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其CO_2释放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58:02
热度: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其CO_2释放的影响【摘要】:为探究生物炭自身稳定性及其输入土壤后对于土壤本体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模拟自然条件,分别将500℃和700℃裂解的水稻秸

【摘要】:为探究生物炭自身稳定性及其输入土壤后对于土壤本体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模拟自然条件,分别将500℃和700℃裂解的水稻秸秆生物炭(RBC500和RBC700)以0%(空白土壤)、3%、6%和100%(纯生物炭)的比例添加至耕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实验,观测总有机碳(TOC)与易氧化态碳(EOC)含量的变化及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与空白土壤处理相比,土壤TOC、EOC含量均随水稻秸秆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相同添加量条件下,RBC500对土壤TOC与EOC增加的贡献均高于RBC700.各处理土壤TOC含量在前30 d内均降低(最大降幅为15.8%),并于培养后期趋于稳定;土壤EOC含量在培养初30 d内均降低,当生物炭添加比例为3%和6%时,RBC500使土壤的EOC含量降幅分别为72.4%和81.7%,大于RBC700的61.3%和69.8%;培养结束时,添加相同裂解温度生物炭的土壤EOC值相近.培养前期土壤中EOC含量的下降可能与生物炭中易分解组分引起的矿化作用有关.在130 d培养期内,CO2累计排放量大小顺序为:土壤+生物炭混合处理纯土壤处理纯生物炭处理,可见,生物炭的土壤处理可以减少土壤CO2的排放,最大减排率可达41.05%.在一个长的时间尺度内,生物炭的土壤处理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生物炭施用于土壤可作为碳储存载体.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关键词】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矿化作用 CO 减排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59)
【分类号】:X144
【正文快照】: 生物炭是黑碳的一种,专指由植物或动物废弃生物质在完全或部分缺氧条件下经裂解炭化产生的一类高度芳香化的、抗分解能力极强的固态物质[1,2].生物炭含碳量高并表现出一定的化学惰性,应用于土壤后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3].正因为如此,有研究者对生物炭的环境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范分良;黄平容;唐勇军;李兆君;梁永超;

重铬酸钾氧化法用于黑碳分析的条件探讨    刘世杰;窦森;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活性的影响    章明奎;Walelign D Bayou;唐红娟;

土壤生态系统中黑碳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胡学玉;易卿;禹红红;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刘燕萍;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薛丽佳;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微域特征及土壤腐殖质的作用效应研究    花莉;金素素;洛晶晶;

生物质炭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    章明奎;顾国平;王阳;

不同温度及化肥绿肥施用比例对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王峰;王义祥;陈玉真;吴志丹;江福英;尤志明;张文锦;翁伯琦;

生物炭改性聚丙烯酸酯包膜控释肥料的研制    周子军;杜昌文;申亚珍;周健民;

标记基因对土壤微生物潜在影响的研究进展    洪求枝;

砂土和壤土中不同因子对三氯乙烯的吸附影响    罗冰;李荣飞;吴学森;李诗殷;蔡信德;

植物基与固废基生物炭的结构性质差异    王群;李飞跃;曹心德;赵玲;

生物炭的稳定性及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鹏;

土壤中生物质炭矿化行为研究进展    周凌云;赵烨;王水锋;徐东昱;

河北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    张博;王伟;马履一;贾忠奎;段劼;

生物炭对酸性红壤改良及枳砧纽荷尔脐橙苗生长的影响    张祥;王典;朱盼;姜存仓;彭抒昂;

用食用菌渣等废料配制新型蔬菜育苗基质的研究    任爱梅;李建宏;谢放;张泽;武兴康;胡笑轲;张亚军;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

Stable carbon isotope of black carbon in lake sediments as an indicator of terrestrial environmental changes:An evaluation on paleorecord from Daihai Lake,Inner Mongolia,China    Xu Wang;Linlin Cui;Jule Xiao;Zhongli Ding;

