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不同区域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6:23
热度:

不同区域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摘要】:近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甲烷浓度的增加和温室效应。森林土壤是大气甲烷重要的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森林土壤甲烷氧

【摘要】: 近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甲烷浓度的增加和温室效应。森林土壤是大气甲烷重要的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素对采取措施增强土壤甲烷汇强度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长白山、西双版纳和鼎湖山11种典型森林的表层和剖面土壤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甲烷氧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并通过室内添加不同形态剂量氮肥和酸以及在野外施氮肥两种方式模拟大气氮酸沉降,以研究氮酸胁迫对不同气候带土壤氧化甲烷能力产生影响。 对长白山、西双版纳和鼎湖山不同区域森林表层和剖面土壤的甲烷氧化研究表明:温带森林甲烷氧化潜势高于热带和亚热带。所有森林表层土壤甲烷氧化的半饱和常数(K_m)变化范围较大,从而显示不同区域以及同区域不同植被下土壤甲烷氧化特性具有差异性。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这些森林表层和剖面土壤甲烷氧化的主要因子是水/盐溶性有机碳/氮(剖面土壤为水溶性有机碳/氮)、水溶性氮以及微生物碳氮。 树种、土地利用方式和距树干距离影响土壤甲烷氧化。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表层土壤(0~5cm)在大气本底和高浓度甲烷时都表现出高氧化速率,其V_(max)和K_m值表明阔叶红松林具有较大的甲烷氧化潜势。同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表层土壤甲烷氧化,热带雨林表层土壤(0~5cm)甲烷氧化显著高于橡胶林和西双版纳茶园土。距离树干0cm的森林土壤甲烷氧化显著高于距树干50cm和100cm的土壤。 对三个区域森林剖面土壤(0~20cm)的甲烷氧化研究表明,温带森林剖面在上层甲烷氧化速率下降较快(0~10cm)。红松林的最大氧化出现在0~2.5cm土层,而岳桦林和云冷杉林出现在2.5~7.5cm的土层。 乙烯存在能够抑制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在高浓度乙烯(约20μL C_2H_4 L~(-1))存在时,发现所选择的不同区域森林土壤大气本底甲烷氧化均被抑制,抑制率为77%~100%。热带森林土壤对乙烯最为敏感。 硫酸链霉素对热带和温带森林土壤甲烷氧化有显著抑制作用,对于亚热带森林土壤有促进作用。西双版纳表层土壤比长白山对硫酸链霉素更加敏感。 氮肥对甲烷氧化有抑制作用。在实验室内向土壤中加入氮肥模拟氮沉降,结果表明硫酸铵和氯化铵均能显著抑制不同区域森林表层土壤的大气本底甲烷和高浓度甲烷氧化,硝酸钾无显著抑制作用。野外施氮肥土壤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发现氯化铵抑制阔叶红松林表层土壤(0~7cm)和PVC管有机层施肥土壤甲烷氧化,硝酸钾抑制野外施肥四个月的PVC管有机层土壤。在施加高浓度氮肥时,增加氮肥剂量其抑制作用不会增强。盐抑制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其抑制作用可能和阴离子(如SO_4~(2-)和Cl~-)有关。因此,氮肥对甲烷氧化的抑制作用可能是NH_4~+、NO_3~-与阴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硝酸、硫酸和盐酸均能显著抑制森林表层土壤的高浓度甲烷氧化。热带雨林土壤pH在4.9~5.4之间时,pH的降低抑制甲烷氧化。当添加高浓度酸硫酸或盐酸时,再添加高浓度的含相同阴离子铵态氮肥时,其抑制作用不会加强,酸的抑制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甲烷氧化 森林土壤 影响因子 氮肥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S714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引言11-19
  • 1 甲烷氧化机理11-12
  • 1.1 甲烷氧化菌11-12
  • 1.2 甲烷氧化过程与途径12
  • 2 甲烷氧化总量与氧化速率12-14
  • 3 影响林地甲烷吸收的主要因素14-18
  • 3.1 土壤性质14-16
  • 3.1.1 土壤透气性14
  • 3.1.2 土壤温度14-15
  • 3.1.3 土壤湿度15
  • 3.1.4 土壤酸度15-16
  • 3.1.5 土壤C、N含量16
  • 3.2 大气CH_4、CO_2和N_2O浓度16
  • 3.3 施肥16-17
  • 3.4 土地利用方式转换17
  • 3.5 树种17-18
  • 3.6 皆伐和疏伐18
  • 4 研究目的及内容18-19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9-25
  • 1 样点概况19
  • 1.1.长白山地区19
  • 1.2.鼎湖山地区19
  • 1.3.西双版纳地区19
  • 2 土壤样品采集与理化性质测定19-21
  • 2.1 森林表层土壤采集19-20
  • 2.1.1 不同区域森林表层土壤采集19-20
  • 2.1.2 温带森林不同树干距离表层土壤采集20
  • 2.2 不同区域森林剖面土壤采集20
  • 2.3 温带森林野外施肥及土壤采集20-21
  • 2.3.1 PVC管土样采集20-21
  • 2.3.2 土钻土样采集21
  • 2.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21
  • 3 甲烷氧化培养实验21-23
  • 3.1 森林土壤大气背景甲烷氧化21
  • 3.2 森林土壤高浓度甲烷氧化21
  • 3.3 高浓度乙烯存在对森林土壤大气本底甲烷氧化的抑制21-22
  • 3.4 抗生素对森林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22
  • 3.5 不同形态氮肥、酸和盐对甲烷氧化的影响22-23
  • 3.6 氮肥和酸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23
  • 4 甲烷测定23
  • 5 数据计算与统计23-25
  • 第三章 森林表层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子25-33
  • 1 不同区域森林表层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子25-31
  • 1.1.森林表层土壤不同浓度甲烷氧化特征25-27
  • 1.1.1 大气本底甲烷氧化特征25
  • 1.1.2 高浓度甲烷氧化特征25-27
  • 1.1.3 甲烷氧化动力学27
  • 1.2.乙烯对森林表层土壤甲烷氧化的抑制27-28
  • 1.3.细菌抑制剂对森林表层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28-30
  • 1.1.1 细菌抑制剂剂量对表层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28-29
  • 1.1.2 细菌抑制剂对不同区域表层土壤甲烷氧化的作用29-30
  • 1.4.影响不同区域森林表层土壤甲烷氧化差异的因子30-31
  • 2 离树干距离与树种对温带森林表层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31-33
  • 2.1.离树干距离对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差异31
  • 2.2.树种对森林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31
  • 2.3.乙烯对不同树干距离土壤甲烷氧化的抑制31-33
  • 第四章 森林剖面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子33-39
  • 1 不同区域森林剖面土壤不同浓度甲烷氧化特征33-35
  • 1.1.大气本底甲烷氧化33-34
  • 1.2.高浓度甲烷氧化34-35
  • 2 乙烯对森林剖面土壤甲烷氧化的抑制35-36
  • 3 影响森林剖面土壤甲烷氧化的主要因素36-39
  • 第五章 氮素/酸迫对森林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39-50
  • 1 氮肥对森林表层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39-46
  • 1.1 氮肥种类39-45
  • 1.1.1 实验室模拟施氮肥39-41
  • 1.1.2 野外施肥41-45
  • 1.2 施肥量45
  • 1.3 盐对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45-46
  • 2 酸度对森林表层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46-47
  • 3 氮肥与酸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47-5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0-52
  • 1 结论50
  • 2 研究特色50
  • 3 研究展望50-52
  • 参考文献52-57
  • 致谢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壤甲烷吸收汇研究进展    李玉娥,林而达

