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油料作物秸秆生物炭—黄土—水体系下Cu(Ⅱ)的吸附—解吸作用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0:09
热度:

油料作物秸秆生物炭—黄土—水体系下Cu(Ⅱ)的吸附—解吸作用研究【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它不仅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影响生态系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它不仅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可迁移转化富集到植物体内,影响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所以,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生物炭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将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施用于土壤中,不仅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在改良土壤性质和固定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因此,生物炭有望成为环境友好的固定化修复试剂之一。本文首先采用批平衡吸附实验,考察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吸附Cu(Ⅱ)的影响,采用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方程和热力学方程深入探讨了Cu(Ⅱ)在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点。其次采用批次平衡解吸实验,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对模拟污染黄土中重金属离子(Cu2+)解吸作用的影响,考察污染黄土中重金属Cu2+的解吸动力学和热力学特点。最后采用批次平衡吸附实验,研究黄土中主要成分有机质(腐植酸)和粘土矿物(伊利石)-生物炭-水体系下重金属Cu的吸附作用,考察了在有机质(腐植酸)和粘土矿物(伊利石)共存条件下,生物炭吸附Cu(Ⅱ)的等温吸附和热力学特点。本文结果可为生物炭固定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论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吸附时间、重金属初始浓度、温度和无机盐Ca2+浓度对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吸附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在4h时基本达到平衡,而黄土及加炭黄土对Cu(Ⅱ)的平衡时间为10 h。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对Cu(Ⅱ)的吸附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溶液p H值对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吸附Cu(Ⅱ)的影响比较显著,吸附量均随着溶液p H值的升高而逐渐升高。随着重金属初始浓度的增大,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对Cu(Ⅱ)的吸附量也逐渐增大。当初始浓度为50-300 mg·L-1时,黄土对Cu(Ⅱ)的吸附量大于生物炭的吸附量,当初始浓度达到400 mg·L-1时,更利于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在25℃下,生物炭和加炭黄土对Cu(Ⅱ)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而黄土对Cu(Ⅱ)的等温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对Cu(Ⅱ)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量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升高温度可以促进三者对Cu(Ⅱ)的吸附进程。一定浓度的无机盐Ca2+对生物炭、黄土及加炭黄土的吸附能力影响不大。(2)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对模拟污染黄土中重金属离子(Cu2+)解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的解吸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当溶液p H值3.5时,Cu(Ⅱ)在黄土体系下的解吸率显著提高;当溶液p H值4.0时,Cu(Ⅱ)在加炭黄土体系下的解吸率明显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25-40℃),Cu(Ⅱ)在黄土上的解吸率逐渐增加,而Cu(Ⅱ)在加炭黄土体系下的解吸率变化趋势不明显。Cu(Ⅱ)在黄土及加炭黄土体系下的解吸率随着初始污染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Cu(Ⅱ)的解吸率随着无机盐Ca2+浓度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3)研究了黄土中主要成分腐植酸和伊利石-生物炭-水体系下重金属Cu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Cu(Ⅱ)的吸附量均受溶液p H值的显著影响,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量均随着溶液p H值的增大而增加,而生物炭+腐植酸和生物炭+伊利石体系对Cu(Ⅱ)的吸附量随p H值的增大先逐渐增加后趋于平衡。Cu(Ⅱ)的吸附量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而生物炭+腐植酸和生物炭+伊利石体系对Cu(Ⅱ)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Cu(Ⅱ)的吸附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说明在该实验条件下,升高温度有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生物炭、生物炭+腐植酸和生物炭+伊利石体系对Cu(Ⅱ)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 【关键词】:生物炭 黄土 重金属Cu(II) 吸附 解吸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3;X52;O647.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8
  •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10-14
  • 1.1.1 来源及现状10-11
  • 1.1.2 特点11
  • 1.1.3 修复技术11-14
  • 1.2 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14-16
  • 1.2.1 生物炭的性质14-15
  • 1.2.2 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15-16
  • 1.3 研究背景和课题意义16-17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目的17-18
  • 1.4.1 研究内容17
  • 1.4.2 研究目的17-18
  • 2 重金属Cu(Ⅱ)在生物炭-黄土-水体系下的吸附作用18-37
  • 2.1 引言18
  • 2.2 材料与方法18-22
  • 2.2.1 试剂及仪器18-19
  • 2.2.2 供试土壤19
  • 2.2.3 生物炭的制备19
  • 2.2.4 实验设计19-22
  • 2.2.5 分析方法22
  • 2.3 结果与讨论22-36
  • 2.3.1 胡麻秸秆生物炭22-29
  • 2.3.2 油菜秸秆生物炭29-35
  • 2.3.3 两种生物炭的比较讨论35-36
  • 2.4 小结36-37
  • 3 生物炭对模拟污染黄土中重金属Cu(Ⅱ)的解吸作用的影响37-45
  • 3.1 引言37
  • 3.2 材料与方法37-39
  • 3.2.1 试剂与仪器37-38
  • 3.2.2 污染土壤的制备38
  • 3.2.3 实验设计38
  • 3.2.4 分析方法38-39
  • 3.3 结果与讨论39-44
  • 3.3.1 时间39-41
  • 3.3.2 初始pH值41-42
  • 3.3.3 温度42
  • 3.3.4 初始浓度42-43
  • 3.3.5 无机盐Ca~(2+)43-44
  • 3.4 小结44-45
  • 4 黄土主要组分-生物炭-水体系下重金属Cu(Ⅱ)的吸附作用45-55
  • 4.1 引言45-46
  • 4.2 材料与方法46-47
  • 4.2.1 试剂与仪器46
  • 4.2.2 实验设计46-47
  • 4.2.3 分析测试与计算47
  • 4.3 结果与讨论47-54
  • 4.3.1 腐植酸47-51
  • 4.3.2 伊利石51-54
  • 4.4 小结54-55
  • 5 结论及展望55-57
  • 5.1 结论55
  • 5.2 展望55-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溶性腐殖酸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马明广;周敏;蒋煜峰;吴应琴;张媛;陈慧;

