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壳牌煤气化煤质指标体系的建立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3:59
热度:

壳牌煤气化煤质指标体系的建立【摘要】:目前世界上煤气化方式多种多样,每种煤气化方法适用的煤种也各不相同,若原料煤性质不合适,即使是先进的气化方法也不能表现出其优势。从中石化所引进的

【摘要】:目前世界上煤气化方式多种多样,每种煤气化方法适用的煤种也各不相同,若原料煤性质不合适,即使是先进的气化方法也不能表现出其优势。从中石化所引进的气化装置实际运行结果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煤都适用于壳牌气化炉,煤质的波动及煤种的切换均会对气化工艺的运行造成重大影响,严重时可制约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本文通过资料的查阅,整理国内外有关气流床气化煤质指标的建立情况,有针对性的探讨了壳牌气化炉实际生产中入炉煤的粒度、灰分、灰成分等煤质与实际运行工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深入研究了煤灰熔融温度、煤中晶体矿物组成及颗粒分布与粒径之间的关系,本论文得到如下结论: 1)入炉煤粒度、灰分、硅铝比、铝比钙铁值等指标对A厂壳牌气化炉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关联,入炉煤灰中氧化铁含量、硅铝比等煤质指标对B厂气化装置的气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原料煤的性质是否合适及性质是否稳定,对气化炉长周期稳定运行具有直接的关系。 2)煤的粒度对煤灰熔融温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粒径改变可直接影响着煤中石英、高岭石、黄铁矿、赤铁矿等矿物的衍射强度,即影响其在原煤中的含量。助熔矿物、耐熔矿物含量的不同,煤灰熔融温度发生较大差异。而煤中矿物颗粒的粒径分布及存在形式直接关系着煤灰熔融温度,这是粒度导致煤灰熔融温度产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3)基于资料查阅、实际运行数据总结及多家壳牌煤气化装置运行经验,本论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壳牌煤气化工艺的煤质指标体系,包括煤质基础指标、煤灰成分指标及煤灰熔融特性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煤质评价程序。通过本程序的评价寻找合适的用煤方案,可大大减少人工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有效地为壳牌煤气化工艺找到合适的煤源,提供合理的用煤方案,给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从而对确保壳牌煤气化装置能安全、经济、稳定、长周期运行具有重大意义,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壳牌煤气化 煤质 粒度 指标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Q5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插图或附表清单13-17
  • 注释说明清单17-18
  • 引言18-19
  • 1 文献综述19-33
  • 1.1 煤气化技术研究进展19-20
  • 1.1.1 煤气化的应用及重要性19
  • 1.1.2 煤气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19-20
  • 1.2 壳牌煤气化技术研究进展20-27
  • 1.2.1 壳牌煤气化技术概述21-22
  • 1.2.2 壳牌煤气化技术的应用现状22-25
  • 1.2.3 壳牌煤气化技术运行中存在的问题25-27
  • 1.3 煤的性质对壳牌煤气化工艺影响研究现状27-31
  • 1.3.1 壳牌煤气化工艺煤种使用情况27-29
  • 1.3.2 煤的性质对壳牌煤气化工艺的影响29-31
  • 1.4 研究内容31-33
  • 2 实验部分33-40
  • 2.1 实验原料33-34
  • 2.2 煤灰熔融温度实验34-36
  • 2.2.1 制备灰样实验步骤34
  • 2.2.2 煤灰熔融温度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34
  • 2.2.3 煤灰熔融温度实验方法34-35
  • 2.2.4 实验设备35-36
  • 2.3 X-射线衍射(XRD)实验36
  • 2.3.1 实验仪器36
  • 2.3.2 实验条件36
  • 2.4 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CCSEM)实验36-37
  • 2.4.1 分析样品制备步骤36-37
  • 2.4.2 样品分析步骤37
  • 2.4.3 实验仪器37
  • 2.5 煤灰粘温特性曲线的测试实验37-40
  • 2.5.1 样品制备及实验步骤37-38
  • 2.5.2 仪器装置38-40
  • 3 国内外现有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煤质指标体系40-44
  • 3.1 湿法煤气化技术对煤质的要求40-41
  • 3.1.1 GE煤气化技术对煤质的要求40-41
  • 3.1.2 多元料浆煤气化技术对煤质的要求41
  • 3.2 干煤粉煤气化技术对煤质的要求41-43
  • 3.2.1 HT-L煤气化技术对煤质的要求41-42
  • 3.2.2 Shell煤气化技术对煤质的要求42-43
  • 3.3 小结43-44
  • 4 壳牌煤气化运行参数分析44-65
  • 4.1 参数分析方法44
  • 4.2 数据处理思路44
  • 4.3 入炉煤灰成分对气化炉运行状况的影响44-58
  • 4.3.1 硅铝比的影响45-47
  • 4.3.2 Fe_2O_3含量的影响47-49
  • 4.3.3 硅铝钙比的影响49-51
  • 4.3.4 铝比钙铁值的影响51-54
  • 4.3.5 硅比的影响54-56
  • 4.3.6 钾钠氧化物之和的影响56-58
  • 4.4 入炉煤基本性质对气化炉运行状况的影响58-64
  • 4.4.1 灰分的影响58-60
  • 4.4.2 硫含量的影响60-62
  • 4.4.3 粒度的影响62-64
  • 4.5 小结64-65
  • 5 煤灰熔融温度、煤中晶体矿物及矿物颗粒分布与粒径之间的关系65-71
  • 5.1 煤灰熔融温度与粒径之间的关系65-66
  • 5.2 煤中晶体矿物组成与粒径之间的关系66-67
  • 5.3 煤中主要晶体矿物组成衍射峰强度变化与粒径之间的关系67-68
  • 5.4 煤中矿物颗粒分布规律68-69
  • 5.5 小结69-71
  • 6 煤质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71-77
  • 6.1 煤质基础指标71-73
  • 6.1.1 水分71
  • 6.1.2 灰分71
  • 6.1.3 发热量71
  • 6.1.4 全硫71-72
  • 6.1.5 哈氏可磨指数72
  • 6.1.6 粒度72-73
  • 6.2 煤灰成分指标73
  • 6.3 煤灰熔融特性指标73-75
  • 6.3.1 煤灰熔融温度指标73
  • 6.3.2 灰渣粘温特性指标73-75
  • 6.4 煤质质量指标评价流程图75-77
  • 7 煤质指标体系评价程序77-82
  • 7.1 单煤评价程序77-78
  • 7.2 配煤优化评价程序78-82
  • 结论82-83
  • 参考文献83-87
  • 致谢87-88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煤气化技术选择依据    王锦;贺根良;朱春鹏;门长贵;

