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关中麦玉轮作区施氮对秸秆还田小麦产量和秸秆养分释放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1:34
热度:

关中麦玉轮作区施氮对秸秆还田小麦产量和秸秆养分释放的影响【摘要】:农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氮肥,但不合理施氮会造成严重后果。氮肥大量施用后,作物吸收剩余的氮肥经淋溶和挥发等途径损失掉,

【摘要】:农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氮肥,但不合理施氮会造成严重后果。氮肥大量施用后,作物吸收剩余的氮肥经淋溶和挥发等途径损失掉,这不仅使人们在经济上遭受损失,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在减少氮肥用量的基础上,既能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又能不断培肥地力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秸秆直接还田可以缓解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弥补磷、钾肥力不足的问题;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化肥施用量的作用。但是,秸秆还田条件下应该增肥还是减肥的问题存在争议;秸秆腐解过程比较复杂,并且受到外界环境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秸秆养分释放规律有待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田间试验、尼龙网袋法以及调查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关中灌区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水分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秸秆腐解及其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探索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田养分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氮肥用量在0~262.5kg·hm~(-2)范围内,冬小麦籽粒产量逐渐增加,从4695kg·hm~(-2)增长到8415kg·hm~(-2);施氮量增加到350kg·hm~(-2)时冬小麦籽粒产量降低。氮肥用量同为175kg N·hm~(-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处理(S+N175)冬小麦籽粒产量比单施氮肥处理增产18.5%;S+N175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不还田条件下N175处理,分别增长39万穗·hm~(-2)、1.57个∕穗、2.11g、1204kg·hm~(-2)和5.82%。 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分别增长了4.14、6.9、9.32和8.47kg hm2·mm;施氮同为175kg·hm~(-2)条件下秸秆还田冬小麦耗水量比不还田处理减少13.70mm。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62.5kg·hm~(-2)的处理水分利用率最高,并且冬小麦产量也最高。S+N175处理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总量明显小于N175,减少了55.7kg·hm~(-2),0~40cm、14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S+N175比N175分别降低9.7kg·hm~(-2)、15.1kg·hm~(-2)。 3、用尼龙网袋法进行大田玉米秸秆腐解试验表明:玉米秸秆腐解速率表现为前期腐解快、后期腐解较慢的规律。玉米秸秆埋入麦田87天后干物质残留量保持在58.36%~63.4%,秸秆钾在还田初期10天内基本释放完全;氮、磷释放相对较慢。87天后氮、磷、钾的释放量分别为35.27%~43.30%、27.82%~35.52%、83.07%~87.29%。施用氮肥明显促进秸秆前期腐解和氮素释放,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秸秆中P、K养分释放无明显影响。秸秆中Fe、Zn在腐解过程中0~10天释放速度较快;10天之后,秸秆中Fe的含量基本不变,30天之后,Zn的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 4、农田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呈递增趋势,平均每年递增0.29mg·kg-1。秸秆还田3~6年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1.26、1.38、1.71和1.74mg·kg-1,增长率依次为9.0%、9.9%、12.3%和12.5%。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不影响土壤微量元素锌、铁、锰有效性。 【关键词】:秸秆还田 冬小麦 施氮量 产量 秸秆腐解 有机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512.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1.1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性质的影响13-14
  • 1.1.2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14
  • 1.2 秸秆还田的发展现状14-15
  • 1.3 秸秆还田的方式15-16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16-18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8-19
  • 第二章 不同氮肥用量对秸秆还田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19-27
  • 摘要19-20
  • 2.1 材料和方法20-21
  • 2.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20
  • 2.1.2 试验设计20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20
  • 2.1.4 计算方法和数据分析20-21
  • 2.2 结果与分析21-25
  • 2.2.1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21-22
  • 2.2.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22
  • 2.2.3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生物量的影响22-24
  • 2.2.4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分蘖数的影响24
  • 2.2.5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24-25
  • 2.3 讨论25-26
  • 2.3.1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25
  • 2.3.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生物量和分蘖数的影响25
  • 2.3.3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25-26
  • 2.4 结论26-27
  • 第三章 不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7-33
  • 摘要27
  • 3.1 材料与方法27-28
  • 3.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27-28
  • 3.1.2 试验方法28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28
  • 3.1.4 计算方法和数据分析28
  • 3.2 结果与分析28-31
  • 3.2.1 秸秆还田对 0~200cm 土层土壤贮水量垂直分布的影响28-29
  • 3.2.2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29-30
  • 3.2.3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 0~200cm 土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30-31
  • 3.3 讨论31-32
  • 3.3.1 关于秸秆还田与耗水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31-32
  • 3.3.2 关于秸秆还田与土壤硝态氮32
  • 3.4 结论32-33
  • 第四章 不同施氮量下玉米秸秆腐解及其养分释放动态研究33-41
  • 摘要33
  • 4.1 材料与方法33-34
  • 4.1.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方法33-34
  • 4.1.2 样品采集与测定34
  • 4.1.3 数据处理34
  • 4.2 结果与分析34-38
  • 4.2.1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秸秆干物质残留率的影响34-35
  • 4.2.2 N、P、K 养分的释放35-37
  • 4.2.3 玉米秸秆微量元素的释放37-38
  • 4.3 讨论38-39
  • 4.3.1 不同施氮量下秸秆残留率差异比较38-39
  • 4.3.2 不同施氮量下秸秆不同养分释放的差异的比较39
  • 4.3.3 秸秆中微量元素的释放39
  • 4.3.4 秸秆还田养分释放与田间管理之间的关系39
  • 4.4 结论39-41
  • 第五章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41-47
  • 摘要41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41-42
  • 5.1.1 供试土壤41-42
  • 5.1.2 试验设计42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42
  • 5.1.4 数据分析42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42-46
  • 5.2.1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42-44
  • 5.2.2 秸秆还田对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44-45
  • 5.2.3 试验区农田微量元素丰缺程度评价45-46
  • 5.3 结论与讨论46-47
  • 第六章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5
  • 致谢55-56
  • 作者简介5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周海燕;吴德敏;李彦;张英鹏;刘兆辉;江丽华;

