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不同生物碳和秸秆用量对滴灌棉花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9:11
热度:

不同生物碳和秸秆用量对滴灌棉花水氮利用率的影响【摘要】:【目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是干旱区农田优化管理的重要目标。生物碳是一种含碳量高、稳定性强的有机碳

【摘要】:【目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是干旱区农田优化管理的重要目标。生物碳是一种含碳量高、稳定性强的有机碳,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碳储量,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通过研究不同氮肥用量下生物碳和棉花秸秆对滴灌棉花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干旱区滴灌棉田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水氮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棉花秸秆为原料,在450℃下高温厌氧制备生物碳。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氮肥用量下生物碳和棉花秸秆对滴灌棉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棉花生长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中施氮(N)量设三个水平:0、300、450kg·hm~(-2)(分别以N0、N300、N450表示),其中N300处理为当地大田推荐氮肥用量。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三种不同的生物碳和棉花秸秆用量,生物碳和棉花秸秆用量采用等碳量(0、1.40、2.80t·hm~(-2))设计;其中,生物碳施用量分别为0、2.25、4.50t·hm~(-2)(分别以CK、1/2BC、BC表示),棉花秸秆施用量为0、6.00、12.00t·hm~(-2)(分别以CK、1/2ST、ST表示)。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氮肥处理为主区,生物碳和棉花秸秆处理为副区,共1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60个试验小区。 【主要结果】(1)施用生物碳和秸秆处理土壤0~60cm土层含水量分别较CK平均增加了15.3%和20.1%。秸秆处理土壤累积CO_2通量显著增加,施氮量300kg·hm~(-2)条件下,ST和1/2ST处理土壤CO_2累积通量分别较CK增加10.8%和7.6%;而生物碳处理土壤CO_2累积通量有所降低,BC和1/2BC处理土壤CO_2累积通量分别较CK降低7.3%和6.0%。氮肥、生物碳及秸秆用量均显著影响土壤全氮含量,不施氮肥条件下(N0),ST和1/2ST土壤全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26.4%和12.8%;BC、1/2BC与CK差异不大。中氮(N300)条件下,ST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CK增加25.9%,1/2ST土壤全氮含量与CK差异不显著;BC和1/2BC处理土壤全氮分别较CK增加了32.3%和18.7%。高氮(N450)条件下,ST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其次是BC和1/2ST处理,1/2BC与CK差异不显著。 (2)秸秆处理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和氮素矿化率均显著高于相应等碳量施用的生物碳处理。ST和1/2ST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氮素矿化率分别较CK增加150.6%、130.6%和117.2%、117.0%;BC和1/2BC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氮素矿化率分别较CK增加92.1%、64.2%和61.9%、49.2%。 (3)施用生物碳和棉花秸秆均能显著促进棉花生长、提高棉花产量。不施氮肥条件下,不同生物碳和秸秆处理棉花产量表现为STBC1/2BC1/2STCK;在施氮肥300kg·hm~(-2)条件下,棉花产量的大小顺序为:ST1/2BC、1/2STBCCK;而在施氮肥450kg·hm~(-2)条件下,不同处理棉花产量表现为BC、ST1/2BC1/2ST、CK。 (4)施用生物碳和秸秆均能显著提高棉花水氮利用效率。中氮(N300)和高氮(N450)条件下,生物碳处理(BC、1/2BC)棉花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CK提高了分别提高了27.4~51.4%和14.9~37.0%;而秸秆处理(ST、1/2ST)仅提高了26.2~37.7%和5.4~20.1%。秸秆处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了60.5~205.8%和5.8~39.3%,生物碳处理提高了33.4~159.8%和13.2~35.1%。 【结论】因此,施用生物碳和秸秆均可提高滴灌棉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促进棉花生长,增加产量,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生物碳在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降低土壤CO_2,提高氮肥利用率方面优于秸秆;而秸秆则在可显著促进土壤氮素矿化和土壤CO_2、促进棉花生长,增加产量,提高水分利用率。 【关键词】:生物碳 秸秆 棉花 产量 水氮利用率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56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1
  • 第一章 前言11-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12-17
  • 1.2.1 滴灌棉田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去向研究12-13
  • 1.2.2 生物碳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13
  • 1.2.3 生物碳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13-17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17-18
  • 1.3.1 研究目标17
  • 1.3.2 研究内容17-18
  •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研究方法18-21
  • 2.1 试验设置18
  • 2.1.1 试验材料18
  • 2.1.2 试验设计18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18-19
  • 2.3 测试指标与方法19-20
  • 2.3.1 土壤净氮矿化率的测定19
  • 2.3.2 土壤 CO_2通量的测定19
  • 2.3.3 土壤19
  • 2.3.4 植物19-20
  • 2.4 计算与数据处理20-21
  • 2.4.1 计算公式20
  • 2.4.2 数据处理与分析20-21
  • 第三章 生物碳和秸秆用量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含量的影响21-27
  • 3.1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21-22
  • 3.2 不同处理对土壤 CO_2通量的影响22-23
  • 3.2.1 土壤 CO_2日通量的变化动态22-23
  • 3.2.2 土壤 CO_2累积通量23
  • 3.3 不同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23-24
  • 3.4 不同处理对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影响24-25
  • 3.5 讨论25-26
  • 3.6 小结26-27
  • 第四章 生物碳和秸秆用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27-32
  • 4.1 生物碳和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27-30
  • 4.1.1 干物质积累动态27-28
  • 4.1.2 干物质重28-29
  • 4.1.3 棉花产量29-30
  • 4.2 讨论30-31
  • 4.3 小结31-32
  • 第五章 生物碳及秸秆用量对棉花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32-39
  • 5.1 生物碳及施氮量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32-35
  • 5.1.1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32-33
  • 5.1.2 农田水分利用效率33-34
  • 5.1.3 灌溉水利用效率34-35
  • 5.2 生物碳及施氮量对棉花氮素利用的影响35-37
  • 5.2.1 植株氮素吸收量35
  • 5.2.2 氮素吸收效率35-36
  • 5.2.3 氮肥生产效率36-37
  • 5.2.4 氮肥表观利用率37
  • 5.3 讨论37-38
  • 5.4 小结38-3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39-41
  • 6.1 结论39
  • 6.2 主要创新点39
  • 6.3 研究展望39-41
  • 参考文献41-49
  • 致谢49-51
  • 作者简介51-52
  • 附件5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氮肥施用中的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    蔡燕华;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    张利平;夏军;胡志芳;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NO_3-N深层积累及其影响因素    郭胜利,张文菊,党廷辉,吴金水,郝明德

