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多组分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活性位及反应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0:59:28
热度:

多组分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活性位及反应机理研究【摘要】: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OCM)是天然气综合利用实现替代石油碳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工业化可实现天然气直接合成乙烯路线,将直接改变化

【摘要】: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OCM)是天然气综合利用实现替代石油碳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工业化可实现天然气直接合成乙烯路线,将直接改变化学工业主要依靠石油的格局,具有战略意义和重大的工业应用价值。但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而言,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存在活性不高、活性物质分散性较差、反应机理不够明确等问题,同时该反应所需温度较高,使得该反应体系工业化较为困难。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基于本课题组开发的Na-W-Mn-S-P-Zr/SiO2六组分催化剂,进行了甲烷氧化偶联催化作用机制研究。 本文首先对制备方法和加料顺序进行了筛选。由浸渍法、溶胶-凝胶法和混浆法三种不同方法制备得到的催化剂活性比较结果表明,混浆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晶相较多,活性组分及活性氧物种在催化剂表面分散性更好,C2烃收率最高。可见,对该催化剂体系,混浆法是较为适宜的制备方法。在此基础上,还比较了混浆法不同加料顺序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发现在制备过程中,Na、Mn和Zr三个组分最好同时加入。 其次,研究了催化剂中组分S、P的作用。S、P组分的加入有助于活性晶相的形成以及表面活性物种的富集,优选出最合适的S掺杂量为2 wt%,P掺杂量为0.4 wt%。制备出的混浆法六组分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活性,其最佳反应条件为:CH4与02进料比3:1,反应温度750℃,气体空速6000 ml/g·h。 乙烷脱氢作为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的后续步骤,对其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和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探索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提高乙烯收率。因此本文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和过程以及组分S、P对该反应的影响,发现具有较好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活性的催化剂一般都具有相当的乙烷氧化脱氢反应性能和CO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性能。可见这两个反应所需的活性晶相、活性组分以及活性物种较为相近。 最后,本文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技术对该催化剂体系下的甲烷氧化偶联和乙烷脱氢反应做了机理方面的探索,推测出六组分催化剂中Zr、W的活性位可能结构并初步推测了该催化剂体系下的甲烷氧化偶联和乙烷氧化脱氢反应机理。 【关键词】:甲烷氧化偶联 Na-W-Mn-Zr-S-P/SiO_2催化剂 活性相 反应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O643.32
【目录】:
  • 致谢6-7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目录11-16
  • 1 绪论16-19
  • 1.1 立题背景16-17
  • 1.2 立题依据17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4 论文概述18-19
  • 2 文献综述19-41
  • 2.1 引言19-20
  • 2.2 甲烷氧化偶联20-31
  • 2.2.1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体系的背景20-21
  • 2.2.2 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体系21-27
  • 2.2.3 催化剂表征27-28
  • 2.2.4 催化机理研究28-31
  • 2.3 乙烷脱氢制乙烯31-37
  • 2.3.1 乙烷脱氢制乙烯研究背景31-32
  • 2.3.2 乙烷氧化脱氢制乙烯催化剂体系32-34
  • 2.3.3 乙烷氧化脱氢反应机理34-35
  • 2.3.4 CO_2氧化乙烷脱氢催化剂体系35-36
  • 2.3.5 CO_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机理36-37
  • 2.4 原位红外技术在甲烷氧化反应研究中的应用37-40
  • 2.4.1 原位红外技术概况37-38
  • 2.4.2 原位红外技术在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38-39
  • 2.4.3 原位红外技术在乙烷脱氢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39-40
  • 2.5 小结与展望40-41
  • 3 实验材料、装置及分析测试方法41-49
  • 3.1 实验材料41-42
  • 3.2 催化剂制备42-43
  • 3.2.1 浸渍法制备Na-W-Mn-Zr-S-P/SiO_2催化剂42
  • 3.2.2 溶胶-凝胶法制备Na-W-Mn-Zr-S-P/SiO_2催化剂42
  • 3.2.3 混浆法制备Na-W-Mn-Zr-S-P/SiO_2催化剂42-43
  • 3.2.4 不同S、P含量的Na-W-Mn-Zr/SiO_2催化剂制备43
  • 3.3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考评实验43-45
  • 3.3.1 实验装置43-44
  • 3.3.2 分析及数据处理44-45
  • 3.4 乙烷脱氢反应考评实验45-46
  • 3.4.1 实验装置45
  • 3.4.2 分析及数据处理45-46
  • 3.5 催化剂表征46-49
  • 3.5.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46-47
  • 3.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47
  • 3.5.3 BET比表面47
  • 3.5.4 程序升温还原(TPR)47
  • 3.5.5 程序升温氧化(TPO)47
  • 3.5.6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47-49
  • 4 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工艺对催化性能的影响49-66
  • 4.1 前言49-50
  • 4.2 三种方法制备六组分催化剂的比较研究50-58
  • 4.2.1 催化剂活性50-51
  • 4.2.2 催化剂晶型51-52
  • 4.2.3 表面元素浓度52-53
  • 4.2.4 表面氧物种53-54
  • 4.2.5 氧化还原性54-56
  • 4.2.6 CH_4-TPSR分析56-57
  • 4.2.7 BET比表面分析57-58
  • 4.3 催化剂制备中不同加料顺序的比较研究58-65
  • 4.3.1 催化剂活性58-59
  • 4.3.2 催化剂晶型59-60
  • 4.3.3 表面元素浓度60-61
  • 4.3.4 表面氧物种61-62
  • 4.3.5 氧化还原性62-63
  • 4.3.6 CH4-TPSR分析63-64
  • 4.3.7 BET比表面分析64-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5 组分S、P掺杂对Na-W-Mn-Zr/SiO_2催化剂性能和结构的影响66-82
  • 5.1 前言66
