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基于废弃秸秆制备新型吸附材料及其对水中As(Ⅲ)的吸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5:42
热度:

基于废弃秸秆制备新型吸附材料及其对水中As(Ⅲ)的吸附研究【摘要】: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砷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如何将其有效地从水体中去除备受人们的关注。自然界中的砷

【摘要】: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砷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如何将其有效地从水体中去除备受人们的关注。自然界中的砷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2种形态,其存在形态决定了毒性大小。其中,无机砷已经被列为第一类潜在致癌物质。无机砷主要分为As(Ⅲ)和As(Ⅴ),由于As(Ⅲ)的毒性是As(Ⅴ)的2.5-60倍,并且相比于As(Ⅴ)更难去除,因此,As(Ⅲ)的去除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与难点。现有的As(Ⅲ)处置技术多为混凝法、氧化法与活性氧化铝吸附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不足。另外,由于农林废弃物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官能团多,许多学者将农林废弃物作为基体制备生物吸附剂去除目标污染物。秸秆是农林废弃物中产量最大的一类,相对于其他材料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目前已成为生物吸附材料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以上现状,以小麦秸秆为基体合成新型秸秆吸附材料,并系统研究了新型秸秆吸附材料对As(Ⅲ)的吸附行为与机理,阐明温度、pH值、天然有机质与无机阴离子共存时对秸秆吸附性能的影响,以期为新型秸秆吸附材料在含As(Ⅲ)废水的处置中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小麦秸秆为原料,通过季铵化反应,制备新型秸秆吸附材料,并采用多项表征技术对其表面形态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14h,Quat188与5MNaOH体积比为1:1时,秸秆具有较高的接枝率;新制备的秸秆吸附材料表面修饰有季铵盐基团。(2)研究新型秸秆吸附材料对As(Ⅲ)的吸附行为与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新型秸秆吸附材料对As(Ⅲ)的吸附容量远远高于一般生物吸附剂,而且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吸附等温线,说明As(Ⅲ)的吸附可以用单层吸附模型进行描述,证明了吸附机理为离子交换反应;新型秸秆吸附材料能快速吸附去除水中As(Ⅲ),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参数表明吸附过程是熵推动的自发吸附过程;利用动态小柱吸附能够保证最初的出水浓度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吸附饱和后的秸秆可以用0.1MNaOH有效脱附。(3)系统研究溶液中天然有机质、无机阴离子、pH值、温度对新型秸秆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天然水体中的有机质浓度对新型秸秆吸附材料吸附As(Ⅲ)的过程几乎不影响,但无机阴离子对As(Ⅲ)的吸附过程有一定影响,随着浓度的增加,吸附容量有所下降;在pH4-7的范围内,秸秆材料对As(Ⅲ)的吸附容量较高,且维持稳定;升高温度有利于秸秆对As(Ⅲ)的吸附。 【关键词】:新型秸秆吸附材料 As(Ⅲ) 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03;O647.3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34
  • 1.1 研究背景11-25
  • 1.1.1 砷及砷化物的理化性质11-12
  • 1.1.2 砷污染的来源12
  • 1.1.3 砷污染与人体健康12-13
  • 1.1.4 As(Ⅲ)的高毒性与处理难度13
  • 1.1.5 含As(Ⅲ)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13-17
  • 1.1.6 传统去除As(Ⅲ)方法的不足17-18
  • 1.1.7 生物吸附剂的研究进展18-22
  • 1.1.8 吸附机理研究方法22-25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25-26
  • 1.3 潜在创新点26
  • 1.4 研究内容26-27
  • 1.5 论文总体思路和具体技术路线27-28
  • 参考文献28-34
  • 第二章 新型秸秆吸附材料的制备和表征34-46
  • 2.1 引言34
  • 2.2 本章研究内容34
  • 2.3 实验部分34-37
  •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34-35
  • 2.3.2 实验方法35-37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37-44
  • 2.4.1 季铵化反应条件对含氮量的影响37-40
  • 2.4.2 表征结果分析40-44
  • 2.5 本章小结44-45
  • 参考文献45-46
  • 第三章 新型秸秆吸附材料对AS(Ⅲ)的吸附行为和机理46-61
  • 3.1 引言46
  • 3.2 本章研究内容46-47
  • 3.3 实验部分47-50
  • 3.3.1 实验仪器和试剂47-48
  • 3.3.2 实验方法48-50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50-58
  • 3.4.1 吸附等温线50-51
  • 3.4.2 吸附热力学曲线51-52
  • 3.4.3 吸附动力学曲线52-54
  • 3.4.4 新型秸秆吸附材料表面分析54-55
  • 3.4.5 动态小柱吸附研究55-57
  • 3.4.6 吸附-脱附实验57-58
  • 3.5 本章小结58-59
  • 参考文献59-61
  • 第四章 溶液介质条件对吸附行为的影响61-71
  • 4.1 引言61
  • 4.2 本章实验内容61
  • 4.3 实验部分61-64
  • 4.3.1 实验仪器和试剂61-63
  • 4.3.2 实验方法63-64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64-68
  • 4.4.1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64-65
  • 4.4.2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65-66
  • 4.4.3 天然有机物对吸附性能的影响66-67
  • 4.4.4 无机阴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67-68
  • 4.5 本章小结68-70
  • 参考文献70-7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1-73
  • 5.1 总结71-72
  • 5.2 展望72-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73-75
  • 附录75-77
  • 致谢77-7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贝壳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胡学寅;周丽丽;齐兴义;

