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3:28
热度: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为促进小麦-玉米连续轮作区的农业

【摘要】:【目的】探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为促进小麦-玉米连续轮作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关中地区,于2008-2010年采用2年4季的田间定位试验,以玉米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比较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T-1)、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T-2)、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直接还田(T-3)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储量、养分含量及作物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耕层(0~20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CT)、土壤活性有机碳储量(CL)、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I)及土壤全磷、硝态氮、速效钾含量和作物周年产量均增加。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CT、CL及CMI的影响表现为T-3T-2T-1;对作物周年产量的影响则表现为T-2T-3T-1;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但是对速效钾含量的影响表现为T-2T-3T-1。【结论】综合考虑,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模式(T-2)是较优的耕作方式。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小麦-玉米轮作 秸秆还田方式 周年产量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89B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971179)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研究肯定了秸秆还田的肥田和增产效应,发现适当方式的秸秆还田能够降低土壤体积质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N、P、K和微量养分含量,提高作物产量[1-6]。而秸秆还田效果与特定地域、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以及还田配套技术紧密相关,前人对秸秆还田在不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刘世平;聂新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刘立晶,高焕文,李洪文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郝艳如,张昌爱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李琳;李素娟;张海林;陈阜;

土壤活性有机质测定方法的比较    于荣,徐明岗,王伯仁

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吴婕;朱钟麟;郑家国;姜心禄;

土壤保持耕作——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先领域    王小彬;蔡典雄;华珞;Hoogmoed W B;Oenema O;Perdok U D;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安徽省主要烟区土壤磷含量状况与烤烟合理施磷    崔权仁,王世济,刘小平,刘国庆,朱怀邦,武家美

几种有机物料对连作黄瓜生长的影响    朱林,彭宇,袁飞,张春兰

营养条件对无土栽培生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李孝良,汪建飞

废水污泥对花生植物酶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    李万才,赵庚星

麦玉轮作体系中秸秆钾对土壤钾库平衡的影响    董玉良,劳秀荣,孙伟红,张昌爱

不同饲养基质对中华真地鳖生长发育的影响    唐庆峰,吴振廷,金涛,王学林,吴尚澧

水肥管理对辣椒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梁运江;许广波;

钼酸铵喷施时期和浓度对大豆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段素梅;黄义德;杨安中;朱小茜;郭静;

无土栽培基质电导率和pH值测定条件的研究    谢嘉霖;刘荣华;叶启芳;曹维凑;徐秋华;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不同处理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赵勇

东祁连山杜鹃灌丛生态特征及受损恢复的研究    张德罡

水氮供应对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任华中

紫花苜蓿高效根瘤菌筛选及田间鉴定方法研究    曾昭海

乌拉尔甘草栽培营养的研究    王继永

施肥水平对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张国红

城市污水污泥重金属控制机理及堆肥利用的研究    黄雅曦

丛枝菌根真菌的土壤生态适应性及其功能差异研究    刘文科

不同放牧压草原休牧后土壤养分和植物群落变化的研究    刘忠宽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生活垃圾快速降解及其生物脱氮的机理研究    何若

阿荣旗保护性耕作下玉米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郝桂娟

秸秆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抗性生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茂盛

设施农田土壤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及其效应研究    王艳群

榨菜叶在土壤中的分解动态及其对水稻营养效应研究    温明霞

北方寒冷稻作区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傅民杰

毛白杨种群对土壤重金属Pb、Cd污染的修复效应    魏立华

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特征的比较研究    王瑾

巴西橡胶树砧木与接穗间的相互影响——生理生化特性    黄国涛

浙北丘陵山地梨—旱稻复合生态系统氮、磷元素循环研究    吴荣兰

酸化紫色土中镉的生物有效性调控及机理研究    林仁漳

水分和氮素运筹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郭天财,冯伟,赵会杰,朱云集,王晨阳,阎耀礼,罗毅

普通小麦碳氮物质积累分配特征及与籽粒蛋白质的关系    张庆江,张立言,毕桓武

秸秆还田与免耕对小麦根际线虫数量和根病的影响    曹奎荣;朱建兰;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李文革;李倩;贺小香;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刘世平;聂新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土壤微生物量碳作为林地土壤肥力指标    姜培坤,徐秋芳,俞益武

培肥措施对植物线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    赵映霞,刘奇志,曹志平,吴文良,薛泽涛,潘登

氮肥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强,戴其根,许轲,张洪程,霍中洋,王曙光,黄严帅

不同基因型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差异研究    朱新开,郭文善,朱冬梅,朱波风,封超年,彭永欣

发挥生物固氮作用 减少化学氮肥用量    陈文新,陈文峰

肥料定位试验中处理与年份互作效应分析    姜文武,陈式谷

TDR法、中子法、重量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比较研究    王贵彦,史秀捧,张建恒,梁卫理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近20年来宜兴市域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张琪,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蒋定安,黄洪光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代静玉,周运超,张平究

北方旱区农田水肥效应分析    高亚军,李生秀

渭北旱塬冬小麦不同栽培方式初探    张正茂,任广鑫,闵安成

麦秸和残茬覆盖对夏玉米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朱自玺,方文松,赵国强,邓天宏,付祥军

旱地农田土壤脲酶与碱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    樊军,郝明德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过程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陈素英,张喜英,胡春胜,刘孟雨

长期施肥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于荣

小麦-玉米轮作土壤中磷肥化学行为及积累态磷生物有效性的研究    刘建玲,李仁岗,张福锁

华北潮土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动物丰富度与多样性    朱强根;朱安宁;张佳宝;张焕朝;黄平;张丛志;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组成的影响    田静;郭景恒;陈海清;范明生;吕润海;魏荔;李晓林;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氨挥发速率与调控研究    董文旭;吴电明;胡春胜;张玉铭;杨培培;王莹;

两种农作体系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寇长林,巨晓棠,高强,甄兰,张福锁

不同促腐条件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张电学,韩志卿,刘微,高书国,候东军,李国舫,常连生

12年连续施用秸秆和钾肥对土壤钾素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邢素丽;刘孟朝;韩保文;

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迟凤琴;匡恩俊;宿庆瑞;张久明;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梁斌;周建斌;杨学云;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

河北省农田土壤磷素转化、平衡与产量效应    廖文华

规模化养牛场有机废弃物农田安全消纳技术研究    吴金欣

长期施肥对关中塿土及作物微量元素状况的影响    李志军

秸秆直接还田效果及秸秆热解制成生物炭还田模拟研究    游东海

长期不同施肥和管理对塿土耕层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贾莉洁

河北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化与供肥能力    董若征

RothC模型模拟我国典型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动态及平衡点    王金洲

长期施肥与轮作对农田土壤磷素吸持特性和磷素形态的影响    戚瑞生

微生物菌剂及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土壤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李小磊

长武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的影响    武阿锋

长期施肥管理对塿土酶活性的影响    马晓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