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甲烷氧化菌素介导纳米金合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8:14
热度:

甲烷氧化菌素介导纳米金合成【摘要】:纳米金是一种常见的金属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催化、吸附性质及化学稳定性。纳米金的这些优良性质使得其在生物标记、生物芯片、微型传感器以及化学催化等方

【摘要】:纳米金是一种常见的金属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催化、吸附性质及化学稳定性。纳米金的这些优良性质使得其在生物标记、生物芯片、微型传感器以及化学催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合成方法相比,生物合成方法清洁、无毒、无污染,而且反应条件温和可控,产量高,价格低廉,逐渐成为纳米金制备领域的研究热点。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 mb)是甲烷氧化菌分泌的一种可结合铜的小分子荧光肽,还能够结合Ag(Ⅰ), Au(Ⅲ)等金属并将Au(Ⅲ)还原为Au(0)。mb还具有对单质金的稳定能力、催化电子由电子供体向金属离子传递的还原酶活性,可以制备稳定的纳米金。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碳源及其提供方式对甲烷氧化菌生长和mb产量的影响、mb介导纳米金生物催化合成条件研究、mb介导纳米金的生物催化合成机理探讨。 甲烷为碳源培养时,发酵上清液中mb最高含量为0.45nmol/mL,产量较低:以添加2.5%石蜡油的甲烷为碳源培养时mb最高含量为0.51nmol/mL,略高于甲烷为碳源时的0.45nmol/mL。添加0.05%甲醇为碳源时mb最高含量为0.67nmol/mL,均高于甲烷和石蜡油增溶的甲烷培养,产量较高。甲烷加0.05%的甲醇联合作为碳源时,mb最高含量为0.79nmol/mL。与其他提供方式的碳源培养相比,mb产量最高。 添加对苯二酚(hydroquinone, HQ)作为外源还原剂条件下,mb催化还原氯金酸(HAuCl4)介导纳米金生成,最佳合成条件为:浓度均为1mM的mb和HAuCl4添加量均为1mL(即最终摩尔比例为1:1),5×10-4M的HQ添加量为100μL,反应时间为80min,反应温度为35℃,pH值为5.5,溶液终体积为5mL。在HAuCl4添加量不变的条件下(1mL10-3M),通过调节mb和HQ的添加量,在pH值5.5、35℃条件下反应80min可以合成出不同粒径纳米金。当1mM mb和5×10-4M HQ的添加量分别为1mL和100μL、1.5mL和150μL、2mL和50μL、2.5mL和250μL、0.5mL和200μL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TEM)表征发现生成的纳米金粒径是逐渐增大的,TEM表征发现生成的纳米金形貌为球形,平均粒径分别为9nm、15nm、33nm、66nm、100nm。这说明通过调节mb和HQ的量可以合成不同粒径的纳米金,可作为尺寸可控纳米金合成的一种新方法。 探究了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可能机理。Cu(Ⅱ)与Au(Ⅲ)在mb上具有相同结合位点,位于mb金字塔型结构底部的硫酰咪唑基团配位部分。mb本身具有催化Au(Ⅲ)还原能力,从而可直接催化还原Au(Ⅲ)为Au(0)进而生成纳米金。mb本身电子供给能力有限、还原能力较弱,不能持续还原Au(Ⅲ),但mb具有催化电子由电子供体向金属离子传递的还原酶活性,可以HQ为电子供体,催化纳米金持续合成。HQ本身不具有还原Au(Ⅲ)能力,只能在单质金表面才能还原Au(Ⅲ)。HQ在单质金表面还原Au(Ⅲ)时,mb起着催化保护纳米金的作用。mb通过S-Au键吸附在纳米金表面,通过硫酰咪唑基团与Cu(Ⅱ)和Au(Ⅲ)配位。Cu(Ⅱ)的加入会竞争性影响mb硫酰咪唑基团与Au(Ⅲ)的配位结合,导致合成纳米金的量明显减少;当在生成的纳米金溶液中加入Cu(Ⅱ)时,通过Cu(Ⅱ)与不同纳米金颗粒上的mb的硫酰咪唑基团的配位作用,导致生成的纳米金团聚在一起,形成大粒径的纳米金。 【关键词】:mb 碳源 HQ 纳米金 介导合成 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131.23;TB38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1
  • 1.1 mb概述12-15
  • 1.1.1 甲烷氧化菌12
  • 1.1.2 mb的发现12-13
  • 1.1.3 mb的结构13-15
  • 1.2 纳米金15-18
  • 1.2.1 纳米金的合成15-16
  • 1.2.2 纳米金的表征16-17
  • 1.2.3 纳米金的应用17-18
  • 1.3 mb介导纳米金合成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18-19
  • 1.4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9-20
