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蓝藻与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甲烷及气体纯化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26:37
热度:

蓝藻与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甲烷及气体纯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剧了对能源的消耗,化石能源的总量随着消耗日益减少,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沼气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剧了对能源的消耗,化石能源的总量随着消耗日益减少,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沼气是一种良好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秸秆和蓝藻来源丰富,是厌氧发酵产沼气的首选原料。本研究将秸秆与蓝藻进行混合厌氧发酵,解决单一物料进行厌氧发酵时碳氮比不适的问题,从碳氮比角度出发,研究秸秆与蓝藻的最佳配比。由于秸秆表面含有大量木质素纤维素等,导致秸秆难以利用和消化,本研究对秸秆进行NaOH预处理,研究不同浓度的NaOH预处理条件对混合厌氧发酵的影响,探索最佳预处理浓度。本研究可为秸秆和蓝藻混合厌氧发酵技术的推广及工程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单一蓝藻、单一秸秆及按照碳比氮为25:1混合的秸秆与蓝藻作为底物进行发酵实验。结果表明按照碳比氮为25:1混合的秸秆与蓝藻作为底物的发酵实验产气效果最好,从产气结果来看,混合组的最大产气量相较于秸秆组和蓝藻组分别提高了1.89倍和29.12倍混合组的产气总量相较于秸秆组和蓝藻组分别提高了1.38倍和17.60倍,说明混合物料的产气效果要远高于单一秸秆及单一蓝藻的产气效果;从甲烷含量来看混合组的甲烷总产量最大,产气效果最好。综上,将蓝藻与秸秆按照碳氮比25:1的比例混合后进行厌氧发酵的产气效果要远大于单一的蓝藻或者单一的秸秆作为底物进行厌氧发酵的产气效果。(2)分别用质量分数为2%、6%和10%的NaOH溶液对秸秆进行预处理,将秸秆清洗干燥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经过NaOH预处理的秸秆紧密结构被破坏,原料与纤维素酶的接触面积增大,加快了纤维素的水解,进而对厌氧发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大NaOH质量分数会提高秸秆的破坏程度,但是过高的浓度会导致有机质的过度流失,所以适当的质量分数NaOH预处理,能提高产气效率。将预处理后的秸秆与蓝藻按照25:1的碳氮比比例进行混合厌氧发酵,结果表明NaOH预处理秸秆能提高厌氧发酵产气量,2%、6%和10%NaOH处理组较对照组总产气量分别提高了143%、248%和222%,说明6%NaOH处理组产气效果最好。对照组、6% NaOH处理组和10% NaOH处理组的甲烷含量都快速达到较高水平,并且平均含量相差不大。甲烷的实际产量等于产气量和甲烷含量的乘积。前面结果表明,2%、6%和10% NaOH处理组的总产气量都要远大于对照组。所以各处理组的甲烷总产量都要大于对照组,其中6%NaOH处理组的产气量最高,所以该组的产甲烷的总量也最大。综合产气效果、甲烷含量、发酵启动时间等指标,秸秆和蓝藻混合厌氧发酵中的秸秆预处理最优的NaOH质量分数为6%。(3)利用实验室已有氧化亚铁硫杆菌菌种,用海藻酸钠对微生物进行固定化,再利用实验室自制装置进行脱硫实验,结果表明液气比为3,入口处Fe3+为7 g/L,吸收液液面高度为0.55 m时,脱硫率可以达到98%以上。 【关键词】:生物脱硫 NaOH预处理 蓝藻 秸秆 厌氧发酵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16.4;X7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3
  • 1.1 概述9-10
  • 1.2 稻秆的资源化利用10-16
  • 1.2.1 稻秆资源利用状况10-11
  • 1.2.2 稻秆厌氧消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2.3 秸秆预处理研究现状12-16
  • 1.3 蓝藻的资源化利用16
  • 1.3.1 蓝藻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16
  • 1.3.2 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16
  • 1.4 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技术16-18
  • 1.4.1 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16-18
  • 1.4.2 厌氧发酵技术18
  • 1.5 沼气纯化18-20
  • 1.5.1 沼气纯化技术18-19
  • 1.5.2 生物脱硫及氧化亚铁硫杆菌固定化技术19-20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20-22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20-21
  • 1.6.2 研究主要内容21-22
  • 1.7 技术路线22-23
  • 第二章 蓝藻与秸秆混合厌氧发酵技术23-31
  • 2.1 引言23-24
  • 2.2 材料与方法24-26
  • 2.2.1 实验材料24
  • 2.2.2 间歇式厌氧发酵试验方法24-25
  • 2.2.3 分析项目及方法25-26
  • 2.3 结果与讨论26-29
  • 2.3.1 混合厌氧发酵产气量分析26-27
  • 2.3.2 沼气中甲烷含量变化分析27-28
  • 2.3.3 沼气中CO_2含量变化分析28-29
  • 2.4 本章小结29-31
  • 第三章 不同浓度NaOH对蓝藻与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的影响31-40
  • 3.1 引言31
  • 3.2 材料与方法31-33
  • 3.2.1 实验材料31-32
  • 3.2.2 实验设计32
  • 3.2.3 分析项目及方法32-33
  • 3.3 结果与讨论33-38
  • 3.3.1 NaOH预处理对秸秆结构的影响33-34
  • 3.3.2 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产气量分析34-35
  • 3.3.3 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的VFA含量变化35-36
  • 3.3.4 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的甲烷含量变化36-37
  • 3.3.5 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的硫化氢含量变化37-38
  • 3.4 本章小结38-40
  • 第四章 固定化氧化亚铁硫杆菌除硫实验40-45
  • 4.1 引言40
  • 4.2 材料与方法40-43
  • 4.2.1 实验材料40-41
  • 4.2.2 实验方法41-42
  • 4.2.3 固定化氧化亚铁硫杆菌脱硫工艺及原理42-43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43-44
  • 4.4 本章小结44-4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5-47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45-46
  • 5.2 实验中不足及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54
  • 致谢54-55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谈秸秆焚烧与综合利用    高飞;李佰福;刘书利;

