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污泥热水解结合高温厌氧消化技术小试试验及其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3:33
热度:

污泥热水解结合高温厌氧消化技术小试试验及其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摘要】: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日益重视,城市污水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随之产生的污泥量也日益增多。污泥中含

【摘要】: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日益重视,城市污水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随之产生的污泥量也日益增多。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等植物营养性元素,但同时也含有重金属、致病菌等有毒有害物质,对污泥进行合理的处理处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厌氧消化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泥稳定化、资源化方法,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法规的相继出台,该技术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以青岛市某污水处理厂的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结合CambiTM新型热水解预处理(Thermal Hydrolysis Pre-Treatment—THP)技术,进行污泥热水解预处理后高温厌氧消化的小试试验,考察THP预处理技术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分子微生物学技术,从微观角度对热水解结合高温厌氧消化污泥中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污泥经THP预处理后,平均粒径变小,有机质释放,有利于后续厌氧消化处理效率的提高。初沉污泥经过THP处理之后,污泥中大颗粒的有机物被水解成为小颗粒或小分子易降解的有机物,平均粒径由233.37μm缩小至129.17μm;剩余污泥经过THP处理之后,污泥中的有机物质得到有效的溶出,平均粒径由44.66μm缩小至9.07μm;经过THP处理后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的SCOD、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和溶解性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是处理前的13、95、19倍和29、45、19倍,污泥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得到提高。(2)THP热水解可以有效改善污泥厌氧消化的产气性能,提高厌氧消化的产气量。THP热水解在不同反应温度对高温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表明:53℃条件下Pt(经过热水解的初沉污泥)较P(初沉污泥)、Wt(经过热水解的剩余污泥)较W(剩余污泥)厌氧消化单位VS累计产气量分别提高了21.93%和33.12%,P:Wt(1:3)和Pt:Wt(1:3)较P:W(1:3)的厌氧消化单位VS累计产气量分别提高了12.36%和16.28%;55℃条件下Pt较P、Wt较W厌氧消化单位VS累计产气量分别提高了19.96%和39.14%,P:Wt(1:3)和Pt:Wt(1:3)较P:W(1:3)的厌氧消化单位VS累计产气量分别提高了26.44%和31.13%。与53℃相比,55℃高温厌氧消化产气量更高,55℃厌氧消化条件下的P、Pt、W、Wt、P:W(1:3)、P:Wt(1:3)、Pt:Wt(3:1)的污泥厌氧消化单位VS累计产气量相比53℃分别提高了3.69%、2.00%、6.70%、11.52%、4.56%、17.66%和17.91%,且VSR、SCOD、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和溶解性蛋白质的转化效率也都优于53℃。(3)热水解污泥高温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提高与产甲烷菌优势菌种的种类、含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有关。以53℃和55℃为例,剩余污泥和经过THP热水解处理后的剩余污泥中产甲烷菌克隆文库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07、1.81和2.32、1.81;剩余污泥经过THP处理后,其厌氧消化系统中产甲烷菌优势菌种的含量提高,53℃条件下产甲烷菌优势菌种的含量由72.92%增加到81.25%,55℃条件下产甲烷菌优势菌种的含量由12.50%提高到22.92%,优势菌种含量越高,污泥厌氧消化的产气量就越高;在53℃和55℃两种温度条件下,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中产甲烷菌优势菌种的种类和群落结构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不同温度条件下污泥的产气性能发生改变。 【关键词】:污泥 THP热水解 厌氧消化 产甲烷菌 RFLP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S216.4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第1章 绪论13-26
  • 1.1 市政污泥的特性概述13-15
  • 1.1.1 市政污泥的形成及来源13-14
  • 1.1.2 市政污泥的性质和危害14-15
  • 1.2 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15-16
  • 1.2.1 污泥处理技术15
  • 1.2.2 污泥处置技术15-16
  • 1.3 污泥厌氧消化技术16-19
  • 1.3.1 厌氧消化原理16-17
  • 1.3.2 厌氧微生物17-18
  • 1.3.3 厌氧消化的预处理方式18-19
  • 1.3.4 污泥厌氧消化工艺19
  • 1.4 污泥热水解预处理强化技术19-23
  • 1.4.1 热水解预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19-21
  • 1.4.2 Cambi热水解预处理技术21-23
  • 1.5 分子生物技术在生态学上的应用23-26
  • 1.5.1 分子生态学常用技术23-24
  • 1.5.2 产甲烷菌群的研究现状及进展24-26
  • 第2章 试验研究内容及方法26-29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26
  •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26-27
  • 2.2.1 污泥热水解结合高温厌氧消化技术小试试验26-27
  • 2.2.2 污泥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27
  • 2.3 试验方法27-28
  • 2.3.1 污泥热水解结合高温厌氧消化技术小试试验27
  • 2.3.2 污泥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27-28
  • 2.4 试验仪器28-29
  • 第3章 THP预处理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试验研究29-49
  •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29-33
  • 3.1.1 试验材料29-30
  • 3.1.2 试验装置30-31
  • 3.1.3 试验方法31-32
  • 3.1.4 分析与测定32-33
  • 3.2 试验结果及讨论33-47
  • 3.2.1 THP预处理对污泥的破解效果33-36
  • 3.2.2 THP预处理对高温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研究36-47
  • 3.3 本章小结47-49
  • 第4章 THP预处理结合高温厌氧消化污泥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研究49-71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49-56
  • 4.1.1 样品来源与保存49
  • 4.1.2 污泥中产甲烷菌总DNA的提取49-50
  • 4.1.3 产甲烷菌引物设计50-51
  • 4.1.4 mcrA基因的PCR扩增51
  • 4.1.5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51-52
  • 4.1.6 mcr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52-56
  • 4.2 试验结果及讨论56-69
  • 4.2.1 基因组DNA检测56
  • 4.2.2 mcrA基因的PCR扩增及纯化结果56-57
  • 4.2.3 菌落PCR57
  • 4.2.4 53℃条件下污泥产甲烷菌mcrA文库的构建和RFLP分析57-60
  • 4.2.5 53℃条件下污泥产甲烷菌mcrA序列比对分析60-62
  • 4.2.6 55℃条件下污泥产甲烷菌mcrA文库的构建和RFLP分析62-64
  • 4.2.7 55℃条件下污泥产甲烷菌mcrA序列比对分析64-66
  • 4.2.8 温度对厌氧消化污泥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66-69
  • 4.3 本章小结69-71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71-73
  • 5.1 结论71-72
  • 5.2 建议72-73
  • 参考文献73-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8-79
  • 致谢7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污泥热水解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郑伟;李小明;熊伟;曹建兵;杨国靖;杨麒;邓嫔;曾光明;

