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整体煤气化煤气、热、电多联产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4:23
热度:

整体煤气化煤气、热、电多联产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摘要】:整体煤气化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是应对和缓解全球特别是我国能源和环境日益严峻局面的重要技术和战略选择。本文提出了整体煤气化煤

【摘要】: 整体煤气化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是应对和缓解全球特别是我国能源和环境日益严峻局面的重要技术和战略选择。本文提出了整体煤气化煤气、热、电多联产系统,分别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多联产系统流程,对两流程的空气分离子系统、煤气化子系统和联合循环子系统的物流和能量传输与转换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运用序贯模块法分别对整体煤气化多联产系统的采暖季流程和非采暖季流程进行了模拟,获得并定量分析了两流程中各物流的状态参数、过程参数和系统性能。 流程模拟得出,为了满足采暖季供热的需求,过高的蒸汽循环排汽压力和温度是蒸汽轮机发电功率偏低的主要原因。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能够达到近76%。由于合理利用了燃气尾气的余热,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联合循环的热效率为38.48%。热电联产子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为53.31%。 在非采暖季,由于没有供热需求,蒸汽循环排汽压力和温度较低,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和联合循环热效率分别为67%和41.48%。蒸汽循环排汽冷凝的大部分热量没有得到利用,热电联产子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仅为31.73%。 对比分析了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在状态参数、过程参数和系统性能系数等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要求和基本参数相同的条件下,有无供热需求、蒸汽轮机入口温度和出口排汽温度(压力)是影响采暖季和非采暖季之间上述参数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流程模拟的基础上,分析了空气总流量、空分流量、煤流量、煤气化水蒸气流量、燃烧煤气流量、供暖热水流量(采暖季)、冷却水流量(非采暖季)和蒸汽循环水流量等操作变量对采暖季和非采暖季整体煤气化多联产系统的状态参数、过程参数和性能参数的影响。分析表明,越上游的操作变量,对整个流程的状态参数、过程参数和性能参数的影响越明显;越下游的操作变量,仅对该操作变量以下的流程的状态参数、过程参数和性能参数有明显影响;操作变量对与其有密切联系的状态参数、过程参数和性能参数有直接影响;操作变量对较远流程或非密切流程的状态参数、过程参数和性能参数影响不明显;对于煤气化过程,气化炉上游的操作变量对煤气化过程有重要影响,而气化炉下游的操作变量对煤气化过程几乎无影响。 在流程模拟和操作变量对系统性能影响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序贯二次规划法,以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日经济收益、联合循环热效率和热电联产子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等参数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在相应约束条件下,分别对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的整体煤气化多联产系统进行优化,获得以空分流量比例、空气总流量、煤流量、燃烧煤气流量比例、煤气化水蒸气流量、蒸汽循环水流量、供暖热水流量(采暖季)或蒸汽循环冷却水流量(非采暖季)和生活用热水流量等为优化决策变量的优化流程,实现工艺流程和目标的同步优化,对上述不同优化目标函数条件下的优化决策变量、状态参数、过程参数和性能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引起这些差异的本质原因。 在采暖季,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日经济收益、联合循环热效率和热电联产子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的优化值分别为83.4%、63.21万元/天、44.37%和64.52%。在非采暖季,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日经济收益、联合循环热效率和热电联产子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的优化值分别为71.04%、56.66万元/天、45.68%和36.88%。 最后对比分析了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在不同优化目标时的性能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采暖季,供暖实现了能量的合理梯级利用,其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和热电联产子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都较非采暖季高;在非采暖季,蒸汽循环排汽压力和温度较低,蒸汽循环热效率和联合循环热效率较采暖季高;以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日经济收益、热电联产子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为优化目标,采暖季的日经济收益较非采暖季高。 【关键词】:整体煤气化 多联产 性能分析 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M61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34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3-32
  • 1.2.1 多联产研究动态13-17
  • 1.2.2 IGCC系统研究及相关进展17-32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32-34
  • 第二章 整体煤气化多联产系统集成理论及能量梯级利用34-54
  • 2.1 整体煤气化多联产系统集成的基本概念34-37
  • 2.2 整体煤气化煤气、热和电多联产系统的理论建模37-41
  • 2.2.1 多联产系统的功能模块37-41
  • 2.3 多联产系统能量转换与利用41-51
  • 2.3.1 化学能与物理能的综合梯级利用41-44
  • 2.3.2 空气分离过程的基本方程44-47
  • 2.3.3 煤气化过程化学能基本方程47-49
  • 2.3.4 燃气与蒸汽动力循环能量基本方程49-51
  • 2.3.5 脱硫方程51
  • 2.4 多联产系统性能系数51-53
  • 2.4.1 碳转化率51
  • 2.4.2 多联产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51-52
  • 2.4.3 冷煤气效率52
  • 2.4.4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效率52
  • 2.4.5 热电联产子系统能量综合利用系数52
  • 2.4.6 多联产系统日经济净收益52-53
  • 2.5 小结53-54
  • 第三章 整体煤气化多联产系统流程模拟与性能分析54-75
  • 3.1 整体煤气化多联产系统采暖季流程简介54-58
  • 3.2 多联产系统稳态流程模拟及求解方法58-60
  • 3.3 整体煤气化煤气、热和电多联产系统算例分析60-74
  • 3.3.1 采暖季流程模拟结果与系统性能分析60-66
  • 3.3.2 非采暖季流程模拟结果与系统性能分析66-71
  • 3.3.3 采暖季和非采暖季性能差异71-74
  • 3.4 小结74-75
  • 第四章 操作变量对整体煤气化多联产系统的性能影响75-100
  • 4.1 多联产系统操作变量的确定75
  • 4.1.1 敏感性分析75
  • 4.2 敏感性分析结果75-98
  • 4.2.1 采暖季75-98
  • 4.3 小结98-100
  • 第五章 整体煤气化多联产系统的优化100-135
  • 5.1 多联产系统优化100-101
  • 5.1.1 优化模型100-101
  • 5.2 优化模型求解方法101-104
  • 5.3 优化结果及分析104-134
  • 5.3.1 采暖季104-117
  • 5.3.2 非采暖季117-130
  • 5.3.3 采暖季和非采暖季不同优化目标时的性能差异130-134
  • 5.4 小结134-13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35-138
  • 6.1 结论135-136
  • 6.2 展望136-138
  • 参考文献138-14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145-146
  • 致谢146-148
  • 附录A:非采暖季敏感性分析148-164
  • A.1 操作变量对系统状态参数的影响148-152
  • A.2 操作变量对系统过程参数的影响152-156
  • A.3 操作变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156-164
  • 附录B:主要符号说明16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浅谈Shell煤气化技术    刘兵;巴淑丽;

