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反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30:12
热度:

反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摘要】:随着世界的工业迅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提高,我们每天都在大量消耗着地球上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天然气、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同时,化石能源燃烧

【摘要】:随着世界的工业迅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提高,我们每天都在大量消耗着地球上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天然气、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同时,化石能源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其浓度在大气中快速增加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气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的冰川融化等。因此及早寻找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为替代能源势在必行。代替能源主要有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太阳能等,其中太阳能具有清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需成本,分布广泛等优点,备受人们关注。光伏太阳能电池是直接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它被认为是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之一,并且它不释放出二氧化碳,是绿色能源的代表。太阳能电池中无机太阳能电池具有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但是由于其制备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等软肋,限制了它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以有机聚合物材料为活性层,具有材料来源广泛、重量轻、制备工艺简单、可大面积成膜、柔性等优点而成为人们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传统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EDOT:PSS常被用作空穴传输层,旋涂在ITO玻璃衬底上,作为正极。但是,研究证明,PEDOT:PSS呈酸性,会腐蚀ITO电极,从而影响电池的稳定性。我们这里制作的电池均为基于TiO2薄膜的反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本论文主要围绕半透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和反型聚合物并联太阳能电池展开工作。作者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稳定的N型锐钛矿TiO2纳米晶薄膜。在这里,TiO2薄膜作为电子选择层,将会阻挡空穴从给体材料传递至ITO电极,从而可以避免电子-空穴对在界面处复合。作者使用的有源层给体材料是近年来比较热点的窄带隙聚合物材料PSBTBT、受体材料为PCBM,溶解有源层材料的有机溶剂为邻-二氯苯,阳极修饰层选用光学透明且适合收集空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MoO3及WO3,使用金属Ag作为阳极电极。 首先,作者将窄带隙聚合物材料PSBTBT作为有源层给体材料引入到反型结构中,制作了结构为ITO/nc-TiO2/PSBTBT:PCBM/MoO3/Ag的反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BTBT能级为(-3.5eV.-5.0eV),带宽为1.5eV,在600-800nm波段对光有强吸收。将制成的器件进行J-V特性测试,在AM1.5G标准太阳光照下,光照强度为100mW/cm2,开路电压Voc为0.65 V,短路电流密度Jsc为10.54 mA/cm2,填充因子FF为47.88%,能量转化效率PCE为3.28%。从太阳的光子流密度谱线中我们知道,光子数最大量集中在大于600nm的波段,PSBTBT的吸收范围正好处在这个波段。外量子效率=光子吸收效率*激子分离效率*电荷传输效率*电荷收集效率。PSBTBT的使用,提高了光子吸收效率;同时,MoO3是一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它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阻挡电子传输空穴,提高了电荷传输效率。 其次,作者首次制作了高透过率的MoO3/Ag/WO3、V2O5/Ag/V2O5的多层结构作为透明阳极,制作了阳极光透过率可调控的半透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其结构为ITO/nc-TiO2/RR-P3HT:PCBM/MoO3/Ag/WO3(结构1),ITO/nc-TiO2/RR-P3HT: PCBM/V2O5/Ag/V2O5 (结构2)。(结构1):首先制作测试了透明阳极MoO3(1 nm)/Ag(10 nm)/WO3(x nm)复合膜,其中内层Mo03收集空穴,提高电池性能,外层WO3用来控制复合膜的光透过率。改变外层WO3厚度(厚度由0 nm变化至80 nm)时,薄膜的透射曲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红移,同时当WO3厚度为40 nm时,得到了光透过率最高的薄膜,且最高透过率出现在波长400-650nm处。制作电池器件并测试性能得到,增加外层增透膜时,器件的填充因子得到了改善,同时透明电极的最大光透过范围正好在有源层吸收处(即W03厚度为40 nm时),且当光从ITO端入射(底入射)时,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Jsc值最小,对应的能量转化效率值PCE最小:光从MoO3/Ag/WO3端入射(顶入射)时,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Jsc值最大,对应的能量转化效率PCE值最大;(结构2):同(结构1)类似的方式,制作测试了透明阳极V2O5 (10 nm)/Ag(13 nm)/V2O5 (x nm)复合膜,x由0 nm至80 nm改变时,薄膜的透射曲线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红移,同时当外层V2O5厚度为40 nn时,得到了光透过率最高的薄膜,且最高透过率出现在波长400-700 nm处。类似(结构1)制作器件,并对器件测试分析。如此我们获得了两种有效并且可调控光透过率的透明电极,我们可以有需求的选择一定厚度的透明电极来控制光透过范围。在制作级联电池时,可以选择适当厚度的透明电极(光底入射情况下)使其透射光正好适合透明电极上层的顶电池有源层材料吸收,而反射光正好适合底电池材料吸收利用。 最后,作者利用了有源层材料对光谱吸收互补特性初步探索了两种反型聚合物并联太阳能电池,使得电池器件对光的吸收范围拓展到整个可见光波段,提高光吸收效率。器件的结构分别为ITO/nc-TiO2/PSBTBT:PCBM/MoO3/Ag/WO3/ P3HT:PCBM/LiF/Al(结构1)以及ITO/TiO2/RR-P3HT:PCBM/PbPc/MoO3/Ag(结构2)的并联电池。分析讨论了并联电池与单电池之间的关系。对于(结构1):在AM1.5G标准太阳光照下,得出并联电池的开路电压值(0.58 V)约等于单电池中较小的电池开路电压(0.59 V),短路电流密度(6.56 mA/cm2)约等于两单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之和(6.76 mA/cm2),填充因子(54.94%)大小介于两单电池的填充因子(49.16%及59.79%)之间,能量转化效率(2.09%)较各单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1.17%及1.15%)都高。对于(结构2):通过引入PbPc及对其厚度的优化得出,在AM1.5G标准太阳光照下,当PbPc的厚度为5nm时,器件的性能达到了最佳,其开路电压Voc为0.59 V,短路电流密度Jsc为8.61 mA/cm2,填充因子FF为60.8%,能量转化效率PCE约为3.09%。同时,通过对多个并联电池的特性参数统计分析,得到了两种种实际可行、有效拓宽太阳能可利用光谱的方法。 【关键词】:反型 窄带隙 半透明 级联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35
  • 1.1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11-14
  • 1.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简史14-19
  • 1.3 级联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现状19-23
  • 1.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原理23-26
  • 1.5 太阳能电池中的重要参数26-33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33-35
  • 第二章 反型窄带隙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35-61
  • 2.1 TiO_2薄膜的介绍36-49
  • 2.2 反型窄带隙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作及表征49-60
  • 2.3 本章小结60-61
  • 第三章 叠层透明电极及半透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61-79
  • 3.1 叠层透明电极的制备及表征61-65
  • 3.2 半透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表征65-76
  • 3.3 本章小结76-79
  • 第四章 反型聚合物并联太阳能电池的初步研究79-93
  • 4.1 体-体异质结聚合物并联电池的研究80-86
  • 4.2 面-体异质结聚合物并联电池的研究86-90
  • 4.3 本章小结90-93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93-97
  • 参考文献97-110
  • 附件110-111
  • 致谢111-11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11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薛钰芝,张力,林纪宁

