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景观水体的太阳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6:28
热度:

景观水体的太阳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摘要】:本论文针对我国城市景观水体特点和防治现状,对城市校园景观水体的太阳能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及其水质污染状况表明景

【摘要】:本论文针对我国城市景观水体特点和防治现状,对城市校园景观水体的太阳能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及其水质污染状况表明景观水体处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综述了景观水体的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及其机理,结合深圳某景观湖的富营养化现状,研究了一种新型低碳环保的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集推流曝气、紫外抑藻于一体的太阳能生态修复装置,并考察了其修复效果。得出以下结论: (1)对湖水水质进行了长期监测,水质监测结果TP浓度为0.047mg/L,TN为0.632mg/L,为中营养化水平,而叶绿素的含量为30.1μg/L,为富营养化水平,人工湖已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并有恶化的趋势。 (2)采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了该湖不同位置的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温度、pH的升高以及厌氧条件会促进底泥中磷的释放,溶解氧较高时底泥对水中的磷有吸收作用,扰动促进底泥的磷释放属于短期效应。对底泥中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底泥中的优势群落以Bacillus属为主。通过实验室确定UV-C抑藻的最佳条件为:光强度为1.8mW/cm~2,照射时间5min。 (3)太阳能装置放入湖水的48d时间里,通过对湖水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在太阳能装置为中心的3m范围内,通过曝气搅动和紫外照射,水体pH由9.6下降到9.1,水中DO增加了1.5mg/L;由于搅动水体,使水体上下循环流动,将水底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杂质搅动到水体表面,浊度增加了7NTU;微生物的活动增强,有效分解有机物, COD的含量由5.1mg/L降低到4.5mg/L;微生物利用氨氮合成自身物质,水中氨氮量降低了0.04mg/L;内源磷的释放,使水中的TP含量增加了0.02mg/L;紫外线对水中的藻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距离太阳能装置10m和30m的位置,水质变化与之前类似,变化较小。由于运行时间较短,太阳能装置在水平面的影响范围达到3m,影响的深度达到水面下0.5m。 【关键词】:景观水体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太阳能 紫外抑藻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171.4;X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20
  • 1.1 前言8-9
  • 1.2 景观水体状况9-10
  • 1.2.1 景观水体定义及分类9
  • 1.2.2 景观水体在城市中的地位9
  • 1.2.3 景观水体污染状况9
  • 1.2.4 景观水体污染成因9-10
  • 1.3 景观水体污染控制方法10-17
  • 1.3.1 物理法10-12
  • 1.3.2 化学法12-13
  • 1.3.3 生物法13-15
  • 1.3.4 生态法15-17
  • 1.3.5 太阳能水体修复技术介绍17
  • 1.4 景观水体污染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7-19
  •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19-20
  • 1.5.1 研究目的19
  • 1.5.2 研究内容19
  • 1.5.3 研究意义19-20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试验材料20-31
  • 2.1 实验方法20-21
  • 2.1.1 水质监测方法20
  • 2.1.2 泥底磷释放模拟实验方法20-21
  • 2.2 水质监测药品21-22
  • 2.3 底泥生物群落实验方法22-23
  • 2.3.1 底泥样品预处理23
  • 2.3.2 底泥DNA 提取方法23
  • 2.3.3 基因组DNA 的PCR 扩增23
  • 2.3.4 PCR 产物的TGGE 分析23
  • 2.4 分子生物学药品23-25
  • 2.5 分子生物学仪器25
  • 2.6 太阳能水体修复装置25-31
  • 2.6.1 总体设计思路25
  • 2.6.2 支架设计25-26
  • 2.6.3 太阳能板设计26-27
  • 2.6.4 浮板选型27-28
  • 2.6.5 曝气装置选型28
  • 2.6.6 紫外抑藻装置设计28-30
  • 2.6.7 装置总体效果30-31
  • 第三章 水质与底泥研究31-43
  • 3.1 研究水域状况31
  • 3.2 湖泊水质监测31-37
  • 3.2.1 监测布点与频率31-32
  • 3.2.2 结果与分析32-37
  • 3.3 泥底磷释放模拟实验结果与讨论37-39
  • 3.4 底泥生物群落结果与讨论分析39-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太阳能水体修复装置研究43-52
  • 4.1 紫外抑藻模拟研究43-46
  • 4.1.1 紫外抑藻装置43
  • 4.1.2 紫外抑藻结果分析43-46
  • 4.2 现场中试46-50
  • 4.2.1 水质监测布点和监测时间46-47
  • 4.2.2 中试结果分析47-50
  • 4.3 本章小结50-51
  • 4.4 工程建议51-52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2-54
  • 5.1 结论52
  • 5.2 建议52-54
  • 参考文献54-59
  • 致谢5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富营养化水体的评价方法研究    常会庆;车青梅;