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地区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研究    李和平;李国振;田长彦;

逆境生物学研究如何为发展我国旱地农业服务    山仑

黄泛区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去向    张绍林,朱兆良,徐银华

应用~(15)N 研究不同土壤和不同施肥时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郭建华;邢竹;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高祥照,马文奇,马常宝,张福锁,王运华

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及晚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曲晶晶;郑金伟;郑聚锋;张旭辉;李恋卿;潘根兴;纪雄辉;余喜初;

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    胡星明;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

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

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

不同栽培基质对甜瓜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姚玉敏;王秀峰;于喜艳;杨凤娟;史庆华;

有机无机肥料长期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晁赢;李絮花;赵秉强;左余宝;林治安;

转基因番茄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

蚯蚓粪对樱桃萝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王东红;史庆华;王秀峰;魏珉;胡瑾瑜;郭长美;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甘薯肥料利用率研究    董晓霞;孙泽强;张立明;王学君;王庆美;谢备涛;郑东峰;

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    常江;杜艳;姚艳娟;

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虎成;徐坤;

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在梨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晓燕;代明亮;李松涛;李天忠;

钙处理对苹果梨叶片及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妲;曲柏宏;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姚凤娟

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研究    张凯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陈波浪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    王俊峰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武少伟

模拟氮沉降对三峡库区两种土壤碳、氮和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    刘仁燕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    马琳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    潘媛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小麦秸秆还田对小麦、花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才斌,朱建华,成波,张礼凤,孙秀山

砂姜黑土地区不同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及腐殖化系数的研究初报    吴文荣,方世经,周恩嘉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

