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低温自热催化重整反应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0:59:45
热度:

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低温自热催化重整反应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摘要】:随着MEMS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动力装置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问题。由于微动力装置燃烧空间急剧减小,燃料燃烧的驻留时间也

【摘要】:随着MEMS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动力装置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问题。由于微动力装置燃烧空间急剧减小,燃料燃烧的驻留时间也急剧缩短,很难保证燃料能完全燃烧,此外随着燃烧空间的缩小,燃烧室的面积-容积比增大,从而使热量损失严重。这样,如何在微型燃烧室内使燃料保持稳定的燃烧、不熄火,采用何种措施提高微型燃烧室内燃烧效率等,即燃烧要充分而且散热损失小,已成为微燃烧领域面临的难点问题。利用甲烷/湿空气发生重整反应,产生少量氢气混入尚未燃烧或正在燃烧的体系中,可明显改善微细空间的燃烧特性。同时,甲烷/湿空气自热催化重整在热量利用、氢气产量及减少积炭等方面更适合于微燃烧初始段的低温和欠氧环境。而甲烷/湿空气自热催化重整中合适的含湿量不仅有利于促进重整反应和减小积炭,还不会影响甲烷的稳定着火与燃烧。因此深入研究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低温自热重整的反应特性及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研究微燃烧机理与特性打下基础。 本文针对微燃烧器中甲烷燃烧不稳定、着火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微细通道甲烷湿空气低温(小于973K)自热催化重整方法。结合预混腔结构特点,分析了甲烷湿空气在微细通道中低温自热重整的宏观和微观反应机理。探讨了低温和欠氧条件下微细通道中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的热力学反应特性,并对有无氧气和有无含湿量的甲烷重整系统进行性能对比。通过对甲烷湿空气在微细圆管腔和微型旋流腔中低温自热重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反应条件、组分比例等因素对微通道内自热催化重整产氢及积炭的影响。设计并搭建了微细通道低温自热重整实验系统,重点开展了参数变化对重整体系的产氢及甲烷转化率影响的研究,证明了甲烷湿空气低温自热重整反应在微细燃烧技术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欠氧条件下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的热力学研究,得出温度低于973K时,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比无氧和无含湿量的甲烷重整在产氢和甲烷转化上更具优势。并通过研究温度、压力和含湿量等操作条件的变化对低温下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产氢和消炭的影响,获得了各反应组分的变化特性,得出温度在650~973K之间能实现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的自热重整,以及积炭在低温下的变化规律和温度在达到850K后积炭量趋于零。并指出反应压力在0.1~0.2 MPa和原料气中的含湿量大于350g·kg~(-1)时,才有利于反应过程中减少积炭产生和促进甲烷湿空气的低温自热重整。 采用42步镍基催化剂表面基元反应机理数值分析了微细圆管腔和微型旋流腔中固定甲烷质量流量、固定原料气组分比例和固定进气质量流量时,不同反应条件对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低温(小于973K)自热催化重整在产氢、甲烷转化及积炭的影响。得到微细通道内发生自热重整的最低温度为650K、体系各组分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热力学分析结果一致和积炭产量在反应温度达850K时接近于零。并得出质量流量越小,体系进行的越完全;增加空气和含湿量有利于体系重整产氢和消炭。 在对微细旋流腔内甲烷湿空气自热催化重整中氢气和积炭的研究中还发现增加氧碳比的减炭效果要比增加水碳比的效果好。随着两者的增加,氢气在腔内分布区域和含量会随之增大,积炭分布区域则由出口向进口处回缩而减小;体系对外散热量随着氧碳比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水碳比增加而减少。此外,组分产量在反应压力较低时随压力影响并不大,但压力越大积炭的分布面积越小;涂敷多个壁面催化剂对重整体系产氢有利,并且单独涂敷催化剂在侧壁面要比单独涂敷在上下壁面的重整效果好。 通过设计和搭建实验台,采用套管式负载镍基催化剂的方法克服了金属表面难以负载催化剂的问题,实现了微细反应器自热重整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得到的低温重整尾气在半径1mm空间容积内不熄火的可视化实验,证明了甲烷湿空气的低温自热重整可以有效地促进和保持燃烧。通过实验研究反应温度、空碳比、水碳比及质量流量变化对体系重整的影响和实现对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积炭的测试,获得的氢气产量、甲烷转化率及积炭沉积率的实验结果均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为微细通道碳氢燃料燃烧技术的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和参考价值。 本文通过热力学分析、三维数值计算和实验较为全面的研究了温度低于973K时甲烷湿空气在微细通道内的低温自热重整反应,理解和认识该方法在微细反应领域内的可行性和优势,并获得了温度、压力、含湿量及空碳比等重要因素对体系重整尤其是积炭的影响规律,提供了有利于促进重整反应的控制参数。同时对该方法在具体反应器中重整反应的特点及结构变化对产物分布影响的研究,也丰富和充实了微通道甲烷低温自热重整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改进和优化微细反应设备,推进微细燃烧技术的深入研究,对微型动力装置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价值。 【关键词】:微细通道 低温 甲烷 湿空气 自热重整 热力学分析 数值计算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O643.3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1