煤种特性对壳牌煤气化装置设计和操作的影响    郑振安

壳牌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汪家铭;

Shell气化炉合成气冷却器积灰原因及应对策略    牛玉奇;段志广;沈小炎;

壳牌煤气化装置的运行现状与展望    张宗飞;汤连英;章卫星;赵涛;

大型煤气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王辅臣;于广锁;龚欣;刘海峰;王亦飞;梁钦峰;

混煤燃烧过程中矿物质的形态变化及相变    王泉海,邱建荣,李帆,刘迎晖,郑楚光

Shell气化炉中灰渣的熔融特性与流动特性    宋文佳;唐黎华;朱学栋;吴勇强;荣用巧;朱子彬;

Shell粉煤气化炉的分析与模拟    王辅臣,龚欣,代正华,周志杰,于遵宏

粉煤加压气化工艺对煤质的要求    李相军;魏学新;牛巧霞;

火电厂等离子点火装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杨圣春;

CO变换工艺的设计浅析    郑青春;叶陈;

锅炉底部加热系统改造与应用    韩志成;陈丽;

煤粉锅炉高温空气无油点火研究    李栋,王恒,赵立合,冯武军,陈燕

弱还原性气氛条件下CaO对高灰熔点煤灰熔融性影响的研究    于戈文;王延铭;徐元源;

发动机燃用生物柴油对NO_x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赵校伟;朱荣福;韩秀坤;

车用乙醇燃料对发动机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邵明龙;纪威;鲍晓峰;郭瑞莲;

燃油二次喷射对柴油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    邸敏艳;Alvaro Diez Rodriguez;

生物柴油燃烧过程中氧、氮元素的迁移历程分析    毛功平;王忠;许广举;李铭迪;

灰成分与灰熔融性关系的研究    郝丽芬;李东雄;靳智平;

灰熔点预测建模研究    王春林;

高硫石油焦气化技术分析    常玉红;马守涛;赵野;

大方电厂快速恢复三台机组运行发电    陈涛;邱光富;朱晖;

车用乙醇汽油对发动机进气系统沉积物的影响    郭瑞莲;鲍晓峰;岳欣;崔平;纪威;

姚孟发电公司#3、4锅炉一次风管吹管方式改进    曹海波;

平板式全预混燃烧器的开发研究    徐德明;魏敦崧;卢志龙;周高云;

锅炉优化运行新理论炉膛温度和燃烧反应温差控制法    陈泽彦;

煤粉射流吸热着火稳燃机理及新型稳燃技术探讨    周怀春;方庆艳;张志国;

基于神经网络的磨煤机料位监测系统    陶泯;李英;龙涛;

沼气中CO_2含量对沼气灶性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戴万能;秦朝葵;杨贤潮;马飞;

燃气轮机双燃料燃烧室流场及污染排放数值研究    穆勇

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规律的研究    赵扬锋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扩散火焰形态及气化炉内熔渣沉积与传热规律研究    梁钦锋

