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含水量对~(14)C标记秸秆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9:19:16
热度:

含水量对~(14)C标记秸秆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方法】标准培养条件(25℃,100%空气湿度)下,应用14C示踪技术

【摘要】:【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方法】标准培养条件(25℃,100%空气湿度)下,应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6个水分梯度下(30%、45%、60%、75%、90%和105%WHC,WHC为最大田间持水量)添加物料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结果】在100d的培养期内,添加物料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随含水量的提高而增加,且与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在105%WHC的处理中,添加物料和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均最大,为146μg·g-1和0.76mg·g-1,是其它处理中添加物料和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1.24~1.68和1.33~3.01倍。100d内,添加物料的矿化率约20%~33%,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约1.0%~3.1%。【结论】在30%~105%WHC的范围内,含水量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量的影响更明显,且渍水促进添加物料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 C标记秸秆 土壤原有有机碳 矿化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42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5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5057)资助
【分类号】:S153
【正文快照】: 0引言【本研究的重要意义】有机质的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关系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对大气CO2浓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3]。而有机质矿化的量和速率又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因子的控制,其中土壤含水量是关键的环境因子之一[4~7]。【前人研究进展】长期以来,人们认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壤质地和水分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孙中林;吴金水;葛体达;唐国勇;童成立;

水分控制下的湿地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及其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杨钙仁;童成立;肖和艾;吴金水;

海南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碳含量初探    林晓东;漆智平;唐树梅;孟磊;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李顺姬;邱莉萍;张兴昌;

干湿交替对东北温带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刘云凯;张彦东;孙海龙;

稻草还田条件下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与差异    王嫒华;苏以荣;李杨;吴金水;郑华;朱捍华;胡乐宁;

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周转对水分的响应    王嫒华;苏以荣;李杨;胡乐宁;吴金水;

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张薇;王子芳;王辉;郑杰炳;鲍金星;高明;

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    刘敏;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卢茜

营养元素的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的影响    徐淑新

不同绿豆品种用作绿肥的筛选评价研究    王营营

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张薇

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质对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    李顺姬

干湿交替对东北温带天然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刘云凯

海南人工牧草地土壤有机碳及牧草腐解特征研究    林晓东

UV-B辐射和水分对秸秆降解及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柳淑蓉

旱地和水田有机碳分解速率的探讨与质疑    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余晓鹤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李忠佩,张桃林,陈碧云

δ~(13)C方法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    朱书法,刘丛强,陶发祥

集约农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及其在黄淮海平原区的应用    雷宏军,李保国,白由路,黄元仿,吕贻忠,李贵桐,李科江

水肥调控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王学君;董晓霞;孙泽强;田叶;刘兆辉;

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的驱动因素    关松;窦森;

不同水分状况下红壤水稻土中有机物料分解及酶活性的变化    崔萌;李忠佩;车玉萍;代静玉;

淮北淤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异    石玲;戴万宏;

合肥蜀山森林公园马尾松林松材线虫病危害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与养分的变化    葛萍;尹维彬;王雷;徐小牛;

温度升高对湿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洋;刘景双;窦晶鑫;赵光影;

冻融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王娇月;宋长春;王宪伟;王丽丽;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王国兵;郝岩松;王兵;阮宏华;

华北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冯朝阳;吕世海;高吉喜;刘尚华;林栋;

应用δ~(13)C值探讨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异    涂成龙;刘丛强;武永锋;王毅;

川西亚高山不同阶段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初步研究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

Temporal and micro-scale spatial variations of soil at the respiration in a mature desert shrub land Ordos Plateau,a semiarid area of northern China    金钊;

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特征    唐国勇;李昆;

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    刘敏;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

耕作土壤有机态氮内循环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

食土蚯蚓对土壤有机质和酚类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研究    单军

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    王义祥

杉木连栽地轮栽柳杉和闽楠后养分及铝分布与迁移动态    陈爱玲

利用模型对黑土条件下玉米生长和土壤碳氮循环的模拟研究    杨靖民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苦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涂利华

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王景燕

城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与微生物量碳研究    张鸽香

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转化特性研究    王春阳

土壤碳氮及生物特性对管理和环境的响应    王益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    林杉

