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施肥对两种水稻土甲烷生产力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0:15:42
热度:

施肥对两种水稻土甲烷生产力的影响【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厌气培养的方法测定了两种水稻土的甲烷生产力。青泥土的甲烷生产力明显高于褐潮土。施1%的稻草提高了两种水稻土的甲烷生产力,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厌气培养的方法测定了两种水稻土的甲烷生产力。青泥土的甲烷生产力明显高于褐潮土。施1%的稻草提高了两种水稻土的甲烷生产力,但是稻草对褐潮土的甲烷生产力影响更大。猪粪,鸡粪和牛粪对土壤甲烷生产力的影响顺序是:猪粪大于鸡粪,鸡粪大于牛粪。尿素和硫铵对两种土壤的甲烷生产力影响不明显。稻草和有机肥提高了褐潮土的甲烷生产力是因为它们降低了褐潮土的氧化还原电位,同时提供了易分解的碳源和能源。稻草和有机肥提高了褐潮土的甲烷生产力是因为它们提供了易分解的碳源和能源。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关键词】厌气培养 水稻土 甲烷生产力 有机肥
【基金】:UNDP和IRRI资助项目
【分类号】:S511.062
【正文快照】: 甲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1992年大气中的甲烷浓度为1.78PPmv,年增长率为0.7%(Khalil等,1993)。尽管甲烷在大气中的浓度远低于二氧化碳的浓度(35PPmv),但由于甲烷分子的热幅射强度是二氧化碳的30倍,甲烷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高达15%~20%(Dickinson和Cicerone,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水稻植株和土壤对CH_4排放的影响及定量模型研究    傅志强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近20年来水稻土有机碳变化——县级和村级尺度的研究    张琪

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曹云英

湿地甲烷排放研究简述    马学慧,刘兴土,吕宪国,李君泉

氮肥水平对不同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    焦燕,黄耀,宗良纲,周权锁,Ronald L. Sass

稻田CO_2、CH_4和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邹建文,黄耀,宗良纲,郑循华,王跃思

水稻品种及栽培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曹云英,朱庆森,郎有忠,杨建昌,王志琴,薛大忠

土壤 Eh 和温度对稻田甲烷排放季节变化的影响    徐华,蔡祖聪,李小平

土壤Eh和温度对稻田甲烷排放季节变化的影响    徐华,蔡祖聪,李小平

湖北地区稻田甲烷排放量及控制措施的研究    林匡飞,项雅玲,姜达炳,胡球兰,李志红,杜道灯,陶战

减缓稻田甲烷排放的技术研究    李玉娥,林而达

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    郝庆菊,王跃思,江长胜,王长科,王明星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下土壤肥力及环境效应的研究    高明

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    甘德欣

稻鸭鱼生态种养对稻田甲烷减排及水稻栽培环境改善的功能研究    刘小燕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研究    邹建文

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    郝庆菊

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江长胜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    徐仲均

土壤性质和冬季水分对水稻生长期CH_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徐华

开垦和放牧对内蒙古草原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马秀枝

控制灌溉稻田甲烷排放规律及其影响机理研究    李道西

稻田土壤对甲烷的吸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弛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    黄梅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区域模拟研究    张国明

滇池流域施肥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环境风险    雷宝坤

稻金鱼复合生态系统甲烷排放规律及土壤理化因子的研究    戴振炎

西双版纳地区水稻田CH_4、CO_2和N_2O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杨光明

若尔盖高原花湖湖滨湿地甲烷排放研究    姚守平

麦收高留茬养地增产的研究    周宪明,于福祥,王福平,段云

水稻叶片对甲烷传输速率的影响    曹云英,许锦彪,朱庆森

直播稻主茎分蘖生产力的研究    周青,夏燕,王华学

水稻根系对甲烷传输速率的影响    曹云英,许锦彪,朱庆森

遗传算法及其在遥感线性、非线性模型反演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唐世浩,朱启疆,闫广建,周晓东