  • 1.4.1 课题来源19
  • 1.4.2 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目的和意义19-20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20-21
  • 2 不同碳源培养发酵合成mb的研究21-30
  • 2.1 引言21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21-22
  • 2.2.1 实验仪器21-22
  • 2.2.2 实验材料22
  • 2.3 实验方法22-24
  • 2.3.1 甲烷为碳源的甲基弯菌IMV 3011培养22
  • 2.3.2 铬天青分光光度法测mb22-23
  • 2.3.3 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培养发酵合成mb23
  • 2.3.4 石蜡油增溶的甲烷作为碳源培养发酵合成mb23
  • 2.3.5 甲醇作为唯一碳源培养发酵合成mb23-24
  • 2.3.6 甲烷和甲醇联合作为碳源培养发酵合成mb24
  • 2.4 结果与分析24-29
  • 2.4.1 铬天青分光光度法测mb24-25
  • 2.4.2 甲烷作为唯一碳源时甲烷氧化菌发酵合成mb情况25
  • 2.4.3 石蜡油增溶的甲烷作为碳源时甲烷氧化菌发酵合成mb的情况25-27
  • 2.4.4 甲醇为唯一碳源时甲烷氧化菌发酵合成mb情况27-28
  • 2.4.5 甲烷和甲醇联合作为碳源时甲烷氧化菌发酵合成mb情况28-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3 mb介导纳米金合成条件研究30-42
  • 3.1 引言30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30-31
  • 3.2.1 实验仪器30
  • 3.2.2 实验材料30-31
  • 3.3 实验方法31-34
  • 3.3.1 甲烷加甲醇为碳源的甲基弯菌IMV 3011培养31
  • 3.3.2 mb的制备31
  •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31
  • 3.3.4 配制反应所需其他溶液31-32
  • 3.3.5 mb介导纳米金合成条件研究32-34
  • 3.4 结果与分析34-41
  • 3.4.1 mb和HAuCl_4摩尔比例对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34-35
  • 3.4.2 HQ添加量对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35-36
  • 3.4.3 反应时间对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36-37
  • 3.4.4 反应温度对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37-38
  • 3.4.5 反应pH值对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38-39
  • 3.4.6 合成条件对纳米金粒径的影响39-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4 mb介导纳米金合成机理研究42-53
  • 4.1 引言42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42-43
  • 4.2.1 实验仪器42
  • 4.2.2 实验材料42-43
  • 4.3 实验方法43-44
  • 4.3.1 mb的发酵合成和分离纯化43
  • 4.3.2 mb+HAuCl_4和mb+HAuCl_4+HQ的对比实验43
  • 4.3.3 HAuCl_4+HQ和HAuCl_4+HQ+mb的对比实验43
  • 4.3.4 mb失活前后介导合成纳米金的对比实验43-44
  • 4.3.5 mb与Cu(Ⅱ)配位前后介导合成纳米金的对比实验44
  • 4.3.6 Cu(Ⅱ)对mb介导合成的纳米金粒径的影响44
  • 4.4 结果与分析44-52
  • 4.4.1 mb催化还原Au(Ⅲ)活性44-45
  • 4.4.2 mb对HQ还原Au(Ⅲ)的介导作用45-46
  • 4.4.3 mb失活前后介导合成纳米金的比较46-47
  • 4.4.4 mb与Cu(Ⅱ)配位前后介导合成纳米金47-48
  • 4.4.5 Cu(Ⅱ)对mb介导合成的纳米金粒径的影响48-49
  • 4.4.6 mb介导纳米金合成机理推测49-52
  • 4.5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60
  • 致谢6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铬天青S-Cu(Ⅱ)配合物探针吸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吴兰菊;缪吉根;吴小华;杨安胜;