  • 主要符号表11-13
  • 1 绪论13-3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33
  • 1.2.1 甲烷重整的主要方式14-18
  • 1.2.2 甲烷自热重整的研究进展18-27
  • 1.2.3 微细通道内重整燃烧的研究现状27-32
  • 1.2.4 目前研究的不足32-33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33-35
  • 2 微细通道内甲烷自热重整反应的特点35-43
  • 2.1 微细通道结构特点及流动特征35-37
  • 2.1.1 微细通道的结构特点35-36
  • 2.1.2 微细通道内流动特征36-37
  • 2.2 微细通道甲烷湿空气低温自热重整体系分析37-42
  • 2.2.1 微细通道甲烷自热重整热力学特点37-38
  • 2.2.2 微细通道内甲烷自热催化重整反应机理38-42
  • 2.3 小结42-43
  • 3 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低温自热重整热力学分析43-69
  • 3.1 热力学计算方法43-46
  • 3.1.1 平衡常数计算43-45
  • 3.1.2 重整反应平衡各组分特性模型45-46
  • 3.2 微细通道甲烷湿空气低温自热重整反应特性46-51
  • 3.2.1 温度对甲烷湿空气重整反应特性的影响46-48
  • 3.2.2 压力对甲烷湿空气重整反应特性的影响48-49
  • 3.2.3 有氧与无氧时反应特性的比较49-51
  • 3.3 微细通道甲烷低温自热重整积炭特性的热力学分析51-67
  • 3.3.1 温度对积炭反应体系的影响52-55
  • 3.3.2 压力对积炭反应体系的影响55-58
  • 3.3.3 空碳比对积炭反应体系的影响58-60
  • 3.3.4 含湿量对积炭反应体系的影响60-67
  • 3.4 小结67-69
  • 4 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的数值模拟69-103
  • 4.1 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69-73
  • 4.1.1 微细腔反应器的模型69
  • 4.1.2 数学控制方程69-70
  • 4.1.3 反应机理及计算方法70-72
  • 4.1.4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72-73
  • 4.2 微细圆管内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体系的数值模拟及分析73-85
  • 4.2.1 温度的影响74-78
  • 4.2.2 进气质量流量的影响78-82
  • 4.2.3 空碳比的影响82-84
  • 4.2.4 含湿量的影响84-85
  • 4.3 微细旋流腔内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积炭反应特性的分析85-100
  • 4.3.1 壁面温度的影响86-89
  • 4.3.2 反应压力的影响89-91
  • 4.3.3 涂敷催化剂位置的影响91-94
  • 4.3.4 原料气组分比例变化的影响94-100
  • 4.4 小结100-103
  • 5 微细通道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反应实验研究103-129
  • 5.1 实验系统及装置介绍103-112
  • 5.1.1 实验方案及系统103-106
  • 5.1.2 反应器模型及保温措施106-109
  • 5.1.3 主要计量设备标定及测试系统109-112
  • 5.2 催化剂制备及测试112-115
  • 5.2.1 催化剂制备112-114
  • 5.2.2 催化剂活性测试114-115
  • 5.3 实验操作步骤115-120
  • 5.3.1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116-117
  • 5.3.2 主要参数测量及数据处理117-118
  • 5.3.3 实验工况的介绍118-120
  • 5.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20-127
  • 5.4.1 对燃烧的影响120-121
  • 5.4.2 温度的影响121-123
  • 5.4.3 空碳比的影响123-124
  • 5.4.4 含湿量的影响124-125
  • 5.4.5 积炭效应的影响125-127
  • 5.5 小结127-129
  • 6 结论与展望129-133
  • 6.1 主要结论129-131
  • 6.2 本文主要创新性工作131-132
  • 6.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132-133
  • 致谢133-134
  • 参考文献134-145
  • 附录145-146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45-146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14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Ni/α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水蒸气重整本征动力学    王金刚,杨立英,刘辉,李成岳

