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供暖特性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36:51
热度:

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供暖特性【摘要】: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供暖是指将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所加热的空气在风机驱动下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连通空气层进行热输送,提升建筑六

【摘要】: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供暖是指将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所加热的空气在风机驱动下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连通空气层进行热输送,提升建筑六面体内表面温度,从而实现房间均匀辐射供暖的一种方式。此种供暖方式改善了热空气供暖所带来的干热、不均匀辐射等引起的不舒适和健康影响,同时利用围护结构蓄热有效抑制了太阳能建筑昼夜室温的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夜间供暖问题。本文从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设计、采暖降温方案、自动运行系统、实验平台搭建到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拟验证与自然运行室温预测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为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设计、运行调控及地区适用性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首先,通过建筑气候设计确定了大连地区被动式采暖降温方案与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形式,并根据建筑热需求,同时兼顾权衡大连地区冬季得热与夏季降温,确定了热空气循环形式、空气间层厚度、蓄热材料布置方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足尺大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实验房与对比房。其次,为实现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全天自动运行,构建了太阳能空气采暖智能联动控制风机与风门运行系统。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出口空气温度大于22℃,风机风门自动开启;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出口空气温度小于18℃,风机风门自动关闭。最大档启动,自动逐档调控风机转速来调节空气流量保证集热器进出口温差10~15℃。控制参数采用太阳辐射照度平均值代替瞬时值以提高系统稳定性;风机延迟10min开启以避免室温骤降;风门延迟10min关闭以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内余热。第三,本文基于足尺大实验平台通过调节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送风方式、外遮阳卷帘与南向窗夜间移动外保温等形成五种实验工况,采用计算机多通道巡回检测系统开展了采暖效果、蓄放热特性、夜间外保温与室内热环境特性等实验研究。研究表明:1)直接受益窗采暖比太阳能空气集热器采暖提前50min达到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间设计温度下限值13℃,而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因温控材料明显的蓄热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室温波动,使室内空气温度较直接受益窗采暖延迟180min低于设计温度下限值;2)TCM材料的保温蓄热作用使夜间平均室内空气温度提高了6.5℃,显著改善了室内热稳定性;3)南向窗夜间移动保温减少了实验房10%热损失,玻璃窗内壁面温度提高了2.0℃,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夜间局部冷辐射影响;4)在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作用下实验房体感温度全天略高于或等于室内空气温度,这是由于房屋构造为轻质结构所致。最后,根据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空气间层内空气流动状态划分为日间采暖与夜间保温两种情况,基于空气间层传热理论并在TCM蓄热系统中引入相变蓄热饱和度建立了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与直接受益窗共同采暖下的蓄热传热数学模型,模拟得到室内空气温度、TCM蓄热层温度与相变蓄热饱和度,并采用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得到相变蓄热饱和度的表达式。利用蓄热与传热模型,得到自然运行室温一维预测公式,探讨了不同建筑热工特性及气候条件对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闭式循环空气层 太阳能建筑 辐射供暖 温控材料 自然运行室温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832;TU1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4
  • 1.1.1 传统太阳能建筑环境营造特征11-12
  • 1.1.2 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建筑集成应用形式12-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2.1 空气间层热量传输14-15
  • 1.2.2 建筑蓄热15
  • 1.2.3 基于建筑壁面辐射环境调控性能15-16
  • 1.2.4 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热特性16-17
  • 1.3 本文研究要点与思路17-19
  • 1.3.1 研究要点17-18
  • 1.3.2 研究思路18-19
  • 2 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构筑方法19-34
  • 2.1 本章引论19
  • 2.2 设计目标与原则19-20
  • 2.3 自然能源利用潜力与建筑热需求匹配20-25
  • 2.4 建筑集成采暖降温系统设计方案探讨25-31
  • 2.4.1 建筑热工设计25-28
  • 2.4.2 采暖降温方案28-30
  • 2.4.3 耦合蓄热辐射采暖降温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30-31
  • 2.5 运行调控策略31-33
  • 2.6 本章小结33-34
  • 3 太阳能空气供暖自动运行系统构建34-39
  • 3.1 本章引论34
  • 3.2 自动运行系统设计及调控方法34-37
  • 3.2.1 自动运行调控构件34-35
  • 3.2.2 自动运行调控方法35-36
  • 3.2.3 实时数据监测36-37
  • 3.3 自动运行系统性能分析与改善37-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4 供暖特性实验研究39-66
  • 4.1 本章引论39
  • 4.2 实验概要39-44
  • 4.2.1 实验对象39-40
  • 4.2.2 测试方法40-44
  • 4.3 供暖特性分析44-64
  • 4.3.1 采暖形式48-54
  • 4.3.2 TCM蓄热54-58
  • 4.3.3 夜间移动式保温58-60
  • 4.3.4 室内热环境分析60-64
  • 4.4 本章小结64-66
  • 5 蓄放热特性及自然运行室温预测理论研究66-80
  • 5.1 本章引论66
  • 5.2 蓄热与热传输过程数学模型建立66-75
  • 5.2.1 物理模型66-68
  • 5.2.2 空气间层传热模型68-70
  • 5.2.3 TCM蓄热模型70-71
  • 5.2.4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71-72
  • 5.2.5 传热模型简化与求解72-75
  • 5.3 模型验证75-77
  • 5.4 自然运行室温预测77-79
  • 5.5 本章小结79-80
  • 6 结论与展望80-83
  • 6.1 结论80-81
  • 6.2 展望81-83
  • 参考文献83-89
  • 附录A 智能控制与监测记录算法程序89-10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10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102-103
  • 致谢103-10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室内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的温度分布及湍流流动数值模拟    马良栋,陶文铨,戴颖,孙德兴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数学模型及其模拟程序PSHS    王德芳,午锁平,喜文华