长期秸秆还田及休闲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周波;刘登民;劳秀荣;聂俊华;孙伟红;

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长年;苏仕华;成英;卢红;

水稻施肥技术    罗雅慧;李赛慧;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静;屈克伟;

降水改变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微生物商动态变化的影响    魏天凤;任艳林;曾辉;贺金生;

水氮交互作用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中硝化氮分布的影响    周荣;杨荣泉;陈海军;

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    郭胜利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    崔振岭

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    曹宁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越南林业大学学员到环江县考察生物碳汇造林项目    卢志愿;

中国芬兰联合生产生物碳合作项目备忘录在京签署    

混凝-微电解-好氧-生物碳工艺处理含氟农药废水    沈翔,杨赓

生物碳汇类型的特性研究    于洪贤;李友华;

曲周试区施肥与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牛灵安,郝晋珉

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    唐启升;

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落户广西    蒋桂雄;蒋卫民;

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    孙敏凤

地球碳量循环与造林    周明康,万贻民

全球第一例森林碳汇项目成功落户广西 实施成效显著    李建新;

猪粪制备的生物碳对西维因的吸附-催化水解作用    张鹏;孙红文;

生物碳农田应用的环境效应及其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    孙红文;张鹏;李力;周尊龙;

基于农业固体废物的生物碳诱导钝化修复污染水体与土壤    曹心德;贾金平;

秸秆灰分吸附极性与非极性芳香性化合物的性能及作用机制    黄文海;陈宝梁;

变废液为肥料 实现秸秆返田    王飞;李华;孙超;李长云;

秸秆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动态研究    温明霞;林德枝;易时来;李学平;孟涛;石孝均;

河南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及建议    刘亚平;魏蒙关;李洪岐;

江苏规范有序管理生物质能源产业    李荣刚;蒋福龙;

添加秸秆对于菌根三叶草适应铅锌尾矿逆境的机理研究    杨秀梅;王冬梅;陈宝冬;朱永官;

秸秆预处理技术对比研究    周礼;吴达科;谢春燕;

生物碳成就黑色希望    卓尔

全球首例生物碳基金项目在广西启动    黄鸿业

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借鉴印第安人古法    

中芬联合开发生产清洁能源生物碳    龙国际

启动国内碳市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利用世行项目建造绿色环江    记者 何可寒通讯员 覃丽鲜

世行贷款打造绿色广西    李丽芳

国际林业碳汇项目首次落户广西    记者 吕欣 通讯员 蒋桂雄 蒋卫民

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正式实施    记者 吴梅 通讯员 李富福

重新审视秸秆价值    郭耀华

炼油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新技术研究    赵东风

黑碳对沉积物中疏水性有机物的生物富集、降解与基因毒性的作用机制    崔昕毅

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燃烧动力学特性及液压秸秆成型机改进设计研究    马孝琴

外源物质对除草剂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及除草剂快速降解的影响    张超兰

生物质(秸秆)气合成甲醇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朱灵峰

秸秆微生物共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研究    潘锋

生物质(秸秆)纤维燃料乙醇生产工艺试验研究    宋安东

高速摄像目标提取跟踪系统研究与应用    李丽勤

秸秆热化学液化工艺和机理的研究    梁凌云

秸秆切割破碎与揉切机刀片耐用性试验研究    孟海波

不同生物碳和秸秆用量对滴灌棉花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茹思博

生物碳的制备热动力学特性及其对镉的吸附性能和机理    徐义亮

玉米秸杆生物碳质对甲基叔丁基醚和苯的吸附实验研究    肖丽微

污泥基生物碳中重金属铬浸出研究    徐云飞

铁—生物碳微电解系统降解偶氮染料酸性橙的可行性研究    高歌

污泥基生物碳中重金属铬浸出特性研究    杨妮

城市有机垃圾的热解特性及其生物碳的土壤改良效应研究    张红炼

生物碳固定化白腐真菌修复PAHs污染土壤及作用机理    王银善

固定化细菌增强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及影响因素    元妙新

秸秆类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溶液中六价铬的吸附性能研究    梁丽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