我国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危害及防控利用研究进展    李媛;张家卫;魏杰;赵文;

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资源化利用的思考    任昶宇;向婉琳;

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现状进展    袁志慧;尤朝阳;王磊;张路广;

NaOH预处理对杂交狼尾草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龚舒静;段青松;杨姝;秦向东;

秸秆焚烧的危害及综合利用研究    孙晓艳;

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结构分析    方放;李想;石祖梁;王飞;常志州;张姗;孙仁华;宝哲;邱凌;

秸秆厌氧消化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王欣;苏小红;郭广亮;刘伟;徐晓秋;高德玉;

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及能源化利用评价——以安徽省为例    鲍恩财;田争光;刘伟伟;伍德林;杨智良;吴照学;宗文明;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概述    王永振;高辉;赵江;王浩;姚秀玲;张津凤;侯廷帅;

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研究    胡萍

稻草干法厌氧发酵生产生物气的试验研究    张望

固定化氧化亚铁硫杆菌脱除硫化氢的研究    耿冰

双频超声联合稀碱预处理玉米秸秆厌氧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辛岳凤;陈娟;董翠英;

基于外观设计专利的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刘勤;郑砚砚;檀律科;黄旭;唐耘;王叶萌;

水分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素瑜;王和洲;杨明达;王静丽;贺德先;

一种蓝藻生物量长期原位实时监测仪的研制    杨飞;陶志浩;郑贵林;

德宏州农业秸秆焚烧成因及建议    毕生斌;张国云;杨顺华;雷明;

生物黑炭施用对黄淮海地区大豆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周志刚;王小利;

农作物秸秆的焚烧与综合利用研究    郭万华;

农作物秸秆产沼气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后兴;

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    赵祥宇;

新型连续式干法厌氧发酵反应器的设计    袁存亮;丁伟;张重;

蓝藻与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甲烷及气体纯化研究    吴强

秸秆厌氧发酵影响因素的研究    李倩

水稻秸秆与猪粪干法厌氧发酵特性研究    柳杨青

牛粪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优化研究    刘永

稻草秸秆与猪粪混合厌氧消化实验研究    孙小飞

生物间接氧化法脱除硫化氢及氨气的研究    薛琳

滇池蓝藻沼气发酵及其降解藻毒素的实验研究    杨红

生物间接氧化法脱除硫化氢的研究    吴莉莉

秸秆连续厌氧消化厢式装置及试验研究    吴楠

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及沼气生物脱硫初步研究    曹静

DBP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刘春晓;王平;李海燕;王新春;袁玮良;

氮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伪空胞合成及其浮力特征    王宁;储昭升;代然;孔祥云;施春红;

白屈菜红碱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系统的影响    刘彦彦;邵继海;刘德明;李锦龙;陈峻峰;

安徽巢湖蓝藻早期成岩过程中微生物作用的实验室模拟    纪玉;刘文汇;李玉成;王宁;吴涓;卢珊珊;

富营养化大型湖泊生态敏感区蓝藻水华控制的“十字”方略    王寿兵;马小雪;汪远安;屈云芳;郑正;