枫香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罗佳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与施肥的关系    叶耿平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主要温室气体(GHG,CH_4、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    王继明

毛竹林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王雪芹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    鄂焱

中亚热带不同常绿阔叶林群落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朱宁

枫香人工林养分季节动态研究    王珍珍

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季节动态研究    刘贤词

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韩琳

玉米育种目标与生产机械化    赵延明;董树亭;宋希云;于文;吕文明;

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的驱动因素    关松;窦森;

不同水分状况下红壤水稻土中有机物料分解及酶活性的变化    崔萌;李忠佩;车玉萍;代静玉;

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    李月梅;

绿肥在土壤中的转化研究    曾和红;

土壤粒径对农药在土壤中分布和光解的影响    岳永德,花日茂,汤锋,陈先玉

植物遮荫效应的研究进展    宋晓蕾;杨红玉;曾黎琼;段玉云;

野生绿豆抗旱性评价    张辉;张文会;刘丽丽;曹兴;王绍文;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

冬枣间套马铃薯绿豆技术    王永朝;

    田雪莲

农田土壤空气CO_2动态和土壤——大气界面CO_2释放的研究    戴万宏

紫外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胡正华

北亚热带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土壤碳动态研究    王国兵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的影响    王丽莉

川中丘陵区草地土壤-植物系统CO_2、N_2O和CH_4通量研究    王艳强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轻组碳的影响    王国强

中国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初选核心种质构建    刘长友

东北温带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呼吸    周海霞

长期施肥土壤有机磷形态变化及有效性研究    赵吴琼

还田秸秆腐解特征及其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陈尚洪

毛乌素沙地不同水分梯度植物群落生物量的研究    牛海

城市沿江湿地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杜紫贤

4个苜蓿品种无性系对蓟马抗性的田间评价    马琳

吉林省西部羊草草地土壤类型及土壤质地的微域性特征研究    黄文娟;张丹;张玲;杨赵平;李志军;

苏南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    郝瑞军;李忠佩;车玉萍;

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吴金浩;刘桂英;王年斌;徐雪梅;宋伦;

烟草水肥耦合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万军;典瑞丽;赵献章;孙玉晓;龙明海;李开晏;罗兵;

温度对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郭剑芬;陈玲;林雪婷;孙杰;

土壤质地和水分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孙中林;吴金水;葛体达;唐国勇;童成立;

不同类型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史学军;潘剑君;陈锦盈;杨志强;张黎明;孙波;李忠佩;

水分控制下的湿地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及其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杨钙仁;童成立;肖和艾;吴金水;

暴雨型湿地孔隙水中铁锰的时空变化特征    陈庆锋;单保庆;马君健;高新国;丁世刚;刘伟;张婧;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张鹏;李涵;贾志宽;王维;路文涛;张惠;杨宝平;

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王景燕

苏北海岸防护林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量碳研究    孔雨光

南方典型稻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    周萍

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    刘恩

硫肥对土壤性质、重金属形态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郑诗樟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东北过伐林区蒙古栎天然林土壤、凋落物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研究    于洋

不同树龄橡胶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土壤呼吸研究    王春燕

根际土壤不同形态碳、氮的含量及特性研究    李晓月

蚕豆—玉米套作体系下土壤碳、氮转化特性研究    夏志敏

秸秆腐解对土壤供锌能力的影响    杨芳

紫色土区植物篱对坡面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    郭甜

土地整理对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姜涛

牛膝水分调控效应研究    冯娜

黄土高原区不同类型植物残体碳氮分解转化特性研究    陈兴丽

鼎湖山森林土壤~(14)C表观年龄及δ~(13)C分布特征    沈承德,易惟熙,孙彦敏,邢长平,杨英,彭少麟,李志安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化    刘启明,王世杰,朴河春,欧阳自远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迁移和赋存规律    刘启明,王世杰,朴河春,欧阳自远

潮土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腐殖质积累    车玉萍,林心雄

有机、无机态肥料氮在水田和旱地的残留效应    黄东迈,朱培立,高家骅

黔中岩溶地区土壤CO_2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郑乐平

黄土高原现代土壤和古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对植被的响应    刘卫国,宁有丰,安芷生,鹿化煜,曹蕴宁,吴振海

