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土壤碳收支对秸秆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响应及其机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1:59
热度:

土壤碳收支对秸秆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响应及其机制【摘要】:秸秆直接还田与秸秆炭化还田是目前最主要的秸秆还田措施.由于秸秆与秸秆生物炭结构和性质的差异以及还田过程的差异,其还田后的土壤

【摘要】:秸秆直接还田与秸秆炭化还田是目前最主要的秸秆还田措施.由于秸秆与秸秆生物炭结构和性质的差异以及还田过程的差异,其还田后的土壤呼吸和土壤碳收支必然有显著差异.采用室外盆栽的方式,以地肤草为目标植物,系统研究了土壤呼吸与土壤碳收支对多种秸秆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土壤呼吸[均值为21.69μmol·(m2·s)-1]显著低于秸秆直接还田[均值为65.32μmol·(m2·s)-1],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20.40 g·kg-1)和植物的固碳量(平均植物生物量138.56 g)均高于秸秆直接还田(均值为17.76 g·kg-1和76.76 g);考虑了生物炭制备过程的碳丢失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土壤碳收支仍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是一种较低碳的秸秆还田模式;秸秆直接还田显著促进土壤脱氢酶活性﹑土壤β-糖苷酶活性和土壤活性微生物量,因此导致较高的土壤呼吸,而生物炭还田土壤的微生物活性普遍较低;秸秆生物炭的易氧化态碳含量和可生物降解性均显著低于秸秆对照,表明秸秆生物炭稳定性较高,难以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利用,因此其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活性普遍较低,秸秆碳可在土壤中长期保存.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生物炭 秸秆 土壤呼吸 碳收支 微生物活性 易氧化态碳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177093)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1dz1211403)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4231200404)
【分类号】:X712;X144
【正文快照】: 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只有农业土壤碳库是受到强烈的人为干扰且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可以调节的碳库[1,2],农田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SR)排放的CO2约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25%[3],因而全球农业土壤碳库储量及其固碳能力对于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价值.秸秆还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田娜;王义祥;翁伯琦;

土壤脲酶和脱氢酶对活性X-3B红污染暴露的耐受性及机理研究    程云,周启星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栽培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δ~(13)C值的影响    孟凡乔;匡星;杜章留;吴文良;郭岩彬;

互花米草/羊粪混合堆肥还田对滨海盐碱土壤的改良效应:实验室研究    陈金海;王红丽;王磊;李艳丽;张文佺;付小花;乐毅全;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张瑞;张贵龙;姬艳艳;李刚;常泓;杨殿林;

生物炭碳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姜志翔;郑浩;李锋民;王震宇;

恢复措施对排土场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闫晗;葛蕊;潘胜凯;郭璐璐;范君;吴祥云;张洋;

我国14种典型土壤脲酶、脱氢酶活性对汞胁迫的响应    卢冠男;夏梦洁;贾丹阳;和文祥;吕家珑;韦革宏;

秸秆还田和施氮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张庆忠,吴文良,王明新,周中仁,陈淑峰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施氮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苑学霞;林先贵;褚海燕;尹睿;张华勇;胡君利;朱建国;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孙园园;李首成;周春军;李扬;吴梅;

有机物质增施对蔬菜连作土壤肥力、盐碱化及CO_2含量的影响    陈宝红;鲁耀;杨文柱;段宗颜;

城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    李金全;王晶;曾文静;郭利成;李熙波;

中国盐碱土壤修复研究综述    邓绍云;邱清华;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    于贵瑞;王秋凤;朱先进;

艾比湖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对厌氧条件下碳分解的影响    曾从盛;王维奇;徐欢欢;

模拟氮沉降对温郁金叶丛期叶面积形成的影响    荣海;洪伟;吴承祯;范海兰;李键;陈灿;

双胞蘑菇菌渣施用对龙眼园土壤呼吸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王峰;王义祥;翁伯琦;黄勤楼;

施肥对红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    张旭博;徐明岗;林昌虎;张文菊;

