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太阳能承压式空腔热能吸收器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9:02
热度:

太阳能承压式空腔热能吸收器数值模拟研究【摘要】: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促进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的开发,特别是太阳能。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作为其中一种太阳能开发的主要技术方式,因其工质工

【摘要】: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促进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的开发,特别是太阳能。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作为其中一种太阳能开发的主要技术方式,因其工质工作温度高、热效率较高、与传统发电技术兼容性强的优点而得到广泛发展。本文针对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中的太阳能承压式空腔热能吸收器进行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根据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法,利用FLUENT软件作为研究工具。 太阳能承压式空腔热能吸收器可分为无多孔吸收体式和多孔吸收体式两种。吸收器的流体出口温度、入口压力都与入口速率成五次多项式关系;出口流量与入口流体速率以线性关系变化;热能吸收率、进气腔温差与入口速率之间成反比例关系。根据非线性优化理论,用集总参数量Z进行综合分析以上五个量的最优化参数,得到Z值随入口速率呈现Nelder反比例关系。集总参量Z的极大值在入口速率2.0m/sVinlet3.0m/s之间。在此基础上,研究多孔吸收体厚度与设定位置对吸收器性能的影响。通过集总参量Z与气腔容积比之间的关系进行性能优化分析。当气腔容积比当α0.9时,在入口速率为Vmlet=2.0m/s的情况下出现集总参量Z的最大值。当a0.9时,在入口速率为Vinlet=2.5m/s的情况下出现集总参量Z的最大值。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相比,置信度可以达到90%。 多孔吸收体可以改善承压式空腔热能吸收器的温度分布、降低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是吸收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太阳能 空腔热能吸收器 多孔吸收体 FLUEN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K5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缩写、符号说明8-9
  • 前言9-10
  • 第一章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10-19
  • 1.1 太阳能利用及其有待克服的困难10
  • 1.2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简介10-14
  • 1.2.1 塔式集热吸收器聚焦式太阳能热发电站10-12
  • 1.2.2 槽型抛物镜集热吸收器分散式太阳能热发电站12-13
  • 1.2.3 蝶式抛物镜集热吸收器分散式太阳能热发电站13-14
  • 1.3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比较14
  • 1.4 三种太阳能热发电方式的比较14-15
  • 1.5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15-17
  • 1.5.1 国际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发展情况16-17
  • 1.5.2 国内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发展情况17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17-19
  • 第二章 热能吸收器及计算流体力学简介19-28
  • 2.1 热能吸收器原理及分类19-24
  • 2.1.1 间接式热能吸收器19-20
  • 2.1.2 直接式热能吸收器20-23
  • 2.1.3 热能吸收器的发展历程23-24
  • 2.1.4 热能吸收器的设计要求24
  • 2.2 计算流体力学CFD简介24-25
  • 2.3 有限元分析法与FLUENT简介25-27
  • 2.3.1 有限元分析模拟技术25-26
  • 2.3.2 FLUENT软件简介26-27
  • 2.4 本章总结27-28
  • 第三章 承压式空腔热能吸收器的计算模型28-41
  • 3.1 研究对象28-31
  • 3.1.1 腔体结构28-29
  • 3.1.2 材料物性29-31
  • 3.2 基本假设31-32
  • 3.3 基本控制方程32-35
  • 3.3.1 湍流模型的选择33-34
  • 3.3.2 辐射传热模型选择34-35
  • 3.4 建立物理结构模型35-37
  • 3.4.1 生成网格35-36
  • 3.4.2 设置边界类型和区域属性36-37
  • 3.5 建立FLUENT流动与换热求解模型37-40
  • 3.5.1 求解器选择37
  • 3.5.2 设置边界条件37-39
  • 3.5.3 设置求解参数39-40
  • 3.6 本章总结40-41
  • 第四章 承压式空腔热能吸收器参数的优化讨论41-54
  • 4.1 无多孔吸收体承压式空腔热能吸收器性能41-47
  • 4.1.1 出口质量流量41-42
  • 4.1.2 出口温度42-43
  • 4.1.3 热能吸收率43-44
  • 4.1.4 进气腔温差44-46
  • 4.1.5 入口压力46-47
  • 4.2 无多孔吸收体承压式空腔热能吸收器性能优化分析47-49
  • 4.2.1 多目标量线性加权优化分析法47
  • 4.2.2 最优化数值分析和结果47-49
  • 4.3 多孔吸收体承压式空腔热能吸收器性能优化分析49-53
  • 4.3.1 结构参数49-50
  • 4.3.2 仿真实验结果与优化分析50-53
  • 4.4 本章总结53-5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4-56
  • 5.1 总结54
  • 5.2 展望54-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稀土复合氧化物陶瓷热导率理论及其热物性能    周宏明;易丹青;钟华;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现状及发展    汤延令;