滇池水体除藻材料的除藻作用试验研究    孙珮石,许晓毅,毕晓伊,李晓梅,李发荣,刘竹仙

接触氧化技术在公园景观水体功能恢复中的运用试验研究    王立军;刘国才;黄继国;李跃迁;丛颖;沈照理;赵晓波;

景观水体的生物激活剂修复    唐玉斌,郝永胜,陆柱,赵庆祥

引水冲污工程治理东湖磷污染    周俊,李国斌,梁震,王焰新,蔡鹤生

粉煤灰吸附去除城市景观水体中磷的初步研究    刘丽娜;刘志明;吴德意;何圣兵;孔海南;

北京公园水体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现状调查    王艳春;李延明;

城市景观水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夏邦天;郑广宏;徐杭军;乔俊莲;

美国Apopka湖的富营养化及其生态恢复    古滨河

人工曝气复氧治理黑臭河流    周杰,章永泰,杨贤智

城市小型景观水体水华成因及自净能力研究    税永红

城市景观水体的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邹丹

3种药剂对烟草苗床优势藻类的影响    姚媛媛;刘文涛;陈峰;王玉军;

水源水体中有害蓝藻水华的控制和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姚国峰;汪海波;

城市景观水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    尹学梅;徐建平;

浅析城市住区景观环境中的水景设计    王丽;

巢湖烔炀河水质评价及主成分分析    管佳佳;洪天求;贾志海;李如忠;

温州市温瑞塘河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金丹越;白献宇;徐南妮;

发展循环经济——环巢湖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王媛媛;

生态修复在景观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陈超;梁卓;李小燕;何国富;

生态修复城市水系统研究进展    龚小平;

太湖银鱼产量变化和主要鱼类间关系的最优回归模型分析    许建新;刘恩生;

水体富营养化对巢湖河蚬和环棱螺分布及种群密度的影响    邓道贵;李洪远;胡万明;周琼;过龙根;

湖泊资源开发对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以淮南焦岗湖为例    吴朝;张庆国;毛栽华;汪习兵;王琳;谢士峰;

长荡湖近15年营养状态指标的时空分布及浮游藻类的营养限制研究    王菲菲;李小平;陈小华;程曦;陈无岐;刘晓臣;

水源水中藻类的危害及其去除技术    解军;贾坤;

风能应用于河湖提水曝气和水力循环的探讨    尹炜;雷阿林;李德旺;尹澄清;Tom Conlon;

膜法富氧曝气提高生物反应器效能    周小玲;孙余凭;

植物-微生物共代谢系统在湖泊修复中作用    李聪聪;成小英;周青;张光生;

景观水体修复方法及生态示范工程案例    何国富;刘伟;徐慧敏;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及综合修复技术研究    徐敏;李应森;郝玉风;

滆湖不同的湖区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    陈立婧;顾静;彭自然;孔优佳;花少鹏;王武;

浅水湖泊沉积物磷素迁移转化特征与生物作用影响机制研究    钱轶超

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邱桔

青海湖夏季饵料生物资源研究    姚维志

北京城市湖泊富营养化及其原位修复初步研究    陈建军

大明湖主要营养元素时空分布特征与动态模拟    王晓明

乌梁素海上覆水体与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及其污染物迁移转换规律研究    乌云

严重受污染河道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及重金属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    王令

