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射流床煤气化反应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7:49
热度:

射流床煤气化反应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摘要】:煤气化是最有潜力的煤炭洁净高效转化技术,是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关键技术和重要环节。射流床煤气化作为煤气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应用前

【摘要】: 煤气化是最有潜力的煤炭洁净高效转化技术,是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关键技术和重要环节。射流床煤气化作为煤气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该项工艺正面临着工业放大及长期稳定运行等问题的考验。完善考虑传质及反应器尺寸等影响因素的射流床煤气化反应理论,得到炉内有效气体组成随反应条件及由于反应器尺寸放大造成的变化规律,对于射流床煤气化炉的操作条件优化、产品气的调控及工业放大设计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前期大量试验研究工作表明,沿用传统实验手段开展煤气化理论研究工作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缺陷。相比于通过实验手段摸索,构建煤气化反应器数学模型可以更方便快捷的获得射流流化床煤气化反应理论。 本文研究内容从实验数据出发,首先根据射流流化床内流体力学特性,通过对反应器内各区域反应过程的认识和区域的划分,采用化工动力学软件CHEMKIN构建了射流床煤气化炉的等效反应器网络模型;然后应用模型深入解析不同操作条件下射流床煤气化炉内各区域温度、范围的变化情况,探讨炉内各区域温度、范围变化对产气组成的影响规律,揭示射流床煤气化炉内的气化反应过程;论文最后对射流床尺寸效应影响煤气组成的原因进行初步讨论,为实现射流床煤气化技术特别是灰熔聚粉煤流化床气化工艺的设计、操作参数优化及进一步放大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射流床煤气化反应器等效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分析,本文得到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构建了射流床煤气化炉的等效反应器网络模型,引入射流直径和射流深度作为划分气化炉内反应区域的依据,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区域范围。将反应器进行分区计算,克服了将煤气化反应器视为一个整体,在“黑箱”状态进行气化过程研究的弊端,可体现煤气化在炉内各区域的反应过程。 2.计算过程考虑炉壁散热损失和灰渣带出热损,输入参数中包括煤粒性质、不同部位不同气化剂进料量以及气化炉结构和尺寸效应,考虑影响因素更全面,使所建模型与实际射流床气化炉等效性更好。模型计算数据与实验值对比,证明模型准确可靠。 3.射流床煤气化炉内高温射流区对煤气组成和气化炉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中心管进氧量增加,射流区体积由708 cm3增大到1999 cm3,炉内燃烧反应加剧,温度由1453K上升到1759K,已超出晋城无烟煤灰熔点,炉内物料易结渣,不利于气化炉的稳定运行;物料碳转化率由初始的68.16%上升到97.38%;同时炉内浓相区出口组成中CO和H2O含量发生明显变化:CO含量随之升高,摩尔分数分别为9.34%、17.62%、20.64%;H2O含量随之降低,摩尔分数分别为50.40%、40.70%、38.49%,是出口煤气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处理煤量增加,射流高温区温度由1718K降低到1566K;物料碳转化率由98.0%降低为74.4%,碳转化率急剧降低,不利于炉内物料的转化;射流区温度降低,造成浓相区出口组成中H2、H2O含量变化明显:H2含量随之升高,摩尔分数分别为16.72%、19.18%。20.88%;H2O含量降低,摩尔分数分别为44.11%、40.70%、39.07%,是出口煤气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4.射流床在流体力学相似性无因次数组基础上进行放大时,不同高径比放大对出口煤气组成影响不同。在物料传质方面,反应器放大后,单位体积传质面积都变小,炉内物料传递能力变差;在停留时间方面,由于床高的增加和反应器内传质速率的降低,物料停留时间都变长;在对产气组成的影响方面,保持基本的几何相似原则对维持气化炉产气组成恒定相当重要,而变高径比放大的反应器流体力学相似性变化对出口产气组成影响显著。 【关键词】:煤气化 射流床 反应器网络模型 操作条件 体积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Q546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符号说明13-15