甲烷氧化菌研究进展    梁战备,史奕,岳进

微波法合成纳米金胶体颗粒的调控研究    杨立平;涂伟霞;

含有甲烷氧化菌的混合菌群特性研究    罗明芳;吴昊;王磊;邢新会;

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铁矿石中钙和镁    赵树宝;

机械化学法处理Ni-Fe尾矿    南贞淑;刘淑红;王晨;杨贺;高宏;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王丽玲;林景星;胡建芳;

甲烷氧化与氨氧化微生物及其耦合功能    赵吉;李靖宇;周玉;白玉涛;于景丽;

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初步研究    侯晨涛;王生全;聂文杰;曾社教;

环境变化对森林土壤CH_4氧化的影响    刘小飞;杨智杰;谢锦升;易黎明;杨玉盛;

温石棉尾矿煅烧活化浸取氧化镁的实验研究    姜延鹏;孙红娟;彭同江;陈吉明;

硫酸铵焙烧活化石棉尾矿提取镁实验研究    曾丽;孙红娟;彭同江;

微波在制备纳米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应用进展    王昭;李丽;陈小兵;毕先钧;

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烷氧化菌素的研究    闫超泽;张帅;辛嘉英;夏春谷;

岩石矿物分析    汤志勇;邱海鸥;郑洪涛;

准好氧填埋场CH_4减排和加速稳定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张维

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    余海霞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新型双金属纳米簇催化剂结构和物性的分子模拟研究    程道建

填埋气体胁迫下适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王云龙

氧化钛基纳米带的改性及应用研究    王彦敏

基于渗滤液沉积物的甲烷氧化反硝化耦合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刘晶静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的富集培养及其治理瓦斯工艺研究    江皓

金、银纳米粒子的合成以及表面光谱特征和应用    李艳

微生物技术治理煤层瓦斯理论及应用研究    毛飞

酵母菌在不同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子生态及功能研究    王哲

光学探针作用于蛋白类物质的研究    余章

基于纳米金的新型荧光法检测DNA    张弘

含膦含铜电镀废水的处理研究    吴明军

纳米粒子化学发光新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    慕苗

甲烷氧化菌的高密度培养    梁洪野

改性Au/TS-1催化剂上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研究    潘小荣

基于纳米金的类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自我催化、自我限制系统    骆伟洁

一些与生物相关分子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分析    吕品

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和甲醇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陈亮

新荧光试剂5-(4-羧基苯偶氮)-8-水杨醛缩氨基喹啉荧光增敏法测定人血清蛋白质    张明翠,汪乐余,李玲,陈红旗,张德兴,王伦

微乳液增敏钼(Ⅵ)-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络合物光谱探针测定蛋白质    魏琴,杜斌,吴丹,欧庆瑜

甲基蓝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    陈莲惠,刘绍璞,刘忠芳

钇(Ⅲ)-偶氮胂Ⅲ配合物探针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石展望;赵书林;李舒婷;

偶氮胂Ⅲ-镧(Ⅲ)褪色光度法测定蛋白质    詹国庆;兰秋月;

蛋白质-二溴羧基偶氮胂结合物的光度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马卫兴;李艳辉;沙鸥;刘英红;许兴友;

