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秸秆还田现状调查及生物炭复合肥应用探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1:27
热度:

秸秆还田现状调查及生物炭复合肥应用探讨【摘要】:长期以来,秸秆还田是我国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但近年来秸秆田间焚烧日益严重。为了解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河

【摘要】:长期以来,秸秆还田是我国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但近年来秸秆田间焚烧日益严重。为了解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河南省产粮大市——商丘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采集秸秆还田实施情况及问题的相关信息,获知农民对秸秆生物质炭还田的意愿,探求当前秸秆还田存在的实际问题。近年来,秸秆生物质炭化处理成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秸秆经过低温限氧热裂解后产生的生物质炭以稳定态碳为主要成分,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官能团,施用于农田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地力,特别在农业固碳减排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本试验以生物质炭为载体,选取棉花秸秆(CBF)、玉米秸秆(MSF)、小麦秸秆(WSF)、稻壳(RHF)、花生壳(PHF)和生活废弃物(HWF)等炭化制成的生物质炭,按照一定比例与化学肥料混合制成6种生物质炭复合肥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质炭复合肥对小麦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生产中减少肥料用量、提高作物氮肥利用率,以及降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调查结果显示,在秸秆还田的农户中,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玉米和小麦的平均打药次数分别为3.5次和3.1次,均显著高于以非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分别为3.0次和2.7次)。这反映出秸秆还田可能因病虫害加重影响产量,因而农业收入农户通过增加打药次数来尽量减少减产的风险应对措施。2、由于种植规模较大(0.5 hm2及以上)的农户主要靠农作物生产获得收入,从而对秸秆病虫害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更为关注,反映秸秆还田减产和加重病虫害的户数显著多于种植规模小于0.5 hm2的农户,在90%置信水平存在显著差异。3、施用生物质炭复合肥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的产量。与对照相比,增产幅度达20%~35.4%,氮肥偏生产力也显著提高17.9%一34.4%,其中花生壳、棉花秸秆和玉米秸秆炭基肥处理下的小麦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生活废弃物和小麦秸秆炭基肥料。4、施用生物质炭复合肥显著降低了麦田N2O的排放。与对照相比,减排幅度达56.0%~65.4%,但不同炭基复合肥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生物质炭复合肥对麦田CH4及CO2的排放无显著影响。麦田100年尺度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在施用生物质炭复合肥条件下分别降低57.5%~66.9%和68.0%~77.5%。5、施用生物质炭复合肥对麦田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性影响:虽然显著提高了小麦秸秆的全氮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对不同生育期麦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叶片SPAD值均无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秸秆还田 问卷调查 生物质炭复合肥 小麦 产量 温室气体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141.4;S143.6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1
  • 1.1 研究背景11-13
  • 1.1.1 我国农业废弃物现状11-12
  • 1.1.2 我国生活废弃物现状12
  • 1.1.3 我国氮肥利用现状12-13
  • 1.1.4 我国粮食安全及小麦需求现状13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3-18
  • 1.2.1 秸秆还田13-14
  • 1.2.2 生物质炭及其应用14-17
  • 1.2.3 生物质炭复合肥的研究进展17-18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8-19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9-21
  • 1.4.1 研究内容19-20
  • 1.4.2 技术路线20-21
  • 第二章 秸秆还田现状调查—以河南商丘地区为例21-29
  • 2.1 引言21
  • 2.2 材料与方法21-23
  • 2.2.1 调查区选择21-22
  • 2.2.2 问卷设计22-23
  • 2.2.3 结果整理与计算23
  • 2.3 结果与分析23-25
  • 2.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23
  • 2.3.2 农民对秸秆还田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知23-24
  • 2.3.3 秸秆处理意愿和生物质炭认知24-25
  • 2.4 结论与讨论25-28
  • 2.4.1 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25-27
  • 2.4.2 我国实行秸秆生物质炭还田的可行性27-28
  • 2.5 小结28-29
  • 第三章 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质炭复合肥试验—以小麦为例29-47
  • 3.1 引言29-30
  • 3.2 材料与方法30-33
  • 3.2.1 供试生物质炭复合肥30
  • 3.2.2 田间试验设计30-31
  • 3.2.3 分析测定项目及方法31-32
  • 3.2.4 计算和统计分析32-33
  • 3.3 结果与分析33-44
  • 3.3.1 生物质炭复合肥处理对麦田养分含量的影响33-35
  • 3.3.2 生物质炭复合肥处理对小麦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35-39
  • 3.3.3 生物质炭复合肥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39-41
  • 3.3.4 生物质炭复合肥处理对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41-44
  • 3.4 讨论44-46
  • 3.5 小结46-47
  •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47-49
  • 4.1 全文结论47
  • 4.2 研究创新点47
  • 4.3 存在的问题47
  • 4.4 研究展望47-49
  • 参考文献49-59
  • 附录59-61
  • 致谢61-63
  • 作者简介63-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商丘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对策    张迎春;

秸秆焚烧导致南京及周边地区2次空气污染事件的成因比较    苏继峰;朱彬;周韬;任雅斌;

