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焦炉煤气化学链燃烧模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6:20
热度:

焦炉煤气化学链燃烧模拟研究【摘要】:温室效应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CO2减排技术也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化学链燃烧技术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清洁燃烧技术,它具有CO2内分离

【摘要】:温室效应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CO2减排技术也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化学链燃烧技术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清洁燃烧技术,它具有CO2内分离性质,不需额外消耗能量,也不需外加C02分离装置即可实现高纯度的捕集和分离。利用在空气反应器和燃亮反应器之间循环的载氧体颗粒传递氧原子和能量,将燃烧分成两步化学反应进行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且不和空气接触实现无火焰燃烧,既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又有效抑制了NOx气体的生成。 本文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化原理,对钙基复合载氧体对焦炉煤气化学链燃烧机理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复合载氧体比例和FR温度对气体平衡组成、固体产物分布和主要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在合理的温度范围(400℃~1000℃)内,CaSO4与CO、H2和CH4之间的还原反应主要反应,主要产物为CaS、H20和CO2。低于此温度范围时,主要发生甲烷化反应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主要产物是CaCO3和H2S。高于此温度范围时,CaSO4与CaS固固反应生成大量S02。在反应温度为1000℃,压力为1atm时,焦炉煤气燃烧反应进行的很充分。 温度在600℃~1000℃范围内,钙镍复合载氧体对SO2产量几乎为0,产物H2O+CO2含量约96%高于钙铁复合载氧体,但均高于单-CaSO4载氧体;不同比例钙镍和钙铁复合载氧体CaSO4转化率受温度影响很小,固体产物CaS含量最高,并且没有CaCO3形成,适量的NiO和Fe203起到提高CaS收率的作用。温度高于1000℃时,钙镍复合载氧体对SO2产量升至3.13%(Ca6Ni4,1200℃),钙铁复合载氧体对S02含量随温度升高增量不大,最高为0.35%(Ca6Fe4,1200℃);气体产物H2O+CO2含量随温度升高均不同程度降低,固体产物有少量副产物CaO生成,比单一载氧体要少,但钙镍复合载氧体CaO含量要大于钙铁复合载氧体的。在所研究的温度区间内,钙镍复合载氧体对CH4、C2H6和CaSO4的转化率基本达到100%。Ni组分的添加有助于提高H2转化率。 【关键词】:化学链燃烧 载氧体 CO_2 焦炉煤气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5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符号说明8-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29
  • 1.1 课题研究背景9-12
  • 1.1.1 CO_2的来源与危害9-10
  • 1.1.2 CO_2的减排方式10-12
  • 1.1.2.1 富氧燃烧技术(oxyfuel)10
  • 1.1.2.2 燃烧前CO_2分离技术10-11
  • 1.1.2.3 燃后CO_2分离技术11-12
  • 1.2 化学链燃烧系统概述12-24
  • 1.2.1 化学链燃烧技术原理12-14
  • 1.2.2 载氧体14-20
  • 1.2.2.1 载氧体的选材14
  • 1.2.2.2 载氧体的制备方法14-16
  • 1.2.2.3 各类载氧体的性能比较16-20
  • 1.2.3 反应器20-24
  • 1.3 焦炉煤气24-25
  • 1.3.1 焦炉煤气的利用途径24-25
  • 1.4 Aspen plus模拟软件在CLC过程中的应用25-26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26-29
  • 1.5.1 研究内容26
  • 1.5.2 创新点26-29
  • 第二章 钙基载氧体/焦炉煤气化学链燃烧29-47
  • 2.1 引言29
  • 2.2 热力学分析方法29-31
  • 2.3 钙基载氧体反应热力学分析31-35
  • 2.4 计算方法和过程35-37
  • 2.5 结果与讨论37-45
  • 2.5.1 FR平衡产物分布37-40
  • 2.5.2 反应路线探讨40-41
  • 2.5.2.1 较低温度(100~300℃)40
  • 2.5.2.2 中等温度(400~1000℃)40
  • 2.5.2.3 高反应温度(1000~1400℃)40-41
  • 2.5.3 压力对燃烧性能的影响41-43
  • 2.5.4 CaSO_4再生过程43-45
  • 2.6 本章小结45-47
  • 第三章 钙镍复合载氧体/焦炉煤气化学链燃烧研究47-57
  • 3.1 引言47
  • 3.2 钙镍复合载氧体热力学分析47-48
  • 3.3 CaSO_4/NiO摩尔比为4:648-51
  • 3.4 CaSO_4/NiO摩尔比为5:551-53
  • 3.5 CaSO_4/NiO摩尔比为6:453-55
  • 3.6 本章小结55-57
  • 第四章 钙铁复合载氧体/焦炉煤气化学链燃烧研究57-69
  • 4.1 引言57
  • 4.2 钙铁复合载氧体热力学分析57-60
  • 4.3 CaSO_4/Fe_2O_3摩尔比为4:660-62
  • 4.4 CaSO_4/Fe_2O_3摩尔比为5:562-64
  • 4.5 CaSO_4/Fe_2O_3摩尔比为6:464-66
  • 4.6 本章小结66-69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9-71
  • 5.1 结论69-70
  • 5.2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7
  • 致谢77-7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9-8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流化床O_2/CO_2燃烧技术和化学链燃烧技术    毛玉如,苏亚欣,马晓峰