外加淀粉酶预处理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研究    潘维;莫创荣;李小明;杨麒;曾光明;朱晓峰;罗琨;

应用RFLP和DGGE技术对沼气池中产甲烷菌多样性的研究    徐彦胜;阮志勇;刘小飞;胡国全;

浓度对高固体污泥热水解特性及流动性的影响    马俊伟;曹芮;周刚;乔玮;王伟;

臭氧氧化剩余污泥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用初探    曹艳晓;吴俊锋;冯晓西;

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曹秀芹;陈爱宁;甘一萍;常江;周军;

内蒙古白绒山羊不同放牧期瘤胃甲烷菌mcrA基因的RFLP分析    郭雪峰;李华伟;李长青;金海;卢德勋;永西修;栗原光规;

城市污泥基本特性与安全处置    刘媛媛;张芹芹;

污泥浓缩工艺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    胡祝英;康泽龙;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剩余污泥性质的影响研究    肖本益;刘俊新;

污泥减量菌剂及其水解污泥条件优化    汪顺丽;查君茹;张宏才;魏荷芬;胡子全;赵海泉;

活性污泥脱水调理的应用研究进展    何璐;李小风;

生物填料厌氧消化工艺与完全混合厌氧消化工艺处理剩余污泥的比较研究    马文林;冯雷雨;王飞翔;李荣旗;王刚;

制浆造纸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进展    王红柳;王高升;杜海顺;刘廷志;

低有机质脱水污泥热水解特性研究    尹娟;伍健威;

温度对热水解预处理高含固污泥特性的影响    程瑶;韩芸;卓杨;代璐;彭党聪;

NaOH投加量对剩余污泥水解的影响    杜广春;邱春生;孙力平;钟远;骆尚廉;

碳氮比对高含固率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    张彩杰;黄晓艳;金春姬;赵阳国;高孟春;

外加酶强化剩余污泥水解研究概述    付杰;韩相奎;李广;