巢湖蓝藻酸性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体外抗氧化作用    李志平;张弛;周维清;纪启芳;孔小卫;李玉成;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常志州;陈新华;杨四军;王德建;石祖梁;张斯梅;

节球藻毒素研究进展    江敏;许慧;

秸秆产生利用现状调查与禁烧面临难点分析——以江苏省某乡镇为例    石祖梁;杨四军;常志州;张斯梅;

不同生物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楚莉莉;田孝鑫;杨改河;

不同接种物对牛粪高温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    余建峰

日光温室生产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初探    邱凌,卢旭珍,王兰英,王俊鹏

蚓粪对厌氧发酵影响的初步研究    张彦;杨世关;张百良;

国外生活垃圾厌氧发酵技术的工程应用    付钟;

牛粪厌氧发酵的载体筛选试验研究    夏吉庆;李文哲;李惠强;

农作物秸秆干式厌氧发酵实验研究    宁桂兴;申欢;文一波;王凯;李天增;

不同处理秸秆中温厌氧发酵的产气效果    周玮;董保成;齐岳;

不同原料配比对餐饮废弃物高温厌氧发酵的影响    常国璋;席新明;郭康权;杨秀生;

日本采用厌氧发酵法处理纸浆厂废水    王义镛;

固体升流厌氧发酵法的实践与小结    徐武军,龚德根

藻浆厌氧发酵最佳肥效条件初步研究    叶长兵;李文朝;赵可;王小益;赵昕;王铁军;

篁竹草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及结构变化研究    罗艳;陈广银;罗兴章;郑正;郑斌国;方彩霞;

利用厌氧发酵技术综合治理畜牧业污染的探讨    钱午巧;包武;陈彪;林代炎;卢济事;

厌氧发酵过程数学模型研究    何光设;蒋恩臣;

宠物狗粪便厌氧发酵试验研究    雷宇;马煜;刘士清;张无敌;尹芳;徐锐;李建昌;陈玉保;

不同原料配比对餐饮废弃物高温厌氧发酵的影响    常国璋;席新明;郭康权;杨秀生;

烟草废弃物高温干式厌氧发酵的中试研究    唐蓉;

利用厌氧发酵技术综合治理畜牧业污染的探讨    钱午巧;包武;陈彪;林代炎;卢济事;

两相厌氧发酵工艺的研究    刘丹;李文哲;

农作物秸秆厌氧发酵影响因素探讨    庞小平;牛明芬;王赛月;王昊;

早熟禾厌氧发酵产气研究    王阳;林聪;韩艳霄;程东林;

南丰生猪污物“厌氧发酵”环保又经济    平卫东

我首条垃圾联合厌氧发酵生产线运行    记者 胡左

城市生物质垃圾联合厌氧发酵工艺在东胜区实现工厂化生产    张继东

秸秆厌氧发酵制氢产气量提高    钱伯章

厌氧发酵:城市垃圾处理新方法    尚东 编译

国家专款支持农业固体废弃物转化研究    史晓龙

专家勾勒生物基化学品路线图    本报记者 李晓岩

我市可望实现沼气产业化    记者 陈红阳 特约通讯员 吴阁玮

循环经济产业链让玉米增值6倍    特约记者 魏建军

畜禽粪便能生产高效有机肥    杜杰

生物质组成成分对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王明

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研究    刘丹

厌氧发酵技术处理餐厨垃圾产沼气的研究    张存胜

玉米秸秆干式厌氧发酵转化机理及微生物演替规律研究    杨天学

沼气高效厌氧发酵的条件及产气效应研究    楚莉莉

混合原料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技术研究    刘爽

秸秆沼气厌氧发酵的预处理工艺优化及经济实用性分析    宋籽霖

水葫芦厌氧发酵特性及工艺技术研究    叶小梅

钝齿棒杆菌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研究    陈小举

餐厨垃圾两相厌氧发酵氨氮特性与控制方法研究    陈祥

不同厌氧发酵条件对漆酶预处理秸秆产沼气的影响研究    何岩

土霉素对厌氧发酵过程古菌群落及抗性基因的影响    潘洪加

不同餐厨泔水生物质垃圾沉降性能及厌氧发酵试验研究    程俊伟

铜污染土壤修复植物残体的厌氧发酵研究    曹泽韦

蓝藻与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甲烷及气体纯化研究    吴强

蚓粪促进厌氧发酵效果的试验研究    张彦

汽爆秸秆两相法厌氧发酵试验研究    刘杰博

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的研究    周岭

农业废弃物干法厌氧发酵关键参数优化研究    李想

养猪场废液厌氧发酵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于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