Li嵌入对V_2O_5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影响(英文)    李志阳;周昌杰;林伟;吴启辉;康俊勇;

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薄膜中溶胶结构的研究    窦雁巍,徐明霞,徐廷献

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发展    郝春云,杨明辉,杨海涛,高玲

玻璃窗式太阳能电池    剑鸣

制备条件对二氧化钛薄膜性能的影响(英文)    武正簧

TiO_2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吴志猛,张伟强,董闯

新型结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沈亮

反型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陶晨

日光温室采光与下挖深度优化设计    李霞;于贤昌;艾希珍;李清明;

户用PV系统设计    牟志平;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应用研究    贺立三;刘振波;高林朝;高艳军;

云南省昆明市高校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研究    韩雷涛;谢建;苏庆益;

涡轮LP-MOCVD研制高亮度红光发光二极管    邓云龙,范广涵,廖常俊,刘颂豪,文尚胜,刘鹏,王浩,曹明德,刘鲁

内调制光电探测器特性的模拟与实验分析    邱家威,黄启俊,吴凡,熊力嘉,常胜,戴峰,何民才

InGaN/GaN多量子阱蓝光LED电学特性研究    刘诗文;郭霞;艾伟伟;宋颖娉;顾晓玲;张蕾;沈光地;

p-CZT的钝化处理和C-V特性研究    李强;介万奇;付莉;汪晓芹;查刚强;杨戈;