  • 第一章 绪论15-37
  • 1.1 我国能源和环境现状15-16
  • 1.2 煤气化是洁净煤技术的重要方向16-24
  • 1.2.1 煤气化是煤基联产系统的基础16-18
  • 1.2.2 煤气化工艺发展及分类18-20
  • 1.2.3 几种典型的流化床煤气化炉20-24
  • 1.3 射流床煤气化炉的发展及研究现状24-29
  • 1.3.1 射流流化床技术的发展24-26
  • 1.3.2 射流床射流区特性的研究现状26-29
  • 1.4 射流床煤气化炉模型现状29-34
  • 1.4.1 气化炉数学模型类型29-32
  • 1.4.2 射流床煤气化炉模型研究现状32-34
  • 1.4.3 射流床煤气化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4
  • 1.5 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34-37
  • 1.5.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34-35
  • 1.5.2 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35-37
  • 第二章 射流床煤气化反应体系化学反应网络的建立及验证37-57
  • 2.1 射流床煤气化炉实验研究37-41
  • 2.2 射流床煤气化特性影响因素分析41-42
  • 2.3 射流流化床网络模型建立42-48
  • 2.3.1 射流床煤气化过程条件简化42-43
  • 2.3.2 射流床内流体力学特性假设43
  • 2.3.3 射流床煤气化炉网络模型的建立43-44
  • 2.3.4 射流床网络模型计算原理44-47
  • 2.3.5 模型中考虑的气化反应及其速率47-48
  • 2.4 射流床反应网络模型计算过程48-55
  • 2.4.1 模型输入参数的确定48-51
  • 2.4.2 计算工部及网络模型的验证51-55
  • 2.5 本章小结55-57
  • 第三章 操作条件对射流床气化特性影响分析57-69
  • 3.1 操作参数的确定57-58
  • 3.2 中心管进氧量对射流床气化特性的影响分析58-63
  • 3.2.1 中心管进氧量对射流区的影响58-59
  • 3.2.2 中心管进氧量对炉内温度分布的影响59-60
  • 3.2.3 中心管进氧量对物料碳转化率的影响60
  • 3.2.4 中心管进氧量对炉内气体组成的影响60-63
  • 3.3 处理煤量对射流床气化特性的影响分析63-68
  • 3.3.1 处理煤量对射流区及炉内整体温度的影响63-65
  • 3.3.2 处理煤量对物料碳转化率的影响65
  • 3.3.3 处理煤量对炉内气体组成的影响65-68
  • 3.4 本章小结68-69
  • 第四章 射流床体积效应对煤气化特性的影响分析69-81
  • 4.1 射流床放大模型的建立70
  • 4.1.1 射流床放大条件简化70
  • 4.1.2 射流床气化模型选择70
  • 4.2 射流床放大模拟内容70-73
  • 4.2.1 射流床流体力学相似性放大准则分析70-71
  • 4.2.2 射流床模拟放大方案的确定71-73
  • 4.2.3 射流床放大模型输入参数的确定73
  • 4.3 结果与讨论73-78
  • 4.3.1 不同放大方案对物料传质的影响74-75
  • 4.3.2 不同放大方案对物料停留时间的影响75-76
  • 4.3.3 不同放大方案对产气组成的影响76-78
  • 4.4 本章小结78-81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81-86
  • 5.1 论文工作总结81-84
  • 5.1.1 煤气化反应网络模型的建立与验证81-82
  • 5.1.2 射流床内煤气化过程研究82-83
  • 5.1.3 体积效应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分析83-84
  • 5.2 论文创新点84
  • 5.3 今后工作的建议84-86
  • 5.3.1 目前研究工作的不足84-85
  • 5.3.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85-86
  • 参考文献86-97
  • 附录97-99
  • 致谢99-101
  • 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10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煤气化技术的发展——煤气化过程的分析和选择    王洋;房倚天;黄戒介;马小云;吴晋沪;