基于热舒适度的节能型空调控制算法    王清;唐莉萍;欧阳文斌;

采暖方式对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影响    卢丽冰;王晶;高梦;吴国忠;李栋;

室内空气品质对“病态建筑”的影响与对策    杨则华,白蔚君

室内地板辐射采暖与散热器采暖流场的数值模拟    吕雪涛;丁昀;杨庆;路楷;

热舒适研究及其发展    张永浩;李东哲;

地板辐射采暖地面散热量的简化计算方法    赵明;杨茉;章立新;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分析与控制    蔡满军;吴磊;董伟民;

人体热舒适与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回顾、现状与展望    刘欧子,胡欲立,刘训谦

基于技术与文化的广义生态建筑思考    曹伟

供热分户计量的应用研究    武芳芳;

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研究(一)理论与方法    李晓锋;谭刚;朱颖心;

基于ZigBee技术的混合通风无线传感网络    王智超;宁经洧;冯国会;曹科研;郭振红;

基于诱导辐射单元的舒适性空调研究    梁涛;丁光华;

藏西南边远地区直接受益式太阳能采暖研究    肖伟

高寒地区利用太阳能改善农户热舒适性的实证研究    罗光华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研究    王怡

室内外空气污染物浓度演化关系的研究    钟珂

酒店通风约束与室内空气品质改善对策研究与应用    高兴

西藏地区被动太阳能建筑采暖研究    王磊

间歇采暖太阳能建筑热过程及设计优化研究    王登甲

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研究    刘伟

多种太阳能新技术在示范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于志

被动式环境调控策略及技术集成应用研究    朱佳音

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雷先鹏

适应性及“五脏应时”理论与室内环境构建的相关性研究    谢艺强

套室内人体热舒适和空气品质的研究    刘欧子

旋流通风方式下室内二氧化碳分布的实验研究    宋丽华

室外遮阳环境下人体热舒适调查及动态热舒适研究    于连广

基于TCI与IAQ的空调智能控制研究    戴朝华

室内空气品质改善措施的研究    戚海浪

居室室内空气品质的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蔡容曼

自然通风与建筑热模型耦合模拟研究    章宇峰

室内空气流速对人体生理指标及热舒适性影响的研究    罗明智

被动式暖房的研究及其进展    李元哲,方贤德

太阳能建筑的技术途径和发展策略    仲继寿

太阳能建筑发展思路    仲继寿

基于整体、系统观念推进太阳能建筑的发展    仲继寿

中国太阳能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太阳能建筑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李先航;

太阳能建筑应用升温    贺劼;

太阳能建筑的技术途径和发展策略    仲继寿;

太阳能建筑及其工程实例    高纪凡;

浅析太阳能建筑    李谭笑;

太阳能建筑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王少南;

太阳能建筑发展的中国之路    仲继寿;

太阳能建筑的技术途径和发展策略    仲继寿;

现阶段普及推广太阳能建筑的可行性分析    张滨;赵建平;

浅谈节能环保的太阳能建筑    李树超;

甘肃太阳能的利用及发展    何如朴;

太阳能建筑与生态楼    俞善庆;

浅谈大连地区太阳能建筑    胡英;

太阳能建筑的可操作性探讨    鲍英华;赵龙;

我国太阳能建筑技术的应用发展探讨    邸芃;王垚;

复合太阳能墙的节能研究    孙凤明;尹宝泉;周昌昊;

太阳能建筑开源节流之路    中国太阳能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 仲继寿

技术缺乏成为太阳能建筑发展的绊脚石    记者  李禾

河北邢台:打造“太阳能建筑城”规划    梁栋

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太阳能产业    庄云锋

邢台市成为我国首个“太阳能建筑城”    记者 严明尹义坤 商棠

未来太阳能建筑将如何发展?    实习生 陈恔

把阳光洒向灾区孩子的心灵    本报记者 潘晓娟

太阳能建筑发展缓慢瓶颈何在    

太阳能房离我们不远了    蒋涵箴

怎样设计太阳能建筑    林涛 刘茜

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对策研究    赵群

基于综合价值分析的太阳能建筑激励体系研究    唐永忠

墙体型太阳能集散热辐射板的研究    崔勇

间歇采暖太阳能建筑热过程及设计优化研究    王登甲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强制性应用的激励政策研究    周锦辉

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室内热性能的研究及其模拟软件的开发    车丹

太阳能富集地区主动太阳能热水采暖蓄热系统优化设计    王登甲

太阳能建筑发展管理研究    丘佳梅

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热利用的经济评价    田甜

适合中国太阳能建筑发展的投资模式研究    吴国伟

耦合蓄热闭式循环空气层太阳能建筑供暖特性    刘彦青

基于与太阳能建筑结合的室内热环境研究    魏生贤

基于BIM的太阳能建筑设计初探    石莹

太阳能建筑集热与储热系统的研究    苏文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