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对作物、土壤微生物及碳库的影响
稻麦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对作物、土壤微生物及碳库的影响【摘要】:秸秆是农作物生产最主要的副产品,既可作为农田土壤肥力培育的重要资源,也可作为下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处理不好则有可能成为农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181
【目录】:
- 目录4-7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第一章 引言12-24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课题来源13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3-21
- 1.2.1 秸秆还田的国内外研究概况13-14
- 1.2.2 秸秆还田关键技术研究14-16
- 1.2.3 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16-21
- 1.3 问题的提出21-22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22
- 1.5 研究内容22-23
- 1.6 技术路线23-24
- 第二章 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24-40
- 摘要24-25
- 2.1 材料与方法25-27
- 2.1.1 试验区自然概况25
- 2.1.2 试验设计25
- 2.1.3 供试品种与田间管理25-26
- 2.1.4 田间取样调查与分析测定26-27
- 2.2 数据分析方法27-28
- 2.3 结果与分析28-35
- 2.3.1 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28-31
- 2.3.2 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31
- 2.3.3 小麦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31-32
- 2.3.4 小麦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32-35
- 2.3.5 水稻产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及养分的相关性分析35
- 2.4 本章讨论与小结35-38
- ABSTRACT38-40
- 第三章 稻麦两熟秸秆还田量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40-52
- 摘要40-41
- 3.1 材料与方法41-43
- 3.1.1 试验区自然概况41
- 3.1.2 试验设计41-42
- 3.1.3 供试品种与田间管理42
- 3.1.4 间取样与分析测定42-43
- 3.2 数据分析方法43
- 3.3 结果与分析43-48
- 3.3.1 稻麦两熟秸秆还田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43-44
- 3.3.2 稻麦两熟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44-45
- 3.3.3 稻麦两熟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45-46
- 3.3.4 小麦产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及养分的相关性分析46-48
- 3.4 本章讨论与小结48-50
- ABSTRACT50-52
- 第四章 稻麦两熟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周年粮食产量及土壤碳库的影响52-64
- 摘要52-53
- 4.1 材料与方法53-54
- 4.1.1 试验区自然概况53
- 4.1.2 试验设计53
- 4.1.3 供试品种与田间管理53
- 4.1.4 田间取样与分析测定53-54
- 4.2 数据分析方法54
- 4.3 结果与分析54-60
- 4.3.1 稻麦两熟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周年粮食产量的影响54-55
- 4.3.2 稻麦两熟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55-58
- 4.3.3 稻麦两熟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58-60
- 4.3.4 周年粮食产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性分析60
- 4.4 本章讨论与小结60-62
- Abstract62-64
-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64-68
- 5.1 全文讨论64-65
- 5.2 全文结论65-66
- 5.3 创新点66-67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8
- 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78-80
- 致谢8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全量秸秆还田对宁粳1号产量构成及生育特性的影响 张文杰;谢仁康;居会军;
有机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的调控 王兆荣;王宏燕;种传立;
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栗钙土区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长期效应研究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陈占全;
秸秆覆盖的农田效应 沈裕琥,黄相国,王海庆
秸秆覆盖与秸秆翻压还田效果比较 李新举,张志国
秸秆还田的效应及影响因素 徐国伟,常二华,蔡建
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对褐土微生物碳、氮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贾伟;周怀平;解文艳;关春林;郜春花;石彦琴;
烟田土壤及污泥0.01mol/L CaCl_2浸提液中N素形态测定 邵孝侯,张毅华,汪耀富,刘国顺
稻草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周文新;陈冬林;卜毓坚;屠乃美;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量对晚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 陈冬林;易镇邪;周文新;屠乃美;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on Mechanized Crop Residue Recycling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史忠强;江晓东;王芸;宁堂原;韩宾;李增嘉;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 黄书涛;
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 赵明;赵征宇;蔡葵;于秋华;王文娇;
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朱同彬;诸葛玉平;刘少军;娄燕宏;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
山东主要土类的解磷细菌及其与供磷特性的相关分析 王健;刘波;陈文;孟庆华;刘继永;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啶虫脒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及数量的影响 李慧冬;李瑞菊;杜红霞;王文博;陈子雷;
转基因番茄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
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与土壤生物因子的关系 徐强;谢宝英;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王道中;张成军;郭熙盛;
非洲菊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与生物性状的影响 马海燕;徐瑾;孙霞;朱翠英;郑成淑;
粤北大宝山铅锌矿区土壤—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植物体系的微生物特征研究 秦建桥;罗育池;阮文刚;刘源锋;
绿液预处理对麦草化学成分及酶水解糖化的影响 黄婷;陆青山;金永灿;谷峰;张厚民;Hasan Jameel;Richard Phillips;李忠正;
GFP叶绿体转化烟草茎叶降解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余建平;吕月萍;刘佳莉;刘建国;郭长虹;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
