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57:58
热度: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摘要】:基于10a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利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规律

【摘要】:基于10a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利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评价了不同处理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在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各处理水稳定团聚体的分布呈粒径逐渐减小、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趋势,0—10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于2—5mm粒径范围,10—2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在0.5—5mm粒径范围,以0.5—1mm最多,而20—30mm,则广泛分布在0.25—5mm粒径范围。通过MWD和GMD值可以看出,免耕、耙耕和旋耕措施更能有效地保护表层(0—10cm)土壤水稳定团聚体的稳定性,常规耕作和深松处理则显著降低了20—30cm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且显著影响了土壤表层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作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0—10cm表层,秸秆作用在土壤表层显著影响了水稳定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P0.001),多元回归分析说明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且同时也受到来自耕作和秸秆交互效应的影响(P0.01);但在10—20cm土层,影响其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耕作措施及耕作和秸秆的交互效应(P0.001);而在20—30cm,耕作措施、秸秆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共同对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主要作用力来自耕作措施(P0.001)和两者的交互效应(P0.001)。免耕秸秆还田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和稳定性。 【作者单位】: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MWD GMD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资助项目(2012BAD14B07,2011BAD21B06)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103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00876,31101127) 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资助项目
【分类号】:S152.7
【正文快照】: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其结构是作物高产所必须的土壤条件之一[1]。稳定的土壤团聚结构对种子发芽、根系发育、作物生长以及有机碳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土壤的团聚过程也是固碳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2]。因此,团聚体的稳定性对土壤肥力、质量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王清奎,汪思龙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彭新华,张斌,赵其国

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稳定性的短期影响    梁爱珍;张晓平;杨学明;Neil McLaughlin;申艳;李文凤;

免耕对潮土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的影响    戴珏;胡君利;林先贵;朱安宁;尹睿;张华勇;王俊华;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史奕,陈欣,沈善敏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

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李阳兵,魏朝富,谢德体,高明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周虎;吕贻忠;杨志臣;李保国;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吕美蓉;宁堂原;张涛;赵建波;李洪杰;李增嘉;

苏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变化的长期定位研究    孙静红;徐守明;王向阳;王本芹;

黄土高原中部半湿润丘陵区不同树种林地土壤团聚特征的比较    段而军;于清;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陈志杰;廖翠华;黄仕凤;

不同覆盖材料对圆黄梨幼树土壤性状及树体生长的影响    曹燕荣;谷继成;王有年;周泽福;

喀斯特地区土壤水中溶解有机碳浓度对植被退化的响应    肖德安;王世杰;容丽;刘方;冉景丞;刘伟;程安云;

三峡库区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及效应    王云琦;王玉杰;

Impacts of long-term ridge culture on aggregate stability in purple paddy soil of Sichuan basin    唐晓红;

四种禾本科牧草对官厅水库库滨荒地的培肥效应研究    肖波;武菊英;王庆海;尧水红;

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    宋日;刘利;吴春胜;马丽艳;

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水稳性团聚体演变特征及土壤养分效应    戴全厚;刘国彬;薛萐;翟胜;李小利;

祁连山南麓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土壤效应    高国雄;史常青;贾俊姝;李文忠;

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    史奕;鲁彩艳;陈欣;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窦森;关松;李凯;

河流、湖库底泥与岸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    赵兴敏;赵兰坡;于珊珊;王铭阳;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秸秆还田在盐渍土改良中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    吴从稳;陈小兵;金海珠;孙运朋;颜坤;张立华;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有机废弃物CO_2施肥发酵过程中基质理化性状变化及残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机械耕作与季节性冻融对黑土结构的影响    王恩姮

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鲁艳红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质量和生产力可持续性影响的研究    杨曾平

旱地农田土壤营养协调疲劳症及其发生机理    徐海

黄土台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组分影响研究    刘梦云

流域环境泥沙氮、磷平衡吸附与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    王小云

长期不同耕种措施对土壤呼吸和有机碳影响研究    吴会军

高位池养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及其表征的土壤质量的影响    郑慧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燕永新

免耕水稻氮磷钾肥优化组合模式分析研究    周江明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卢茜

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韩琳

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为选择及效果评价    马丽

土壤调理剂(保水剂)对砂土和砂壤土结构的影响    周岩

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结构特征的影响    彭思利

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研究    李阳兵,谢德体,魏朝富,周宝同

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    俞海,黄季焜,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

土娄土不同粒径团聚体中胡敏酸性质结构研究    王旭东,张一平

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    文倩,关欣

土壤微团聚体与土壤有机质及有效氮、磷、钾的关系研究    陈翠玲,蒋爱凤,介元芬,李来泉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杨培岭;罗远培;石元春;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宋明伟;李爱宗;蔡立群;张仁陟;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    王长生,王遵义,苏成贵,李行,王晶,吴光华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壤质量退化分析    袁菊,刘元生,何腾兵

土地利用对岩溶山地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李阳兵,高明,魏朝富,谢德体

重庆市典型岩溶山地生态退化机理研究    李阳兵

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    关伟;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

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对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赵凡;何秀云;沈玉梅;牛建彪;李建平;李胜克;张继祖;

美国农业保护性耕作考察报告(待续)    郭建辉,梅成建,翟通毅,蔡元才,张东兴

保护性耕作小麦抗旱优势明显    韩永平;王殿学;马根众;

对吉林省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探讨    刘凤成,刘武仁,王云龙,郑金玉,冯艳春,罗洋,王宏燕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    刘亚俊 ,侯国青 ,周景奎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闻杰,王聪翔,侯立白,张雯,张彬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李琳;李素娟;张海林;陈阜;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王彩霞;岳西杰;葛玺祖;黄婷;王勇;王旭东;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田土壤的风蚀特性试验研究    陈建强;赵满全;陈智;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嵇巍然;温璞;杜晓民;

涂层缓释一次肥与保护性耕作    阎宗彪;乔生;

涂层缓释一次肥与保护性耕作    阎宗彪;乔生;

北京周边保护性耕作防治土壤风蚀效果监测    冯晓静;高焕文;李宏文;王晓燕;

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吴昭雄;许绮川;

内陆河灌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风蚀主要影响因子研究    于爱忠;黄高宝;

坡耕地麦玉薯三熟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    杨勤;刘永红;柯国华;何文铸;高强;

黄土高原六年保护性耕作旱地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黄高宝;罗珠珠;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生态效应显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教授 郝明德

“懒汉田”:大旱之年显威力    记者 张玉萍

北国遭遇旱魔威胁保护性耕作凸显四大优势    记者 李乐 通讯员 李洪文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东营:八成以上小麦实现秸秆还田    李维 郭小雷

秸秆还田及绿肥利用技术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秸秆还田技术措施    毛国强

秸秆还田的好处    冯国明

秸秆还田新技术有望推广    丁玲娜

秸秆还田PK“狼烟四起”    王震波

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分析    邹晓霞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    王立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    许泉

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径流与土壤水分平衡模型试验研究    王晓燕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    范如芹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秸秆—根茬粉碎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研究    李春胜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指标及其相关性的影响    王新建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四川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严洁

保护性耕作对豫西黄土坡耕地水肥动态影响的研究    苏子友

太湖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纤维素降解菌的影响    周君

保护性耕作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刘禹池

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特性风洞试验研究    陈建强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持水性及其影响因素    李成有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    罗珠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