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机组热力系统耦合特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30:32
热度:

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机组热力系统耦合特性研究【摘要】:近年来由于CO2的大量排放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作为CO2第

【摘要】:近年来由于CO2的大量排放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作为CO2第二排放大国,将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CO2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是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下CO2减排的有效手段。基于单乙醇胺化学吸收法(MEA)的燃烧后碳捕集技术,是具有发展前景捕集技术。本文对以机组抽汽为碳捕集系统吸收剂解吸提供热源和以太阳能提供解吸热源的机组热力系统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 1、分析了基于单乙醇胺(MEA)捕集CO2吸收剂解吸能耗特性,研究了以机组抽汽为吸收剂解吸热源的三种方案,确定了可行方案并对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基于MEA的CO2吸收剂解吸能耗特性,得到了不同质量分数下吸收剂的再生能耗,对碳捕集电站的能量流、质量流进行分析,研究了以机组抽汽为吸收剂解吸热源的三种方案,确定了可行方案。基于(?)分析模型和(?)成本分析,分析了系统的不可逆程度,考虑能量成本和非能量成本,研究了系统各组件热经济学成本的分布。 2、提出了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机组三种集成系统,分析了集成系统的热力学性能,研究了系统的不可逆程度及(?)成本分布规律。由于吸收剂解吸热需求量大,完全由机组抽汽提供解吸热,将使机组的能量流分布有较大改变,对机组经济安全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三种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机组集成系统,并对集成系统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了系统的热力学特性和炯成本分布规律。 3、构建了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机组集成系统的热经济学优化模型,对集成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分析了太阳能集热场为碳捕集系统提供热源时集成系统的热经济学特性,建立了以热经济学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对集成系统的能流进行了优化研究,分析了集成系统的热经济学成本分布规律。对所研究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估,研究了发电成本、CO2减排成本随碳税收及售价的变化。 【关键词】:燃煤发电机组 太阳能 碳捕集 热力系统分析 结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6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6
  • 第1章 绪论16-26
  • 1.1 研究背景16-17
  • 1.2 燃煤机组NOx、SO_2、CO_2脱除研究进展17-20
  • 1.2.1 脱硝技术研究进展17
  • 1.2.2 脱硫技术研究进展17
  • 1.2.3 脱碳技术研究进展17-20
  • 1.3 以机组抽汽为吸收剂解吸提供热源的电厂热力系统研究进展20-22
  • 1.4 太阳能与火电机组耦合研究现状22-24
  • 1.5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24-26
  • 1.5.1 论文的主要工作24
  • 1.5.2 论文的结构安排24-26
  • 第2章 热力学分析理论26-40
  • 2.1 引言26
  • 2.2 热力系统的矩阵分析方法26-29
  • 2.2.1 汽水分布方程26-27
  • 2.2.2 吸热量方程27-28
  • 2.2.3 功率方程28
  • 2.2.4 热经济性指标28-29
  • 2.3 热力学第二定律建模29-35
  • 2.3.1 (?)的概念29
  • 2.3.2 燃料的化学(?)29-30
  • 2.3.3 物质化学(?)数学模型建立30-32
  • 2.3.4 燃煤化学(?)模型建立32-33
  • 2.3.5 (?)分析33-34
  • 2.3.6 (?)分析评价指标34-35
  • 2.4 热经济学建模35-39
  • 2.4.1 热经济学基本概念35
