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中国大田作物茬高—茬重模型的建立及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秸秆能源利用可获得性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4:43
热度:

中国大田作物茬高—茬重模型的建立及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秸秆能源利用可获得性【摘要】:大田作物秸秆是可再生的有机资源,且来源丰富、数量巨大,我国每年大田作物秸秆产生量约7.5亿吨,约

【摘要】:大田作物秸秆是可再生的有机资源,且来源丰富、数量巨大,我国每年大田作物秸秆产生量约7.5亿吨,约占全世界的25%左右。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促进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高效循环和能量高效转化,成为循环农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秸秆资源有效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化肥施用量,培肥地力,同时也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改善农田生态,消除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运用统计学和系统工程学等理论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大田作物的不同品种的秸秆资源利用现状、移出量的关联度分析及茬高-茬重关系模型的建立和验证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促进我国大田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我国不同地区的主栽作物类型是各不相同,这与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作物的生长特性等密切相关。作物的株高与地上部生物量的比值和地区、作物品种均无直接相关性,并在地区空间分布上不存在差异。作物收获时留茬高度相同,秸秆移出量占秸秆总量的比值在不同类型作物品种差异不显著(p0.01)。 (2)从作物类型来看,本研究中涉及9种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大豆、高梁、棉花、向日葵、油菜和燕麦)所建立的茬高-茬重关系模型的茬高比与茬重比结果显著相关(P0.01)。对于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间的茬高比与茬重比的结果显著相关(P0.01)。线性关系模型的建模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8。验证这9种大田作物秸秆的线性模型,验证线性模型的决定系数(R2)高于0.98。 (3)2010~2011年,华北地区年均田间秸秆量折合标煤量为46.3百万吨,包括42.3百万吨的田间秸秆量和3.9百万吨的加工副产物量。7-9月收获的田间作物秸秆量均值为40.9百万吨。 东北地区年均田间秸秆量为105.7百万吨,其包括92.8百万吨的田间作物秸秆量和12.9百万吨的加工副产物量。此秸秆总量折合标煤量相当于57.0百万吨,7~9月收获的田间作物秸秆产量均值为25.5百万吨。 西北地区年均的秸秆总量59.8百万吨由91.9%的田间秸秆(55.0百万吨)与8.1%的加工副产物(4.8百万吨)组成。9月、6月和10月是最主要的收获月份,收获的秸秆总量为19.2百万吨。2009-2011年西北地区的大田作物秸秆总标煤量为33.4百万吨,包括30.7百万吨的田间秸秆和2.7百万吨的加工副产物量。 (4)2010~2011年,我国的大田作物秸秆总量为7.50亿吨,其中有0.78亿吨的秸秆留茬还田,而秸秆可移出量为5.58亿吨。根据线性模型计算,理论还田量只需1.92亿吨(25.65%)就能满足土壤需求。因此,结果表明我们仍可从大田中移出秸秆资源量即为1.19亿吨。 (5)通过对我国6个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田作物秸秆移出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影响因素指标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作物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和成灾面积。 【关键词】:茬高-茬重关系模型 田间秸秆量 秸秆还田 可持续获得量 灰色关联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3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图表目录8-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3 立项依据16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6-19
  • 第二章 大田作物秸秆株高、留茬现状和茬高-茬重关系模型19-49
  • 2.1 材料与方法19-24
  • 2.2 结果与分析24-47
  • 2.2.1 大田作物秸秆株高空间差异24-28
  • 2.2.2 大田作物秸秆留茬现状分析28-29
  • 2.2.3 不同作物秸秆茬重-茬高关系模型的建立29-41
  • 2.2.4 不同作物秸秆茬重-茬高关系模型的验证41-47
  • 2.3 小结47-49
  • 第三章 东北地区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49-56
  • 3.1 材料与方法49-50
  • 3.2 结果与分析50-55
  • 3.2.1 大田作物秸秆单产量及秸秆分布密度50
  • 3.2.2 大田作物秸秆量及其分布50-52
  • 3.2.3 大田作物田间秸秆的季节分布变化52-55
  • 3.2.4 大田作物田间秸秆的标煤量分布55
  • 3.3 小结55-56
  • 第四章 华北地区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56-63
  • 4.1 材料与方法56
  • 4.2 结果与分析56-62
  • 4.2.1 大田作物秸秆单产量及秸秆分布密度56-57
  • 4.2.2 大田作物秸秆量及其分布57-61
  • 4.2.3 大田作物田间秸秆的季节分布变化61
  • 4.2.4 大田作物田间秸秆的标煤量分布61-62
  • 4.3 小结62-63
  • 第五章 西北地区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63-71
  • 5.1 材料与方法63
  • 5.2 结果与分析63-70
  • 5.2.1 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64
  • 5.2.2 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的空间分布64-65
  • 5.2.3 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的季节分布变化65-67
  • 5.2.4 大田作物田间秸秆的标煤量分布67-70
  • 5.3 小结70-71
  • 第六章 大田作物秸秆的实际还田量、可移出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分析71-85
  • 6.1 大田作物秸秆实际还田与收获现状71
  • 6.2 大田作物秸秆移出量影响因素体系建立71-72
  • 6.3 材料与方法72-74
  • 6.4 结果与分析74-84
  • 6.4.1 耕作制度与复种指数的关系74-75
  • 6.4.2 复种指数与单位耕地面积上留茬量的关系75-77
  • 6.4.3 大田作物秸秆的实际还田量77-78
  • 6.4.4 大田作物秸秆可移出量和不同利用途径秸秆量78-81
  • 6.4.5 大田作物秸秆可移出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分析81-84
  • 6.5 小结84-85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85-89
  • 7.1 结论85-87
  • 7.2 创新点87
  • 7.3 问题与展望87-89
  • 参考文献89-95
  • 致谢95-97
  • 作者简介9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宝灿;