化学链燃烧技术中新型氧载体CaSO_4的特性研究    郑瑛;王保文;宋侃;郑楚光;

金属载氧体可持续循环能力特性研究    姜江;金晶;段惠维;陈磊;

基于新型循环载氧体的天然气化学链燃烧热力学研究    郑文广;肖睿;宋启磊;

煤/钙基载氧体化学链燃烧操作参数分析    张建社;付国家;田红景;郭庆杰;

基于化学链燃烧的吸收剂引导的焦炉煤气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模拟    阳绍军;徐祥;田文栋;

基于NiO载氧体的煤化学链燃烧实验    高正平;沈来宏;肖军;

燃煤串行流化床置换燃烧分离CO_2机理研究    沈来宏;肖军;张辉;肖睿;

焦炉煤气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杨敏建;张鸣林;韩梅;周仕学;

能源洁净利用与CO_2排放控制技术    许阳,毛玉如

浅谈往复式焦炉气压缩机的长周期运行    赵子辉;

HPF工艺脱除煤气中硫化氢的生产经验    安蕾;

氨法HPF煤气脱硫工艺的应用与完善    刘凤娥;

新焦油系统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周凤利;张国林;白朝晖;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焦炉煤气中焦油含量    江鑫;李健儒;王平;

TiO_2光催化还原CO_2研究进展    王超;陈达;刘姝;黄岳祥;范美强;舒康颖;

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主要措施探讨    马晓峰;李永红;毛玉如;

二氧化碳减排途径    洪大剑;张德华;

化学链燃烧分离CO_2技术的研究进展    罗超;查智明;邓中乙;

我国电力行业CO_2减排技术及应用前景分析    李辉;刘建民;朱法华;季峻峰;薛建明;赵良;

宣钢焦化厂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兰正宏;郑海兰;

电站锅炉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技术研究    朱敬;李雄浩;韩旭;余福胜;薛永杰;

AS脱硫系统带油问题的探讨    刘敦亮;韩子能;李艳霞;

如何提高粗苯产量    钟德惠;孙熙钟;邹道志;罗亮;

沙钢焦化厂的节水与废水回用举措    李世清;白新革;

O/A-O工艺结合HSBEMBM~在新钢焦化废水中的应用及调试管理    孙熙钟;邹道志;钟德惠;李利红;

HPF氨法前脱硫对氨消耗的分析    韩党锋;

高浓度焦化废水的液膜分离应用研究    王新伟;王杰;张小勇;郑明东;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模拟三混油蒸馏    闫俊杰;闫志武;

火电厂CO_2的脱除技术    张天敏;原永涛;崔丽;

膜吸收和化学吸收分离CO_2特性的研究    晏水平

栲胶脱硫工艺副产物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牛艳霞

IGCC电站二氧化碳捕集研究    迟金玲

超细煤粉O_2/CO_2燃烧及NOx异相还原机理    黄庠永

二氧化碳与氮气或甲烷混合物的吸附分离    薛全民

蓄热式低温余热回收及其在工业窑炉上的应用    张喜来

O_2/CO_2气氛下燃煤中硫与氮在热场中转化行为的研究    王宏

化学链燃烧技术中铁基氧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王保文

用于吸收CO_2的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研究    张晓春

多联产CCS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    林湖

不同炭质多孔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比较    葛明

碳酸盐缓冲溶液性质及其对栲胶脱硫工艺影响的研究    李逢玲

金属离子改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焦化苯中噻吩的脱除研究    张艳军

化学链燃烧中三种载氧体与CO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    盛淑慧

基于化学链燃烧原理的制氢系统设计与实验    蒋景周

中低温太阳能与替代燃料化学链燃烧互补机理与系统集成研究    潘莹

膜基CO_2捕集剂及其性能研究    嵇艳

吸附法脱除及回收焦化粗苯中噻吩的研究    田仁亮

基于钙基吸收剂碳酸化/煅烧循环分离CO_2反应特性研究    冯志翔

钙基吸收剂碳酸化煅烧循环分离CO_2实验研究    徐成军

“二次能源”回收利用——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薛惠锋;