  • 2.4.2 燃料-产品的概念35-36
  • 2.4.3 系统集成度划分问题36-37
  • 2.4.4 (?)成本问题37
  • 2.4.5 热经济学成本问题37-38
  • 2.4.6 热经济学成本模型38-39
  • 2.5 本章小结39-40
  • 第3章 MEA吸收剂解吸能耗特性、再生热源方案及热力系统分析40-55
  • 3.1 引言40
  • 3.2 基于MEA溶液的CO_2吸收机理40
  • 3.3 碳捕集电站的能量流、质量流分析40-44
  • 3.3.1 碳捕集电站的能量流分析40-42
  • 3.3.2 碳捕集电站的质量流分析42-44
  • 3.4 以机组抽汽为吸收剂解吸提供热源的方案研究44-46
  • 3.5 碳捕集电站的热力学分析46-49
  • 3.5.1 碳捕集电站热力学建模46-47
  • 3.5.2 热力学优化模型47
  • 3.5.3 数学寻优算法47-48
  • 3.5.4 热力学性能分析48-49
  • 3.6 碳捕集电站(?)分析49-52
  • 3.6.1 碳捕集电站物理模型建立49-50
  • 3.6.2 碳捕集电站(?)分析模型50-52
  • 3.7 结果分析52-54
  • 3.8 本章小结54-55
  • 第4章 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机组集成系统热力特性研究55-68
  • 4.1 引言55
  • 4.2 烟气余热技术55-58
  • 4.2.1 烟气放热量的计算56
  • 4.2.2 传热温差计算56
  • 4.2.3 传热系数计算56-57
  • 4.2.4 传热速率计算57
  • 4.2.5 酸露点温度计算57-58
  • 4.3 太阳能集热技术58-59
  • 4.4 烟气余热、太阳能热作为碳捕集热源的集成方式59-63
  • 4.4.1 集成方案研究59-60
  • 4.4.2 集成系统设计辐射强度的选取60-63
  • 4.5 集成方式确定63
  • 4.6 集成系统(?)分析63-65
  • 4.6.1 集成系统的物理结构模型63-64
  • 4.6.2 集成系统(?)分析模型64-65
  • 4.7 结果分析65-67
  • 4.8 本章小结67-68
  • 第5章 以抽汽作为吸收剂解吸热源的碳捕集电站热经济学分析68-82
  • 5.1 引言68
  • 5.2 碳捕集电站热经济学建模68-69
  • 5.2.1 投资成本计算方法68-69
  • 5.2.2 系统结构及计算69
  • 5.3 捕集电站热经济学成本建模69-80
  • 5.3.1 碳捕集电站的生产结构模型69-70
  • 5.3.2 (?)成本建模70-75
  • 5.3.3 热经济学成本建模75-77
  • 5.3.4 热经济学成本分析77-80
  • 5.4 本章小结80-82
  • 第6章 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机组集成系统热经济学分析82-97
  • 6.1 引言82
  • 6.2 集成系统热经济学分析82-89
  • 6.2.1 集成系统的生产结构模型82-83
  • 6.2.2 集成系统(?)成本建模83-85
  • 6.2.3 集成系统热经济学成本建模85-86
  • 6.2.4 热经济学成本分析86-89
  • 6.3 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机组集成系统热经济学优化89-93
  • 6.3.1 系统优化模型建立89-91
  • 6.3.2 优化计算91
  • 6.3.3 集成系统热经济学优化结果分析91-93
  • 6.4 灵敏性分析93-96
  • 6.5 本章小结96-97
  • 第7章 技术经济学评价97-105
  • 7.1 引言97
  • 7.2 成本计算97
  • 7.3 技术经济学评价指标97-98
  • 7.3.1 发电成本97
  • 7.3.2 CO_2减排成本97-98
  • 7.3.3 CO_2税收98
  • 7.3.4 CO_2出售98
  • 7.4 碳捕集电站技术经济分析98-100
  • 7.5 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机组集成系统技术经济分析100-102
  • 7.6 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机组优化系统技术经济分析102-104
  • 7.7 本章小结104-105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105-109
  • 8.1 主要结论105-108
  • 8.2 论文不足及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108-109
  • 参考文献109-12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21-12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123-124
  • 致谢124-125
  • 作者简介12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电厂热力系统矩阵计算法    陈国年,钟史明