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 王延平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张俊忠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 焦婷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 李瑞利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 邓雅丽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 闫鸿媛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麦秸回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朱同相,段云,胡修岭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张永泰,谢云峰,李爱民,顾克礼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地土壤CO_2释放与Forest-DNDC模型模拟 王小国;朱波;高美荣;王艳强;郑循华;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 芮雯奕;周博;张卫建;
我国稻—麦两熟种植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章秀福,王丹英
江苏省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实施效果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邓建平;张洪熙;谭长乐;
有机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的调控 王兆荣;王宏燕;种传立;
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及其调控途径 刘立军
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节水效应、生产力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研究 秦江涛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机制及发展趋势——第236次香山科学会议侧记 赵生才
森林与碳循环 赵士洞,汪业勖
辽宁省农田土壤碳库分布及变化的模拟分析 韩冰,王效科,欧阳志云,曹志强,邹德乙
珠江流域土壤中碳库的存量与通量 魏秀国,沈承德,李定强,吴志峰,何江华,朱立安
森林植被影响气候变化的机制 许中旗,王立军,刘文忠,许晴,吴雪宾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瘠薄红壤有效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邵月红,潘剑君,孙波
森林在大气碳平衡中的作用 秦建华,姜志林
中国东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库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 韩冰,王效科,欧阳志云,曹志强,邹德乙,孙宏德,朱平,周宝库
三江源地区土壤碳库的初步研究 刘育红;
果园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研究进展 李壮;张彩霞;李敏;徐锴;厉恩茂;程存刚;
辽宁省农田土壤碳库分布及其变化的模拟分析 韩冰;王效科;欧阳志云;曹志强;邹德乙;
微生物活动与土壤次生碳酸盐转化 李贵桐;
川中丘陵地区主要植被含碳率研究——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 罗怀良;朱波;陈国阶;
长期施肥土壤活性有机质变化与碳库管理指数 徐明岗;于荣;王伯仁;
大型丛生竹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与碳循环探讨——以云南天然分布的黄竹林(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和龙竹林(Dendrocalamus giganteus)为例 刘清江;
万木林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碳库及其组成 贺旭东;杨智杰;郭剑芬;陈光水;马书国;张彪;
近2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能力的影响 曹明奎;李克让;陶波;
青藏高原中部湖泊的碳库效应—以错鄂、兹格唐错为例 吴艳宏;Andreas Lücke;Bernd Wünemann;周力平;Gerhard H Schleser;王苏民;李世杰;
基于IPCC的区域森林碳汇潜力评估 张修玉;许振成;胡习邦;赵晓光;
湿地沉积物容重估算的方法 张文菊;童成立;吴金水;
沙漠——待建设的绿色碳库 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 夏日
摒弃“厌草”情结 培养“有草文化” 中国草业首席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继周
全球气候变化与湿地 陈克林
为什么要保护湿地? 崔丽娟
湿地,地球的馈赠
农田急需“碳滋养” 本报记者 许琦敏
绿盈盈的中国让人喜 本报高级编辑 严冰
我国应加强土壤固碳能力研究 本报记者 李禾
东滩“碳库”成候鸟天堂 本报记者 赵维光
绘美丽森林 靠科技巧手 惠之闻
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及碳汇效应 黄雪夏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其化学机理的影响 黄玉梓
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 宋国菡
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周转 赵溪竹
高潜水位矿区煤炭开采对土壤和植被碳库扰动的碳效应 徐占军
土壤生态系统对典型有机肥的响应及机制研究 潘丹丹
云南干热河谷膏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 郭永清
基于遥感和GIS的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和碳循环研究 陈四清
中国草原碳库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 张峰
红松人工林碳贮量和碳分配的研究 丁壮
福建省主要森林类型碳库与杉木林碳吸存 王义祥
黄土高原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结构体分形及碳、氮分布 刘毅
天童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的有机碳库及其归还特征 李光耀
连栽对杉木人工林碳贮量及土壤易变碳的影响 钟羡芳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储量和地下碳平衡 盛浩
不同改良措施对碱土的理化性状和碳库的研究 孟庆峰
锡林郭勒盟草地生物量碳库估算研究 哈斯图亚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碳库及土壤碳形态 刘艳丽
不同类型毛竹林碳库特征研究 杜满义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综合模型模拟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 杨丽霞
-
玉米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CO_2排放及碳氮组分的影响2024-08-19
-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性、养分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2024-08-19
-
稻—菜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2024-08-19
-
秸秆还田及配施肥对滴灌春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2024-08-19
-
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2024-08-19
-
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水化合物的影响2024-08-19
-
基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农田肥力效应研究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2024-08-19
-
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提升机制研究2024-08-19
-
秸秆还田与施用钾肥对提升农田土壤钾素肥力的效应研究2024-08-19
-
关中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农田碳平衡的影响2024-08-19
-
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质量变化及对作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2024-08-19
-
搞好玉米秸秆还田 提升土壤有机质2024-08-19
-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秸秆还田措施模拟研究2024-08-18
-
水稻秸秆与猪粪干法厌氧发酵特性研究2024-08-18
-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