秸秆还田添加氮素调节碳氮比的研究    刘臧珍,王淑敏,杨丽琳

有机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的调控    王兆荣;王宏燕;种传立;

我国水平地带性土壤中有机质的空间变化特征    王秀红

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丁维新,蔡祖聪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

土壤性质和冬季水分对水稻生长期CH_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徐华

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机制研究    黄明蔚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侯鹏程

3种方法对不同土壤类型速效磷测定结果的影响    高雅丽;徐新超;伏广农;贾田;张新明;

邵阳县稻田土壤养分空间预测方法精度对比研究    张小青;周清;王厚援;郭亚东;汪娟;刘聪;

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氮素分布和矿化特性的影响    马力;杨林章;肖和艾;殷士学;夏立忠;李运东;刘国华;

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曾平;高菊生;郑圣先;聂军;徐明岗;谢坚;廖育林;

太湖地区3种主要类型土壤的供氮能力研究    闫德智;

水稻土肥际微域铵对钾形态转化与迁移的影响    苏同庆;王火焰;周健民;陈小琴;杜昌文;

水稻土酸化原因与改良对策    刘志华;

几种土壤密度随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模拟研究    陈祯;

厌氧富集培养对水稻土中铁还原菌种群结构的影响    刘湛;拓晓骅;王保莉;曲东;

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对水稻土碳氮矿化的影响    闫德智;王德建;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添加不同营养元素对水稻土甲烷氧化菌氧化CH_4能力的影响    郑勇;刘新展;张丽梅;贺纪正;

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对硅的吸附与解吸特性    卢维盛;黄丽媛;李华兴;张新明;

长期单施化肥会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吗?——以太湖地区水稻土长期肥料试验为例(摘要)    潘根兴;李恋卿;张平究;郑聚锋;向昌国;

太湖地区水稻土富里酸分组组成、结构特征及对多环芳烃(芘)的吸附(摘要)    代静玉;

不同紫色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胶体表面性质的研究(摘要)    魏朝富;高明;谢德体;李保国;

基于DEM和Cokriging的增城市水稻土土壤碱解氮空间变异研究    刘序;李华兴;缑武龙;徐剑波;胡月明;

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张奇春;王光火;时亚南;

淹水和旱作水稻土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分布    王英;滕齐辉;曹慧;胡锋;崔中利;

淹水培养条件下水稻土对化肥氮的固持及氮的残留形态    彭佩钦;仇少君;刘强;吴金水;侯红波;

可持续发展的土壤资源    记者 张晔 实习生 陈思宇

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    李云

今年我省果蔬也将“吃”上“配方肥”    本报记者 徐文杰 通讯员 黄铁平

华中亚热带红壤与水稻土磷素的形态与转化过程    向万胜

环境因素对水稻土中地杆菌和厌氧粘细菌群落的影响    朱超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演变模拟的尺度效应研究    张黎明

水稻土淹水过程中铁化学行为变化对磷有效性影响研究    苏玲

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与土壤升温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CO_2排放的影响    张旭辉

水稻土淹水过程铁氧化物转化对磷饱和度和磷、氮释放的影响    邵兴华

水稻土(黄泥土)微团聚体表面性质及对铜离子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董长勋

不同有机肥管理下水稻土生物学性质和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    刘满强

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    宋国菡

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孙丽蓉

不同电子供体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的影响    孙丽蓉

江汉平原不同利用方式下水稻土中有机碳特点    朱志锋

南京郊区菜地上氮素的主要转化过程及其气态损失    金雪霞

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铁还原对砷形态的影响    李荣华

三江平原白浆土型水稻土氮磷钾养分平衡的研究    丛万彪

水稻土有机碳转化模拟系统研究    董华斌

不同尺度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及储量研究    唐晓红

水稻土与旱地土壤酶活性和有机质FT-IR特征比较研究    施林林

围海造田水稻土肥力特点和氮矿化特征研究    罗贤平

温度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张丽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