改性腐殖酸对染料甲基紫的吸附研究    李生英;魏云霞;马明广;

Pb~(2+)、Cu~(2+)、Cd~(2+)在胡敏酸上的吸附和竞争吸附    朱丽珺;张金池;胡书燕;俞元春;宰德欣;

累托石/腐殖酸微球对水中Cd~(2+)的吸附及动力学研究    周挺进;杨丽珍;徐焕辉;郭敏;郁昉;唐玉斌;

腐植酸对铜、锌、钼和锰的吸附研究    张彩凤;李凌燕;

腐植酸对Pb~(2+)、Ni~(2+)、Cr~(6+)吸附性能的研究    张彩凤;王金玲;白英奇;

不溶性腐殖酸对环丙沙星吸附的研究    武庭瑄;陈慧;

天然有机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李琛;

腐殖酸改良铅污染土壤对蔬菜生长及其养分利用的影响    寇太记;贾晓慧;王俪睿;徐晓峰;

大美腐植酸,开展生态文明(环境)建设应当标先——腐植酸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一环    曾宪成;李双;

腐植酸在环境生态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童毅;陈坤;杨睿彬;

农林有机废弃物堆腐生产花卉栽培基质研究    栾亚宁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及主要组分对重金属吸附特征研究    朱丽珺

人工湿地基质植物除钼机理与效能研究    练建军

磷酸氢锡材料的制备及去除高盐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研究    祝春水

多功能介孔硅基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研究    黄进

基于Donnan渗析原理阳离子交换膜去除水中Cu~(2+)、Mn~(2+)、Zn~(2+)的研究    谢德华

腐殖活性污泥A~2/O系统脱氮除磷效果与反应动力学研究    吴磊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胡敏酸和胡敏素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谢志磊

水环境中镉离子与腐殖酸作用特性的研究    兰亚琼

腐殖质与茶树根区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关系研究    王莹莹

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在黄河(兰州段)沉积物中吸附特性的研究    张媛

不同林分土壤对重金属吸附及离子间竞争吸附模型研究    姜姜

掺杂添加剂对表层沉积物吸附重金属能力的影响    王婷

复合吸附剂吸附水中六价铬的研究    方金鹏

腐殖酸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及金属竞争吸附特征    胡书燕

重金属汞在中国两种典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刘佳

几种铁铝锰氧化物和腐殖物质组分对Cu~(2+)的吸附作用研究    王帅

腐殖酸钠去除霉菌毒素效果的研究    叶盛群

腐殖酸钠和表面活性剂对黄土中石油污染物解吸增溶作用    王海涛,朱琨,魏翔,梁莹,卢晓岩

重金属离子在腐植酸上吸附的研究    李克斌,刘维屏,邵颖

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

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

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    张千丰;王光华;

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刘红伟;

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

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飞跃;梁媛;汪建飞;赵玲;

中国生物炭研究及其产业发展趋势    孟军;陈温福;

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郭文娟;梁学峰;林大松;徐应明;王林;孙约兵;秦旭;

不同来源生物炭对砷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关连珠;周景景;张昀;张广才;张金海;禅忠祥;

生物炭吸附去除重金属研究综述    王晓佩;薛英文;程晓如;刘芸;

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    沈国清;

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

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    黄苹;潘波;焦杏春;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

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    闫智培;李十中;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

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

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    陈再明;陈宝梁;

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    李程;李小平;

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    本报记者 刘霞

把生物炭还给农田    记者 王靖瑄

唐山农民发明秸秆提取生物炭新技术    白云水

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    本报记者 张晔

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

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    记者 班玮

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    罗冰

为子孙留一片沃土蓝天    本报记者 郝晓明

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    鄂洋

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杰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张伟明

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    姜志翔

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    勾芒芒

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    郑浩

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铅的固持    刘国成

生物炭对植稻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Niaz Muhammad

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张振宇

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    殷大伟

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    李靖

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    李昌见

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    梁桓

生物炭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    武玉

生物炭输入对纳帕海青稞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李阳

生物炭对红壤的降酸效果与毛豆生长的影响    邱志腾

生物炭精控制备方法的研究    吴晶

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盖霞普

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    王丽丽

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于志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