甲基单胞菌GYJ3催化环氧丙烷的半连续合成    辛嘉英,崔俊儒,陈建波,李树本,夏春谷

依来铬青R-蛋白质体系的共振光散射特征及微量蛋白质的光散射法测定    冯宁川,何苏萍,张娟,刘建平

金的催化作用    陶泳,高滋

EDTA容量法测定炉渣中CaO、MgO时干扰元素的消除    武映梅,宋兆华

国外信息    

瑞典成功地培育出半导体纳米树与纳米林    徐嘉鹏;

自聚集在纳米金粒上的烷基硫醇单分子层的NMR弛豫时间研究    杨小蓉,王桐信,张德清,唐亚林,李立璞,侯可悦

化學叢談    阜婁;

氯黴素之合成研究    沈家祥;郭可羲;高佩銘;

灭滴灵的合成方法    

香豆素二甲醚(东喘宁)的合成方法    

对—氰基酚合成方法简介    林华彬;

关于还原黑BB与还原直接黑3G合成方法、结构及性能    曾维新;

四溴化硅的合成与提纯    张克立;袁启华;

合成方法对Li_4Ti_5O_(12)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黄友元;万旺;陈继涛;周恒辉;张新祥;

4-松油醇的资源、制备及利用    赵振东;陈风雨;

海藻糖的合成及相关酶系的研究进展    马莺;

异晶包裹镉硒红颜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朱振峰;朱敏;

光学活性中间体化学合成技术进展    周智明;莫凡洋;张慧唧;方敏;张玉梅;

碳酸二甲酯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董晓芳;孙迎春;

2,2-二甲基-3-氯丙酰氯合成方法比较研究    甄小丽;韩建荣;刘守信;李振朝;刘亚丽;

RAFT聚合一步合成星型聚合物    柳庆春;陈永明;

微波辅助下无溶剂合成双(N-乙氧羰基-对甲苯胺基)甲烷    倪成良;苏虎;闫红;

新型含氟a-氨基膦酸酯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杨松;宋宝安;吴扬兰;金林红;刘刚;胡德禹;卢平;

锂离子电池用结构稳定的尖晶石锂锰氧化物合成方法    黄晓

1,3丙二醇合成方法的探讨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 肖红

氧化锆纳米线的合成方法    艳群

一种硅锌铝分子筛及其合成方法    

环氧乙烯基树脂研发获突破    王雄伟

我合成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    柏林记者 张兆军

我国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    郝钢

2006:合成树脂高水平成果迭出    钱伯章

眉山:专利技术“孵化”产值28亿    汪开成

印度药企本土遭挑战    秦麦

基于纳米金模拟酶活性的生物分析化学研究    隆异娟

基于功能化纳米粒子的光学生物传感体系的研究    崔香

基于纳米金磁微粒的基因分型系统构筑及在氯吡格雷指导用药的应用研究    惠文利

基于刚性芳炔硫醚的纳米金自组装研究    严宏

金纳米阵列与其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生物电化学中应用    曹立新

基于SiO_2负载的纳米金催化剂体系研究纳米金催化的结构-性能关系    千坤

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两性离子聚合物表面的制备、优化及应用    杨薇

β-羟基-α-氨基酸的合成方法及其在天然与药物分子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李琼

山梨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    黄志良

低维氧化物纳米结构化学湿法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梁家和

甲烷氧化菌素介导纳米金合成    张秀凤

纳米金比色法测定肝素和核酸酶的活性    曹睿

纳米金的合成及其在生物中的应用    吴爽

纳米探针在痕量铅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高应梅

CdTe量子点及纳米金在DNA检测中的应用    高笃阳

纳米金粒子、纳米金团簇的合成及其对葡萄糖氧化酶的修饰研究    张倩

纳米金合成、表面修饰及生物应用    高杰

基于纳米多孔金片电极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    李慧

纳米金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初步实验研究    汪红梅

半胱氨酸的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    黄斐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