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PM_(2.5)中有机物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5:26
热度:

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PM_(2.5)中有机物的研究【摘要】:我国的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有6亿吨的农作物秸秆产生。其中,31.5%用作农村地区的炊事能源,25%在农田中就地焚烧。生物质

【摘要】:我国的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有6亿吨的农作物秸秆产生。其中,31.5%用作农村地区的炊事能源,25%在农田中就地焚烧。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细粒子影响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降低大气能见度,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已成为城市、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尤其在亚洲棕色云团和其演化生成的大气棕色云团被发现之后,生物质燃烧导致的细粒子污染及引发的相关问题已受到世界的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农作物秸秆燃烧占生物质燃烧的20%左右,是生物质燃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燃烧炉在实验室模拟农作物秸秆田间露天焚烧,借助先进的表征测量系统手段,对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明火焚烧和闷烧下排放的PM2.5中甲氧基酚类、脂肪醇和甾醇类三种化合物的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同种秸秆在不同燃烧方式下以及同种燃烧方式下不同秸秆燃烧排放PM2.5中三类有机物的含量和组成特点。 目前,我国在生物质燃烧排放PM2.5中极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中,大多采用先衍生化,再用内标或外标法上气质联用仪(GC-MS)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这一过程十分耗时耗力,且内标物和外标物价格昂贵,而本文研究的目标有机化合物为甲氧基酚、长链脂肪醇和甾醇化合物,极性不是很大,基于这点本文没有采用传统的衍生化法,而是尝试着不衍生化直接定量的方法,并做了一系列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此法可行。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 生物质燃烧 PM_(2.5) 极性有机化合物 组成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7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绪论7-15
  • 1.1 生物质燃烧7-8
  • 1.2 我国生物质燃烧现状8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8-13
  • 1.3.1 排放系数研究9
  • 1.3.2 多换芳烃及其烷基取代物研究9-10
  • 1.3.3 有机示踪物研究10-11
  • 1.3.4 其他方面的研究11-13
  • 1.4 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14-15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15-25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15
  • 2.1.1 实验仪器15
  • 2.1.2 试剂15
  • 2.2 颗粒物采样实验装置系统15-16
  • 2.3 农作物秸秆燃烧实验16-17
  • 2.4 有机物的定性和定量17-24
  • 2.4.1 仪器分析条件17
  • 2.4.2 有机物定性17-18
  • 2.4.3 有机物定量18-24
  • 2.4.3.1 标准溶液配制20
  • 2.4.3.2 标准曲线绘制20-23
  • 2.4.3.3 精密度试验23
  • 2.4.3.4 回收率试验23-24
  • 2.5 PM_(2.5)中有机物的定量24-25
  • 第三章 秸秆燃烧PM_(2.5)样品中有机物的测定25-31
  • 3.1 秸秆含水量的测定25
  • 3.2 未燃烧秸秆中有机物的测定25-26
  • 3.3 秸秆燃烧PM_(2.5)中有机物的测定26
  • 3.4 结果和讨论26-31
  • 第四章 秸秆燃烧排放有机物比较31-48
  • 4.1 同类秸秆不同燃烧方式下排放有机物的比较31-40
  • 4.1.1 水稻秸秆燃烧排放物比较31-35
  • 4.1.1.1 甲氧基酚31-33
  • 4.1.1.2 脂肪醇33-34
  • 4.1.1.3 甾醇34-35
  • 4.1.1.4 三类有机物的比较35
  • 4.1.2 小麦秸秆燃烧排放物比较35-40
  • 4.1.2.1 甲氧基酚35-37
  • 4.1.2.2 脂肪醇37-38
  • 4.1.2.3 甾醇38-39
  • 4.1.2.4 三类有机物的比较39-40
  • 4.1.3 小结40
  • 4.2 同种燃烧方式下不同秸秆排放有机物的比较40-48
  • 4.2.1 明火焚烧40-44
  • 4.2.1.1 甲氧基酚40-42
  • 4.2.1.2 脂肪醇42-43
  • 4.2.1.3 甾醇43-44
  • 4.2.2 闷烧44-47
  • 4.2.2.1 甲氧基酚44-45
  • 4.2.2.2 脂肪醇45-46
  • 4.2.2.3 甾醇46-47
  • 4.2.3 小结47-48
  • 第五章 结论48-51
  • 5.1 主要结论48-50
  • 5.1.1 同类秸秆在不同燃烧方式下三类化合物的组成研究结论48-49
  • 5.1.2 同种燃烧方式下不同秸秆PM_(2.5)样品中三类化合物的组成研究结论49-50
  •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3
  • 作者简介53
  • 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53-54
  • 致谢5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含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于国光;王铁冠;吴大鹏;王娟;栾媛;