具有CO_2分离的煤气化化学链置换燃烧初步研究    向文国,狄藤藤,肖军,沈来宏

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原理分析CO_2重整CH_4    李延兵;肖睿;金保升;邓中乙;

化学链燃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李振山;韩海锦;蔡宁生;

新颖化学链燃烧与空气湿化燃气轮机循环    金红光

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探讨    金红光,王宝群

化学链燃烧技术中新型氧载体CaSO_4的特性研究    郑瑛;王保文;宋侃;郑楚光;

无烟燃烧技术CuO基氧载体的性能分析    刘明春;王华;魏永刚;

控制和减缓电力生产过程中CO_2排放的技术    刘彦丰,阎维平,丁千岭

Ni载体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性能    向文国;狄藤藤;

    沙永志 刁岳川

基于化学链燃烧的吸收剂引导的焦炉煤气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模拟    阳绍军;徐祥;田文栋;

废热的利用    储燕;

新日本钢铁公司大分厂煤气平衡改进的简述    蔡敏;贺兰珠;

使用混合煤气节能    程鹏;

宝钢吨钢能耗剖析    马恩凯

当代新技术在宝钢二期烧结设计中的应用    唐先觉

炼铁厂剩余高炉煤气的合理利用    张兆宁;

铁水保温技术    

焦炉煤气脱萘的探讨    田波,刘柒变,李晋萍

焦炉煤气制氢装置中的自控仪表简介    汪林进;

利用变压吸附(PSA)技术从焦炉煤气中制取氢气的工艺探讨    焦玉雪;吴峰;

不停产清理焦炉煤气管道的实施与研究    李胜欣;王文军;高希迎;

冶金焦化工业中的节能技术    段占庭;

高炉喷吹焦炉煤气    沙永志;曹军;王凤岐;

迅速发展中国直接还原铁的途径    胡嘉龙;梁文玉;

浅谈焦炉煤气的净化及综合利用    孟繁萍;徐国梅;

焦炉煤气用于热电冷三联供系统    李志敏;蔡剑峰;郭兰兰;

使用PE燃气管道输送焦炉煤气的试验分析    赵喜存;张宇峰;刘宝荣;许承信;

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技术现状    廖洪强;张振国;包向军;余广炜;赵鹏;

焦炉煤气变压吸附制氢工艺的应用    张维祥;杨兵;

焦炉煤气制取甲醇已成热门    本刊记者 宋廷生

焦炉煤气制甲醇成为现实    宋廷生

柳钢实施焦炉煤气氨回收技术改造    记者覃守超 通讯员谢文鹏

挖掘焦炉煤气“氢”潜能    程红伟

长钢焦炉煤气民用设计方案    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设计院 刘丽丽 刘彦军

第11批天然气置换本周末进行    雷鸣毕强

焦炉煤气点“天灯” 每年烧掉数百亿元    卢保红 高风 刘军 

一次产学研亲密接触    本报记者 王乐意

全省首个焦炉煤气甲烷化项目在沁县开工    记者 张海霞

焦炉煤气有多少能量待开采?    本报记者 姚伊乐

透氧膜反应器焦炉煤气重整制氢催化剂研究    杨志彬

焦炉煤气重整透氧膜研究及材料优化    沈培俊

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基焦炭、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及集成机理    孙士恩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张学镭

焦炉煤气催化转化制氢镍基催化剂的研究    程红伟

焦炉煤气中氢气和甲烷的吸附分离    刘艳娜

CaSO_4载氧体应用于CaO再生过程的热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    樊腾飞

钙基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田红景

钢铁联合企业煤气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分配研究    张琦

多联产CCS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    林湖

焦炉煤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电厂系统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武文杰

焦炉煤气化学链燃烧模拟研究    李广龙

焦炉煤气二级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模拟研究    王鹏飞

燃用焦炉煤气联合循环的蒸汽系统性能优化    胡红丽

利用武钢焦炉煤气提取高纯氢气的初步研究    田文中

焦炉煤气重整转化实验及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唐文武

重钢新区焦炉煤气脱硫工艺研究    邓成平

化学链燃烧中三种载氧体与CO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    盛淑慧

Co-Fe_2O_3/Al_2O_3与Fe_2O_3/粉煤灰作用下CO化学链燃烧特性研究    石司默

焦油深度净化装置的研究    庄允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