  • 5.2 组分S掺杂对Na-W-Mn-Zr/SiO_2催化剂的影响66-71
  • 5.2.1 组分S掺杂对催化剂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的影响66-67
  • 5.2.2 组分S掺杂催化剂表征分析67-71
  • 5.3 组分P掺杂对Na-W-Mn-Zr/SiO_2催化剂的影响71-75
  • 5.3.1 组分P掺杂对催化剂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的影响71-72
  • 5.3.2 组分P掺杂催化剂表征分析72-75
  • 5.4 Na-W-Mn-Zr-S-P/SiO_2六组分催化剂研究75-80
  • 5.4.1 CH_4与O_2的配比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的影响75-76
  • 5.4.2 反应温度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的影响76-77
  • 5.4.3 空速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的影响77-78
  • 5.4.4 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78-80
  • 5.5 本章小结80-82
  • 6 多组分催化剂上乙烷脱氢性能研究82-100
  • 6.1 前言82
  • 6.2 不同制备方法对乙烷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82-85
  • 6.2.1 不同制备方法对乙烷氧化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82-84
  • 6.2.2 不同制备方法对CO_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84-85
  • 6.3 催化剂制备中不同加料顺序对乙烷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85-87
  • 6.3.1 催化剂制备中不同加料顺序对乙烷氧化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85-86
  • 6.3.2 催化剂制备中不同加料顺序对CO_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86-87
  • 6.4 组分S或P掺杂对Na-W-Mn-Zr/SiO_2催化剂上乙烷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87-90
  • 6.4.1 组分S掺杂对乙烷氧化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87-88
  • 6.4.2 组分P掺杂对上乙烷氧化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88-89
  • 6.4.3 组分S掺杂对CO_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89-90
  • 6.4.4 组分P掺杂对CO_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90
  • 6.5 Na-W-Mn-Zr-S-P/SiO_2催化剂上的C_2H_6脱氢反应研究90-98
  • 6.5.1 Na-W-Mn-Zr-S-P/SiO_2催化剂上的C-2H_6氧化脱氢反应研究91-96
  • 6.5.2 Na-W-Mn-Zr-S-P/SiO_2催化剂上的CO_2氧化C_2H_6脱氢反应研究96-98
  • 6.6 本章小结98-100
  • 7 反应机理研究100-124
  • 7.1 前言100-101
  • 7.2 H_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1-105
  • 7.2.1 H_2在Na-W-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1-102
  • 7.2.2 H_2在Na-W-S-P-(Mn,Zr)/SiO_2、Na-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2-103
  • 7.2.3 H_2在六组分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3-105
  • 7.3 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5-107
  • 7.3.1 O_2在Na-W-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5
  • 7.3.2 O_2在Na-W-S-P-(Mn,Zr)/SiO_2、Na-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5-106
  • 7.3.3 O_2在六组分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6-107
  • 7.4 CH_4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7-110
  • 7.4.1 CH_4在Na-W-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7-108
  • 7.4.2 CH_4在Na-W-S-P-(Mn,Zr)/SiO_2、Na-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8
  • 7.4.3 CH_4在六组分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08-110
  • 7.5 CH_4和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110-113
  • 7.5.1 CH_4和O_2在Na-W-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反应110-111
  • 7.5.2 CH_4和O_2在Na-W-S-P-(Mn,Zr)/SiO_2、Na-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反应111
  • 7.5.3 CH_4和O_2在六组分催化剂表面的反应111-113
  • 7.6 C_2H_6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13-115
  • 7.6.1 C_2H_6在Na-W-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13-114
  • 7.6.2 C_2H_6在Na-W-S-P-(Mn,Zr)/SiO_2、Na-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14
  • 7.6.3 C_2H_6在六组分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14-115
  • 7.7 C_2H_6和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115-118
  • 7.7.1 C_2H_6和O_2在Na-W-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反应115-116
  • 7.7.2 C_2H_6和O_2在Na-W-S-P-(Mn,Zr)/SiO_2、Na-Mn-Zr-S-P/SiO_2催化剂表面的反应116-117
  • 7.7.3 C_2H_6和O_2在六组分催化剂表面的反应117-118
  • 7.8 各组分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及机理探讨118-122
  • 7.8.1 各组分催化剂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评价118-119
  • 7.8.2 各组分催化剂乙烷氧化脱氢反应性能评价119-121
  • 7.8.3 催化反应机理探讨121-122
  • 7.9 本章小结122-124
  • 8 结论与建议124-128
  • 8.1 结论124-126
  • 8.2 主要创新点126
  • 8.3 建议126-128
  • 参考文献128-140
  • 作者简介140
  •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140-14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CO_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膜催化反应的研究    李青,钟顺和