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结构和特性    闫金良;

p-n结的隧道击穿模型研究    尚春宇;杜艳秋;吴研;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魏琪;赵俊;

薄膜电阻器件的低频噪声测试方法研究    吴勇;庄奕琪;杜磊;魏文彦;

太阳能环保游船    王璐;籁斌贤;王宗耀;王建明;

二氧化钛纳米晶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    苗青青;马廷丽;

Li、Mg双组分掺杂ZnO薄膜的结构与性能    李珍;艾常涛;陈文;李飞;杨密纯;

BESⅢ飞行时间电子学电荷测量电路的温度补偿    封常青;刘树彬;王进红;安琪;

终端能量梯级效能研究与发电照明技术应用    祝传福;

太阳能在牧草干燥中的应用研究    宋莎莎;黄净洁;李粤;

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杨坚;栗志;李芷昕;

电火花铣削中主轴转速工艺参数的影响分析    朱红钢;王焕琴;陈阳;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赵佳飞

钙钛矿型氧化物薄膜的激光感生热电电压效应及光探测器应用    熊飞

Bi_2Te_3体系的材料制备、晶体结构及热电性能    王晓琳

有机基太阳能电池中有序结构材料及其界面和性能    杨志胜

碳纳米纤维的高温转变及其同质异构结的特性研究    祁祥

Cu_2O、ZnO纳微结构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赵文燕

大功率LED模块温度湿度加速寿命试验研究    张芹

水热法制备微/纳米结构WO_3及其气敏与光电性能的研究    闫爱华

ZnO/Si异质结构晶界行为及其载流子输运机制研究    刘秉策

河南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一体化设计研究    刘磊

SiC MOS界面特性的电导法研究    李林茂

SnO_2基陶瓷半导体热电材料的研究及制备    曹恒淇

太阳能果蔬脱水车间性能试验及苹果脱水工艺优化研究    高兴海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模拟研究    安丽

BDT铁电薄膜和ZnO纳米带压电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荣英凤

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建筑节能策略研究    丁翠

有机小分子太阳电池阴极修饰的研究    李方馨

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    刘凤龙

低温纳米热电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疏敏

太阳能电池研究和发展现状    毛爱华

太阳能电池及材料研究    梁宗存,沈辉,李戬洪

TiO_2基薄膜溶胶-凝胶法制备    甘国友,郭玉忠

溶胶-凝胶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胡光辉

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薛钰芝,张力,林纪宁

纳米粒子陶瓷薄膜结构稳定性的工艺控制    徐明霞,窦雁巍,石明,刘军,刘丽月,徐廷献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_2的胶凝过程机理研究    尹荔松,周歧发,唐新桂,林光明,张进修

溶胶-凝胶技术制备材料的进展    丁子上,翁文剑

TiO_2的溶胶-凝胶过程研究    李春燕,李懋强

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发展    郝春云,杨明辉,杨海涛,高玲

用于紫外光探测器的TiO_2及其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    张爽

微晶硅电池的制备及提高其效率的优化    张晓丹;赵颖;朱锋;高艳涛;麦耀华;魏长春;孙建;耿新华;熊绍珍;

复合背接触层与背电极的匹配对CdTe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鄢强;冯良桓;宋慧瑾;郑家贵;武莉莉;张静全;黎兵;李卫;雷智;

基于ZnPc/C_(60)太阳电池的光生电流研究    吴甲奇;李文佳;席曦;孟庆蕾;季静佳;顾晓峰;李果华;

背表面场聚光硅太阳电池测试结果和理论预测的比较    胡宏勋,郭印池

高效率硅太阳电池    史济群

高开路电压高转换效率硅太阳电池研究    谢鸿礼,王国用,张淑琴,李恩鸿

喷涂热解法沉积CulnS_2薄膜    李培德,王福善

不锈钢带为衬底的非晶硅太阳电池表面减反膜的研究    陈惠明,逢蓉,朱维嘉

空间用高效率硅太阳电池    史济群,马稚尧,谢基凡,王宇

InGaP/GaAs串接太阳电池的设计与研制    张永刚,刘天东,朱诚,洪婷,胡雨生,朱福英,李爱珍

硅片厚度对多晶硅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王涛;王正志;

MOCVD高效GaAs太阳电池研究    向贤碧;杜文会;常秀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