秸秆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中有机示踪物的分析方法    朱先磊;张元勋;祝斌;邵敏;曾立民;张远航;魏永杰;张鹏;

农作物秸秆燃烧PM_(2.5)排放因子的研究    祝斌,朱先磊,张元勋,曾立民,张远航

北京市大气气溶胶PM_(2.5)中极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何凌燕,胡敏,黄晓锋,张远航

秸秆焚烧期的碳黑气溶胶观测及研究    伍德侠;魏庆农;魏健琍;刘世胜;冯巍巍;

武汉春季大气PM_(10)浓度及有机组成变化特征    周家斌;钱佳;祁士华;黄敏;陈婉兰;李威伟;张兴尔;

北京大气气溶胶PM_(2.5)中的有机示踪化合物    何凌燕,胡敏,黄晓锋,张远航

基于卫星遥感的秸秆焚烧监测及对空气质量影响分析    厉青;张丽娟;吴传庆;孙中平;刘晓曼;

一次由秸秆焚烧引起的霾天气分析    张红;邱明燕;黄勇;

薪柴燃烧源和燃煤源中多环芳烃的成分谱研究    于国光;王铁冠;吴大鹏;

生物质燃烧烟雾和大气降尘中多环芳烃及其烷基取代物的研究    连进军

焚烧枯草对三色堇幼苗及其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霍宪起;

吉林省西部地区大气干湿沉降元素通量及来源    李波;刘娅;姚燕;方芳;张志强;徐学纯;

北京城市道路积尘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叶友斌;张巍;王学军;

北京城区大气多环芳烃的沉降特征    叶友斌;张巍;胡丹;欧浪波;王学军;

土壤中含氧、含硫极性化合物预处理方法研究    朱雷;彭旭阳;张枝焕;

基于HJ卫星IRS遥感数据的农作物秸秆火点提取模式研究    王玲;田庆久;包颖;

中国气溶胶分布的地理学和气候学特征    郑小波;罗宇翔;赵天良;陈娟;康为民;

江苏农村地区室内PM_(2.5)浓度特征分析    顾庆平;高翔;陈洋;余琦;张艳;陈立民;

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含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于国光;王铁冠;吴大鹏;王娟;栾媛;

Models3在北京地区PM_(10)模拟应用中的三维系统检验    赵秀勇;程水源;杨素英;陈东升;邰恒;

南京市环境空气中PM_(10)受体样品化学组成特征分析    芮冬梅;陈建江;冯银厂;

2007年春节期间北京大气细粒子中有机酸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郭雪清;王英锋;李杏茹;王跃思;

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

生物质燃烧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田宏伟;邓伟;申占营;陈海波;杜子璇;

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

一次严重性灰霾天气成因分析及预报方法构建    陈曲;孙燕;张备;裴海瑛;

2011年秋末冬初苏州一次灰霾天气过程分析    吴珂;汪婷;曾山佰;何娜;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酸的研究进展    何翔;钱枫;李峣;

武汉市2012年6月11-13日严重灰霾天气过程分析    尹婷;胡柯;

机动车尾气与秸秆焚烧对雾霾的影响    陈静;多克辛;于莉;许鹏飞;吕丹;

京津冀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变化的观测分析研究    张养梅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    邓丛蕊

南京市区与郊区气溶胶PM_(2.5)元素及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的对比研究    樊曙先

广州市典型地区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及极性组分的分子标志物研究    唐小玲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特征及来源判识    董雪玲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不同有机组分毒性研究    车瑞俊

西藏农牧区民害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对策研究    高翔

吉林省西部湿地草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    李波

成都经济区居民呼吸道疾病与大气尘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    李奕霖

不同灌溉条件下多环芳烃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金爱芳

华东地区气溶胶特性的MODIS资料反演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    茆佳佳

南京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理化特性研究    沈宏雷

秸秆焚烧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苏继峰

农村室内空气中颗粒物和PAHs污染及人体暴露方法初探    钟俊俊

燃煤细颗粒物不同组分对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细胞增殖及氧化损伤研究    刘芳盈

闽江福州段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其生态风险研究    陈卫锋

上海市秋季典型大气高污染过程中细粒子的化学组成变化    周敏

郑州市灰霾与PM_(2.5)污染水平及火电排放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徐艺斐

TSP源解析的回归计算及总量控制分析    吴杨

华北地区大气污染源排放状况研究    赵斌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及采样方式的研究    刘维立,朱先磊,卢妍妍