化学反应工程与中试放大    魏同成

射流携带床气化炉内宏观混合过程研究(Ⅰ) 冷态浓度分布    王辅臣,于广锁,龚欣,吴韬,于遵宏

射流携带床气化炉内宏观混合过程研究(Ⅱ)停留时间分布    王辅臣,龚欣,吴韬,于广锁,于遵宏

射流携带床气化炉内宏观混合过程研究(Ⅲ)过程分析与模拟    王辅臣,吴韬,于建国,龚欣,于遵宏

中国高灰、高硫、高灰熔融性温度煤的灰熔聚流化床气化    王洋,吴晋沪

流化床射流深度的研究    郭庆杰,张济宇,刘振宇

基于平衡常数法的Texaco气化模型    侯祥松,陈勇,刘艳霞,张建胜,吕俊复,岳光溪

运用Gibbs自由能最小化方法模拟气流床煤气化炉    汪洋,代正华,于广锁,于遵宏

煤化工工艺技术评述与展望 Ⅰ.煤气化技术    唐宏青

煤基多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过程的分析    李现勇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及理论研究    刘耀鑫

生物质与煤气化过程热力学分析    吴志斌

生物质流化床气化实验研究与模拟    赵向富

焙烧温度对铁基催化剂催化浆态床F-T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郝庆兰,王洪,刘福霞,白亮,张志新,相宏伟,李永旺

德士古渣油气化炉的数值模拟    贺阿特,冯霄,董绍平,潘晓苇

煤化工的发展要认真转变增长方式    潘连生

射流携带床气化炉内宏观混合过程研究(Ⅲ)过程分析与模拟    王辅臣,吴韬,于建国,龚欣,于遵宏

还原空速对Fe/Cu/K/SiO_2催化剂浆态床F-T合成性能的影响    郝庆兰;白亮;相宏伟;李永旺;易凡;徐斌富;

撞击流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    纪利俊;刘海峰;王辅臣;于遵宏;

甲醇合成反应器评述    肖海成,李影辉,徐显明,迟克彬,孔繁华

运用马尔科夫链模拟气化炉停留时间分布    许寿泽;于广锁;梁钦锋;牛苗任;于遵宏;

理性思考中国煤制油热潮    李汝新;

多联产是煤化工的发展方向    徐振刚

多喷嘴对置煤气化技术的研究与工业示范    王辅臣;于广锁;龚欣;刘海峰;王亦飞;周志杰;陈雪莉;郭晓镭;代正华;于遵宏;

煤的液化初期产物的固体核磁共振的研究    潘铁英;史新梅;周丽芳;张娉;汪雷敏;张德祥;常鸿雁;高晋生;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Plant Operation of Opposed Multi-Burner Coal-water Slurry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Wang Fuchen*, Zhou Zhijie, Dai Zhenghua, Gong Xin, Yu Guangsuo, Liu Haifeng, Wang Yifei, Yu Zunhong (Institute of Clean Coal Technology,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干煤粉气化与粉矿流化床直接还原的联合工艺    钱晖;周渝生;

洁净煤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    王爱华;蔡九菊;王连勇;田红;刘汉桥;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系统的数学模拟方法    吴永霞;代正华;王辅臣;彭宇慧;万翠萍;于遵宏;

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试验台的设计    朱治平;那永洁;吕清刚;包绍麟;孙运凯;贺军;

The simulation of entrained-flow coal water slurry gasification system    Wu Yongxia Dai Zhenghua* Peng Yuhui Wan Cuiping Yu Guangsuo Wang Fuchen Yu Zunhong (Institute of Clean Coal Technology, Key Laboratory of Coal Gasific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洁净煤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    王爱华;冯杰;王连勇;田红;

煤炭气化技术进展    王连勇;蔡九菊;王爱华;田红;刘汉桥;

IGCC系统全工况特性与设计优化以及新系统开拓研究    段立强

燃煤工业窑炉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的研究和应用    郭斌

新型水煤浆气化喷嘴和气化炉的开发以及气化过程数值模拟    于海龙

先进燃煤联合循环高温陶瓷过滤器研究    高铁瑜

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    高林

流化床煤部分气化/半焦燃烧多环芳烃生成与排放特性的研究    周宏仓

内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田凤国

无烟煤循环流化床内流动、燃烧与磨损的研究    马志刚

流化床炉内煤热解气化过程中硫的释放与脱除研究    秦宏

多相流颗粒运动特性的激光测试技术研究    吴学成

小型自动煤气锅炉直管燃烧器的研制    王丽

循环流化床的虚拟演示研究    秦成虎

基于辐射能信号的过热汽温建模仿真的试验研究    查明

循环流化床中热量及挥发分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    赵石铁

文丘里浓淡分离燃烧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林震

气力式喷嘴雾化机理研究及水煤浆气化喷嘴的开发    崔彦栋

天然气替代石油生产α-烯烃和油品的技术开发及开发管理    李相阳

喷动流化床内气体混合的实验研究和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    付金良

燃煤过程中碱金属赋存、迁移规律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李勇

昆钢副产煤气合成甲醇/二甲醚的可行性研究    詹道平

搅拌槽内三维流动场的RNG k-ε数值模拟    周国忠,王英琛,施力田

二甲醚经济与中国的能源和环境    倪维斗,靳晖,李政,郑洪弢

焦油主要组份的热裂解    吕俊复,岳光溪,汪安琪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与规划    朱蓓,王焰新,肖军