高温贫氧燃烧过程火焰辐射的数值模拟计算    钟水库,马宪国,赵无非,眭向荣

光导聚能高温相变储热小型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    郑宏飞;李正良;何开岩;薛晓迪;

一种三维聚光系统的光线追迹与接收器窗口优化    何开岩;郑宏飞;

用计算机模拟研究太阳池稳态特性及结构参数    何小荣,郑宏飞

太阳能热水器加设平面反射板的实验研究    郑宏飞,钟水库

太阳能热发电前途光明能源危机化解在望——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系统创新研究    张耀明;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进展及现状    胡其颖

双级蓄热与双运行模式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宿建峰;韩巍;林汝谋;杨敏林;

    华凌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及性能优化    宿建峰

太阳能热发电用储热混凝土的制备与储热单元模拟分析    李圆圆

泡沫陶瓷对瓦斯爆炸火焰传播的影响    聂百胜;何学秋;张金锋;谷小敏;胡铁柱;杨春丽;

湖北省咸宁市光伏电站太阳能资源评价    成驰;陈正洪;李芬;崔新强;卢胜;

用于太阳能集热装置的太阳跟踪传感器    张四全;任德志;徐莉萍;李楠;

太阳能烟囱发电新技术    卢霞;刘万琨;

太阳能模拟电加热器的研究    魏毅立;高敏;杨勇;

中国陆地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区域分析    李柯;何凡能;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罗智慧;龙新峰;

太阳能热发电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战略研究    吴光波;宋亚男;

高温蓄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韩瑞端;王沣浩;郝吉波;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现状及发展    汤延令;

槽式太阳能集热发电系统发展状况    张同伟;

燃烧器分布对火焰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郝海舟;于海源;刘赵淼;马重芳;

用于太阳能热发电输热管道的红柱石基复相陶瓷的研究    吴建锋;冷光辉;徐晓虹;刘升升;

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太阳影像仿真及能量中心计算    刘宇;许芬;

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太阳影像仿真及能量中心计算    刘宇;许芬;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直接辐射    赵东;罗勇;高歌;祝昌汉;

基于均一性检验的四川省日照变化规律研究    李金建;秦宁生;孙善磊;周天华;

小型蝶式太阳能斯特林发动机回热器的流阻分析    郭永飞;陈曦;张华;庞常伟;刘颖;

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    左远志

太阳能地下混凝土存取热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赵研

太阳能有机朗肯循环中低温热发电系统的数值优化及实验研究    李晶

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马金玉

太阳能热光伏系统机理与实验研究    陈雪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    高新宇

气体燃料在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的预混燃烧机理研究    王恩宇

太阳池辐射透射及热盐双扩散特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葛少成

多孔介质中预混气体超绝热燃烧机理及其火焰特性的研究    史俊瑞

煤粉的高温低氧空气燃烧和氮氧化物生成特性研究    朱建国

同轴套管式回路型重力热管太阳能锅炉设计及系统传热特性研究    王武军

太阳能潜—显热储热复相陶瓷的研究    方斌正

太阳能高效吸热陶瓷材料的研究    刘孟

稀土复合氧化物ReeTi_2Al_9O_(19)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探索    刘柱

塔式定日镜姿态角的最优估计    王凯迪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蒸汽系统建模与控制    李雅哲

