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闽江口芦苇沼泽湿地微观尺度土壤甲烷产生的空间异质性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9:18
热度:

闽江口芦苇沼泽湿地微观尺度土壤甲烷产生的空间异质性【摘要】:闽江河口湿地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具代表性的河口湿地之一,芦苇是该地区重要的土著种。本研究在1.6m2尺度内进行网格土壤取样,

【摘要】:闽江河口湿地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具代表性的河口湿地之一,芦苇是该地区重要的土著种。本研究在1.6m2尺度内进行网格土壤取样,室内厌氧培养试验,研究了微观尺度芦苇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的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空间异质性,同时探讨甲烷产生的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烷产生潜力的变化范围在0.0016μg·g-1·d-1-4.268μg·g-1·d-1之间,平均甲烷产生潜力为0.465μg·g-1·d-1,0-5cm土层甲烷产生潜力最大,25-30cm土层次之,且与其他土层的甲烷产生潜力差异显著;不同土层和剖面甲烷产生潜力的异质性均很大,变异系数均大于100%,且空间分布特点不同。甲烷产生底物二氧化碳,醋酸,DOC,影响甲烷产生的NH4+、NO3-、SO42-等,空间异质性同样较大,整体来看与甲烷产生潜力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盐度、pH值的空间变异性相对较小,与甲烷产生潜力之间整体相关性同样不显著;土壤粒径中小于21μm土壤所占比例与甲烷产生潜力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土壤甲烷产生潜力 微观尺度 异质性 基质 电子受体 闽江河口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144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7
  • 目录7-9
  • 绪论9-17
  • 1 研究背景9-10
  • 2 甲烷产生机理的研究进展10-13
  • 3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及意义13-17
  • 第1章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法17-23
  • 1.1 研究区概况17-18
  • 1.2 研究方法18-23
  • 第2章 闽江口芦苇沼泽湿地微观尺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空间异质性23-33
  • 2.1 芦苇沼泽湿地微观尺度不同深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异质性和水平空间格局23-26
  • 2.2 芦苇沼泽湿地微观尺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垂直剖面的异质性和分布格局26-29
  • 2.3 芦苇湿地微观尺度上甲烷产生潜力差异性分析29-30
  • 2.4 分析与讨论30-33
  • 第3章 闽江口芦苇湿地微观尺度土壤甲烷产生底物的空间变异性及对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33-53
  • 3.1 芦苇湿地微观尺度不同深度土壤间隙水醋酸浓度的异质性及水平空间格局33-36
  • 3.2 芦苇沼泽湿地微观尺度土壤间隙水醋酸浓度垂直剖面差异性及分布格局36-38
  • 3.3 芦苇湿地微观尺度不同深度土壤间隙水二氧化碳浓度的异质性及水平空间格局38-41
  • 3.4 芦苇湿地微观尺度不同剖面土壤间隙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异性及空间分布格局41-43
  • 3.5 芦苇泽湿地微观尺度不同深度土壤DOC浓度的异质性及水平空间格局43-45
  • 3.6 芦苇沼泽湿地微观尺度不同剖面土壤DOC浓度的差异性及分布格局45-47
  • 3.7 不同底物对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47-51
  • 3.8 分析与讨论51-53
  • 第4章 闽江口芦苇湿地间隙水中电子受体NO_3~-和SO_4~(2-)及NH_4~+分布特征及对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53-73
  • 4.1 芦苇泽湿地微观尺度土壤间隙水NO_3-浓度的异质性及水平空间格局53-55
  • 4.2 芦苇泽湿地微观尺度不同剖面土壤间隙水NO_3~-浓度的变异性及分布格局55-57
  • 4.3 芦苇泽湿地微观尺度土壤间隙水SO_4~(2-)浓度的异质性及水平空间格局57-60
  • 4.4 声華泽湿地微观尺度不同剖面土壤间隙水so/?浓度的差异性及分布格局60-62
  • 4.5 芦苇泽湿地微观尺度土壤间隙水NH_4~+浓度的异质性及水平空间格局62-64
  • 4.6 芦苇泽湿地微观尺度土壤间隙水NH_4~+浓度的差异性及分布格局64-66
  • 4.7 土壤间隙水中电子受体NO_3~-和SO_4~(2-)及NH_4~+对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66-68
  • 4.8 电子受体NO_3~-和SO_4~(2-)及NH_4~+浓度与甲烷产生潜力之间的相关分析68-69
  • 4.9 分析与讨论69-73
  • 第5章 微观尺度土壤理化性质对于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73-87
  • 5.1 微观尺度土壤盐度的分布特征及对甲烷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73-79
  • 5.2 pH值的分布特征及对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79-84
  • 5.3 土壤质地的分布特征及对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84-87
  • 第6章 结论87-91
  • 参考文献91-99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99-101
  • 致谢101-103
  • 个人简历103-10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丁维新,蔡祖聪