煤电化联合生产技术的应用发展    陈希章;

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冯永强

IGCC系统气化炉与回热器的数值优化    沈玲玲

IGCC发电和煤气化技术    董卫国;

IGCC系统模拟分析研究    邓世敏,李勤道,于新颖,危师让,林万超

双压再热蒸汽循环的IGCC变工况性能    赵士杭,吕泽华,孙华祥

部分煤气化结合流化床燃烧的联合循环(PGFBC-CC)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余廷芳,林中达,蔡宁生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甲醇、电的多联产系统分析(上)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

部分煤气化炉的热力学数学模型    余廷芳,蔡宁生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甲醇、电的多联产系统分析(下)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

IGCC及煤气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混合循环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张斌,倪维斗,李政

IGCC的某些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焦树建;

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中煤气净化技术的选择    许世森

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    高林

化工装置的节能减排设计    冉亮;

煤炭清洁利用国际技术问题研究——以IGCC和CCS为例    刘鹤;

合成氨工艺系统的分析及节能研究    陈实,袁令,高林

关于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陈由旺,王皆腾,李晓艳

SiC产业多联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与Matrix区域的变化    强军锋;王晓刚;杨金成;田欣伟;邓军平;樊子民;任建勋;彭龙贵;余竹焕;

浅析IGCC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李玮琦;张俊臣;

过量空气系数对粗煤气燃烧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潘健斌;金燕;乔红飞;邢秀峰;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技术研究及应用    孙浩;宋振龙;

