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垃圾填埋场甲烷气体高效生物氧化实验室模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6:33
热度:

垃圾填埋场甲烷气体高效生物氧化实验室模拟研究【摘要】: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填埋场排放的甲烷占全球甲烷排放量很大的一部分。生物覆盖层和生物滤池技术是减少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

【摘要】: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填埋场排放的甲烷占全球甲烷排放量很大的一部分。生物覆盖层和生物滤池技术是减少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双向通风工艺制得质量优良的堆肥物作为填埋场生物覆盖层和生物滤池的主要材料。实验室模拟了生物覆盖层和生物滤池的甲烷氧化,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生物滤池材料的甲烷氧化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拟合。 采用自动双向通风工艺能够有效的改善堆体内温度分布不均的情况。堆体顶层、中心、底层的温度差较单向通风工艺明显减小。堆肥的强制通风阶段有机质的降解消耗了约42%。且堆体各层的有机质的消耗较为一致,证明正反向自动通风的工艺能够较好的保证整个堆体的堆肥质量。不同通风方向下,堆肥系统的排出气体组分并没有什么变化。在整个强制通风阶段并未检测到甲烷排出,这表明堆体内部基本不存在厌氧区域。CO_2是用此工艺堆肥的最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堆肥系统在强制通风阶段的CO_2排放总量为11.644kg。约合0.468kgCO_2/kg dw。 生物覆盖层的实验室模拟实验,1mm堆肥物和陶粒的混合物作为生物覆盖层的材料,模拟柱的甲烷氧化速率为4.8mol·m~(-1)day~(-1)。而用甲烷通过1mm堆肥物的模拟模拟柱并没有发生氧化。说明增大填埋场覆盖土的孔隙度有助于提高CH_4氧化。陶粒作为一种辅助材料,可以很好改善生物覆盖层内的气体传输。生物覆盖层的最佳甲烷氧化深度出现在40~50cm处。 与生物覆盖层相比,生物滤池实验中,可以大大的提高甲烷氧化速度。模拟的生物滤池较生物覆盖层的甲烷氧化速率提高了7.8倍,达25.0g m~(-3)h~(-1)。模拟柱纵向的气体分布显示,几乎整个柱体的材料都参与了甲烷氧化。通入过量的空气能够显著提高滤池的甲烷氧化效率,甲烷浓度对甲烷氧化有明显的影响。生物滤池材料的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为:最大甲烷氧化速率为V_(max)为0.094μmolCH_4 g~(-1)h~(-1)dw,半速常数KM为1.2%。 【关键词】:填埋场 甲烷氧化 堆肥 生物覆盖层 生物滤池 动力学参数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7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2 研究进展10-22
  • 1.2.1 垃圾填埋气的产生与释放10
  • 1.2.2 甲烷氧化细菌10-12
  • 1.2.3 填埋场表层土壤的CH_4氧化12-17
  • 1.2.4 填埋场生物覆盖层的CH_4氧化17-19
  • 1.2.5 生物滤池中的甲烷氧化19-21
  • 1.2.6 生物滤池与生物覆盖层的比较21
  • 1.2.7 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21-22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22-24
  • 1.3.1 研究目标22
  • 1.3.2 研究内容22-24
  • 2 生物覆盖层与生物滤池材料的制备24-36
  • 2.1 实验装置与材料25-26
  • 2.1.1 实验装置25-26
  • 2.1.2 实验材料26
  • 2.2 取样及分析方法26-28
  • 2.2.1 实验中监测的指标26-27
  • 2.2.2 样品的采集27
  • 2.2.3 分析方法27-28
  • 2.3 结果与讨论28-36
  • 2.3.1 温度28-32
  • 2.3.2 含水率32-33
  • 2.3.3 有机质33-34
  • 2.3.4 氧气与二氧化碳34-35
  • 2.3.5 小结35-36
  • 3 生物覆盖层与生物滤池中CH_4氧化规律的研究36-46
  • 3.1 实验装置和仪器37-38
  • 3.1.1 生物覆盖层实验装置37
  • 3.1.2 生物滤池实验装置37-38
  • 3.2 实验方法与材料38-40
  • 3.2.1 实验材料38-39
  • 3.2.2 实验方法39-40
  • 3.3 结果与讨论40-45
  • 3.3.1 生物覆盖层模拟实验40-43
  • 3.3.2 生物滤池模拟实验43-45
  • 3.4 小结45-46
  • 4 甲烷氧化动力学实验研究46-54
  • 4.1 实验装置及材料47
  • 4.2 实验方法47-48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48-52
  • 4.3.1 含水率的影响48-49
  • 4.3.2 初始甲烷浓度的影响49-51
  • 4.3.3 生物滤池材料的动力学参数51-52
  • 4.4 小结52-54
  • 5 结论与建议54-56
  • 5.1 结论54-55
  • 5.2 建议55-56
  • 参考文献56-61
  • 致谢6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填充料污泥好氧堆肥的性质变化及腐熟度    李承强,魏源送,樊耀波,王敏健

