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扶贫的“大桥样本”:农行于都支行支持村民整体脱贫

来源:
时间:2017-07-21 14:42:48
热度:

金融扶贫的“大桥样本”:农行于都支行支持村民整体脱贫: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一幢幢二层小楼整齐排列。站在村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的门前,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委会主任温八月心

: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一幢幢二层小楼整齐排列。站在村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的门前,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委会主任温八月心潮澎湃——恍若转眼之间,100多户原居深山老林的村民全部住上了新房,有了自己的产业,顺利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仅三四年时间,对金融二字无任何概念的大桥新村农民,九成以上使用着银行的金融产品在不断改善着自己的条件;金融,改变了一个村庄的生产生活。而大桥新村,无疑也成为于都县金融扶持推动脱贫攻坚的一个典范。

“好牛不耕古嶂田,有女不嫁古嶂人”。大桥村古嶂片区,如屏的大山隔断了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海拔500多米的山坳里,非沟即坡,村民的房子大多切坡而建。山下到山上,最好的脚力也要花上一个小时。

4年前,78岁的温道友在村口开着村里唯一一家小卖部。温道友说,村里原本有133户,可田土太少,人均不到2分地,收成都不够口粮。有把子力气的,都出去打工了。“就怕下雨,井水就变成了黄泥水,又不敢入睡,怕山坡会崩了边。”

2012年,对古嶂片区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安置列入了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2013年,罗坳镇在距圩镇约3公里路程的河坪村磨刀石水库旁辟地70亩,正式开建大桥移民新村。

“入住新房总计要12万多元,政府会补助大约4万元,还要自筹8万多元,那时我们哪里敢想。”古嶂片区井头组的曾春发说。但他不敢想象的生活,很快被一个“扶贫搬迁贷”的金融产品变成了现实。

“扶贫搬迁贷”采取移民大循环联保的方式,给每户移民搬迁户提供每户5万元的贷款,贷款期限为3年,前2年由财政贴息。这个由农行于都县支行主动对接、创新推出的金融产品,一举破解了古嶂片区村民的难题。

2014年底,大桥移民新村一期完工。一色二层半的小洋楼,一色白墙蓝顶。不仅水、电入户,村里还设置了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场。出村五六百米就有小学,公交车也从圩镇直接开到了村里。143户村民喜迁新居,96户办理了“扶贫搬迁贷”,其中56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金融机构的介入,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不断增加扶贫资金总量和来源,为扩大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有效途径。”农行于都县支行行长助理肖勇表示。

而对于古嶂片区及大桥村其他村小组的贫困户来说,与金融机构的这次“会晤”,也正式迈开了他们走向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步。

“你看,住进新房2年多,我这个屋顶就发了9000多度电,收入有8000多元。”64岁的陈佛生指着安装在新房顶层的电度计量表,显得很开心。

陈佛生的屋顶,安装了5000W的光伏发电板。2015年初从古嶂片区木子组搬进新房后,这个发电板就开始源源不断地为他赚钱了。“古嶂的田租出去了,还有养老金、低保金,每个月不干活就有六七百元收入,生活不用愁。”陈佛生扳着手指头算着。

入住新村后,如何让大家安心地住下来,成了当时政府需要考虑的最突出问题。离开了土地,农民的增收之路在哪里?

一个被称为“光伏扶贫”的模式应运而生。安装光伏设备的市场统一价格7.6元/瓦,其中地方政府和安装企业各补贴1元/瓦,贫困户实际安装价格为5.6元/瓦。而光伏设备供电收购价格为0.4396元/度,加上国家和省财政补贴0.6元/度,合计为1.0396元/度。安装5000瓦容量光伏电板,最多贷款2.8万元,五年即可收回成本。

“金穗光伏贷”的推出,为无力投资的贫困户再次点亮了希望之灯。这个由农行于都县支行率先在全市推出的金融扶贫项目,采取“政府风险补偿基金+贷款对象”的方式,设置五年宽限期,前五年只付息,五年后还本还息,而地方财政对前五年贷款给予全额贴息,村民几乎不用分文,每年都能得到几千元的收入。

产品推出的当年,便有45户移民户申请了这项贷款。随后,这个被大桥新村村民喻为“屋顶银行”的项目,很快在赣州全市推广。2016年,仅农行于都县支行就累计发放“金穗光伏贷“8336.72万元,财政贴息总额达到280万元。而事实上,不管是“扶贫搬迁贷”,抑或是“金穗光伏贷”,金融介入扶贫领域,它带给这些从深山移民出来的贫困群众的,更多的还在于一种理念的输出,一种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作为金融扶贫“组合拳”的一部分,“金穗油茶贷”“财政惠农信贷通”“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一系列金融产品相继在这个移民新村推出,在不断改善着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们一个全新的视野。

“今年扩大了生产规模,目前年生产腐竹至少有3万公斤。”7月17日,大桥村从事腐竹加工的村民张群生说。今年初,他再次从农行申请了10万元“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营业额估算可达到100多万元。在他看来,“如果贫困户已经学会运用金融产品来为自己积累财富的时候,他决不可能出现再次返贫的局面。”

事实也如张群生所言。在2013年推出“扶贫搬迁贷”的时候,古嶂村大部分村民还忧心忡忡——这么多贷款以后怎么还?离开了土地生活该怎么过?然而仅仅不到两年时间,搬入大桥新村的移民户就有近8成还清了5万元贷款。其中包括近7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出来了就有活路。去县城做工,在村里入股,在家里种养,都能来钱。投资,又有银行帮忙。”温八月介绍,在还清银行贷款后,大部分村民又选择了转换成“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用于投入其他的生产。仅他所知道的,大桥新村就有51户。

站在大桥新村门楼前,一眼望去,是近200亩连片的百香果种植基地,这个由客商曾宪华投资的种植基地,如今已吸引了大桥村124户村民投资。有以土地入股的,有从银行贷款入股年底拿分红的,也有入股与进基地务工同时并进的。金融生活开始走进这个移民新村的每一户人家。智付通、电脑终端等银行自助设备相继在村里布放,村民能熟练地使用自助终端查询、转账、消费。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这里变得可触可摸。可以预料,更加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渠道,也或将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甚至民营资本进入这个村庄,为这个业已脱贫的新村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的经济“血液”,让致富奔小康的群众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再造。

原标题:金融扶贫的“大桥样本”:农行于都支行支持村民整体脱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