鼎湖山主要森林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特征    莫江明;方运霆;李德军;林而达;李玉娥;

影响森林土壤N_2O排放和CH_4吸收的主要因素    张秀君,徐慧,陈冠雄

碳、氮物质对水稻田土壤甲烷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闵航,陈中云,吴伟祥,陈美慈

土壤对甲烷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颜晓元,蔡祖聪

鼎湖山区域大气降水特征和物质元素输入对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发育的影响    周国逸,闫俊华

不饱和土壤CH_4的吸收与氧化    李俊,同小娟,于强

北京低山区森林土壤中CH_4排放通量的研究    孙向阳

鼎湖山酸沉降背景下主要森林类型水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刘菊秀,张德强,周国逸,温达志,张倩媚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氮化亚氮和甲烷的通量研究    肖冬梅,王淼,姬兰柱,韩士杰,王跃思

农药污染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石兆勇;王发园;

鼎湖山主要林下层植物光合生理特性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鲁显楷;莫江明;李德军;张炜;方运霆;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樊后保;刘文飞;杨跃霖;张子文;曹汉洋;徐雷;

适度高温下高氮和低光对演替树种光合和能量转换的复合影响    孙谷畴;赵平;曾小平;蔡锡安;

氮肥的环境风险及管理研究进展    赵娜;贾力;刘洪来;陈超;王堃;

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及影响因素    陈先江;王彦荣;侯扶江;

北京密云麻栎人工混交林降水再分配及树干茎流特征    肖洋;陈丽华;余新晓;

长白山4种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动态变化    刘颖;韩士杰;林鹿;

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胡云锋

土壤N_2O排放研究进展    刘杏认;董云社;齐玉春;

模拟氮沉降对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李涵茂;胡正华;杨燕萍;李岑子;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H_4和CO_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    李成芳;曹凑贵;汪金平;翟中兵;梅少华;