热解炭与活化炭理化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韩彦雪

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    刘祥宏

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    殷大伟

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韩光明

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    姜志翔

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    郑浩

秸秆生物质炭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生产力的效应研究    张阿凤

菜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与碳收支估算研究    贾俊香

生物质催化热解炭化的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    宋成芳

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炭的土壤水动力学效应    文曼

碳、氮添加对藏北高寒草甸碳、氮平衡的影响    陈晓鹏

作物残体生物炭基本特征及对白浆土、黑土改良效果的研究    张千丰

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CO_2释放和碳截留影响的研究    金素素

不同原料生物质炭基本性质及其对溶液中Cd~(2+)和Pb~(2+)吸附特性的研究    刘莹莹

生活废弃物生物质炭的特性研究    秦海芝

上海城市公园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    田易

生物黑炭对土壤性质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徐艺露

生物质炭对水体/红壤中Cu(Ⅱ)的去除和固定作用    佟雪娇

生物质源和制备温度对生物炭构效的影响    王群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魏朝富,谢德体,李保国

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红外光谱研究    肖彦春;窦森;

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还田作为低碳农业途径的探讨    潘根兴;张阿凤;邹建文;李恋卿;张旭辉;郑金伟;

祁连山中部四种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    吴建国;艾丽;苌伟;

红壤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选择性迁移    章明奎;刘兆云;

黑碳对玉米生长和土壤养分吸收与淋失的影响    刘世杰;窦森;

黑碳在土壤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张旭东,梁超,诸葛玉平,姜勇,解宏图,何红波,王晶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

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形成胡敏酸的组成和结构研究    吴景贵;王明辉;万忠梅;姜亦梅;吴江;

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研究VII.土壤结合态腐殖质的形成特点及其结合特征    徐建民,袁可能

荒漠化重建地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动态特征——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田玉强,张锋,高俊琴

河北表层土壤中七氯残留污染现状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李尧;左谦;刘文新;陶澍;王路光;王靖飞;王亚芝;吴亦红;

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李海防;夏汉平;熊燕梅;张杏锋;

外源氮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刘德燕;宋长春;王丽;王丽丽;李英臣;

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区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异特性    李元寿;张人禾;王根绪;赵林;丁永建;王一博;

太湖东岸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主要化学特性    王莹;冯育青;阮宏华;

沼泽湿地开垦后土壤水热条件变化与碳、氮动态    宋长春,王毅勇,阎百兴,娄彦景,赵志春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含量研究    李阳兵;杨霞;宋晓利;徐花;汪杨梅;王春致;

长江流域植物和土壤的木质素特征    于灏;吴莹;张经;姚庆祯;朱卓毅;

磷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可溶性碳组分的影响    刘德燕;宋长春;

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

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    沈国清;

添加~(14)C标记的有机物质对喀斯特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李扬;王嫒华;吴金水;

不同种植年限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常书娟;张英俊;

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    闫智培;李十中;

南方红壤稻作系统与旱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    黄山;彭现宪;黄欠如;张卫建;

土壤中钙、铁/铝结合的有机碳变异规律性的初步研究    李世朋;

中国沙地土壤有机碳及其对气候影响    冯起;刘蔚;

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    本报记者 刘霞

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    步宣

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

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    罗冰

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

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

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    记者 齐芳 通讯员 廖琼

施肥不当也会加速温室效应    特约通讯员 胡必强

400岁森林能持续积累碳    记者 李大庆

探寻植物中的硅    本报记者 赵凡

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    殷大伟

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    姜志翔

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    李典友

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韩光明

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    郑浩

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徐华君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张伟明

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    霍莉莉

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刘慧屿

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变化    邰继承

黄土高原地区石灰性土壤添加生物炭的温室气体效应    颜永毫

秸秆直接还田效果及秸秆热解制成生物炭还田模拟研究    游东海

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周学峰

长期施肥下黑土碳库变化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    仪明媛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晗芝

王草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对生物炭浓度梯度的响应    解钰

生物炭对土壤质量及王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吴鹏豹

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张明月

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    李靖

半干旱区生物炭的土壤生态效应定位研究    王丹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