感潮河段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行为研究    姜鲁青

水源型水库富营养化预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刘杰

污泥吸附除磷脱氮工艺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李昂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动物废弃物培养蕹菜、蝇蛆的研究    贝亦江

太湖沉积物再悬浮对浮游动物摄食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蒋伟伟

新疆乌伦古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赵永晶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植物浮床对精养池塘水质及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效应    赵巧玲

鄱阳湖湖区水体营养盐分布格局及富营养化动态分析    吴颖靖

湖泊湖滨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    焦伟

青堆子湾营养盐季节变化特征及多种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的比较    赵倩

刺苦草等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程度不同水体净化作用研究    赵迪

景观水微污染控制    蔡昌凤,徐建平

生物慢滤技术用于农村饮水处理的研究    刘玲花,周怀东,王卫红,李文奇

天然沸石对铵吸附能力的生物再生试验研究    温东辉,张曦,吴为中,李文奇,唐孝炎

利用大型浮游动物控制浮游植物过量生长的研究    陈济丁,任久长,蔡晓明

利用生物浮床技术进行水体修复研究与示范    井艳文,胡秀琳,许志兰,刘虎城

从浮游植物的变化看光合细菌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作用    于明,周云龙

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啤酒废水    黄继国,魏海娟,王立军,王铁军,俞双,黄国鑫

接触氧化技术在公园景观水体功能恢复中的运用试验研究    王立军;刘国才;黄继国;李跃迁;丛颖;沈照理;赵晓波;

控制星湖内源性营养物质磷负荷的有效性研究    成晓玲,陈华章,余倩,刘春英,黄上信

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阎水玉,王祥荣

废弃露矿生态修复技术    许基全;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浅论以北京门头沟区为例    马康;

太湖苕溪流域河流生态修复体系研究    施稳萍;刘凌;王哲;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浅析    张勇;祁德超;高之栋;

宁波大学产学研(社会服务)亮点:生物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技术研究与示范    

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    万金保;侯得印;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初步构思    高之栋;穆如发;

水土保持中河流生态修复浅析    贾善明;

生态修复技术在温州河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谭天;林孝悌;王天聪;

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    李艳霞;王颖;张进伟;陈建峰;

人工藻场的构建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李美真;詹冬梅;丁刚;吴海一;

颐和园山体护坡与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    闫宝兴;

临港新城环湖河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康银花;李娟英;何培民;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    崔芳;王颖;李艳霞;邵磊;景志杰;

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    喻理飞;朱守谦;祝小科;谢双喜;

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技术    江虹;

淮河流域山丘区生态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技术模式    刘霞;姚孝友;张光灿;胡续礼;

北京西部山区道路生态环境修复规划与修复技术    魏天兴;荆丽波;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修复技术    张建锋;张旭东;周金星;

周丛藻水质净化和水体生态修复应用研究    梁霞;李小平;张利权;

油页岩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获成功    梁钢华

我市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获省立项    记者 卢松 通讯员 周梦玲 李恒 戚连吉

武汉凤凰山生态修复技术浅探    陈兵 彭宇 姚苗

东海渔政创新海域生态修复技术    张道波

阿科蔓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亮相北京    实习记者 李玉衡

专家高度肯定“河湖生态修复技术”    鞠宏清

“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亮相上海工博会    通讯员 赵鑫

门头沟关闭最后6座煤窑    通讯员 刘学 记者 闫雪静

课题研究年底前拿出成果    记者 文慧

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今日开幕    记者 田宜龙

北京房山区黄院采石场松散堆积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张华

黄河三角洲退化芦苇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孙景宽

采煤塌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恢复研究    姚国征

基于3S技术的煤炭基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丁元新

煤矿开采沉陷的环境效应和生态修复技术    杨坤

厦门筼筜湖生态修复技术策略研究    赵佳懿

南昌市乌沙河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设计    张子林

小沙河水质改善技术研究    李永良

辽河河口区河网生态修复技术空间配置方法研究    杜丽娜

煤矸石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    贺露红

基于近自然设计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刘大鹏

渭北旱塬果园土壤干燥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岳忠娜

奉贤微污染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小试研究    秦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