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和播种量对冬小麦产量与氮肥利用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8:05
热度:187

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和播种量对冬小麦产量与氮肥利用的影响【摘要】: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明确稻麦轮作区域水稻秸秆还田后对后茬冬小麦的产量及氮

【摘要】: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明确稻麦轮作区域水稻秸秆还田后对后茬冬小麦的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对于持续提高小麦产量、效益和保护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于2009-2011年在扬州和连云港分别进行大田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与施氮量、氮肥基追比例、播种量对冬小麦土壤理化性状、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水稻秸秆全量还田降低了后茬冬小麦麦田土壤含水量、提高越冬期土壤温度、降低了土壤pH值、降低成熟期土壤容重。随着单施氮肥用量的加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仪征地区麦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2.施用氮肥能显著提高0-40cm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且施氮量和基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拔节后无机氮含量则随追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相同施氮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较大,秸秆还田降低了播种到拔节期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而提高了拔节到开花期0-40cm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 3.不同处理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在不同生育阶段表现不同,不施氮处理各生育阶段均表现为氮素亏缺,施氮处理氮素盈亏呈明显的阶段性,全生育期氮素盈余量随施氮量和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小麦全生育期氮素盈余量主要与拔节前氮素盈余较多有关,秸秆还田可以降低播种到拔节期的氮素盈余量。 4.秸秆还田降低了冬小麦的出苗率、茎蘖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而秸秆还田提高了冬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了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和荧光参数。两地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有增有减、减多增少”,适当的氮肥运筹和提高播种量可以减少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5.氮肥运筹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成熟期植株各器官积累量,但是也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适当的基追比例和种植密度可以降低土壤氮素盈余量,增加氮素利用效率。秸秆还田提高了仪征点小麦的氮素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但是由于影响冬小麦群体生长而降低了产量从而降低了连云港地区冬小麦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而秸秆还田下两地的NUE和仪征点NFAE均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秸秆还田条件下增大播种量可以显著提高两地冬小麦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 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仪征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为270kg.hm"2,基追比为6:4,并配以150kg.hm"2播种量,连云港地区建议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为270kg.hm"2,基追比为7:3,并配以180kg.hm'2播种量,提高了小麦生长发育,减少了土壤硝态氮的淋洗,提高了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其向籽粒的分配、转运,降低了氮肥的损失,进而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关键词】:小麦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播种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512.11
【目录】:
  • 目录4-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30
  • 摘要12
  • 1 秸秆还田的国内外研究概况12-13
  • 2 秸秆还田方式13
  • 3 秸秆的分解特征和影响因素13-14
  • 4 秸秆还田的效应14-21
  • 4.1 土壤物理性状14-15
  • 4.2 土壤化学性状15-17
  • 4.3 对土壤生物的影响17-18
  • 4.4 冬小麦生长18
  • 4.5 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18-19
  • 4.6 氮素吸收和利用19-20
  • 4.7 小麦品质20
  • 4.8 病虫草害20-21
  • 5 秸秆还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21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1-22
  • 参考文献22-30
  • 第二章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30-48
  • 摘要30-31
  • 1 材料与方法31-32
  • 1.1 试验设计31
  • 1.2 取样及测定方法31-32
  • 1.3 数据分析32
  • 2 结果与分析32-40
  • 2.1 出苗率32
  • 2.2 冬小麦茎蘖动态32-34
  • 2.2.1 秸秆还田与氮肥水平对冬小麦分蘖的影响32-33
  • 2.2.2 秸秆还田与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分蘖的影响33-34
  • 2.3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34
  • 2.4 叶面积指数34-35
  • 2.5 顶一叶叶绿素含量35-36
  • 2.6 旗叶荧光参数36-37
  • 2.7 旗叶花后光合净光合速率37-38
  • 2.8 冬小麦籽粒产量38-40
  • 3 讨论与小结40-43
  • 3.1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40-41
  • 3.2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能利用的影响41-42
  • 3.3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42-43
  • 参考文献43-46
  • Abstract46-48
  • 第三章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48-68
  • 摘要48-49
  • 1 材料与方法49-50
  • 1.1 试验设计49
  • 1.2 取样方法49
  • 1.3 测定方法49-50
  • 1.4 计算方法50
  • 1.5 数据分析50
  • 2 结果与分析50-60
  • 2.1 土壤物理性状50-52
  • 2.1.1 土壤水分50-51
  • 2.1.2 土壤温度51
  • 2.1.3 土壤容重51-52
  • 2.2 土壤化学性状52-54
  • 2.2.1 土壤pH值52-53
  • 2.2.2 土壤有机质53-54
  • 2.3 土壤无机氮时空变化54-56
  • 2.3.1 秸秆还田与氮肥水平对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54
  • 2.3.2 秸秆还田与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士壤铵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54-55
  • 2.3.3 秸秆还田与氮素水平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55-56
  • 2.3.4 秸秆还田与基追比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56
  • 2.4 土壤氮素表观盈亏56-58
  • 2.4.1 秸秆还田与氮素水平对0-40cm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56-57
  • 2.4.2 秸秆还田与氮肥基追比对0-40cm土壤氮素盈亏的影响57-58
  • 2.5 对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58-60
  • 2.5.1 秸秆还田与氮肥水平对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58-59
  • 2.5.2 秸秆还田与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59-60
  • 3 讨论与结论60-64
  • 3.1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60-61
  • 3.2 秸秆还田与氮肥水平无机氮素时空变化及氮素盈亏的影响61-62
  • 3.3 秸秆还田与氮肥水平对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62-64
  • 参考文献64-67
  • Abstract67-68
  • 第四章 秸秆还田与播种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68-80
  • 摘要68
  • 1 材料与方法68-69
  • 1.1 试验设计68
  • 1.2 取样及测定方法68-69
  • 1.3 数据分析69
  • 2 结果与分析69-73
  • 2.1 冬小麦茎蘖动态69
  • 2.2 干物质积累69-70
  • 2.3 冬小麦籽粒产量70-71
  • 2.4 土壤无机氮时空变化71-72
  • 2.4.1 秸秆还田与播种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71
  • 2.4.2 秸秆还田与播种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71-72
  • 2.5 氮素表观盈亏72
  • 2.6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72-73
  • 3 讨论与小结73-76
  • 3.1 秸秆还田条件下播种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73-74
  • 3.2 秸秆还田与播种密度对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74-76
  • 参考文献76-78
  • Abstract78-80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80-92
  • 摘要80
  • 1 讨论80-85
  • 1.1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土壤有机质的影响80-82
  • 1.2 秸秆还田与氮素运筹、播种量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变化的影响82
  • 1.3 秸秆还田与氮素运筹、播种量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82-83
  • 1.4 秸秆还田与氮素运筹、播种量对氮肥利用的影响83-84
  • 1.5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冬小麦适宜施氮量、基追比和种植密度84-85
  • 2 结论85-86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86
  • 4 今后的研究设想86-87
  • 参考文献87-90
  • Abstract90-92
  • 致谢92-9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麦收高留茬养地增产的研究    周宪明,于福祥,王福平,段云

