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荒煤气性质研究与余热综合利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5:19
热度:

荒煤气性质研究与余热综合利用【摘要】:炼焦工业是钢铁工业的耗能大户,存在许多余热浪费现象。落后的生产技术,粗犷的生产方式以及设备特点,不仅造成大量余热浪费,而且引起了环境污染。面对

【摘要】:炼焦工业是钢铁工业的耗能大户,存在许多余热浪费现象。落后的生产技术,粗犷的生产方式以及设备特点,不仅造成大量余热浪费,而且引起了环境污染。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及精细化生产的迫切需要,余热回收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实现余热回收,降低生产综合能耗,对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影响深远。 从焦炉炭化室逸出的荒煤气温度为650-750℃,就焦炉产物带出的热量而言,荒煤气显热占36%左右。荒煤气的成分很复杂,主要由净煤气、水蒸气、焦油、粗苯等组成,荒煤气冷却是后续荒煤气净化得到净煤气的基础。传统的荒煤气急冷采用了先直接急冷后间接冷却工艺。直接急冷采用70~80℃循环氨水喷淋高温荒煤气,使荒煤气的温度瞬间降至80~90℃,荒煤气中的大部分焦油杂质进入循环氨水中,实现了荒煤气的冷却和初步除杂过程,但荒煤气中蕴含的高温热量贬值严重,大部分的高温热量用于汽化循环氨水,变成了低温的氨水汽化潜热。后续的间接冷却过程采用循环水带走荒煤气中的热量,使荒煤气降至20~23℃。循环水带走的热量不仅包括急冷过程中产生的氨与水蒸汽的潜热,而且包括荒煤气急冷过程中自身重组分冷凝潜热及显热,因此循环水耗量很大,初冷器体积庞大。 由于荒煤气的成分很复杂,且高温下易结焦,从而使荒煤气余热回收的难度很大。虽然现阶段已有各种荒煤气余热回收的技术和方法,但均因回收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而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 本文研究了荒煤气的基本性质,考察了高温下荒煤气露点腐蚀和高温结焦特性,并结合化产工段低温热阱,提出了适合实际工况的荒煤气余热梯级回收,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借鉴石油石化系统中烃类热裂解、催化裂化、延迟焦化等工艺中的高温油气热量回收方法,提出荒煤气高温、中温、低温段热量梯级回收方案,通过直接急冷或间接急冷,以及利用溴化锂制冷机热泵技术,实现荒煤气低温热量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荒煤气 余热 急冷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AHT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84;TQ52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1 文献综述12-30
  • 1.1 荒煤气组成及性质12-13
  • 1.1.1 荒煤气组成12-13
  • 1.1.2 荒煤气露点13
  • 1.1.3 荒煤气结焦问题13
  • 1.2 焦化化产工段热源分布13-16
  • 1.2.1 荒煤气初步冷却13-15
  • 1.2.2 蒸氨工段15
  • 1.2.3 脱硫工段15-16
  • 1.2.4 脱苯工段16
  • 1.3 现有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16-20
  • 1.3.1 上升管汽化冷却技术16-17
  • 1.3.2 导热油夹套技术17
  • 1.3.3 热管式换热技术17-18
  • 1.3.4 余热锅炉换热技术18-19
  • 1.3.5 氮气换热技术19
  • 1.3.6 半导体温差发电技术19
  • 1.3.7 荒煤气直接热裂解技术19-20
  • 1.4 石油化工系统高温油气热量回收20-26
  • 1.4.1 烃类热裂解急冷系统20-22
  • 1.4.2 催化裂化22-24
  • 1.4.3 延迟焦化24-26
  • 1.5 低温吸收式制冷及热泵技术26-29
  • 1.5.1 低温制冷系统26-28
  • 1.5.2 低温吸收式热泵技术28-29
  • 1.6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29-30
  • 2 荒煤气性质分析30-46
  • 2.1 化工流程模拟30-31
  • 2.1.1 Aspen Plus软件介绍30-31
  • 2.1.2 热力学方法31
  • 2.2 荒煤气组成31-35
  • 2.3 荒煤气性质分析35-45
  • 2.3.1 确定物性方法35-36
  • 2.3.2 基本物性36-37
  • 2.3.3 露点计算37-38
  • 2.3.4 结焦特性38-42
  • 2.3.5 荒煤气热量分布42-45
  • 本章小结45-46
  • 3 荒煤气高温热量利用46-50
  • 3.1 急冷终温确定46
  • 3.2 间接急冷高温段荒煤气工艺流程46-49
  • 本章小结49-50
  • 4 荒煤气中温热量利用50-54
  • 4.1 急冷终温确定50-51
  • 4.1.1 洗油组成50-51
  • 4.1.2 确定直接急冷终温51
  • 4.2 直接急冷中温段荒煤气工艺流程51-53
  • 本章小结53-54
  • 5 荒煤气低温热量利用54-66
  • 5.1 提高氨水冷却荒煤气温度54-57
  • 5.1.1 轻油组成55
  • 5.1.2 急冷终温确定55-57
  • 5.2 循环氨水急冷低温段荒煤气工艺流程57-58
  • 5.3 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58-62
  • 5.3.1 单效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58-60
  • 5.3.2 氨与溴化锂集成吸收式制冷60-62
  • 5.4 低温热泵技术62-65
  • 5.4.1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62-63
  • 5.4.2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63-65
  • 本章小结65-66
  •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0-71
  • 致谢71-7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车德勇,孙佰仲,国文学,冷劲松