垃圾填埋场甲烷气的排放及减排措施    赵玉杰,王伟

填埋场终场覆盖层甲烷氧化行为实验室模拟研究    何品晶;瞿贤;杨琦;邵立明;高志文;

固体废物堆肥化及堆肥添加剂研究进展    李国学,李玉春,李彦富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及其前景展望    余媛媛

垃圾填埋场的甲烷释放及其减排    张相锋;肖学智;何毅;陈家军;杨志峰;

通风控制方式对动物粪便堆肥过程和氮磷转化的影响    常勤学

芦笋老茎堆肥中高温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李欣欣;王琳琳;申挺挺;宋志刚;韩建荣;

嗜热纤维素分解菌TH3-9诱变选育及产酶条件初步研究    张辉;朱奇;杨启银;戴传超;

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土壤磷素径流流失及其吸持特征的研究    张红爱;

生态厕所中不同反应基质的对比研究    晏海峰;高良敏;钱新;陆根法;

垃圾堆肥对矿区复垦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尹连庆;程晓东;

土壤改良剂: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张文佺;付小花;乐毅全;李朝君;王磊;

牛粪堆肥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李瑜;王琦;陈五岭;

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新技术应用    赵明梅;汪国刚;郎咸明;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模拟试验    姚剑亭;黄小洋;韩亮;

堆肥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李镜;刘红玉;曾光明;武金装;刘伟;张琳达;

添加微生物菌剂和尿素对落叶堆肥的影响    李芳;勇伟;白雪薇;刘倩;

不同调理料好氧堆肥效果的综合评价    田纯焱;袁巧霞;程长菊;

奶牛场卫生保健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宋军;赵鑫;胡高博;卞江涛;张居农;

复混肥料配方设计与计算    孙长载;

FM菌群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发酵处理的影响    何随成;江志阳;尹微;赵明梅;

腐植酸的低碳效应解析    成绍鑫;韩立新;

城市污泥制肥及应用前景    吴昊;李铁民;吴旭辉;符艳妍;郭晓春;

水旱轮作条件下磷素渗漏淋失特征及对地下水体的影响    李学平;李甲亮;石孝均;

不同堆肥材料配比对堆肥质量的影响    张瑞萍;夏美茹;任素樱;刘双禄;

城市污泥堆肥化及制作复混肥的工艺研究    袁守军;

垃圾填埋气体热释放传输的动力学规律研究    刘磊

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技术经济优化研究    马永喜

啤酒厂剩余污泥堆肥高效菌群构建及其新型堆肥工艺研究    潘飞

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刘倩

农林有机废弃物堆腐生产花卉栽培基质研究    栾亚宁

阳离子木屑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与应用研究    钱晓荣

猪粪堆肥中钝化剂对重金属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何增明

厌氧—准好氧联合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化规律及运行策略研究    韩智勇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量化研究    刘辉

以菌糠为调理剂的餐厨垃圾好氧堆肥技术及其机制研究    邹德勋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王亚艺

鸡粪堆肥过程中养分损失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魏宗强

巢湖流域典型农田氮磷流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熊金燕

冬闲田豆科牧草饲草产量及对稻田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    连亚楠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发酵和辣椒栽培基质配方研究    刘凯

苕溪流域农村生活垃圾产源特征及堆肥化研究    张明玉

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堆肥中简青霉产漆酶检测的研究    周雯婧

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处置技术及工艺分析    刘亚勇

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猪粪生产生物有机肥工艺条件研究    王维

垃圾填埋气体的产生及其在国外的回收利用    逢辰生

堆肥腐熟度指标的探讨    李国建,钱新东

垃圾填埋气(LFG)用作车辆燃料资源化现状及发展前景    陈家军,于艳新,董晓光,邹继良

垃圾填埋场的温室气体控制    王敏,王里奥,刘莉

卧螺旋式好氧堆肥装置的通气量研究    张智,罗金华,周中生,余慧明

不同秸秆腐解剂腐解油菜秸秆试验简报    张书华,石晓燕,周开芳

温室气体甲烷的人为源及其减排的技术措施    任仁

堆肥系统的通风设计    魏源送,樊耀波,王敏健,王菊思

城市污水厂污泥高温好氧堆肥氮素转变行为研究    袁守军,牟艳艳,郑正,严晓明,朱宛华,郭照冰

城市固废(生活垃圾)中甲烷排放量    余国泰

猪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氧气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倪梅娣