水在微尺度槽道中单相流动和换热研究    姜明健,罗晓惠,刘伟力

Ni/Al_2O_3催化剂上CH_4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积碳的原因    李春义,余长春,沈师孔

催化壁面对微型燃烧腔内甲烷燃烧影响的数值模拟    闫云飞;张力;冉景煜;

甲烷部分氧化催化剂抗积碳性能的DFT研究    陈毅飞;张敏华;姜浩锡;

微型火焰管中燃烧的研究    邓军,李德桃,潘剑锋,唐维新,杨文明,薛宏

甲烷在逆流换热微燃烧器内催化燃烧的数值模拟    钟北京,伍亨

微型管内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刘志刚,赵耀华

微细腔内CO_2对CH_4/H_2O重整反应特性影响    蒲舸;牛立祥;冉景煜;张力;唐强;闫云飞;

CH_4-CO_2重整反应过程中积炭的研究方法综述    张猛;张国杰;郭小杰;郭峰波;

微型燃烧器内甲烷催化燃烧特性数值研究及实验    闫云飞

微通道反应器内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材料    应盈

Mg-Sc合金的热力学性质计算    周鸿翼;

高炉冶炼低硅生铁的热力学分析    王相力;王再义;刘德军;邢本策;杨大正;

多重化学平衡的计算及其应用    王自瑾;

铁尾矿合成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的反应机理    刘吉辉;李静;汪琦;

三维微结构制作现状与进展    宋志;魏淑华;段辉高;薛虹;韩立;

矩形微槽乙醇水溶液传热特性数值模拟    席有民;余建祖;高红霞;曹学伟;

堇青石质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噻吩加氢脱硫性能    邢君;朱吉钦;李建伟;刘辉;李成岳;

熔融还原竖炉—铁浴流程操作模型的应用    吴铿,杨天钧,周渝生,左广庆

自蔓延高温合成MgB_2粉末    韩欢庆;卢惠民;邱定蕃;褚征军;

铁酸镁生成反应非等温动力学    李静;申宁;汪琦;陈树江;

窜流通道内高速非达西流动规律研究    耿站立;姜汉桥;陈民锋;董烈;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固化高放核废料的研究    郭志猛;高峰;杨珂;张瑞珠;李艳;

浮法玻璃熔化过程热量消耗的DTA研究    李长久;王晋珍;孟政;姜宏;黄幼榕;崔竹;

静态破碎剂研究进展    闫军;易建政;崔海萍;

微型燃烧器中燃烧的模拟研究    刘艳辉;何勇灵;

镍基催化剂在甲烷化过程中积碳的研究    徐超;王兴军;胡贤辉;陈雪莉;王辅臣;

绝缘陶瓷高瞬时能量密度单脉冲放电的数值模拟    纪仁杰;刘永红;房磊;张彦振;王飞;申泱;

引弧微爆炸加工工程陶瓷的热力学特性研究    田欣利;林克凌;薛春芳;张保国;

石英微管中两相流体界面特征    左加传;宋付权;

RH浸渍管的粘渣原因研究    梁小平;金杨;王雨;李欣;潘红;

拜耳法赤泥高温相转变规律及铁铝钠回收研究    刘万超

电场作用下液体乙醇微细尺度层流扩散燃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    徐涛

微尺度环境下预混火焰稳燃方法的研究    汪洋

低品位氧化铅锌矿硫化—浮选工艺及理论研究    李勇

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的基础研究    魏永刚

从含锌铟复杂物料中提取金属铟新工艺的研究    刘大春

二元Pb合金结构和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真空蒸馏实验研究    刘媛媛

若干铅基合金真空蒸馏分离提纯的研究    贾国斌

高性能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邓明进

流化床中甲烷临氧自然重整的镍基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研究(附:甘油选择性催化氧化初探)    高静

基于钨酸基无机—有机层状混杂结构的钨系微纳米晶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温合静

超重力燃烧合成YAG陶瓷热力学计算及过程仿真    纪文文

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性能模拟研究    尹佳

化学回热器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许亮

低温前驱体裂解法合成碳化硼粉体的研究    林爽

Mo,W/HZSM-5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结构及甲烷活化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邢双英

固相反应型SiO_2基陶瓷涂层反应机理及性能研究    黄圣玲

石煤湿法提钒工艺及其溶液化学研究    杨用龙

C12A耐热钢熔体生成相表征及热处理力学性能研究    韩培淳

铜钒分子筛催化剂活性条件研究    林杉

水在微尺度槽道中单相流动和换热研究    姜明健,罗晓惠,刘伟力

MEMS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刘光辉,亢春梅

天然气转化制氢工艺进展及其催化剂发展趋势    谢建川;