秸秆还田在保护性耕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柴跃进;毛立红;郭香萍;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陈涛;郝晓晖;杜丽君;林杉;冯明磊;胡荣桂;高璟贇;

黑碳不同添加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李淑香;李芳芳;

曲靖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刘宾照;钱成明;陶艳;

氮可利用性对东北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李英臣;宋长春;侯翠翠;王宪伟;孙晓新;

双胞蘑菇菌渣施用对龙眼园土壤呼吸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王峰;王义祥;翁伯琦;黄勤楼;

不同温度及化肥绿肥施用比例对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王峰;王义祥;陈玉真;吴志丹;江福英;尤志明;张文锦;翁伯琦;

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关键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曹丛丛;齐玉春;董云社;彭琴;刘欣超;孙良杰;贾军强;郭树芳;闫钟清;

Constraining Anthropogenic CH_4 Emissions in Nanjing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China,Using Atmospheric CO_2 and CH_4 Mixing Ratios    SHEN Shuanghe;YANG Dong;XIAO Wei;LIU Shoudong;Xuhui LEE;

不同强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可矿化碳的影响    魏云敏;胡海清;孙龙;袁强;

南京秋冬季典型霾污染过程及边界层特征分析    贾梦唯;康娜;赵天良;

基于AOD数据的秸秆焚烧监测    范东福;杨书运;吴必文;范东勤;王俊;江波;陈晓龙;

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王景燕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    林杉

不同稻作模式稻田碳固定、碳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变化机制研究    展茗

银杏和茶树复合经营系统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田亚玲

外源氮输入对东北不同类型冻土区沼泽湿地土壤碳蓄积的影响    李英臣

一年两熟地区拨草与分草组合式玉米免耕播种防堵技术研究    高娜娜

长三角城市群灰霾污染与颗粒物理化性质的关系    程真

营养元素的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的影响    徐淑新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路文涛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    刘达文

采伐及伐后土地利用对东北温带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李云红

三峡库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H_4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卢兰

一体化两相厌氧反应器玉米秸秆产气研究    孙向文

生物黑炭对土壤性质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徐艺露

气候条件和农业管理措施变化对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的影响    黄倩

施肥对柳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晓艳

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N_2O与CO_2排放的影响    聂文婷

气象因子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刘瑞新;程相改;李焕玉;金乾林;

南京及周边地区一次严重烟霾天气的分析    孙燕;张备;严文莲;陈曲;赵凯;

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综合影响    邹建文,黄耀,宗良纲,王跃思,Ronald L.Sass

洪涝灾害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王成业;

密度、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刘魏魏;赵会杰;李红旗;赵雪娟;袁立钢;胡巍巍;

山区玉米农化肥混配集中深施的作用    吴永庆;梁权;

渭南灌区夏玉米平衡施用氮磷钾肥料效应研究    张权峰;王会宁;王百亚;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枯落物对土壤的影响    龚伟;胡庭兴;王景燕;宫渊波;冉华;

基于卫星遥感的秸秆焚烧监测及对空气质量影响分析    厉青;张丽娟;吴传庆;孙中平;刘晓曼;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测定中的样品保存与前处理方法    张甲珅,陶澍,曹军

砂石暗沟对加强麦田土壤内部排水作用的观察    

高产麦田土壤固、液、气三相变化初步测定    吴建国;

麦田土壤供磷能力与磷肥经济施用的研究    张桂兰,张子武,宝德俊,吴素娥,杨公琰,窦世忠

河北省麦田土壤硒的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    唐玉霞;王慧敏;刘巧玲;吕英华;孟春香;

高产麦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李瑞梅;隋天显;程传贵;

不同类型麦田土壤上经济合理施用氮磷化肥的几个问题    黄不凡

小麦田土壤微生物活动一般状况的研究    万金精;梅守荣;

麦田冬灌技术    余成平

精准尺度下麦田土壤特性参数的模型研究    杨玉建;仝雪芹;

北京地区麦田土壤水量平衡    信逎诠;

不同种植管理模式对麦田土壤水、氮变化及小麦水氮利用的影响    张秋丽;朱云集;王振峰;郭天财;谢迎新;王晨阳;

小麦越冬前 因地因苗管    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

产区普降雨雪 小麦丰收打下好基础    记者 乔林生

雨频解苗渴    记者 刘俊礼 实习生 李璐

多数地区冬麦返青推迟    田晓玉

国际麦价强势反弹    首创期货分析师 田紫陌

小麦面临调整压力    李文

国家重视小麦旱情 断言减产尚早    记者 闫巍

市气象局指导农民科学种田    记者 刘永安 实习生 侯利平

永济市掀起冬浇抗旱热潮    杨培涛 张兴平 许瑞丽

麦价逐步趋稳    海洋

山东省部分地区麦田土壤成分分析    郝大魁

秸秆还田现状调查及生物炭复合肥应用探讨    李正东

不同翻耕模式与秸秆还田对豫中区麦田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杨杰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