浅谈秸秆还田与土壤改良的关系    舒小琴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李东升;周为华;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开;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研究    姚宝林;施炯林;

不同耕作栽培环境对秸秆腐解剂腐解效果的影响    胡立峰;檀海斌;董福双;裴宝琦;翟学军;

不同还田条件下紫云英腐解特征研究    王允青;曹卫东;郭熙盛;刘英;赵决建;张智;吴立蒙;

秸秆还田的方式及技术    陈传琳

秸秆还田的作用与方法    胡海生;

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李华

不同栽培模式对半旱地轮作体系下作物水肥利用效应的研究    王春阳

麦秸回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朱同相,段云,胡修岭

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    赵明;赵征宇;蔡葵;于秋华;王文娇;

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麦玉两熟产量的影响    李洪杰;宁堂原;邵国庆;王瑜;田慎重;李增嘉;曲学勇;

农田氮肥的动态变化及施氮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苏诗杰;付清勇;朱思海;赵媛媛;

生物质气化导热油传导供热烘烤烟叶研究    王喜功;杨旭亮;李仁政;赵湘江;杨晓东;周建;杜传印;

一株高效秸秆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李方正;唐亮;赵建文;王文娟;赵宏坤;

聊城市保护性耕作应用现状及其配套技术    张素芳;

氮肥调控对不同保绿性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苏凯;郝玉波;王贵;刘少坤;杨今胜;董树亭;张吉旺;刘鹏;

较长期低温逆境下氮钾肥与播种量对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    宋朝玉;高峻岭;宋克光;李振清;宫明波;

浅析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王慧;田长安;尹奇异;林超超;方小亮;徐旭东;卫涛;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制下N肥施用量研究    何传龙;郭熙盛;王文军;武际;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生物质水热液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曾其良;王述洋;李二平;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Dynamics of soil quality after cropland was converted to natural regeneration and alfalfa in the emiarid Loess Plateau    郭志彬;

不同还田条件下稻田紫云英氮素释放及效应研究    唐杉;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超积累植物修复技术及其机制研究    白洁;王永志;段慧珠;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基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麦秸木质陶瓷制备与性能表征    吴文涛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韩春丽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锌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三种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生长发育和锌积累的影响    舒丽娜

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    刘威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    闫鸿媛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高位池养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及其表征的土壤质量的影响    郑慧

一株热带假丝酵母利用木糖生长及其产酒精特性的研究    刘兰杰

除草剂阿特拉津和氯磺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的影响    江雪飞

空心莲子草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的影响    王志勇

小麦秸秆还田对小麦、花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才斌,朱建华,成波,张礼凤,孙秀山