农村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探讨    白延飞;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韩学凤,张鹏,易欣欣

旱地表土耕作效应研究    李洪文,陈君达,高焕文,王树东

安徽省蒙城县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闫丽珍;成升魁;闵庆文;

秸秆覆盖的农田效应    沈裕琥,黄相国,王海庆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损失研究    王丽;李雪铭;许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严洁,邓良基,黄剑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利用与开发策略    汪海波;秦元萍;余康;

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刘凤艳;龚振平;马先树;贾乃九;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顾华详

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    付飞;李异;张健;

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    张洪波;徐苏宁;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    崔木花;

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    汪少波

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黄晓霓;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冯波;王法宏;刘延忠;金桂芳;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司纪升;王法宏;李升东;孔令安;冯波;张宾;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胡建一;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    常慧娟;

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

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    李毅;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    王娜;邱琦;

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偲;钟世霞;

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杜熙茹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    胡雪梅

基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麦秸木质陶瓷制备与性能表征    吴文涛

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汪慧玲

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    陈春常

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    董国强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    闫鸿媛

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王亚艺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    高晓辉

棉花氮肥利用效率研究    褚坤燕

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    闫恒超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氮磷钾、秸秆还田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刘洪明;王圣健;李振清;高峻岭;

山东生态条件下纯作春棉的适宜密度研究    赵洪亮;于谦林;卢合全;董合忠;

油菜配方施肥肥效试验初报    陈珠宝;张运根;

玉米品种浚单20的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陈文云;单兴翠;刘惠萍;李文东;

综述棉籽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    郑晓吉;周金玲;罗鹏;

黔花生二号适宜播期的研究    罗敏;杨顺国;

秸秆还田免耕撒播小麦技术研究    白瑞贤,杜文建,梅碧蓉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优质高产新品种徐稻3号特征特性及无公害生产技术    丁成伟,刘超,王健康,郭荣良,吴玉玲,徐家安