土壤中残留氮矿化势研究    朱培立,黄东迈

用天然~(13)C丰度法评估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区玉米地土壤中有机碳的来源    朴河春,刘启明,余登利,郭景恒,冉景丞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陈庆强,沈承德,彭少麟,易惟熙,孙彦敏,李志安,姜漫涛

麦田不同开沟方式的排水效果    上海市农科院土保所治水改土课题组;

黄芪栽种产生”鸡爪芪”原因探讨    杜永祥

茶树的水势和灌溉的生理指标    陶汉之;

春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比较研究    白守信,张遂申,梁仰止

谈谈棉田灌溉的时机    吴元福;

一种同时测量土壤密度和含水量的新方法    G.S.Mudahar;于风义;

半干旱地区固定沙地造林整地技术的探讨    蒲庸昌;韩天宝;徐昂阿巴斯尔;

甘肃省定西地区土壤光谱特征分析    朱大权,张文群,商铁兰,蒋光润

宁南黄土丘陵区荒坡地土壤水分分布与运行特征    穆兴民;陈国良;郭宝安;赵克学;

土壤含水量对大黑鳃金龟生殖的影响    郑方强,范永贵,冯居贤

旱情遥感监测方法与系统开发    牟伶俐;闫娜娜;吴炳方;

羊草草原不同退化阶段群落蒸散量比较    王静;宝音陶格涛;

植物沙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赵雨森;孟琳;辛颖;

退化红壤重建森林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    刘苑秋;杜志勇;郭圣茂;王红胜;

土壤含水量对草坪草出苗和早期生长的影响    杨云贵;寇建村;赵昆;

西安地区麦地不同降水年份土壤含水量研究    顾静;

增温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水分及其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韩雄;王珍;赵萌莉;珊丹;王忠武;韩国栋;

降雨入渗过程的一维数值模拟    沈铁元;崔春光;宋星原;张利平;殷志远;彭涛;

保水剂对土壤和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刘松涛;王汉民;曹雯梅;马丽;房卫平;

0-50cm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分析    党修伍;周景春;张永芹;孔妲;张存岭;陈若礼;

西瓜巧施肥    

“这下就可以安心春播了”    本报记者 吴晓燕 李夏

白扁豆生产操作规范(中)    

守护那片生命的绿色    本报记者 赵新颜

棚内湿度过大怎么办    马君岭

全市抗旱冬浇全面展开    记者 赵京红

“十年九旱”下的新突围    本报记者 庄俊康 通讯员 何凯华

挖掘灌溉潜力 打赢抗旱战役    记者 刘凯

小麦冬灌刻不容缓    宝鸡市农科所 武世信 任雅琴 张慧成 罗全伟

灌溉小麦要科学    本报记者 王拉田

沙尘模式优化与东亚沙尘天气量化分级研究    王金艳

土壤水变动下冬小麦根、冠生长动态模型的建立及根、冠动态特性分析    杨贵羽

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    陈祯

玛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驱动机制研究    王辉

黄河中游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研究    金鑫

太原及其周边地区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与植被建设    牛俊杰

北京城市绿地复合系统植物耗水规律及灌溉模型研究    杨立成

浑善达克沙地几种优势植物的生态适应    朱选伟

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带产流产沙模型研究    白清俊

陕北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蒸腾耗水及光合特性研究    李文华

应用低频微波波段GPR测量土壤含水量研究    毛星

大青山前山山区几种针阔叶树种光合特征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    姜艳娟

基于RS和GIS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研究    王迪海

模拟岩溶生境下青冈栎表层土壤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及岩溶效应研究    黎彦余

青海省刚察县南部土壤含水量研究    侯雨乐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那曲地区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土壤含水量反演研究    孙俊

土壤含水量高光谱特性与估测模型研究    王晓

渗透剂对高尔夫球场草坪土壤含水量的改善效果    金海波

基于MODIS数据的北京地区土壤含水量遥感信息模型研究    赵立军

中国几种典型土壤介电常数及其与含水量的关系    巨兆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