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基于提高太阳能电池光电效率的频域转换材料及应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5:03
热度:

基于提高太阳能电池光电效率的频域转换材料及应用【摘要】:作为电子系统中能量输入的电源是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发展中追求节能环保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太阳能电池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作电源。目前广泛

【摘要】:作为电子系统中能量输入的电源是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发展中追求节能环保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太阳能电池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作电源。目前广泛使用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理论上限是31%,而实际效率约18%。引起这种较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太阳能电池不能将紫外到红外的太阳光全部吸收来转换为电能。因此,拓宽太阳能电池的响应范围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中,我们根据稀土离子在光频区域的频率转换特征及机理,将太阳能电池无光电响应的红外光或响应弱的紫外光转换为响应强的可见光,通过光谱调制拓宽太阳能电池的光电响应频率范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为实现红外频率到可见光频率的转换,我们合成了SiO2-Al2O3-ZnF2-SrF2(SAZS)微晶玻璃;研究了Er3+掺杂SAZS在1540nm激发下的频率转换发光性质;通过共掺Tm3+,Li+来研究其对该体系中Er3+频域转换发光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Li+不仅增强了微晶的结晶,而且增强了Er3+的频域转换发光强度。红光和绿光的发射强度都增强了10倍多。我们分析了结晶和频域转换发光增强的原因。实现了将硅基太阳能电池不响应的1540nm的红外光转换为较强响应的667nm,549nm,524nm的可见光。 为实现紫外频率到可见光频率的转换,我们合成了SiO2-B2O3-Na2O-SrF2(SBNS)玻璃;根据J-O理论计算出Dy3+掺杂SBNS的光学属性特征参数,结果表明该基质具有较好的可见光发射能力;研究了Dy3+单掺杂SBNS在354nm,327nm激发下的频率转换发光性质;在Ce3+/Dy3+共掺杂SBNS体系中,探讨了Ce3+对Dy3+频域转换光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327nm激发时,Ce3+通过能量传递提高了Dy3+的频域转换发光强度。黄光和蓝光的发射强度分别增强了9.6倍和6.9倍。我们提出了基于本体系的能量传递机制。实现了将硅基太阳能电池响应弱的354nm,327nm的紫外光转换为较强响应的575nm,482nm的可见光。同时研究发现Ce3+与Dy3+的发射光的结合可产生白光,还可作为白光LED领域的潜在应用。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 稀土离子 光子频域转换 氧氟玻璃 能量传递 增强发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专用术语注释表8-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太阳能电池理论与发展背景9-12
  • 1.1.1 太阳能电池原理及电路图9-10
  • 1.1.2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与分类10-12
  • 1.2 基于减少太阳能电池能量损失的研究现状12-14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4-16
  • 第二章 稀土离子及其掺杂的频域转换发光材料16-29
  • 2.1 稀土离子光谱性质相关理论16-19
  • 2.1.1 稀土离子的光谱项16-17
  • 2.1.2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17
  • 2.1.3 辐射和非辐射跃迁17
  • 2.1.4 稀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17-19
  • 2.2 光子频域转换机理19-23
  • 2.2.1 频率上转换机理19-22
  • 2.2.2 频率下转换机理22-23
  • 2.3 J-O 理论23-25
  • 2.4 稀土掺杂玻璃的制备方法25-26
  • 2.5 样品的检测与表征26-28
  • 2.6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Er~(3+)/Li+掺杂氧氟微晶玻璃调制的频域转换发光29-39
  • 3.1 氧氟微晶玻璃 SiO_2-Al_2O_3-ZnF_2-SrF_2的制备29-32
  • 3.1.1 实验方法及步骤30
  • 3.1.2 样品的结构表征及分析30-32
  • 3.2 远红外频率转换为可见光频率的频域转换发光32-38
  • 3.2.1 Er~(3+)单掺杂氧氟微晶玻璃的频域转换发光33-35
  • 3.2.2 能量传递对频域转换发光的影响35-36
  • 3.2.3 Li~+调节的增强的频域转换发光36-38
  • 3.3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Ce~(3+)/Dy~(3+)掺杂氧氟玻璃调制的频域转换发光39-54
  • 4.1 SiO_2-B_2O_3-Na_2O-SrF_2玻璃的制备40-41
  • 4.1.1 实验方法及步骤40-41
  • 4.1.2 样品的结构表征及分析41
  • 4.2 J-O 理论研究分析 Dy~(3+)掺杂 SiO_2-B_2O_3-Na_2O-SrF_2的光学属性参数41-45
  • 4.3 紫外光频率转换为可见光频率的频域转换发光45-52
  • 4.3.1 Dy~(3+)单掺杂氧氟玻璃的频域转换发光45-46
  • 4.3.2 Ce~(3+)调节的增强的频域转换发光46-50
  • 4.3.3 Ce~(3+),Eu~(3+)调节的色度坐标50-52
  • 4.4 本章小结52-5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4-56
  • 5.1 研究总结54-55
  • 5.2 研究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0-61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61-62
  • 附录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62-63
  • 致谢6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非线性耦合振子间产生靶能量传递的初始条件    张也弛;孔宪仁;

