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功冷联产系统集成与热力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5:58
热度:

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功冷联产系统集成与热力性能研究【摘要】:能源供应短缺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逐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改变能源利用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国际

【摘要】:能源供应短缺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逐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改变能源利用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国际公认的解决能源问题重要途径。太阳能资源储量巨大且无环境污染,与高能效的分布式系统结合,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研究分布式太阳能供能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参与提出了两个利用中温太阳能集热的热力循环,包括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功冷联产系统和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吸收-压缩复合制冷系统;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这两个循环流程进行了模拟,并对循环的热力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提出的两个热力循环通过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的耦合,实现了中温太阳能集热的更高效利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主要研究内容为: (1)参与提出了一个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功冷联产系统。将350℃的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与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氨/水功冷联产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功冷联产。太阳热能首先驱动一个氨水混合工质朗肯循环做功,透平排气直接送入精馏塔底部作为上升蒸汽,驱动吸收式制冷循环制取-10℃冷能,从而实现了太阳热能的梯级利用。研究结果显示系统等效太阳能发电效率为19.5%,效率为13.6%,系统一次能源节约率达24.2%。最后还分析了影响系统热力性能的关键参数,研究这些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对系统方案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2)参与提出了一个新型的太阳能吸收-压缩复合制冷系统方案。该方案也是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概念,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氨水混合工质朗肯循环做功,透平排气直接进入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精馏塔,驱动吸收式制冷循环制取-10℃的冷能,朗肯循环产生的功驱动一个氨压缩机,将蒸发器中的低压氨气升压后送入冷凝器中,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制冷量,当太阳辐照强度不足时,还可以消耗外部电能直接驱动氨压缩制冷循环,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对系统进行了模拟和热力性能分析,研究表明系统太阳能转化为冷能的性能系数(SCOP)达0.54,比单独太阳能制冷系统提高0.15,系统一次能源节约率为27.8%。最后研究了系统的关键参数变化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为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中温太阳集热 混合工质 功冷联产 吸收-压缩复合制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K519;TB65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录9-12
  • 图目录12-13
  • 表目录13-14
  • 1 绪论14-30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2 太阳能中温热利用技术研究进展15-27
  • 1.2.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16-22
  • 1.2.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22-27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27-30
  • 2 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功冷联产系统模型30-46
  • 2.1 概述30
  • 2.2 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功冷联产系统介绍30-32
  • 2.2.1 系统流程介绍30-32
  • 2.2.2 系统集成原则及特点32
  • 2.3 参比系统介绍32-34
  • 2.4 系统评价准则34-36
  • 2.5 系统模拟及结果36-45
  • 2.5.1 参比系统的模拟验证36-38
  • 2.5.2 太阳能集热子系统模拟38-41
  • 2.5.3 功冷联产子系统模拟41-42
  • 2.5.4 设计条件下系统的性能42-45
  • 2.6 本章小结45-46
  • 3 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功冷联产系统热力性能分析46-60
  • 3.1 概述46
  • 3.2 系统(火用)平衡分析46-51
  • 3.2.1 系统各部件(火用)损计算46-48
  • 3.2.2 系统(火用)损失分布48-51
  • 3.3 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51-57
  • 3.3.1 太阳能直射辐照强度对联产系统性能的影响51-54
  • 3.3.2 冷却水温度对联产系统性能的影响54-55
  • 3.3.3 透平进口压力对联产系统性能的影响55-57
  • 3.4 本章小结57-60
  • 4 新型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吸收-压缩复合制冷系统模拟及分析60-82
  • 4.1 概述60
  • 4.2 中温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吸收-压缩复合制冷系统介绍60-63
  • 4.2.1 系统流程介绍60-62
  • 4.2.2 系统集成原则及特点62-63
  • 4.2.3 参比系统介绍及验证63
  • 4.3 系统评价准则63-65
  • 4.4 系统模拟及结果65-69
  • 4.4.1 系统的模拟65-66
  • 4.4.2 设计条件下系统的性能66-69
  • 4.5 系统(火用)平衡分析69-74
  • 4.5.1 系统各部件(火用)损失的计算69-71
  • 4.5.2 系统(火用)损失分布71-74
  • 4.6 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74-80
  • 4.6.1 太阳能直射辐照强度对太阳能复合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74-76
  • 4.6.2 冷却水温度对太阳能复合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76-78
  • 4.6.3 透平进口压力对太阳能复合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78-80
  • 4.7 本章小结80-82
  • 5 结论82-86
  •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82-83
  •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83-84
  • 5.3 展望84-86
  • 主要符号说明86-88
  • 参考文献88-9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96-97
  • 硕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97-98
  • 致谢9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浪潮分析    梅雪芹

吸收式制冷循环利用低品位热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李薇;程有凯;张芳;赵晶玮;

分布式供电和冷热电联产的前景    徐建中

我国建筑节能任重道远    何军林;孙郁瑶;

中温太阳能驱动的分布式功冷联产系统    赵婷;韩巍;孙流莉;金红光;

线性菲涅耳型太阳能聚光光热系统实验研究    胡芃;张谦;刘阳;谢文海;胡仁东;陈则韶;程晓舫;