煤气化技术的发展——煤气化过程的分析和选择    王洋;房倚天;黄戒介;马小云;吴晋沪;

最小能量函数法求解多元相平衡    杜建华,胡雪蛟,刘翔

PFBC-CC发电技术的进展及创新发展    蔡宁生,章名耀

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回路压力平衡理论的分析    王擎,骆仲泱,岑可法,倪明江,秦裕琨,孙健

多联产系统: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领域五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倪维斗,郑洪弢,李政,江宁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    王勤辉,沈洵,骆仲泱,岑可法

循环流化床提升管气固两相流动力学研究    漆小波

常压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试验与模型研究    张荣光

生物质热裂解机理试验研究    谭洪

油棕废弃物热解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杨海平

生物质中热值热解制气技术试验与应用研究    许明

煤部分气化燃烧集成系统的研究    吕小兰

生物质焦油催化裂解试验研究    王铁柱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    沈洵

基于合成气的联供—联产系统研究    周齐宏

内部结构变形对旋风分离器性能影响的数值仿真研究    祝传钰

由煤制气——第二部分    Arun Verma ,俞佳

用 CO_2代替水蒸汽气化能否节省蒸汽    阎承信;

重油气化最优操作条件的计算    杨镛尧;

重油气化仪表的改进    王泉景;

用还原-锈蚀法处理广西北海钛铁矿制取富钛料及金红石    

鲁奇型加压气化炉的自动控制    赵佩霞;吴兴中;

煤的气化——经济性研究    H.Staege,郑振奎

煤的电化学气化——操作条件与变量的研究    M.Farooque,R.W.Coughlin,叶敬胜

煤加压气化的研究——低温区加氢气化反应    

煤加压气化的研究——日本太平洋煤的非等温加氢气化反应    

低质生物质原料固定床热解气化反应特性    孙立;许敏;

高炉配加块煤的研究    赵鸿波;马利科;

煤粉在高炉内的消耗规律研究    徐万仁;胡宾生;

压力对活性炭制备过程影响的研究    孙仲超;张文辉;梁大明;肖宏生;

焦炭性能对冲天炉铁液质量的影响    蔡教战;

旋风流渣式燃煤器在油田注汽锅炉和工业炉中的应用    张自助;蔡满军;陈晓光;周祚超;

固定床煤气化过程数学模型概述    田红;蔡九菊;王爱华;王连勇;刘汉桥;

活性炭载钌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气氛中稳定性研究    易丽丽;李小年;

TDI/DEIP分离塔的优化设计    毕荣山;杨霞;谭心舜;郑世清;

纳米冶金技术的研究及前景    赵沛;郭培民;

焦炭反应性和反应温度对高炉内焦炭气化行为的影响    平晨

湖北稻壳开发利用表现不俗    黄钢

多喷嘴对置式装置通过考核    特约记者 金彪

20个化工项目获陕西科技奖    记者 李军

煤气化现有问题的解决办法    双文

28项石化成果获陕西省科技奖    陈继军

国产水煤浆气化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记者  郭薇

我国煤气化技术领先国际    姚燕燕 范志臣

自主创新煤气化技术国际领先    通讯员 姚燕燕 记者 范志臣

多喷嘴对置式装置通过鉴定    特约记者 金彪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行为特性和工程化研究    蒋剑春

煤热解、气化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生成与释放研究    常丽萍

煤加压部分气化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肖睿

固体热载体法生物质催化气化制氢新工艺研究    魏立纲

生物质流化床气化机理与工业应用研究    陈平

黑液水煤浆催化气化机理以及气流床气化数值模拟研究    匡建平

高温过热水蒸气的制备及生物质高温气化重整制氢特性研究    高宁博

基于无焰氧化的干法煤粉气化特性研究    唐志国

高温条件下NO-焦炭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张聚伟

湿生物质定向气化制取高浓度氢气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黄浩

TEXACO水煤浆气化炉的建模及仿真研究    李斌

2,6-二异丙基苯碳二亚胺的合成研究    叶德勇

负载钌催化剂的二氧化碳加氢性能研究    易丽丽

城市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的流化床气化特性实验研究    徐嘉

加压喷动流化床煤部分气化试验研究和数学模型    肖屹东

煤岩显微组分与CO_2的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忻仕河

未燃煤粉对高炉炉渣性能的影响    杨福

高温煤气化动力学及两段式气化炉的模型研究    胡文斌

上吸式生物质气化炉的设计,试验和模拟    姚炜

生物质催化气化及焦油裂解的研究    孙云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