焦化厂剩余氨水预处理新工艺    曹汉生

化工流程模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李文波,毛鹏生,王长英,俞裕国

催化裂化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段良伟;薛高平;翁惠新;

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工业废热技术    李辰砂,梁吉,李凇平,刘长厚,刘家俊,沙庆云,李晓峰,刘志强,陈君,夏伟光

沥青物性的虚拟组分法表征及模拟    佘晓英;李玉安;史贤林;周文勇;

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利用的研究    欧阳福承;王振凡;

焦炉石墨生成规律研究    房永征;黄萍;张琢;曹银平;金鸣林;

焦炉上升管中荒煤气余热回收的结焦问题研究    张政;郁鸿凌;杨东伟;肖博钧;管晨希;

焦炉余热利用技术状况及发展方向    牛泽群

乙烯裂解炉技术进展    冯忠亮;葛晶;刘全夫;

催化裂化油浆利用技术的研究    李金云;张雨;

优化乙烯装置急冷系统操作 降低急冷水排放量    才力;

通风管间距对冷库地坪通风防冻系统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    贾景福;郝满晋;李建华;

办公建筑中VAV空调系统特点问题及解决途径    高尚现;

焦炉装煤孔泵送密封料的研制    杨春杰;王凤君;

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在合成橡胶凝聚装置的应用    张松友,王松兰

玻璃纤维窑炉冷却水余热在拉丝空调中的应用    徐加壮;鹿庆果;王振水;王伟;

La或Ce增强Y型分子筛结构稳定性的机制    于善青;田辉平;代振宇;龙军;

环烷酸中常减压装置腐蚀行为的受控因素    余建飞;穆明皓;江莉;郝龙;李锐;林安;甘复兴;

反应管传热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胡益锋;徐用懋;

湿式催化氧化处理乙烯废碱液    李久萌;乐清华;徐菊美;谭浩天;

从炼焦煤气脱硫废液中萃取分离硫氰酸根    陈林;云芳;张桂罗;周小华;

制冰设备概述    顾建中;

制冷空调用冷却塔的运行与节能    张建一;秘文涛;景妮洁;

裂解装置低压尾气供热综合利用工艺研究    李连福;袁旭;

加氢脱硫催化剂及其新进展    周晓奇;

一种采用环保工质的空调器研究    周茜;

AS脱硫系统带油问题的探讨    刘敦亮;韩子能;李艳霞;