氮素不同底追比例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贾效成,于振文,张永丽

小麦垄作栽培的肥水效应及光能利用分析    王旭清,王法宏,董玉红,任德昌,曹宏鑫

施氮量和基本苗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于文明;于振文;魏守江;

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魏建林;崔荣宗;杨果;管力生;岳玉德;肖建军;

浅谈秸秆还田与土壤改良的关系    舒小琴

浅谈焚烧农作物秸秆的危害及“禁焚”对策    周金岭;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砂姜黑土锌的影响    朱宏斌,张玉平,叶舒娅,王文军

秸秆还田免耕撒播小麦技术研究    白瑞贤,杜文建,梅碧蓉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用土壤剖面无机氮和小麦植株进行氮肥推荐研究    赵同科;曹云者;张国印;

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创新、效率及政策    王金霞

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    郭胜利

黄土高原旱作地区径流农业的研究    樊廷录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毕于运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马铃薯田间微域集水的理论与实践    王晓凌

灌溉对冬小麦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房全孝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吴菲

特定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的研究    关松

土壤胡敏素组成及其对不同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响应    李凯

浅谈农作物秸秆焚烧与秸秆还田    吴志鹏;张家侠;

苏北地区秸秆焚烧的危害、成因及对策初探    刘加明;

秸秆焚烧的危害和改善    王佳琪;刘贵荣;薛松;

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及对策浅析    周扬;

实行综合治理制止秸秆焚烧    李健康,王颖

探讨秸秆焚烧的危害与秸秆的综合利用    李涛;卓海峰;王文富;姬艳恒;杨志恒;吕鹏伟;

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

徐州市秸秆焚烧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孟庆江;韩炜;徐嘉怿;

浅谈舒兰市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张志敏;韩春华;张树华;

浅析秸秆利用方式利与弊    赵艺欣;

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    于爱华;

3S技术在关中地区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张树誉;李登科;景毅刚;

光磊:秸秆作燃料,让清洁和温暖进万户千家    刘芳;

秸秆烟气中多环芳烃的排放系数及燃烧贡献率    陆豪;朱利中;

浅谈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姜东升;邹尚伟;

基于AVHRR的地市级火情监测分析与应用    王福州;郭魁英;王国斌;石俊峰;孙仲毅;李喜平;

生物复合菌剂处理秸秆产沼气研究    石卫国;

一次严重性灰霾天气成因分析及预报方法构建    陈曲;孙燕;张备;裴海瑛;

安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直接还田技术    吴文革;闫晓明;张健美;崔凯;曹承富;黄正来;

山东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崔荣宗;杨果;魏建林;管力生;丁庆平;

山东破解“秸秆焚烧”难题    吕福明

一堆办法为啥不如一根火柴?    本报记者 吴剑飞

清明火情告急 凸显秸秆焚烧之痛    本报记者 郭剑峰

解决秸秆焚烧关键要化废为宝    记者 顾定海

秸秆焚烧有令难禁    宗欣

“雾锁徐州”祸起周边省市烧秸秆    记者 高传立

秸秆机械化还田每亩补贴45元    记者 欧阳蕾昵

驼峰从源头杜绝秸秆焚烧    通讯员 戚海建

丹徒区严查秸秆焚烧    龚恋淇 魏非凡 陈志奎

秸秆加工机的“尴尬”    本报记者 赵丽娜

秸秆建材燃烧特性及生命周期研究    谭福太

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刘保平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高雪松

土壤动物活动对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的影响    罗天相

玉米秸秆保质贮存及水热反应处理提高可生化性方法的研究    孙优善

长江三角洲典型污染农田土壤多氯联苯分布、微生物效应和生物修复研究    高军

秸秆沼气厌氧发酵的预处理工艺优化及经济实用性分析    宋籽霖

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继培

生物质颗粒燃料制粒机数字化设计及试验研究    高微

生物质秸秆—高密度聚乙烯定向秸塑板的制备及其热压成材机理研究    漆楚生

秸秆焚烧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    吴迪

不同秸秆焚烧量对土壤环境及下茬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李明

河南省秸秆发电燃料供应系统研究    时在涛

商丘地区秸秆机械化处理与利用模式研究    何勋

气象因子对秸秆焚烧源PM10浓度的影响研究    王俊

低山丘陵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路径实证研究    聂飞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数据的小麦秸秆焚烧点提取方法研究    张为兵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解爱华

秸秆焚烧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苏继峰

农业废弃生物质资源应用研究    冯素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