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对土壤的培肥效应
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对土壤的培肥效应【摘要】:通过秸秆还田 4a定位处理对土壤培肥效应的研究表明 ,土壤养分的变化 :秸秆 +化肥处理 ,除全磷、速效磷比试验前稍有下降 ,但仍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定位试验 土壤培肥 土壤养分 供肥强度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现阶段,农业生产在主体作物(稻、麦)上,由于有机肥施用过少或基本不用,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地力下降,N、P、K比例失调和化肥效率递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根据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农业持续高效,使秸秆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秸秆因废弃带来的污染和燃烧形成的公害,必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代静玉,周运超,张平究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配施促腐剂效应研究 Ⅲ.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张电学,韩志卿,刘微,高书国,候东军,李国舫,朱晓萍,常连生
秸秆还田的效应及影响因素 徐国伟,常二华,蔡建
红壤丘陵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展望 朱奇宏;黄道友;刘守龙;张文菊;苏以荣;吴金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种植方式、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的研究 徐国伟
榨菜叶在土壤中的分解动态及其对水稻营养效应研究 温明霞
临沂市作物秸秆在农业生产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郝继伟
长期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碳、氮、磷库特征及迁移性的影响 张英
太湖流域水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分子生态研究 顾华杰
川中丘陵稻田两熟制区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吴婕
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董臣飞
生物可降解性盆钵制作工艺及应用研究 徐国高
黄土高原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结构体分形及碳、氮分布 刘毅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黄俏丽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安徽省蒙城县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闫丽珍;成升魁;闵庆文;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李春霞;陈阜;王俊忠;李友军;付国占;陈明灿;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进展 赵先丽;程海涛;吕国红;贾庆宇;
土壤微生物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与发展前景 王健;刁治民;张静;马寿福;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 金海洋;姚政;徐四新;杨建军;
黄淮海平原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动态研究 王立刚,邱建军,李维炯
农田养分再循环研究——Ⅰ.作物秸秆养分的利用率 时正元,鲁如坤
接种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李辉信,胡锋,沈其荣,陈小云,仓龙,王霞
农作物秸秆体外发酵营养特性及其组合利用研究 周传社,汤少勋,姜海林,谭支良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其技术进展 卜毓坚;屠乃美;刘文;廖震;
堆肥化中协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混合菌筛选及其培养 陈耀宁
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及其调控途径 刘立军
水稻冠层的生态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唐启源
华北平原麦玉两熟区覆盖免耕土壤—作物系统农田耗水与调控 张海林
不同菌种对玉米秸秆处理利用的研究 高明军
秸秆堆肥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组合 陈展
寡聚木糖生产用酶生产菌株筛选,酶的生产、分离纯化及应用机制研究 张东华
高产木聚糖酶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酶性质研究 秦玉花
一株产植酸酶菌株的选育 李丽娟
还田秸秆腐解特征及其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陈尚洪
土壤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土壤水分运动模型研究 刘云鹏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韩学凤
水稻若干细胞壁性状测定方法的建立及QTL定位研究 孔祥礼
半干旱区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对水肥添加的响应 于占源;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陈伏生;赵琼;
免耕及覆盖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影响 张丽华;黄高宝;张仁陟;
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碳减排研究 后立胜,许学工,彭慧芳,姚新
荒漠化重建地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动态特征——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田玉强,张锋,高俊琴
近20年来宜兴市域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张琪,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蒋定安,黄洪光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潘根兴,赵其国
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 吴乐知;蔡祖聪;