    记者 吴宏伟

华北平原集约化农作区不同种植体系施用氮肥对环境的影响    寇长林

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    徐艳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    崔振岭

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    曹宁

三唑磷防治稻秆潜蝇效果好    孟妮,刘祝龙

鄂西山区稻秆潜蝇发生规律与防治    蒋祥胜,陶学海,丁明,郭仕盛,庞金友

稻秆潜蝇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探讨    蒋际清,纪谷芳,黄新,张清作,张秉涯,张梨萍

稻秆潜蝇发生为害与防治研究    张信扬,韩友珍,邓国云

稻秆潜蝇的防治    邓朝银

稻秆着火及燃烧特性的研究    马孝琴

稻秆栽培双孢菇高产新技术    金秀英

稻秆潜蝇的生活习性研究    刘玉彬,邓吉生,李树莲,王玲珍

水稻杂交制种田稻秆潜蝇的发生特点    徐海莲

稻秆潜蝇的发生及防治初探    王德生,官建国

稻秆的药用历史与现代应用概况    梅全喜;

稻秆粉末超临界醇解产物中长链脂肪酸酯的GC/MS分析    陈晓菲;古文涛;刘小贝;黄纯洁;黄志雄;王世杰;伍林;宗志敏;魏贤勇;

稻秆的高温液态水预处理研究    庄新姝;徐明忠;袁振宏;孙永明;许敬亮;孔晓英;吴创之;

钢辊式圆捆打捆机改进实验研究    王德福;蒋亦元;

5%己唑醇悬浮剂在水稻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彭亚军;王彦辉;李欣;周小毛;柏连阳;

稻秆气化-猪粪制沼气联合可燃气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汤瑞良;余建寅;

TG-MS联用研究生物质的热解特性    陈祎;罗永浩;张睿智;段佳;

微晶纤维素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高善民;乔青安;许璞;邓金慧;黄百勇;胡玉才;刘军深;

TG-MS联用研究生物质的热解特性    陈祎;罗永浩;张睿智;段佳;

秸秆烟气中多环芳烃的排放系数及燃烧贡献率    陆豪;朱利中;

横峰稻秆成农民“金银秆”    唐文

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利用好稻秆资源    沈浩铎

岳阳“太空稻”长出一人高    刘志恒

“微型收割机” 创新水稻收获方式    林均红 徐兰山

是智慧还是浪费    潘永东

“一村一品”绘就致富蓝图    蔡震宇 周应田

农业废弃物变成生态有机肥    邓媛雯

今年晚稻收割农机唱“主角”    记者  俞艳婷

竹子成花基因可提高水稻产量    陈胜伟

日本培育出矮秆水稻新品种    吴文

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    王舒娟

改性稻秆吸附剂表征及处理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性能研究    刘澜

梨园树盘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树体生理响应研究    赵德英

生物质暗发酵和光发酵耦合产氢的机理研究    苏会波

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    王增丽

中国大田作物茬高—茬重模型的建立及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秸秆能源利用可获得性    杨璐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玉米秸秆的改性及其对六价铬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陈素红

生物质发酵制氢过程基础研究    李涛

农作物秸秆在亚/超临界醇中的液化    赵炜

离子液体处理稻秆纤维素制备乙醇的研究    吴谙宇

离子液体溶解和降解稻秆纤维素制备还原糖的研究    邢丽欣

生物质发电秸秆收集储存运输物流技术规范研究    陈丽欢

稻秆的微生物转化及其在红壤旱地花生种植中的应用    陈雯雯

稻秆流化床气化及灰渣热物性实验研究    程大千

稻秆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种玉婷

稻秆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的研究    陈娟

复合酶水解玉米皮和稻秆的工艺研究    朱易佳

秸秆醋液抑菌和杀菌性能的研究    魏娟

高碳/氮比秸秆添加对日光温室土壤氮素供应以及番茄生长氮素有效性调控研究    潘剑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