二氧化碳减排途径    洪大剑;张德华;

我国IGCC发电技术应用现状及政策建议    赵东旭;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郜时旺;蔡铭;黄斌;刘练波;

电站锅炉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技术研究    朱敬;李雄浩;韩旭;余福胜;薛永杰;

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内温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颜卓勇;梁钦锋;郭庆华;于广锁;于遵宏;代松涛;李兴龙;

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蔡铭;郜时旺;黄斌;刘练波;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技术    刘芳兵;刘伟;

先进燃气轮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孙鹏;任静;蒋洪德;

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试验台的设计    朱治平;那永洁;吕清刚;包绍麟;孙运凯;贺军;

合成气化学的产品及反应路线优化    肖文德;袁渭康;

天然气基多联产系统研究进展    徐钢;李洪强;韩巍;金红光;

电站锅炉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技术研究    朱敬;李雄浩;韩旭;余福胜;薛永杰;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    杨莉

燃烧诱发热声不稳定特性及控制研究    李国能

膜吸收和化学吸收分离CO_2特性的研究    晏水平

基于Zn/ZnO的两步式热化学准循环制氢系统基础性研究    吕明

磷改性催化剂一步合成二甲醚研究    陈樑

联合循环电站改造为IGCC和甲醇联产系统的研究    周贤

主动配风固定床生物质气化炉气化参数影响研究    孙宏宇

气流床煤气化工艺性能稳健优化与控制研究    张进春

合成气为核心的能源化工系统的系统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    刘敬尧

高温燃料电池—燃气轮机混合动力系统变工况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李杨

气化炉渣口熔渣流动特性研究    张建法

气流式雾化火焰声学特性与声学诊断    沈彬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的试验研究    温亮

乙二醇和液体燃料合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葛晓岚

CO_2吸附和输送技术研究    高蓝宇

两段组合式煤气化炉优化及流程模拟    黄桃花

我国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对策研究    韩群慧

基于低碳排放的洁净煤发电技术评价模型研究    王春晶

分级给氧气流床气化炉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王艳玲

耦合式煤气化炉操作参数及其放大过程对煤气化特性的影响    贾亚龙

分布式供电和冷热电联产的前景    徐建中

关键热阻与强化换热器传热过程的措施    徐忠娟

浅析IGCC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李玮琦;张俊臣;

壳牌煤气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张洪伟;

我国IGCC发电技术应用现状及政策建议    赵东旭;

IGCC发电和煤气化技术    董卫国;

螺旋槽管强化传热研究及其在锅炉中的应用    周强泰,赵伶玲,王泽宁,陆国栋

楼宇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变工况及热力学分析    刘凤强,张时飞,潘卫国,曹家枞

多联产系统: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领域五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倪维斗,郑洪弢,李政,江宁

煤炭气化是实现中国煤炭洁净利用的重要途径    陈君球,朱大钧

采用天然气的小型斯特林冷热电三联供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分析    汪海贵

煤加压部分气化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肖睿

燃气发动机热电联产机组控制系统研究    李云伍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物质和能量集成    郭素荣

燃气内燃机热电冷联产系统的应用实践研究    李辉

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与特性规律    冯志兵

IGCC和联产的系统研究    徐祥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杭雷鸣

复杂能量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与优化    张超

黑液水煤浆催化气化机理以及气流床气化数值模拟研究    匡建平

楼宇冷热电联供系统中余热锅炉的参数优化研究    秦志红

基于矩阵模式热经济学的热电产品成本分析方法研究    彭启珍

螺旋槽管强化传热研究与应用    王丽芝

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热经济性研究    张洪伟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热力学分析与优化    李海涛

地源热泵系统的传热特性与热经济学分析    颜爱斌

基于燃气轮机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优化模拟    安青松

楼宇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运行优化    方宏

螺旋槽管换热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彭洁

我国能源消费趋势统计分析    陈刚强

煤炭产业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吴玉萍;刘娅楠;吕小师;

合成气有效分率对费托合成反应影响中试研究    王洪学;石玉林;谢晶;程时富;李导;