兰州市大气飘尘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Ⅱ酮和醇脂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    段毅,彭林,马兰花,周世新

北京首钢地区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研究    刘大锰,李运勇,蒋佰坤,王轲

东南亚地区生物体燃烧影响华南地区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的个例分析    郑永光,朱佩君,陈尊裕,陈鲁言,崔宏,郑向东,赵琼,秦瑜

亚洲粉尘的源区分布、释放、输送、沉降与黄土堆积    张小曳

碳黑大气颗粒物的环境效应    鄂勇;宋国利;张颖;王旭梅;

北方某些城市秋季夜晚烟雾弥漫现象分析    李文彦

多环芳烃污染环境的控制与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张金丽,郑天凌

大气碳黑气溶胶检测仪的研制    伍德侠;魏庆农;刘世胜;方武;刘文清;

“3S”技术在农作物秸秆焚烧监测中的应用    方萌;张鹏;徐喆;

产品中易挥发有机物含量的限定    王燕

环氧丙烷生产系统废液中有机物含量的测定方法及改进    王洪艳;

氯丁橡胶生产车间空气中有机物含量的分析    陈勇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废酸中有机物    胡金环;

防止阴树脂有机污染的方法    董太一;

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降低出厂水有机物含量    金惠芬;

马莫特流域(加)山溪中氧和有机物的来源与分布    安严威;

木器用新型硝基漆    杜超;

中国湖泊沉积物差异性及其对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李剑超,褚君达

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有机物方程式配平及计算    蔡宏伟;王志花;

浙江省火力发电厂原水有机物污染调查    钱洲亥;祝郦伟;吴芳芳;

生活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技术    高崧;黄昆;

太湖梅梁湾水体中COD_(Mn)的时空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    杨顶田;陈伟民;

新型在线自动COD测定仪的研制    傅崇岗;王立新;管了;吕新燕;

膜技术处理马铃薯加工废水实验研究    顾春雷;杨刚;邢卫红;徐南平;

纳滤技术处理制药废水清洗方案的研究    魏新渝;刘广春;王志;樊智锋;王纪孝;王世昌;

EDI高纯水系统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马军;刘红斌;龚承元;赵红斌;苏建勇;朱孟府;

生物结皮的力学性质及其应用    王振亭;郑晓静;周又和;

南沙河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    郅二铨;周岩梅;孙素霞;闫旌;

强化一级化学絮凝及加气浮上工艺    蒋惟光;

生活用水中气味有机物来源及检测    王成花

有机物含量高造成藻类滋生    记者 陈暄

市区夏季供水紧张状况明年缓解    记者  徐行翔

致力环保变废为宝    施克礼罗帕特

辽宁淘汰落后焦炭产能40万吨    记者 武炳明

水产养殖中的无公害水质调节剂    高春生

水产养殖应用硫酸铜注意事项    泰州市高港区农业委员会 倪留山 吴宾 陈兵

我国垃圾处理技术市场前景展望    聂永丰

新华制药让废液变成宝    魏建军

谁污染了你的家园    刘长杰

硅矿物及有机物在拜耳法生产氧化铝过程中的行为    赵清杰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对有机物去除的研究    方华

污泥超声破解反应器工况优化与破解污泥中温厌氧消化能效分析    薛玉伟

臭氧催化氧化除污染特性及其生产应用研究    韩帮军

1-3型PZT5/epoxy resin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徐玲芳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黄宏坤

高锰酸盐预氧化—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机制    任芝军

刺参生态增养殖原理与关键技术    邢坤

TiO_2纳米管光催化同步去除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协同作用及其机理    林龙利

城市固体废弃物变形及强度特性研究    孙秀丽

阳离子单宁-聚铝复合絮凝剂处理高有机物含量废水的研究    吴剑平

东湖和汉江武汉段水体中全氟有机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王贝贝

激素性ANFH股骨头内有机物骨胶原、蛋白聚糖、脂肪含量的测定及意义    张维嘉

设施和实验室条件下有机物的植物吸收研究    何岸飞

助凝剂与混凝剂联合投加处理微污染源水的试验研究    韩耀霞

引黄水库水有机物替代参数测定方法优化及应用    冯萌萌

赤霉素(GA_3)对高山杜鹃开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樊雨

蜂窝陶瓷—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工艺净水效能研究    刘昱

油田开发区排水渠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韩洪晶

沉积物中的木质素在物源示踪和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杨丽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