蒸汽直接冷却槽式太阳集热器的传热流动性能研究    崔映红;杨勇平;

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卢玲玲;王树众;姜峰;胡昕;

火电厂热力系统热经济性矩阵分析方法    郭江龙,张树芳,宋之平,陈海平

基于热经济学结构理论的热力系统性能评价    张超;刘黎明;陈胜;郑楚光;

太阳能–煤炭互补的发电系统与互补方式    崔映红;杨勇平;张明智;

太阳能辅助燃煤一体化热发电系统耦合机理    崔映红;杨勇平;杨志平;侯宏娟;郭喜燕;

太阳能辅助燃煤热发电系统性能研究    崔映红;陈娟;杨阳;杨勇平;

CO_2捕集技术在燃煤电厂中应用的经济性评估    刘彦丰;朱路平;阎维平;

煤的燃料分析    吴智泉;安连锁;

能源结构与粗放型经济增长    霍宗杰

基于C/S模式的火电机组耗差分析系统    张春发,张宝,孙伟,李晓金

火电机组变负荷特性及优化控制系统研究    张春发,曹洪涛,李晓金,张宝

热力系统广义汽水分布矩阵方程及其应用    郭江龙;张树芳;陈海平;

EEDM补充方程在汽轮机常规性能试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郭江龙;张树芳;宋之平;常澍平;卢盛阳;

火电厂热力系统级的划分方法研究    崔映红;张燕敏;陈付军;

矩阵在循环函数法中的应用研究    刘强;郭民臣;柳竹欣;杨玲;

矩阵方程在加热器变工况分析中的应用    张明智;杜亚荣;

热力机组系统热经济性矩阵向量分析法    李利平;张春发;

回热系统变工况热经济性计算通用矩阵方程    贡献;万逵芳;崔凝;

基于高加解列的小扰动理论局限性的定量研究    张春发;李娟;

基于等效热降理论的二次再热机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矩阵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冉鹏;张树芳;毛建国;

我国太阳能发电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于建辉;周浩;

Thermal Economy Analysis Model with Matrix Method for the Secondary Loop of PWR Nuclear Power Station    Li Yongling;Huang Yu;Ma Jin;Wang Binshu;

600MW微富氧燃烧煤粉锅炉技术经济性分析    王春波;陆泓羽;邢晓娜;

氧分级燃烧技术在切向燃烧锅炉上的应用研究    范卫东;李宇;郭青宏;张笑慰;

1036MW机组加热器端差对热经济性影响的等效焓降法分析    冯庭有;陈凡夫;

风光互补发电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许文娟;万杰;刘金福;于达仁;

铝电解低温烟气余热发电系统热力特性分析    郭勇;周乃君;

CaSO_4为载氧体的煤化学链燃烧流动反应数值模拟    姜旭;王翠苹;徐承浩;狄海生;

一种新型氧-燃料旋流燃烧器的开发研究    李宇;范卫东;蒋信;冯哲;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阎秦

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节能诊断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宁玲

IGCC电站二氧化碳捕集研究    迟金玲

槽式太阳能直接蒸汽热发电系统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杨宾

基于能效分布矩阵方程的火电厂热力系统分析方法    郭江龙

人工智能及其在风—光互补发电场中的应用研究    张伯泉

多Agent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陈璟华

火电机组节能在线分析与智能运行优化方法研究    李利平

化学链燃烧技术中铁基氧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王保文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耦合机理与热力特性研究    崔映红

基于化学链耦合的吸附增强式合成气脱碳过程的研究    开声银

垃圾焚烧热电联产厂级监控系统SIS的研究与实现    孙自栋

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集热器的传热与流动过程的研究    朱海林

城市可再生能源应用规划研究    李海波

化学链燃烧中三种载氧体与CO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    盛淑慧

600 MW火电机组单耗分布及敏度分析研究    杨辰曜

600MW超临界燃煤机组热经济学分析    武学谦

煤基能源系统CO_2分离液化一体化方法研究    田龙虎

基于(火用)分析的900MW级PWR核电机组热经济性研究    崔雨

三级恒温沼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冯永强

胺法脱碳系统模拟及吸收剂的选择    朱迎新;王淑娟;赵博;陈昌和;

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方式——基于1952-2006年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赖明勇;王文妮;

采用O_2/CO_2燃烧方式的锅炉热效率计算与分析    阎维平;米翠丽;梁秀俊;李春燕;

电厂热力系统能效分布矩阵方程式及其应用    郭江龙,张树芳,宋之平,陈海平

MSF海水淡化系统热经济学优化分析    胡三高,周少祥,梁双印,张志明

MARKAL模型在上海市能源结构调整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的应用    陈长虹,科林·格林,吴昌华

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

结构调整能否改善能源效率: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研究    魏楚;沈满洪;

所有制形式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王莉

西部大开发中的软投入制约    李国璋,于素慧

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的热力循环    洪慧

复杂能量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与优化    张超

火电厂热力系统分析矩阵法的应用研究    王庆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