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王旭清,王法宏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步伐    孙皓;王礼焦;高云;倪丹;方鸿国;

播种密度对小麦茎秆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发育的影响    李金才,陈峰

播期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范金萍,吕国锋,张伯桥,高德荣,吴立松,陆成彬,吴宏亚,张勇,程顺和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长期秸秆还田及休闲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周波;刘登民;劳秀荣;聂俊华;孙伟红;

秸秆配施不同氮量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刘善江

冬小麦密度与播期的裂区试验及小麦植株的塑性反应    孙军,马平,王建元,罗振成,曾晓光

模拟干旱胁迫下几种冷季型草坪草抗旱性比较研究    段碧华,尹伟伦,韩宝平,夏新莉,张鹏

氮肥对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Ⅱ氮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徐恒永,赵振东,刘爱峰,刘建军,张存良,毕德锋,杭新杰,张怀友

群体调控对济南17号小麦品质的影响    徐恒永,赵振东,刘爱峰,刘建军,张存良,毕德锋,晁岳华,耿金茹

山东省强筋小麦种植区划研究    李永庚,于振文,梁晓芳,赵俊晔,余松烈

有机物料对盆栽土壤养分及海棠苗生长量的影响    刘嘉芬,姚胜蕊,刘寄明,薛炳烨

国内外小麦品质改良现状与趋势及山东省发展优质小麦的对策    朱连先,吕建华,刘建军,宋建民,刘爱峰

基因型与环境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刘爱峰,张臣良,王运智,彭永夏,刘建军,吴祥云,赵振东

垄作栽培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旭清,王法宏,李升东,于振文,李增嘉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

小麦面团稳定时间的研究进展    张敏,蔡瑞国,张坤普

超级小麦育种产量突破的探讨    耿爱民,韩文亮,李志刚,武利峰,马振萍

合肥城市绿地土壤呼吸初探    张凯;许晓静;徐小牛;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nd Water Losses on Different Land Uses in Low and Deep Hills of North Sichuan,China    

2BMFY-4型智能玉米免耕播种机研制与示范    杨自栋;杜瑞成;蔡善儒;耿端阳;张国海;

绿液预处理对麦草化学成分及酶水解糖化的影响    黄婷;陆青山;金永灿;谷峰;张厚民;Hasan Jameel;Richard Phillips;李忠正;

几种松树根际益生菌的数量分析    黄宝灵;吴庆梅;吕成群;方丽英;李校雨;

恩诺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马驿;陈杖榴;