利用沙漠砂制备太阳能蓄热材料的研究    汪轲

太阳能热发电输热管道材料的研究    张锋意

高吸收低反射太阳能陶瓷材料的研究    骞少阳

碳化物金属陶瓷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    高荣义

高温熔盐相变蓄热系统的数值模拟    邢玉明,崔海亭,袁修干

一种新型多效内回热式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    陈子乾,郑宏飞,何开岩,杨英俊,李正良

我国地面太阳辐射量的时空变化研究    查良松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李斌,李安定

太阳能热发电的分析与思考    李斌,李安定

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多因子计算    朱志辉

我国太阳能分布的非线性回归模式    朱志辉

高温贫氧燃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马宪国,郑国耀,李道林

太阳能与风力发电的现状与展望    严陆光,倪受元,李安定

海水淡化技术与太阳能利用    张耀明,邹宁宇

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    高林

新型太阳能热利用系统集成研究    袁建丽

无泵循环氨水吸收式太阳能制冷系统的研究    张治经;

吸收式热制冷    李先瑞

国际太阳能新闻    驭风

吸收式制冷(热泵)循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    陆震

精密陶瓷制电磁波吸收器    张肇富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赵军,李新国,陈雁

风冷垂直管吸收器外部冷却过程数值研究    夏利江;魏琪;冯志彬;

宽频太赫兹异向介质吸收器研究    陈康;文岐业;张怀武;

介绍一种新型的废热利用装置——变热器    韩宝琦;戎子年;

Rigaku3530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维修与改造    张蓓菁

双波段超材料吸收器    沈晓鹏;崔铁军;叶建祥;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设计参数优化    卢玫;余国和;李美玲;

低温余热驱动的合成氨吸收分离及其与冷凝分离的比较    杨景昌;何景连;赖国长;

小型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吸收过程的研究与模拟    黄超;何国庚;黄亮;肖凯;

低肋斜槽管单管的传热传质模型及计算    刘存芳;王美霞;

传热传质分离双效增压吸收式制冷循环    欧汝浩;张来强;陈焕新;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低温性能测试的试验研究    朱家玲;张伟;刘立伟;李志强;

多管束水平降膜吸收模型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应用    解国珍;盛国刚;李国栋;高原;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回收地热余热的应用研究    朱家玲;董海虹;

太阳能热水驱动氨水两级吸收风冷空调研究    林芃;王如竹;夏再忠;

多功能笔    光泽县实验小学 黄敏哲 指导老师:胡红梅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维护保养    车建华

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吸收器”    记者  章迪思 实习生 周惠婷

异味吸收器——绿萝    本报记者 吴方林

跑步减肥,谨防越跑越肥    家勇

气候变暖:助山火肆虐,让海洋“酸化”    记者 陈勇

菌根化技术使植物终生受益    记者 嘉禾

建筑陶瓷工业热工设备节能技术发展现状    李转 李缨

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光热发电    

微生物叱咤风云“灰色天空”作平台    阳雨

高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吸收器热质传递研究    汪磊磊

一种新型液—气引射式吸收器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王锐

溴化锂溶液水平管吸收器降膜吸收传热传质规律研究    姜传胜

典型光学系统表面光谱辐射传输及微尺度效应    帅永

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与性能仿真研究    杨锦成

铜(Ⅱ)沉淀、铁(Ⅲ)/铜(Ⅱ)湿式氧化脱除气体中硫化氢回收硫磺新技术研究    张俊丰

太阳能高倍聚光能量传输利用理论及试验研究    韩延民

小型高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特性研究    王艳

高温吸收式热变换器热力学和传递性能研究    郝兆龙

氨水降膜吸收传热传质机理及其在两级风冷吸收制冷中的应用研究    林芃

小型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及其吸收器的研究与模拟    黄超

波吸收器在挠性空间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刘志臻

太阳能承压式空腔热能吸收器数值模拟研究    李清

基于腔体吸收器的菲涅尔反射式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    林蒙

直燃机吸收器部件仿真与可视化计算    王书中

平板式吸收器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    彭潺潺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吸收器水平降膜热力性能模拟及实验研究    盛国刚

溴化锂溶液在填料式吸收器中预冷却绝热吸收过程研究    任志远

吸收式燃气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及吸收器优化设计    夏利江

风冷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分析及吸收器结构优化    尚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