微尺度环境下预混火焰稳燃方法的研究    汪洋

氨基湿法烟气脱硫的机理及工业试验研究    丁红蕾

电站锅炉煤粉空气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杨建国

低阶煤水热改性制浆的微观机理及燃烧特性研究    赵卫东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与先进再燃技术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吕洪坤

医疗废物中典型组分的热解焚烧特性及回转式流化冷渣三段焚烧系统的数值模拟    祝红梅

构造煤的微观和超微观结构特征研究    许亚坤

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    谷小虎

双燃料喷嘴设计与燃烧流场数值模拟    杨洪磊

横向来流对等离子点火器点火区域的影响    吴曙亮

褐煤对含染料废水的吸附与絮凝作用研究    郭喜亮

煤粉火焰稳定性与熄火综合评判模型的研究    毕武林

垃圾焚烧飞灰的资源化研究    宋丽芸

气流床煤气化灰渣的特性研究    卢珊珊

上出料发料罐系统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特性研究    董卫宾

气化炉渣口熔渣流动特性研究    张建法

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工艺概况    黎军

褐煤及其混煤燃烧、结渣特性的实验研究    张晓杰,王阳,李振中,李松庚,聂其红,孙少增,张经武,秦裕琨

可磨性对混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钟德惠,丘纪华

混煤煤灰熔融特性及矿物质形态的研究    李帆,邱建荣,郑楚光,胡宇

煅烧煤系高岭石的相转变    魏存弟,马鸿文,杨殿范,李益,三国彰

利用热天平对电厂混煤燃尽特性的实验研究    方立军,高正阳,阎维平

煤质对水煤浆气化装置运行的影响    王建萍

壳牌煤气化工艺在荷兰德姆科列克IGCC工厂的应用    郑振安

煤种特性对壳牌煤气化装置设计和操作的影响    郑振安

壳牌煤气化装置运行性能评述    郑振安

煤的可磨性指数变化及破碎机理研究    张妮妮

国内第14个壳牌煤气化项目在天津签约    汪家铭;

国内第14个壳牌煤气化项目在天津签约    汪家铭;

所有的事故和伤害都可以预防——岳阳中石化壳牌煤气化有限公司建设工地掠影    彭展;

浅析SHELL煤气化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郑振安,黄元凯

云天化与壳牌签署国内第19个煤气化技术转让合同    汪家铭;

南票煤田苇子沟井田煤质指标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    王立君;刘喜奇;

鹤壁矿区常见煤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    王忠民,王秋湘,樊京周

壳牌煤气化中高温高压过滤器的应用    于英慧;肖传豪;

焦炭强度与煤质指标    肖波;

胜利东二号露天矿煤质精细化管理研究    杨生飞;

壳牌煤气化关键设备气体返回室45°斜插管组焊及精度控制    孔令维;

壳牌煤气化关键设备特殊结构接管射线检测工艺解析    孔令维;

动力用煤的煤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秦云虎;高峰;李壮福;

构造煤的瓦斯放散特征    富向;王魁军;何俊忠;

视电阻率和全硫含量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    贾海平;

国内外煤资源情况与优化配煤技术    孟庆波;

中国煤炭分类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    张代林;王亚春;

火电厂煤种掺烧试验研究    应明良;戴成峰;屠小宝;胡伟锋;

煤的瓦斯瞬时放散速度新指标研究    富向;王魁军;

煤焦显微结构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张代林;赵梅梅;王培珍;郑明东;

壳牌煤气化技术“有恙” 石化协会建议限制引进    本报记者 陈其珏

“最年轻的劳模”破了纪录    日报记者 谭彦斌

三上市公司获壳牌煤气化设备授权    本报记者 张楠

巴陵石化煤代油装置连运110天    本报记者 唐爱平通讯员 彭展 侯斌

煤气化技术不宜盲目引进    刘全昌

为了责任演好三个角色    本报记者 彭展

电力巨头抢滩新型煤化工    钱敏

国产陶瓷膜高温过滤管研制成功    何卫平 周志平

壳牌举办煤气化技术用户大会    记者 马守贵

“希望工程”孕育新希望    彭展

煤对CH_4、CO_2、N_2及其二元混合气体吸附特性、预测和CO_2驱替CH_4的研究    于洪观

配煤与新型助熔剂改进Shell煤气化工艺的研究    李继炳

壳牌煤气化煤质指标体系的建立    杨和彦

十里泉发电厂2×300MW机组动力配煤技术应用研究    张宏达

煤的结构参数与动力配煤指标的计算方法研究    冯婷

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研究    张菊军

地层条件下煤层气的赋存规律及CH_4压缩因子对煤吸附量测定影响的研究    周丽丽

淮北煤在德士古气化工艺中适应性及技术经济研究    芦涛

配煤炼焦与煤质指标检测分析    侯青怡

煤炭分布式智能化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张勇

煤灰成分对煤灰熔融行为影响的研究    孟莹

火电厂原煤混配经济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张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