重稀土助剂改善甲烷水蒸汽转化催化剂抗析炭性能的机理研究    刘光明,邱发礼,郭慎独

不同前驱物对Ni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的影响    季亚英,李文钊,徐恒泳,陈燕馨,于春英,于丰云

Ni/γ-Al_2O_3催化剂上CH_4-CO_2重整体系中积碳消碳的研究    许峥,张鎏,张继炎

Microchannel Reactor for Methanol Autothermal Reforming    

CeO_2和Co_3O_4助剂对镍基催化剂上CH_4积碳和CO_2消碳性能的影响    杨咏来,李文钊,徐恒泳

Ni系水蒸气转化催化剂上积炭和消炭的机理探讨    董国兴,张鎏

RhCo双金属催化剂的研究Ⅴ.Rh_2Co_2/Al_2O_3上CO吸附态的动态行为与CO歧化    陈耀强,龚茂初,曹昭,周建略,陈豫,辛勤,郭燮贤

一种制备单分散纳米粉体的液相沉淀法及其结晶动力学    李彩虹

湿空气冷凝VCM技术的应用    刘勇先;王超;朱晓东;

考虑增强因子和压缩因子的湿空气湿度和密度计算    朱聿;王士杰;

烧结车间抽尘风管尘垢防治探讨    龚洪强

湿空气的容重    陈碧琬

湿空气特性对烟片松散回潮过程的影响    堵劲松;李善莲;李斌;王兵;林玉红;王宏生;

湿空气超音速凝结特性    蒋文明;刘中良;刘晓丽;李国森;刘吉东;

高湿空气解冻机    

膜过程中热质耦合传递分析    苏铭;闵敬春;

改进的湿空气T-H图    祁存谦

高庄煤矿上山雾气成因与解决措施的研究    杨传乐,何启林

微细通道换热器——铜价上涨的技术应对    李俊明;

湿空气参数计算方法的分析研究    李丛来;陈焕新;舒朝晖;鲁红亮;

微细通道中液氮流动沸腾的不稳定性    张鹏;齐守良;王如竹;

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凝结换热研究进展    张会勇;李俊明;安刚;王补宣;

湿空气凝结对onERA M6机翼气动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李亮;孙秀玲;陈丽智;李国君;

湿空气热力过程的分析    李震;江亿;刘晓华;陈晓阳;

汽车空调的冷凝水问题    朱新民;

微通道内气体等温流动阻力特性    曹彬;陈光文;袁权;

微管道内湍流的实验研究    郝鹏飞;何枫;王键;

金属铀表面经CO处理后的抗腐蚀性    杨江荣;邹觉生;伏晓国;王晓红;

河北移动机房节电技术在全省推广    张国宪通讯员 王淑民

九寨黄龙 少雨之谜    姜永育 本报记者 宋开

气温高到多少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振奎

如何防止水混入燃油    王力宏

柴油机技术发展中的几个热点    特约记者 李积轩

广西部分地区突遭暴雨造成内涝    林艳华曾德军

不良习惯令大脑迟钝    陈根

辽宁暴风雪,为啥来去匆匆气势汹汹?    徐扬

初夏养生有讲究    永远

辽宁 700余艘船舶报平安    通讯员  刘立才

微细通道内甲烷湿空气低温自热催化重整反应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    赵柳洁

多孔型微细通道强化传热结构的制造及传热性能研究    白鹏飞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机理及实验研究    郭雷

微细通道内液氮流动沸腾热物理特性与机理的可视化研究    付鑫

基于分子模拟的高温高压水溶液热力学研究    丁皓

微细通道内单相和两相阻力损失特性的研究    李卓

板式湿式空冷器湿球温度迁移特性与优化研究    许旺发

湿空气透平(HAT)循环饱和器若干问题的研究    李一兴

大型干式安全壳严重事故条件下氢气控制研究    邓坚

增膜型蒸发空冷器强化传热传质研究    王军

高温高压湿空气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万黎明

用改进的PR状态方程研究高温高压湿空气的热物性    卢扬扬

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实验研究    王硕

高温高压湿空气热力学性质研究    杨智勇

微型涡流管性能研究    胡洪涛

湿空气热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陈俊

温室用空气内循环式封闭空间除湿系统研究    陈小兰

R410A空气源热泵工作过程仿真及实验研究    秦振春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机房通风节能系统研究    舒震寰

溶液除湿技术在烘燥系统余热回收中的应用研究    王瞩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