流化床—气流床耦合反应器中煤气化过程的模拟研究    陈晓辉

太阳能加热的三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运行策略优化研究    沈佳悦

煤气化装置中粉体输送用通气锥应用研究    李永红

煤的超清洁利用──多联产系统    倪维斗,李政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的能量消耗分析研究    陈霖新,唐艳芬,王建

粉煤加压流化床气化试验与模拟的比较    项友谦,彭万旺,步学朋,逢进,谢可玉

循环制气过程的数字模型    项友谦

分布式发电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梁才浩,段献忠

Texaco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的研究——建模部分    李政,王天骄,韩志明,郑洪韬,倪维斗

Texaco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研究(2)——计算结果及分析    李政,王天骄,韩志明,郑洪韬,倪维斗

费托合成*在我国发展的新机遇    郑洪,麻林巍,肖小清,李政,倪维斗

德士古气化炉内煤气化过程的数值研究    刘向军,朴泰俊

多联产系统: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领域五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倪维斗,郑洪弢,李政,江宁

IGCC系统全工况特性与设计优化以及新系统开拓研究    段立强

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    熊霞利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张学镭;陈海平;王松岭;周兰欣;

CO_2零排放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研究进展    段立强,林汝谋,蔡睿贤,金红光

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李国良

21世纪新洁净煤发电技术-IGCC    纪云锋;张平;

IGCC多联产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欧阳海瑛;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王钟麟

“双气头”多联产系统基础研究——焦炉煤气制备合成气    谢克昌;张永发;赵炜;

回收CO_2的甲醇-动力多联产系统探索    李星;

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SIP的性能分析    杨鹏;袁占亭;王继曾;

BEB算法中最大重传次数对时延性能的影响研究    冯晓静;张柏林;高飞;

网络QoS信令协议性能分析    刘小飞;孙小菡;张明德;

模块化产品静动态性能快速分析技术    陈永亮;徐燕申;

小型化声多普勒计程仪船速测量性能分析    邓锴;王长红;朱敏;

液体除湿空调系统运行性能的实验研究    柳建华;王瑾;邬志敏;顾卫国;张广丽;

集成服务模式下多种队列调度算法及其比较    周春月;张宏科;

火力发电厂煤自然性能分析及预防措施    范建华;

整体型液体除湿空调系统实验研究    柳建华;王瑾;邬志敏;顾卫国;张广丽;

液体除湿空调除湿器性能的实验研究    柳建华;邬志敏;丁育红;顾卫国;

北京电采暖户采暖季恢复峰谷价    记者 王晓晖

北京:自采暖低保户获临时救助    黄连星

煤炭气化多联产的优势在哪    本报记者 关世太 特约记者 金彪

本采暖季在省内停热最晚    何君

北京:居民住宅清洁能源分户采暖将获补贴    孝黎

银川实施供热改革建筑节能项目    陶涛

多联产: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特约记者 石新忠

3年内收回所有小区自管站    记者 马国军

济南:数万供热不足居民户将获赔付    董学清

供暖第一天市领导登高查黑烟    记者 曾昀

整体煤气化煤气、热、电多联产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    赵中友

片上网络演算模型及性能分析    钱悦

多播多跳中继网络的性能分析    阿德南

空气自然对流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分析和阴极流道开口率的优化    王瑛

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基焦炭、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及集成机理    孙士恩

多联产CCS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    林湖

基于电磁场数值计算的永磁电机性能分析方法研究    刘瑞芳

基于随机Petri网模型的卫星网络性能分析研究    洪志国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张学镭

天然气制乙炔工艺的氢能利用与多联产系统    王志方

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研究    胡玉玲

UMTS中TCP性能分析及其优化    王金华

面向方面的分布式实时软件的性能分析    张宇亮

图像加密算法性能评测系统设计及实现    张战辉

Web服务组合性能分析    肖露娟

基于EDA下的高频电路设计    陈晓龙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及分析方法的研究    刘明珠

802.11s标准草案MAC协议仿真与性能分析    张国正

水堆MOX燃料性能分析与程序开发    何晓军

集结预测控制器设计与分析    应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