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甲烷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和反应的第一原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2:31
热度:

甲烷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和反应的第一原理研究【摘要】:本文在第一原理量子力学计算基础上,运用DFT?GGA方法和平板模型,对甲烷在Ni基催化剂上的分解及表面预吸附氧原子对该反应的影响

【摘要】: 本文在第一原理量子力学计算基础上,运用DFT?GGA方法和平板模型,对甲烷在Ni基催化剂上的分解及表面预吸附氧原子对该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甲烷在金属Mo(100), Cu(100), Ag(100), Pt(100)和Au(100)表面的吸附分解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系统地调查吸附物种的吸附平衡构型、最稳定吸附位、吸附强度及吸附分子的活化程度,揭示吸附物种在金属表面吸附分解的活性位置,以及一般规律。通过本文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 1.由清洁Ni(100)表面来模拟金属态Ni,在Ni(100)表面放置氧原子形成O/Ni(100)模拟预吸附氧原子表面,用NiO(100)表面来模拟NiO表面,研究甲烷的吸附分解过程。通过计算发现清洁Ni(100)表面上甲烷分解的活化能很小(0.60eV)。而在O/Ni(100)表面,甲烷的吸附分解存在两种机理,与氧原子的覆盖度有着密切联系,在较高覆盖度下(θO=1/2,1/4ML),氧原子会与从甲烷分子解离下来的氢原子形成羟基,即反应为CH4+O→CH3+OH(I),相应的活化能为1.61eV和1.45eV;对于较低覆盖度时(θO=1/6,1/9ML),氧原子可能并不直接参与反应,对应产物为CH3+H+O,反应机理为CH4+O→CH3+H+O(II),反应I对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44eV和1.35eV,反应II对应的活化能分别为0.99eV和0.80eV。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甲烷解离的活化能与氧原子的覆盖度成正比,回归系数R为0.978。NiO(100)表面中,氧原子处于晶格内部,覆盖度同样为1/2ML,活化能数据也和O/Ni(100)表面十分接近(1.64eV vs. 1.61eV)。为了进一步分析氧原子的作用机理,我们对活化能进行能量分解。选取了清洁Ni(100)表面、O/Ni(100) (θO=1/6ML)和NiO(100)表面进行了研究。从结果中发现,尽管预吸附氧原子减弱了过渡态时CH3和H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使得CH3和H与底物之间的作用极大的减弱,总的结果是氧原子的存在抑制了甲烷在Ni表面的分解。 2.比较研究了甲烷在一系列过渡金属表面(Cu(100), Ag(100), Au(100)和Pt(100))的吸附分解,结果表明预吸附氧原子对甲烷的解离过程不完全是抑制作用,在活性金属表面,Ni(100),氧原子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在惰性金属表面,Ag(100)和Au(100),氧原子的存在极大的促进了甲烷的解离;Cu(100)和Pt(100)表面上,氧原子的存在对甲烷分解的影响较小。从计算结果我们还发现,不管是清洁表面还是氧原子修饰的表面,活化能与反应热之间均存在着很好的BEP关系,即反应吸热越多,活化能越大,反应越难以进行。同时我们还发现在Ni、Cu、Ag和Au表面,氧原子吸附前后的活化能变化与氧原子的吸附能也存在着很好的线性关系,说明氧原子与金属表面原子和吸附物种之间均存在相互作用,与表面的结合越强,对甲烷解离反应的影响越弱。 【关键词】:甲烷分解 过渡金属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平板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O647.3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34
  • 1.1 甲烷表面反应的研究现状9-11
  • 1.1.1 直接转化10
  • 1.1.2 甲烷部分氧化10-11
  • 1.2 氧原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11-12
  • 1.3 研究表面反应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12-21
  • 1.3.1 计算模型14-15
  • 1.3.2 量子化学原理与计算方法简介15-21
  • 1.4 固体能带理论及计算方法21-27
  • 1.5 表征催化反应的物理量以及涉及的公式27-28
  • 1.6 VASP 软件包28-29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9-30
  • 参考文献30-34
  • 第二章 在镍基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行为34-50
  • 2.1 计算方法和吸附剂表面模型35-36
  • 2.1.1 计算方法35-36
  • 2.1.2 计算模型36
  • 2.2 结果与讨论36-47
  • 2.2.1 氧原子在Ni(100)表面的吸附36-37
  • 2.2.2 甲烷在镍基催化剂表面的吸附37-39
  • 2.2.3 甲基在镍基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及电子结构39-44
  • 2.2.4 H/OH 在镍基催化剂表面的吸附44-45
  • 2.2.5 CH_3 与H/OH 在镍基催化剂表面的共吸附研究45-47
  • 2.3 本章小结47-48
  • 参考文献48-50
  • 第三章 甲烷在镍基催化剂表面的解离50-65
  • 3.1 计算方法和表面模型50-51
  • 3.2 甲烷在镍基催化剂表面解离动力学机理51-58
  • 3.2.1 清洁Ni(100)表面52-53
  • 3.2.2 O/Ni(100)表面53-56
  • 3.2.3 NiO(100)表面56-58
  • 3.3 过渡态分析58-61
  • 3.3.1 活化能垒的能量分解58-60
  • 3.3.2 过渡态中CH_3 的投影态密度分析60-61
  • 3.4 本章小结61-62
  • 参考文献62-65
  • 第四章 甲烷在一系列金属表面的吸附解离65-79
  • 4.1 引言65
  • 4.2 计算方法和模型65-66
  • 4.3 氧原子的吸附66-67
  • 4.4 甲烷解离过程中的可能物种在金属表面的吸附67-70
  • 4.5 甲烷解离过程的研究70-76
  • 4.5.1 过渡金属表面上的甲烷吸附解离70-73
  • 4.5.2 氧原子的存在对甲烷解离的影响73-76
  • 4.6 小结76-77
  • 参考文献77-79
  • 第五章 结论和后期工作展望79-81
  • 5.1 结论79
  • 5.2 后期工作展望79-81
  • 致谢81-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过渡金属表面紫外线激发的表面增强Raman光谱(UV—SERS)研究    崔丽;汪安;吴德印;田中群;任斌;