河北省遵化平原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变异函数与Kriging插值分析    郭旭东,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李俊然

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王绍强,朱松丽,周成虎

不同电子受体及盐分输入对河口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    曾从盛;王维奇;仝川;

成都平原稻田甲烷排放的实验研究    任丽新,王庚辰,张仁健,段长麟,M. A. K. Khalil , M. J. Shearer,R. A. Rasmussen , R. W. Dalluge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CH_4排放研究    王德宣,吕宪国,丁维新,蔡祖聪,高景福,杨福明

闽江河口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    张林海;曾从盛;仝川;

沼泽湿地孔隙水中溶解有机碳、氮浓度季节动态及与甲烷排放的关系    杨文燕;宋长春;张金波;

地统计学在土壤性状空间变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曾艳;张杨珠;

春季厦门海域表层海水中二甲基硫的含量分布    金晓英,袁东星,陈猛,李猛

基于时空特征的有效磷与速效钾变异分析——以陕西省陈仓区为例    舒彦军;张立亭;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残余Kriging方法预测地表高程    袁贺;罗问;刘付程;

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    董畅;

基于GIS的城市密度分区模型建立——以蚌埠市中心城区为例    杜岭;储金龙;刘复友;

广德县农用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演变研究    李贤胜;

耕地地力评价中土壤养分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以会宁县土壤速效钾为例    马静;张仁陟;陈利;

“数字土壤”及其在测土配方施肥中的应用前景    刘顺国;邢岩;李金凤;徐志强;何琳;代继光;王永欢;

淮北平原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变异性实验分析研究    李丹;薛联青;郝振纯;王振龙;

荒漠绿洲过渡带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王晓峰;李志忠;武胜利;葛琳;何牡丹;张中华;

基于GIS的土壤侵蚀研究系统框架的设计    刘玉红;张卫国;

承德市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    王永刚;孙长虹;潘涛;齐珺;

基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唐山市工业污染源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沈绍进;

藻型湖泊除藻后水质变化的研究及致臭物的分析    魏轲;沈斐;朱培瑜;严景超;王洁尘;

“成绵乐”城市群大气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吴婷;蒋敏;胥芸博;袁晓梅;梅自良;王斌;

ARCGIS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洪涛;何宏;安科;

基于网格的精准农业数据库及示范应用——以黑龙江农场双山基地为例    姜莉莉;齐清文;张岸;

基于空间插值法的耕地等别快速评价方法研究    孙周亭;张超;杨建宇;朱德海;

稻田甲烷排放监测技术研究    王秀珍;郑长春;黄敬峰;

负离子时空分布分析评价系统设计与研发    闫秀婧;

基于道路的网络建立与分析    张羽;

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    闫培雷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沙晨燕

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    王宏

基于云参数干旱遥感监测模型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土壤湿度同化研究    杨娜

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调控技术研究    徐畅

南极苔原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    刘雅淑

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曹波

北京市城六区三维绿量估算与分析研究    唐雪海

密云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庞丽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牛全福

基本农田动态监测预警研究    于波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    魏合义

基于ArcGIS Engine济南市雨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陈银平

基于ArcGIS Engine的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设计    解卫卫

基于GIS的流域水文数据的时空分析    陈林

基于GIS的输电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王立芬

基于GIS的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张建华

基于WebGIS的作物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罗艺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丘陵区土地整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王庆芳