天津近海大气CH_4、N_2O和CO_2季节变化与来源    韩斌;孔少飞;白志鹏;徐准;游燕;金亮茂;

天津近海大气CH_4、N_2O和CO_2季节变化与来源    韩斌;孔少飞;白志鹏;徐准;游燕;金亮茂;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张志栋

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    张芳

黄土高原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呼吸与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陈先江

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    秦晓波

黄河上游灌区稻田系统氮素气态损失及平衡研究    张惠

华北春玉米土壤N_2O减排措施研究    刘运通

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沉降通量研究    崔键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苦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涂利华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构建    丁访军

菜地土壤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排放及其控制研究    邱炜红

亚热带城乡森林水文化学特点的研究    张赟齐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亚热带典型植物对酸雨和氮沉降胁迫的高光谱响应研究    谢小赞

垃圾生物覆盖土对填埋场甲烷减排的机理研究    王静

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分析    廖稷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氮氧化物排放及其对硫沉降的响应    张彪

中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山地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研究    钟小剑

长沙市郊枫香人工林水文效应研究    文小莲

模拟酸雨对乐东拟单性木兰部分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张自斌

邵阳县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    向志勇

东北松嫩草地羊草群落环境因素与凋落物分解季节动态    王娓,郭继勋,张保田

三江平原沼泽地CH_4排放规律及估算    崔保山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齐玉春,董云社

温带森林土壤排放CO_2、CH_4、N_2O时空特征    董云社,彭公炳,李俊

华东稻田CH_4和N_2O排放    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沈壬兴,上官行健,金继生,李老土

衡山酸性云水对森林冠层的作用    王玮,曹洪法

影响森林土壤N_2O排放和CH_4吸收的主要因素    张秀君,徐慧,陈冠雄

我国农田土壤的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研究    宋文质,王少彬,苏维瀚,曾江海,王智平,张玉铭

湖北省降水量分布特征与蒸发力的初步研究    邓先瑞,黄建武,朱吉英

香港红壤地区的林内雨养分含量    邹桂昌;

森林土壤硝态氮测定中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的研究    杨乐苏,周光益,邱治军,王志香,于彬

森林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作用    王燕平;

大青山森林土壤及林木生长研究    宫芳,王洪君,谢鹏雁,陈德祥

森林土壤有机质层中多酚类物质的生态反馈意义    钟哲科,王人潮,江波

三匹虎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黄承标;吴仁宏;何斌;曹雄亮;黎家春;黄必庆;张传;李保平;

森林土壤氮素的岩矿来源及其重要性    何光训

欧洲森林的奇异衰亡    Fred Pearce;徐丙安;

贡嘎山东坡森林土壤类型、发生学基本特征的研究    王良健

芫荽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几个影响因子    李宝平,苏仙绒,周小梅,郝建平

减少采伐期间土壤侵害的几种方法    刘滨凡;

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    刘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的三种影响因子及其在全国各类高校学报中的位置    范文田;何小燕;

高校学报影响因子亟待提高    谨玉梅;王新英;

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周琼;

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分析方法研究    夏进;张勇;董业斌;

如何正确理解和提高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影响因子    张祥合;王丹;

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    张世雯;胡辅朝;李蓓兰;税燕玲;周清华;

五种文章的影响力及其对影响因子的贡献    罗全安;杨晶;袁锦文;饶华松;

如何保证影响因子的真实性及其提高的方法探讨    董秀玥;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    李勤;

认清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本质    郝梓国

我科技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3.426    记者 王春

高校应合理使用SCI评价体系    王凌峰

从自引率到影响因子再到核心期刊?    本报记者 李潇潇

正确评价具有民族特色的医学期刊    齐淑兰

论文质量评价要看具体引用次数    本报记者 袁志勇

吉大靠优秀成果提高办学水平    记者 张兆军

学术期刊评比标准应更加全面    尹玉吉

科学论文越来越不科学?    身体周刊记者 张喆

我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突破4    朱瑞记者 王春

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    徐秋芳

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    郎南军

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    赵威

局部热暴露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    张宇峰

稀有植物紫肉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主要性状与影响因子研究    傅玉凡

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    陈亮中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武超

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    余海霞

水稻品种籽粒中铁生物有效性差异及机制    何万领

不同区域森林土壤甲烷氧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    魏晋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    周叶锋

水体中磷的生物去除技术研究    汤桂兰

青贮玉米物质生产特性与营养品质的研究    朱建国

紫色土区水力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SOC预报模型研究    赵晓莅

品牌叙事主题建构及传播研究    余来辉

五大连池与望天鹅峡谷两种火山地貌中亚气生蓝藻的比较研究    张春涛

大蹄蝠不同种群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研究    卢冠军

长江三角洲地区近47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蒋薇

酉阳石漠化现状评价及分区治理研究    张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