扬子地台新元古代碳酸盐盖帽碳、氧同位素研究    聂文明;

扬子地台新元古代碳酸盐盖帽碳、氧同位素研究    聂文明;

一种新型的通用的SERS基底—核壳结构纳米子    李剑锋;方萍萍;盛建军;鲍芳;吴德印;任斌;田中群;

HCOO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    王贵昌;赵学庄;

杂化氧化镧及其对于甲烷分解的催化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李波;

电极界面SERS光谱的化学增强机理    吴德印;段赛;刘秀敏;周加才;梁晓静;任斌;田中群;

铂台阶面的初始氧化及其对催化活性影响的理论研究    李微雪;

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及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陈红萍;梁英华;王奔;

肉桂醛在金属镍表面化学吸附的DFT研究    夏树伟;沙鹏燕;钟炳伟;

微生物可能已“吃掉”所有甲烷    韦林娜

新方法可人工合成高质量石墨烯    刘霞

金属表面半导体和半金属薄膜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陆赟豪

氰类化合物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    胡建明

过渡金属表面硫“中毒”效应及水—气转换反应的理论研究    甘立勇

氩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室温下还原贵重金属催化剂研究    赵瑜

过渡金属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鲍芳

过渡金属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和STM图像理论模拟    陈文斌

分子与金属间作用的振动光谱研究    刘国坤

等离子体处理对甲烷转化催化剂的影响    祝新利

S原子和CO分子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马淑红

CO-Pt纳米结构表面吸附体系红外光谱性质的机理研究    黄晓菁

N_2O与Ir(100)表面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黄佳

煤焦表面含氧官能团对甲烷分解反应的催化作用    孟华平

气体在过渡金属表面上的吸附和扩散    李艳秋

氢和氧在过渡金属钯表面上的吸附和振动    杨俊霞

原子和小分子在过渡金属表面的吸附、扩散研究    庞雪辉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H_2PO_2~-在Ni、Cu等过渡金属表面的吸附特性    欧利辉

甲烷和氮气一步法合成氨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陈国通

钴、镍催化剂对甲烷与氮气直接合成氨催化性能的研究    徐琼

体心立方过渡金属中空位形成与迁移的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法模拟    文艳妮

等离子体制备Ni/MCM-41催化剂对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的影响    蒋教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