花后干旱和渍水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    范雪梅;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

施氮量及底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平衡的影响    石玉;于振文;

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    王延平

控释肥高分子残膜的降解动态及对土壤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包丽华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姚凤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施氮对高产夏玉米源库代谢特征的调控    王俊忠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基于SPAD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营养特性研究    罗新宁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    刘威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小麦胚乳细胞程序性死亡机理初探以及淹水胁迫对其进程的影响    樊海燕

棉花氮肥利用效率研究    褚坤燕

不同氮肥处理对稻茬免耕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韩自行

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因子的影响及黄连品系间主要生理指标研究    李鑫鑫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秸秆直接还田对培肥地力的试验初报    李洪斌

麦秸回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朱同相,段云,胡修岭

氮肥对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Ⅱ氮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徐恒永,赵振东,刘爱峰,刘建军,张存良,毕德锋,杭新杰,张怀友

播期对优质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东,于振文,贾效成

鲁麦22号小麦亩产600kg群体结构分析    潘庆民,于振文,董庆裕,张华利,姜衍坤,宿安亭,李宪文,刘存臻

免耕条件下的小麦稀播试验    吴晓东;杨贤彬;孙昌璜;张春雨;丁星灿;

秸秆还田免耕撒播小麦技术研究    白瑞贤,杜文建,梅碧蓉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张永泰,谢云峰,李爱民,顾克礼

播期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范金萍,吕国锋,张伯桥,高德荣,吴立松,陆成彬,吴宏亚,张勇,程顺和

油松蒙古栎种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曹彧;崔建国;张云鹏;镡娟;

不同施N水平小麦冠层光合特性    张显;钱维朴;

红壤稻田系统养分循环与C、N转化过程    周卫军

我国典型土壤长期定位施肥下土壤无机磷的变化规律研究    李中阳

栽培技术    

陕西渭北旱原冬小麦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    贾志宽

磷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    邵玉翠;孟兆芳;徐千钧;卢钢;蒋成玉;

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一

核麦间作冬小麦产量比较分析初探    张贵;毛堰明;牛艳杰;乔旭;雷钧杰;石书兵;

冬小麦磷素营养规律的研究    郭绍祖;崔芳琹;

如何种好旱地冬小麦    余守愚;

丹寨县冬小麦适宜播期的农业气候分析    杨久劲;

应用农业生态系统观点指导进行冬小麦产量予报    王伟民;董廷猷;

计划冬小麦产量的农业技术原理    В.К.Тевзадзе;张荫成;

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

基于冬小麦信息融合的非线性产量建模分析    张俊宁;李民赞;张小超;

江苏省冬小麦春季阴湿害的风险评估及区划    吴洪颜;高苹;徐为根;

实割实测数据支持下的县级尺度冬小麦产量遥感估测    陈联裙;张群;张锦水;潘耀忠;

影响介休市冬小麦产量的原因分析    陆春花;梁运香;刘孝清;刘志宏;孙建文;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适播期影响及对策    李东;王雪梅;曹苏娅;

川中丘陵区节水栽培技术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赵小蓉;赵燮京;王昌桃;

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

水肥耦合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松敏;王仰仁;周青云;孙书洪;

水分胁迫后复水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岳文俊;张富仓;

我国冬小麦产量与质量有望同步提高    乔林生

冬小麦高产基肥和种肥都要施    曹一平

麦价局部回调 市场弱势盘整    沧州市粮食局 张荣胜

今夏小麦市场难起波澜    沈龙

外盘走势短期平稳 国内小麦期市转弱    李警卫

冬小麦产量预期减幅较大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两茬田里话增收    本报记者 运主伦 特约记者 曹文龙

麦价走高成主流认识    罗强

冬小麦受旱面积开始减少    本报记者 王锦

欧美很干旱 小麦很“受伤”    胡若愚

太阳辐射减弱对冬小麦生理生化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麦博儒

黄土高原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及优化耦合研究    付秋萍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水肥调控措施对冬小麦光合产物分配的模拟研究    李炎

华北平原冬小麦氮肥优化管理策略研究    岳现录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区域冬小麦生物量模拟及粮食安全评价    夏天

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生理基础    韩雪

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及氮素利用的效应    许育彬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麦季氮肥运筹调控冬小麦—夏玉米两作体系氮素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    吴光磊

秸秆粉碎与化肥混施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董勤各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研究    宁东峰

玉米秸秆还田对接茬冬小麦生长、衰老及土壤碳氮的影响    刘阳

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    张洋

冬小麦夏大豆种植方式与水分利用关系研究    齐林

硫氮配施对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    伍利

调亏灌溉和氮营养对冬小麦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雷艳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冬小麦—夏大豆种植方式与全年水分利用关系的研究    刘岩

CO_2浓度倍增与介质施氮对冬小麦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王佩玲

18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