城市富营养化河道底泥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研究    杨磊;胥峥;林逢凯;高逸秀;张萌;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慈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根生物量的影响    涂利华;胡庭兴;张健;何远洋;田祥宇;肖银龙;景建飞;

土地整理工程的多目标管理    杨喜田;黄珺嫦;

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土传病害影响的研究    甄文超;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短期影响    郭梨锦;曹凑贵;张枝盛;刘天奇;李成芳;

秸秆还田在盐渍土改良中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    吴从稳;陈小兵;金海珠;孙运朋;颜坤;张立华;

生物炭吸附去除氨氮试验研究    高菲;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中亚热带山区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盛浩

黄土高原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呼吸与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陈先江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苦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涂利华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高雪松

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特征    王纪杰

土壤动物活动对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的影响    罗天相

稻田系统主要矿质元素生物有效性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    郭嘉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    李孝良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与施肥的关系    叶耿平

多环芳烃在樟树根土界面的分布特征    张引文

适应秸秆还田的多功能菌剂对冬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及还田效应    李珊

黄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官情

不同施肥对紫色水稻土水旱轮作田麦季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梁昊

改进型毛细管渗滤沟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    王曦曦

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耦合对玉米资源利用效率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吴荣美

臭氧浓度升高对土壤—作物系统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的影响    李岑子

长期施肥下黑土氮素组分含量及N_2O排放特征    佟帆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杉木纯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比较    王清奎;汪思龙;冯宗炜;

北京山地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    耿玉清;余新晓;岳永杰;李金海;张国桢;刘松;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动态变化及其与肥力关系的影响    韩志卿,张电学,王介元,陈洪斌

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物理因子相关性特征    杨成德;龙瑞军;陈秀蓉;满元荣;徐长林;惠婧婧;

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耿元波,董云社,孟维奇

基于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的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以中国东北三省为例    孙维侠,史学正,于东升,王库,王洪杰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

大面积开荒扰动下的三江平原近45年气候变化    闫敏华,邓伟,马学慧

温带森林土壤排放CO_2、CH_4、N_2O时空特征    董云社,彭公炳,李俊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    肖复明

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

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

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

生物炭对黄壤中氮淋溶影响:室内土柱模拟    邢英;李心清;王兵;周志红;程红光;程建中;房彬;

不同来源生物炭对砷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关连珠;周景景;张昀;张广才;张金海;禅忠祥;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武玉;徐刚;吕迎春;邵宏波;

生物炭对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行为影响研究进展    石红蕾;周启星;

生物炭对矿区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锁定机制研究    龚正君;

生物炭对植物生长发育及重金属镉污染吸收的影响    刘阿梅;向言词;田代科;莫海波;

定容重条件下生物炭对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齐瑞鹏;张磊;颜永毫;文曼;郑纪勇;

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    沈国清;

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

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    黄苹;潘波;焦杏春;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

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    闫智培;李十中;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

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

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    陈再明;陈宝梁;

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    李程;李小平;

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    本报记者 刘霞

把生物炭还给农田    记者 王靖瑄

唐山农民发明秸秆提取生物炭新技术    白云水

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    本报记者 张晔

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

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    记者 班玮

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    罗冰

为子孙留一片沃土蓝天    本报记者 郝晓明

遂昌竹炭赢得国际赞誉    记者 李瑞林 通讯员 程晓云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张伟明

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    姜志翔

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张振宇

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    郑浩

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铅的固持    刘国成

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    殷大伟

生物炭陈化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苗微

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    刘祥宏

生物炭对中国北方酸化土壤的改性研究    徐振华

生物炭对西唯因与阿特拉津环境行为的影响    张鹏

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    李靖

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张明月

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其环境影响行为    郭文娟

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    唐行灿

改性生物炭吸附硝酸盐和磷酸盐研究    李际会

生物质源和制备温度对生物炭构效的影响    王群

黄土高原地区石灰性土壤添加生物炭的温室气体效应    颜永毫

半干旱区生物炭的土壤生态效应定位研究    王丹丹

污泥基生物炭制备及其保肥效能的应用研究    白旭佳

生物炭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张成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