美国发明新工艺制造二氧化碳吸附材料    

可高效回收废水中金的吸附材料    

几种吸附材料对苯蒸气吸附的初步实验    

纤维素醚经表氯醇交联制备高吸附材料的研究    苏茂尧;高洸;

粉煤灰质吸附材料的制备研究    陈珏,王京刚

无机吸附材料在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中的应用进展    吕晓凤;殷平;胡玉才;徐晓慧;

碘吸附材料的吸附类型综述    骆万兴;刘希光;曲荣君;王玉鹏;

二氧化碳捕获材料的研究进展    付新;

美国发明新工艺制造二氧化碳吸附材料    

环境友好型纤维素基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刘琳;姚菊明;

几种吸附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效果    叶飞;

温室气体富集及其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陈水挟;吴清华;林日嘉;王禹;

基于皮胶原纤维的吸附材料及吸附特性研究    廖学品;

烯丙基硫脲的引入对水凝胶吸附材料性能的影响    郑易安;王爱勤;

吸附法在地表水突发重金属铜污染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杜兆林;郑彤;曹慧哲;王鹏;

具有蜂窝状结构的转轮型吸附材料用于空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的治理    金伟力;岡野浩志;山田健一郎;永松资绍;

新型油吸附材料    魏忠杰

纳米级吸附材料高效回收泄漏石油    徐军

王心芳来我市视察重金属吸附材料生产基地    记者 蒋增科

全国首家微量重金属吸附材料项目落户礼泉    记者 高怀军

美国开发出可回收泄漏石油专利技术    

基于铬鞣废水深度处理的Zr-MMT制备及吸附机制研究    鄂涛

功能化改性木屑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光催化性能研究    张汝壮

功能化碳纳米管材料体系的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基础与吸附应用研究    李俊

氧化镁基吸附材料的成型与性能研究    毛丽莉

木质素基吸水吸附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吴宇雄

钙基高温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张明明

室内VOC净化材料吸附与反应机理、特性及评价研究    徐秋健

膨润土基吸附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于海琴

天然及合成多孔性粘土材料对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陈男

蛭石基吸附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其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机理    于旭彪

基于蔗渣和半纤维素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孔维庆

多种功能化的褐藻生物质吸附材料对钼、铼分离的研究    王静

新型吸附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对Cr(Ⅵ)的吸附研究    田章

多功能吸附材料—钛锰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砷、铅吸附行为研究    张伟

基于两性微晶纤维素的磁性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郭坤

PBT-谷胱甘肽低密度脂蛋白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钱胜前

多胺改性黄麻吸附重金属铜离子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冯玉明

纤维素/壳聚糖基重金属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刘盛

改性玉米芯吸附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李太行

改性CMC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王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