微波协同低碱预处理剩余污泥效果分析    王慧勇;冯泽;陈翔;高丽萍;

外加酶强化剩余污泥水解的研究    罗琨;杨麒;李小明;汤迎;罗助强;刘精今;

臭氧对活性污泥性状的影响    万金保;吴声东;王嵘;曾海燕;

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热处理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    肖本益;刘俊新;

内蒙古白绒山羊不同放牧期瘤胃甲烷菌mcrA基因的RFLP分析    郭雪峰;李华伟;李长青;金海;卢德勋;永西修;栗原光规;

污泥农用中的资源利用价值分析    曹秀芹;谭晶晶;

Pseudomonas sp.GL1利用不同预处理污泥产氢及其底物变化研究    谢波;郭亮;李小明;杨麒;张昱;杨永林;曾光明;刘精今;杨志强;

城市污水污泥微波热水解特性研究    乔玮;王伟;黎攀;荀锐;

城市污泥的处置及资源化展望    刘加;

碱性环境中臭氧破解污泥的效果研究    杨艳;冯晓西;

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及利用    李铭;

上海市将建7座污泥处理厂    杨琦

污泥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探讨    刘超

清华大学研制成功移动式污泥处理装置    

探索治理制革污泥的新对策    王永昌

污泥中病原物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及其削减途径    孙玉焕,骆永明

资金,污泥治理不可承受之重    俞崇武;

亚洲最大污泥处理设施全面开建    杨琦;

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技术    王发珍;李天增;

中日研讨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排污不治污”乱象何时终结?——聚焦中国污泥处理困境    袁业飞;

污泥低温碳化技术分析和应用实例    于洪江;

炭化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刘静;梁轲;

污泥处理与处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李洪;徐庆元;王华峰;宋宝增;

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张健;

污泥直接制砖的可行性再分析    俞锐;左明;王菲菲;

污泥复肥的农业应用研究    黄伟;俞林火;叶静;马军伟;郑纪慈;

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    董庆海;罗继亨;

济钢球团配加利用炼钢污泥    王峰;乔庭明;南文哲;任洪华;高坤;

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    陈玲;董庆海;

炼钢炼铁污泥的处理和应用    贺建峰;

高明现两万吨疑似印染污泥    佛山日报记者 孔德钦

城市污泥处理“后遗症”    本报记者 李雪梅

污泥处理成环保热点    记者 唐爱平

武汉将建3座污泥处理厂    见习记者 程凤 通讯员 鄢祖海

绍兴打响反偷倒污泥之战    本报通讯员 徐晶锦 记者 晏利扬

工业污泥还有价值可挖    本报记者 姚伊乐

黑龙江最大污泥处理厂投用    本报记者 吴殿峰

妥善处置工业污泥已刻不容缓    张岳南

破解污泥处理题    记者 杨永芹

盛泽:污泥变资源 环境受益 经济得利    本报记者 王凯 巩劲标

A+OSA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征研究    宁欣强

污泥水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    施万胜

生物可降解螯合剂IDS与GLDA去除工业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    吴青

压实污泥作为尾矿屏障的可行性及微生物机理研究    张庆

A~2MO-M工艺强化污水处理及原位污泥减量效能及机制研究    杨珊珊

造纸脱墨污泥制造纤维板及除臭初步研究    刘贤淼

填埋场固化污泥屏障材料的阻滞特性研究    刘福东

污泥热干燥与焚烧特性研究    肖汉敏

赤红壤坡地上污泥污染物随地表径流流失的研究    陈炎辉

污泥间接薄层干燥与热压力耦合脱水干燥研究    王伟云

红壤中污泥N、P、K释放及淋溶研究    拜得珍

不锈钢冷轧副产污泥的优化利用技术研究    王存坡

两性污泥脱水剂的制备及其对污泥絮体特性的影响研究    齐亮

脉冲超声耦合水力空化浸取分离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    伍琳瑛

污泥粘壁与三段法干燥特性研究    赵松辉

污泥中具有生物有效性重金属的化学法去除及效果评价    宣梦茹

铜冶炼废水污泥电动修复装置与技术研究    胡艳平

预干燥污泥与煤矸石混燃技术研究    王雨

化工废水处理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累积与分布特征    魏长河

大尺度污泥堆肥发酵槽吹吸式排风系统研究    李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