对“能量传递法确定塑性区范围”的讨论    项彦勇

复杂系统能量传递-转换模型(Ⅰ)    杨东华,王灿

对“能量传递法确定塑性区范围”的讨论    许岳恒

从应力波能量传递分析冲击系统合理的参数关系    张庙康

从环境·人·建筑的关系谈建筑科学的发展趋势    

高炉装置的能量传递——转换模型    钱三鸿 ,杨东华

现代技术中的微量级热现象    田长霖

ZnS∶Cu,Cl,Er直流电致发光薄膜激发机制的研究    柳兆洪,王余姜

空间无线能量传递    吕联合;

嗜热菌Thermochromatium tepidum核心复合物的结构与超快能量传递和电荷转移动力学研究    马菲;于龙江;王鹏;艾希成;大友征宇;张建平;

基于能量传递机制的新型稀土发光材料    张家骅;张霞;郝振东;钟瑞霞;叶松;聂兆刚;王笑军;

M_5(PO_3)_4Cl:Eu~(2+),Mn~(2+)(M=Ca,Sr)发光机理的比较研究    安炜;杨凤丽;庄卫东;田光善;荆西平;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硅基红色发光材料中敏化发光和能量传递    李霞;张胤;王喜贵;

在蛋白质分子中生物能量传递的新理论及其实验证实    庞小峰;

固体中稀土离子间非对角单声子协助的能量传递    夏上达;PeterA.Tanner;

稀土离子发光体系中的谱交迭能量传递模型的研究    王殿元;马紫阳;尹民;夏上达;

改进的离子间能量传递无规行走理论    罗遵度;陈雨金;林炎福;廖金生;黄建华;黄艺东;

MF型采矿接杆钎能量传递特性研究    赵统武;刘寿康;

羧脒盐桥介导的三重态能量传递的直接观察    韩镭;陈金平;李嫕;

对社会正能量传递的思考    王玲

“微成都”:正能量传递的新路径    本报记者 危兆盖 李晓东

正能量传递“幸福感”    陈静

儿童读物引担忧 正能量传递需引导    本报记者 徐红

网络文化的正能量传递    华双胜 广东总队茂名支队

振能量传递正能量 教育梦牵系中国梦    

爱有所应 忧有所解    本报记者 杨静 通讯员 蒙洁

手枪弹头为什么是圆的?    佐策

稀土掺杂氟化物晶体的光谱性质和能量传递机制研究    游宝贵

镱激活的红外下转换材料和铋铕共掺氧化钆的制备及发光性质表征    韦先涛

基于能量传递的稀土掺杂微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研究    盛天琦

羧脒盐桥介导的单重态和三重态能量传递研究    韩镭

掺杂纳米超微粒的发光性质    李丹

稀土掺杂光谱转换材料及其生物荧光探针应用    姜桂铖

稀土掺杂的红外量子剪裁材料和WLED红光材料研究    邓楷模

飞秒激光诱导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分子在光系统Ⅱ中能量传递研究    刘晓

Pr~(3+)和Tb~(3+)的4f~(n-1)5d组态到Gd~(3+)的4f~7组态的能量传递以及基质敏化的研究    时秋峰

短波发射的稀土离子掺杂氟化物的制备及光谱特性的研究    朱国贤

近红外发光纳米标记物的制备及离子间能量传递研究    万文娇

蓝藻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内部电子能量传递的理论研究    Osama Melhem

光合作用外周捕光天线中的光动力学过程    郭俊华

红外量子剪裁下转换及其能量传递机制的研究    韩飞雪

植入器件体导电能量传递电磁场模型的分析与仿真    谢迪

强键组装多元稀土杂化分子体系:发光与能量传递    王芳芳

纳米氟化物中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及电荷转移    张海燕

Ce~(3+)掺杂及Ce~(3+),Tb~(3+)共掺杂12CaO·7Al_2O_3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研究    刘秀玲

白光LED用稀土/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玻璃的能量传递与发光机理研究    魏荣妃

蛋白质分子中能量传递新理论有关问题的计算机模拟    罗玉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