土壤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刘满强;陈小云;郭菊花;李辉信;胡锋;
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王宁;曹敏建;于海秋;张永坤;闫洪奎;
超高茬免耕抛秧配套栽培技术初探 陈德辉;李群;陆瑞平;徐世林;葛胜;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及碳汇效应 黄雪夏
基于GIS的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库研究 解宪丽
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与土壤升温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CO_2排放的影响 张旭辉
梁子湖湿地土壤—水—植物系统碳氮磷转化研究 熊汉锋
中国农田土壤碳氮变化及氮素对稻麦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 孙文娟
江西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 沈文清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 陈亮中
西北干旱区黑河中游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变化机制研究 张俊华
废弃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袁才生
城市化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孙志英
近20年来水稻土有机碳变化——县级和村级尺度的研究 张琪
火烧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商丽娜
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分析与现状评价研究 周凯慧
免耕覆盖对春小麦生理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陈乐梅
不同生态条件下稻米品质对施氮反应的差异 刘阳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 何玉梅
太湖流域水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分子生态研究 顾华杰
长三角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收集效应研究 冯金侠
灰色系统理论在土壤培肥中的应用——以民权县治理区为例 高建华
关于新疆土壤培肥问题 许志坤
有机农业栽培的施肥与土壤培肥技术探讨 薛智勇,汤江武,何海玲,符建荣
新修农田土壤培肥技术试验研究 妥凤存
天津市菜园土壤培肥及存在问题 周艺敏,张金盛,任顺荣,赵振达
蘑菇培养废料的土壤培肥增产效果研究 何国祥
有机农业土壤培肥和肥料使用的规范要求 陆萍,冒乃和,刘波
试论浙西红壤旱地持续农业中的土壤培肥问题 陆允甫,吕晓男
德清县早园竹林土壤质量调查与分析 白洪青;周云娥;
秸秆直接还田的定位研究 薛坚,赵秉强,李凤超,李增嘉
兴化市水稻土肥力的演变和培肥途径 范福利;左建传;孙连城;刘盛炀;郝金松;陆同兰;
福建山地土壤研究进展 陈健飞;
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 巩杰;王玉川;
论黄陂区土壤(水稻土)肥力变化及对策 刘学军;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δ~(13)C值影响的初步研究 张晋京;窦森;
前言
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在坡耕地可持续耕作中的应用 唐亚;谢嘉穗;陈克明;何永华;孙辉;
药用果园土壤培肥5法 魏新雨
宅基地废墟变“沃土” 记者 陈忠权
傻瓜肥 闫宗彪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迫在眉睫 张福锁王激清
新建大棚的培肥要诀 冯国民
为什么强调化肥要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上) 本期专家为中化化肥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乌克兰专家青睐山东农业 王祥峰
从“施了化肥西瓜不甜”说起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奚振邦
我国红壤研究获多项科技成果 姚润丰
“麦草全量还田”新技术是杜绝秸秆焚烧的有效途径
秸秆培肥土壤对大孔隙流中养分淋失的影响 耿玉辉
土壤中氨基酸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 张旭东
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刘慧屿
片麻岩土壤培肥过程中氮素运移规律研究 李向文
不同有机肥分解转化特性及土壤培肥效果的研究 李传章
神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壤培肥技术研究 陈士超
高效固氮菌选育与土壤培肥研究 秦宝军
现代密集型农业生产条件下土壤养分状况及演化趋势 张权峰
RothC模型模拟我国典型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动态及平衡点 王金洲
长期不同施肥对黑土基本性状及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 殷明
农田土壤氯离子累积与迁移机理 孙慧敏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动态变化 陈晨
基于模型和GIS的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 沈雨
上一篇: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
氮肥追施量对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2024-08-19
-
南和县全力做好2009年秋季秸秆禁烧2024-08-19
-
秸秆类生物质燃烧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2024-08-19
-
汽爆玉米秸秆渣诱导产纤维素酶及其水解特性2024-08-19
-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与开发2024-08-19
-
临朐县秸秆青贮利用做法与效果2024-08-19
-
搞好玉米秸秆还田 提升土壤有机质2024-08-19
-
稻茬麦免少耕秸秆覆盖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初报2024-08-19
-
微流注放电等离子体引发秸秆纤维与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合2024-08-19
-
玉米秸秆中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成研究2024-08-19
-
秸秆生物气化预处理技术2024-08-19
-
浅谈秸秆等粗饲料的加工与利用2024-08-19
-
彬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思路2024-08-19
-
响应曲面法优化小麦秸秆纤维素酶水解条件2024-08-19
-
河南省力推秸秆沼气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