两种新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    李志生;曾涛;郭初;

固定式条形镜面太阳能聚光镜场性能分析    周希正;马春元;王军旗;张振;

槽式集热管管内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    黄圳;李增耀;陶文铨;

未来我国超导直流电网展望    王全胜;张国民;肖立业;刘怡;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蓄热过程熵产分析    杨小平;杨晓西;徐勇军;杨敏林;蒋润花;

液液引射器性能的数值模拟与实验    李应林;谭来仔;陈传宝;吴薇;张小松;杜垲;

三热源互补吸收式热泵模拟分析    闫晓娜;陈光明;唐黎明;闫继位;陈琪;

腔体吸收器位置对太阳能槽式系统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    陈飞;李明;许成木;洪永瑞;

中低温地热水闪蒸发电——吸收制冷联产系统的性能分析    王永真;罗向龙;张家豪;陈颖;龚宇烈;

NH_3/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季阿敏;王长江;李杰;成克用;李福良;

低品位多热源联供热水系统的节能分析    杨前明;李心灵;李亭;李凯;

清代辽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关亚新

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    黄雯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    鞠秋云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及其核算研究    李春晖

蒸汽管道保温材料与保温结构优化研究    刘承婷

碟式斯特林热发电熔融盐储热装置及储热腔腐蚀行为研究    王军伟

太阳能热发电莫来石—堇青石复合陶瓷管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马雄华

线性菲涅耳太阳能聚光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杜春旭

有机朗肯循环低温烟气余热发电系统实验研究及动态特性仿真    王志奇

纳米半导体中的多重激子效应及其应用    苏未安

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热回收系统在热电厂中的应用    李聪聪

分布式能源系统建筑应用理论研究    曹艳锋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    陈世英

20世纪70年代美国城市水污染与联邦政府的治理    尚宇晨

非政府组织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问题研究    杨大梅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诉希尔案研究    王立新

20世纪70至90年代美国的反环保活动    陶婵娟

论企业环境责任法律制度    李淑艳

促进型环境立法研究    郝红燕

分布式供能中的吸收式制冷机变工况研究    郑剑娇

新型的太阳能与地源热泵联合供热制冷系统    秘文涛;张建一;陈天及;张艳;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    侯文蕙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梅雪芹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苏美尔文明的灭亡    吴宇虹

有关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几种假说    汪晨熙,谢丹,蔡继业

生物质成型燃料吸收式制冷系统    陈夫进;赵廷林;郭前辉;赵青玲;舒伟;

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在渔船尾气中余热利用分析    林陈敏;陈亚平;田莹;

低温热能发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顾伟;翁一武;曹广益;翁史烈;

直燃机排烟热回收技术研究    孙贺江;由世俊;王书中;

喷雾吸收器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中的性能分析    郎群英;申江;吴双;

热电冷联产系统建模与优化研究    韦彬贵;

热电冷联产系统的节能    陈君燕

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应用分析    徐明仿,晏刚,杜维明,吴业正

甲醇/电联产系统能耗特性    李政;刘广建;倪维斗;

燃气轮机驱动的冷电联产系统性能研究    谢诺琳;孙志高;

楼宇式热电冷联产系统模拟软件开发及应用    赖中练;付林;赵玺灵;张世钢;江亿;

煤制天然气发电及其联产系统分析    郭翔;

分布式联产系统相关问题的研究    姚均天;郑莆燕;柴国旭;

楼宇热电冷联产系统设计及性能评价软件开发    林欢欢;黄锦涛;王耀文;梁铁波;常经纬;

热电冷三联产系统中制冷废热利用的研究    朱家贤;卢玫;

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能耗分析    柳建华;周大汉;王瑾;邬志敏;

热电冷联产系统中负荷的模拟计算    李辉;江亿;朱颖心;

中低温地热水闪蒸发电——吸收制冷联产系统的性能分析    王永真;罗向龙;张家豪;陈颖;龚宇烈;

厦门LNG燃气电厂热电冷联产系统节能分析    吴集迎;章少剑;

冷热电联产系统建筑应用节能特性分析    董文静;曹艳峰;康书硕;李洪强;张国强;

基于不同原动机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性比较    朱天生;吴静怡;王如竹;

IGCC多联产:中国走在了前列    本报记者 李宏乾 张建民

煤炭联产:把包袱变成财富    刘莉周清

煤气化甲醇联产电系统的工业示范研究    张彦

燃气内燃机热电冷联产系统的应用实践研究    李辉

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与特性规律    冯志兵

煤基能化联产系统集成优化与评价方法    徐振刚

基于吸收式制冷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    胡淞城

某国宾馆多联产系统配置与经济性分析    金亮

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    熊霞利

油电联产系统模拟与特性分析    郭志刚

基于内燃机的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研究    李文钊

工业园区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    伊若璇

基于合成气的联供—联产系统研究    周齐宏

楼宇热电冷植四联产全能量综合利用研究    王菲菲

北京市CBD核心区热电冷联产系统优化配置研究    梁丽君

捕获CO_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    臧桂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