锆促进纳米氧化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烷氧化脱氢制乙烯的催化性能    操小栋,陈铜,吴瑛,张晋芬,翁维正,万惠霖

硫酸钠对Mn/SiO_2催化剂结构及其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的影响    侯思聪;熊伟;刘凌涛;曹元;刘海超;寇元;

乙烷与CO_2制乙烯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徐龙伢,王昌东,贾继飞,杨力,王德宝,刘伟成,王清遐,林励吾

多相催化反应原位红外系统及其应用    季生福,李树本,寇元,张兵,牛建中,赵鑫淼

甲烷氧化偶联W-Mn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方学平,李树本,林景治,顾靖芳,杨得信

甲烷在W-Mn体系催化剂上氧化偶联制乙烯    方学平,李树本,林景治,禇衍来

Na-W-Mn/SiO_2催化剂活化甲烷的研究 Ⅰ.活性中心的结构    季生福,李树本,许传芝,张兵,刘育

Na-W-Mn/SiO_2催化剂活化甲烷的研究Ⅱ.活性氧物种    季生福,李树本,薛锦珍,刘育,许传芝

逆水煤气变换耦合乙烷脱氢制备乙烯反应的研究    葛欣,沈俭一

Na W Mn/SiO_2催化剂体系中W和Mn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作用    季生福,李树本,张兵,刘育,许传芝

Na-W-Mn/SiO_2催化剂中的组分协同效应    陈宏善,牛建中,张兵,李树本

负载型氧化镍催化剂上的乙烷氧化脱氢TiO_2对Al_2O_3载体的改性作用    张新杰,敬怡,隗罡,谢有畅

CO_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膜催化反应的研究    李青,钟顺和

CO_2氧化丙烷脱氢制丙烯用Pd-Cu/V_2O_5-SiO_2催化剂的研究    邵怀启,钟顺和,郭俊宝

锆促进纳米氧化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烷氧化脱氢制乙烯的催化性能    操小栋,陈铜,吴瑛,张晋芬,翁维正,万惠霖

