄祖杰;刘一凌;

玉米秸秆腐解过程的红外光谱研究    吴景贵,席时权,曾广赋,汪冬梅,姜岩,王明辉

粪肥腐解过程铜锌的形态分布及其竞争关系    王旭东;卢丽兰;

三种不同绿肥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潘福霞;鲁剑巍;刘威;耿明建;李小坤;曹卫东;

有机物料不同腐解期胡敏酸的性质变化    王旭东;胡田田;陈多仁;张一平;

烤烟秸秆快速腐解还田    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供稿

秸秆还田需注意的问题    刘旭

有机肥料在平衡施肥中的作用    林葆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要点    陇川县土肥站

玉米秸秆还田应注意啥    山东省鄄城县农业局 贾友江

“用新理念新思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本报记者 周龙

培养条件下小麦及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性研究    Shaukat Ali Abro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大蒜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    韩旭

小麦和玉米植株残体及其生物炭腐解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把余玲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寒地秸秆还田腐解规律与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庄倩倩

水稻秸秆腐解复合菌系的筛选构建    刘甲锋

不同作物残体在不同土壤中的腐解和养分释放速率研究    邵丽

芘高效降解菌存在下固定化材料的腐解特征研究    李智

还田麦秸腐解动态及其与施氮的关系    路平

几种水生植物腐解过程的比较研究    曹培培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YM-1的构建及其降解性能研究    穆春雷

腐秆剂对水稻秸秆快速腐熟过程的作用机理研究    杨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