沙钢焦化厂的节水与废水回用举措    李世清;白新革;

催化裂化过程建模与应用研究    栗伟

延迟焦化工业过程先进控制与性能评估    周猛飞

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    梁生荣

渣油加氢反应动力学及组合工艺研究    蒋立敬

高酸原油直接催化裂化研究    胡永庆

以镁铝尖晶石为基础的酸碱一体化材料的研究    许孝玲

多因素下乙烯裂解炉管焊接接头寿命预测研究    安俊超

裂解反应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张利军

褐煤型清洁固体还原剂开发与应用研究    沈强华

纳米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生物乙醇制C_2-C_4轻烯烃    毕见东

氨水解吸—压缩制冷循环的试验研究    刘小军

水吸收—精馏回收废气中丙酮的工艺研究    高前进

石脑油催化裂解制乙烯丙烯反应动力学研究    吴小军

焦化蜡油碱性氮化物处理方法的研究    王莹

FDFCC工艺过程的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裴旭

协同量子粒子算法及其在蒸汽管网用能优化中的应用    汤奇峰

炼油厂含油污泥与高硫石油焦混合制浆共气化的研究    吴颜

改进的AEA算法及其在过程建模中的应用    李飞

退役炉管和预氧化表面结焦行为与抑制技术研究    栾小建

高温煤焦油的溶剂分级萃取和萃取物的GC/MS分析    王成

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分析与改进    徐士鸣,袁一

一个能量分级利用的复合制冷循环    蒋皓波,冯仰浦,陈光明

三效吸收制冷循环的性能分析和优化    郑飞,陈光明,王剑锋

煤焦油的分离模拟    王立成;孙津生;

吸附-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姜周曙,王如竹,卢允庄,邵渊

一种基于流程模拟与OPC技术的化工过程实时控制方法    李秀改,吕文祥,黄德先

环磷酰胺、煤焦油对豫医无毛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    王纯耀,章金涛,邢金山,祝庆蕃

关于烃类裂解结焦过程的探索    娄强昆;刘惠才;牛风会;邹仁鋆;

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与优化研究    刘之定,胡九成

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利用的研究    欧阳福承;王振凡;

消除荒煤气污染试验总结    蒋本龙;

焦炉荒煤气放散点火装置技术攻关    梁泳

荒煤气放散系统工艺结构优化研究    李苹;

荒煤气自动放散控制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张志功;陈建国;刘洋;

焦化行业荒煤气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崔永辉;

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利用的研究    欧阳福承;王振凡;

荒煤气自动放散点火系统的应用    陈军;

简便的焦炉荒煤气点火放散装置    杨建华,黄安全,李昊岭

焦炉带焦保温下荒煤气导出设备的更换    刘琪,耿印权,周晓

高炉荒煤气预热净煤气技术鉴定会在鞍山召开    游开铸

浅谈焦炉荒煤气的自动放散点火    沈小华;

信钢1#炉荒煤气支管堵塞原因分析    沈家学;许虎;贾建山;

焦化企业荒煤气余热余能利用浅析    张欢;

6米顶装焦炉荒煤气系统安全性能改进    王鑫;杨鹏;曹相青;张振夫;

荒煤气自动放散点火系统在焦炉的应用    王雪峰;蒋忠平;邓志平;何敏奇;

6m焦炉焦侧荒煤气导出系统的拆除    杜玉海;

焦炉地面除尘新技术的应用    管廷江;刘峰祥;

炼焦荒煤气余热回收任重道远    丰恒夫

平煤焦化炼焦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获突破    丰恒夫 岳兵

武钢炼焦荒煤气余热回收利用率达32%    张京萍

堵气变顺气 莱钢冶焦减污见实效    刘传佳 王梅霞

焦炉荒煤气变成精品化工原料和洁净燃料    梁铁

炼焦工艺的节能减排    郑文华 韩海涛 孙思伟

荒煤气性质研究与余热综合利用    赵国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