新型甲烷转化催化剂    陈若松;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进展    张秀玲

提高甲烷氧化缩合催化剂的效果    王玉梅

甲烷氧化及非氧芳构化研究新进展    谭平连,徐竹生

甲烷氧化催化剂的初步研究    嵇玉书,杨向光

甲烷氧化合成乙烯的Li_2SO_4-Mn_xO_y/TiO_2催化剂    沈鸿福,王新平,刘勤

国内外甲烷催化部分氧化技术进展    王卫,申欣,孙道兴,程玉春

Co_3O_4/Al_2O_3催化剂对甲烷低温燃烧的催化性能    白延利;严河清;孙瑜;

填埋场覆盖层甲烷氧化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费平安;王琦;

离子液体与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用于甲烷直接氧化制甲醇的研究    李婷;王少君;于长顺;马英冲;李坤兰;林励吾;

甲烷氧化作用的分子地球化学记录    于晓果;

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催化剂    苑慧敏;张永军;张志翔;王凤荣;

SrCo_(0.4)Fe_(0.6)O_(3-δ)掺杂ZrO_2致密透氧膜的制备其在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的应用研究    顾学红;杨丽;陈长林;徐南平;时钧;

CrOx/ZrO_2催化剂对甲烷氧化的催化性能    马瑞红;金凌云;邢丽琼;鲁继青;罗孟飞;

担载型纳米Co_3O_4制备的新方法和催化性能研究    白延利;严河清;孙瑜;王又容;

阳极材料Sm_(1-x)Sr_xCr_(0.5)Mn_(0.5)O_3的催化及电化学性能    赵辉;霍丽华;高山;

Pd、Pt催化剂上甲烷氧化的动力学研究    伍婵婵;曾影;陈明树;翁维正;万惠霖;

甲烷氧化制合成气LaFeO_3和Zr-C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    代小平;张小莉;余长春;李然家;

Li/Mgo催化剂的ESR研究    刘雅言;王吉祥;詹瑞云;吴越;杨向光;毕颖丽;甄开吉;

日本发现天然气转变为甲醇的廉价路线    

我国煤矿乏风甲烷氧化技术达世界水平    王羉声

风排瓦斯化害为利    赵永新

逼出来的技术创新    赵华

日本发现天然气变甲醇廉价路线    唐茵

化“风”为宝 变废成钱    厉华

火星大气中发现甲醛化学指纹    何屹

碘催化氧化甲烷制甲醇催化剂    石关

勇攀科学高峰的人    刘文

瓦斯克星——微生物    谈奇石

我国天然气工业前景广阔    一力

甲苯氧化甲基化制苯乙烯催化剂研究    董新法

天然气直接催化转化制乙烯催化剂及反应工艺研究    王开

甲烷部分氧化同时制取乙烯和合成气的研究    张海丽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的富集培养及其治理瓦斯工艺研究    江皓

甲烷均相选择氧化和多相氧化羰基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    袁强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新型阳极及阴极材料研究    吕洪

利用甲烷氧化混合菌生物合成聚β-羟基丁酸酯    董静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氧化甲烷合成甲醇的应用基础研究    陈琳

基于渗滤液沉积物的甲烷氧化反硝化耦合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刘晶静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从珠江河口至南海    吴自军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周琦琼

甲烷氧化酯化制醋酸甲酯新合成工艺研究    李崇

中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山地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研究    钟小剑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模拟过氧化物酶研究    姜加良

设施栽培土壤氧化亚氮(N_2O)释放和甲烷(CH_4)氧化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的研究    张光亚

甲烷在钯、金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研究    张利琴

南海北部两根沉积物柱古菌多样性比较研究    王明清

甲烷氧化菌素检测、生物合成及结构表征    闫超泽

La_(2-x)Sr_xCuO_4和YBa_2Cu_3O_7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甲烷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张悦

甲烷低温氧化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刘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