Co-MCM-41和Co-MCM-48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及其对临CO_2乙烷脱氢反应的催化性能    李亚男,郭晓红,周广栋,吕学举,程铁欣,吴通好,甄开吉

Pd/MoO_3-TiO_2/SiO_2光催化CO_2与C_2H_6合成烃类氧化物的反应性能    王希涛,钟顺和,肖秀芬

钠盐修饰的Mn/SiO_2催化剂的原位XRD研究    侯思聪;曹元;熊伟;刘凌涛;寇元;

硫酸钠对Mn/SiO_2催化剂结构及其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的影响    侯思聪;熊伟;刘凌涛;曹元;刘海超;寇元;

CO_2催化合成研究新进展    王志;李速延;

乙烷制备乙烯CSTP工艺与NCOD工艺的比较    肖励雄;何琨;

Ni-YSZ/YSZ/LSM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反应机理的Monte Carlo模拟    王远洋;李俊;

原料气中乙烷浓度对Na_2WO_4-Mn/SiO_2催化剂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催化性能的影响    柳海涛;杨得信;高润雄;王仲来;王晓来;

乙烷制备乙烯CSTP工艺与NCOD工艺的比较    何琨;

改性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Zr-Ni-O催化材料    吴瑛;吴廷华;翁维正;万惠霖;

我国含钨催化剂研究的某些进展    张文朴;

基于喷墨打印对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的筛选    王申亮;范杰;

烷烃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反应研究    胡晓燕

纳米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生物乙醇制C_2-C_4轻烯烃    毕见东

M(Al,Zr,Bi)-PHTS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    贾志奇

非热等离子体促进甲烷活化转化的研究    黄亮

V-Mg-O催化剂上丁烷氧化脱氢及惰性无机膜反应器中低碳烃类选择氧化的研究    葛善海

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研究    照日格图

二氧化碳氧化乙烷—低温Cr系催化剂和反应过程的研究    杨宏

计算机辅助催化剂配方优选及在多组分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设计中应用    黄凯

等离子体催化共活化CH_4-CO_2制C_2烃反应研究    张秀玲

等离子体催化二氧化碳经甲烷化制C_2烃反应的研究    代斌

纳米二氧化铈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屏蔽紫外线性能研究    吕英帅

晶体结构及制备方法对LaOF:Eu~(3+)纳米晶体荧光性质的影响    崔敏

RE/Ni_3V_2O_8的制备表征及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催化性能的研究    赵丽丽

二氧化锆的制备及其负载型催化剂对CO的催化性能研究    牟晓磊

氯掺杂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透氧性能及其用于低碳烷烃转化    刘鸿飞

钒基MSU-1催化剂催化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反应的研究    黄青则

Cu/MoO_3-CdS/SiO_2复合半导体材料制备及光催化CH_4和CO_2反应性能    牛丽丽

氟氧化钇的制备及物理性能研究    李维华

纳米镍基氧化物的制备及其乙烷氧化脱氢性能研究    颜爱风

NaF/Sm_2O_3催化剂上甲烷的氧化偶联反应    李作峰

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制乙苯的催化剂研究    王清遐,蔡光宇,黄祖贤,刘玉生,张淑蓉,魏永祯,李峰

二氧化碳氧化丙烷制丙烯催化反应的研究 铬镁铝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表面微量吸附量热及催化性能    上官荣昌,葛欣,邹琥,李康,张维光,沈俭一

负载型氧化镍催化剂上的乙烷氧化脱氢TiO_2对Al_2O_3载体的改性作用    张新杰,敬怡,隗罡,谢有畅

CO_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膜催化反应的研究    李青,钟顺和

2%Mn_2O_3-5%Na_2WO_4/SiO_2催化剂上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动力学    吴金刚,李树本

无机膜反应器中丙烷脱氢制丙烯的数学模型    吴泽彪,杨惟慎,李吴义,林励吾

氧化镍中非化学计量氧在乙烷氧化脱氢中的作用    陈铜,李文钊,于春英

乙烷与CO_2制乙烯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徐龙伢,王昌东,贾继飞,杨力,王德宝,刘伟成,王清遐,林励吾