海水中二甲基硫的测定    方晨,胡敏,曾立民,唐孝炎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与稻田CH_4排放对比研究    王德宣,吕宪国,丁维新,蔡祖聪,王毅勇

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丁维新,蔡祖聪

氮肥对三江平原沼泽土氧化CH_4的影响    王长科,吕宪国,蔡祖聪,罗勇

苏北潮滩湿地植被对沉积物N、P含量的影响    高建华;杨桂山;欧维新;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甲烷(CH_4)排放及其季节变化    杨红霞;王东启;陈振楼;陈华;王军;许世远;杨龙元;

闽江河口感潮湿地入侵种互花米草甲烷通量及影响因子    仝川;闫宗平;王维奇;曾从盛;

三江平原沼泽地CH_4排放规律及估算    崔保山

“Krige”空间内插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王广德,过常龄

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何建邦,钟耳顺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生物阴极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王刚;黄丽萍;张翼峰;

好氧反硝化菌的脱氮特性研究与探讨    高铎;靳先云;

废水生物除磷电子受体及工艺研究进展    张立成;傅金祥;李冬;杨宏;王利平;张杰;

污水有机碳源和电子受体对除磷的影响    石玉明;马放;姜欣欣;王强;

关于CO分子的酸碱特性初探    徐耀宏;林启贤;

不同电子受体影响下的反硝化除磷过程    张晓洁;周少奇;丁进军;黄梅;

不同电子受体对生物除磷效果的影响    王颖;傅金祥;池福强;张立成;孙文章;

电子受体对污泥产率的影响    李冰;李玉瑛;

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工艺特征    蒋轶锋;朱润晔;郑建军;王宝贞;陈建孟;

强化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磷菌菌群特性    马斌;彭永臻;王淑莹;葛士建;杨莹莹;祝贵兵;

竹红菌甲素与电子受体化合物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研究    陈景荣;欧植泽;王雪松;张宝文;

聚(苯撑乙炔-电子受体)共聚物光伏性能研究    牛俊峰;李惠;李武;曾翎;杨志祥;路胜利;

土壤Fe(Ⅲ)异化还原的环境效益    迟光宇;陈欣;史奕;郑太辉;

电子受体烯酮参与Staudinger反应立体选择性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亓恒振;骊鑫耀;许家喜;

一株反硝化聚磷菌筛选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王强;马放;姜欣欣;

基于分子异质结化合物的有机光电材料设计    李维实;

碳-60/碳-70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合成    秦伟;孟宪胜;俞凤银;金朝霞;李福绵;

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能量学    黄昌勇;陆文静;

葡萄糖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电子受体的反应特性    王丽娇;钟玉鸣;贾晓珊;

漆酶的结构特性及其胶合机理的应用    曹永建;段新芳;曹远林;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主要类型(一)    郑兴灿 张悦

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芯片上的图书馆已不是梦想    宗林

脱氮新技术助含氨废水处理    翁国娟

反硝化聚磷菌特性与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    鲍林林

短程反硝化除磷工艺特征及运行效能研究    蒋轶锋

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孙丽蓉

不同厌氧环境中四氯乙烯生物降解研究    李烨

厌氧微生物高效生产丙酸和丙烯酸的研究    祝琳琪

基于光伏二极管的紫外有机探测器件性能研究    陈丽莉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有机废水过程中的产电特性研究    尤世界

产电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黄杰勋

微生物燃料电池SPG和PB/PANI氧还原阴极的研究    付磊

土水界面五氯酚的消减行为及其受电子供体/受体影响的机制研究    林加奖

高等植物光合系统ⅡQ_B位点电子传递机制研究    费丽萍

两种电子受体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    柴小磊

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系统机理研究    刘侃

苝并咔唑类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性能    杨杨

溶剂对分子振动光谱的频移影响的研究    曲贵华

氨氮及苯胺在河岸渗滤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路宣华

以电极为电子受体的厌氧过程中污染物转化机制与微生物学研究    滕少香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李毅

苝二酰亚胺聚合物电子受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赵震

高活性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体系的研究    童三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