溶胶-凝胶法制备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用催化剂    张玉红,许苓,盛世善,陈恒荣,刘盛林,熊国兴

硅藻土-莫来石复合陶瓷膜支承体的制备及表征    李青,钟顺和

B_2O_3/Al_2O_3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张媛;李文刚;

CuO-MnO_2/Al_2O_3催化臭氧化催化剂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性能    李欣;边疆;朱学多;强亮生;

NiO-MnO_2/Al_2O_3催化臭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万山红;李欣;覃吴;朱学多;强亮生;

铝镁比值对耐硫低变催化剂的影响    田力;谭永放;程玉春;高步良;孙晓明;刘文华;

FCC废催化剂的复活效果研究    刘欣梅;张新功;潘正鸿;阎子峰;

S掺杂形式对TiO_2基光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王玉萍;曹金丽;彭盘英;

铜系甲醇催化剂受热后的结构变化    何刚;高勤卫;

丁烯氧化脱氢非铬、铁系催化剂的失活机理    徐佩若,顾雄毅,戴迎春

Mn_(1-x)(Li,Ti)_xCo_2O_4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表征与催化性能    刘坚,赵震,徐春明,王虹,段爱军

焙烧温度对乙醇重整催化剂NiO-CeO_2-ZnO性能的影响    朱跃辉;吴锋;吴川;

高活性TiCl_4/SiO_2/AlEt_3催化剂淤浆聚合制备宽峰分布聚乙烯    刘智;黄海兵;张新莉;甄洪鹏;义建军;黄启谷;杨万泰;张明革;高克京;李红明;

Sr掺杂对LaCoO_3/γ-Al_2O_3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赵文怡;许延辉;张旭霞;崔建国;刘海娇;孟志军;

浸渍溶液pH值对Co/SBA-15催化剂F-T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穆仕芳;李德宝;侯博;贾丽涛;王俊刚;陈建刚;孙予罕;

ZrO_2和La_2O_3对铜催化剂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性能的影响?    吴贵升;毛东森;卢冠忠;

催化精馏技术研究进展    李柏春;王辉;

溶液法sPP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费建奇;戴振宇;景振华;

NaY分子筛催化剂结构分析    沈春玉;

Co的添加在NOx储存还原体系中的促进作用    王晓英;余运波;贺泓;

C2对称二氨基二醇硼烷的不对称还原机理研究——配体及其衍生物和催化剂结构鉴定    赵金铠;韩秀文;刘秀梅;包信和;杭剑锋;姜标;

钒污染对裂化催化剂结构变化的影响    岳淑范;

南方化学赞助中国催化成就奖    特约记者 顾定槐

含氟硫脲有机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    黄一波

不对称双希夫碱-锌系列催化剂的开发及催化制备脂肪族聚酯的研究    石奇

双功能钴基催化剂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的研究    李雪芬

新型双功能有机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的研究    林健

系列含有糖基的新颖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C-C键形成反应中的应用    张新民

甘油氢解制丙二醇的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研究    夏水鑫

双官能团硫脲催化剂催化的α-氟代-β-羰基三氟甲基偕二醇的不对称反应研究    赛达力木·伊吾热依木江

咪唑啉酮催化剂催化的几种合成反应的理论研究    张丽丽

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催化剂的研究    刘杰

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铜基催化剂的研究    吉定豪

汽车排放污染物催化剂浸渍工艺与效果研究    王同岩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钨基载体的研究    刘晋

基于不对称双席呋碱—钴系催化剂的开发及其催化制备聚酯的研究    仵静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铂合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曾敏

燃料电池电化学催化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杨子娟

负载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在不对称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康彦萍

镍基及钯基催化剂上乙炔选择性加氢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闫彦华

氨纶弹力织物家用洗涤中催化剂BLA的作用及机理分析    杨兴

Pt/SiO_2催化剂可控制备及其催化选择加氢性能    李静

镧系酞菁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噻吩氧化反应中的催化研究    王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