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林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光伏装机2.4GW

来源:
时间:2017-05-25 11:46:13
热度:

吉林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光伏装机2.4GW:22日,吉林省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不断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着力推动绿

:22日,吉林省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不断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着力推动绿色电力、绿色热力、绿色燃料生产和利用。

光伏发电以西部白城、松原、四平双辽地区为重点,采用风光储、光伏农牧业等开发方式,建设地面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在长春、延边、白山等大中型城市重点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到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40万千瓦。

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在8个国家级贫困县对贫困村建档立卡,以整村推进的方式,保障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包括残疾人)每户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其他光照条件好的贫困地区可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实施。采取村级光伏电站(含户用)方式,每位扶贫对象的对应项目规模为5千瓦左右;采取集中式光伏电站方式,每位扶贫对象的对应项目规模为25千瓦左右。

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重点在资源条件较好,建设条件明确,具备大规模接入和本地消纳能力的地区,结合电力外送通道规划,有序建设光伏先进技术示范基地。在中东部地区,结合土地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治理等,重点打造以本地消纳为主的百万千瓦级“光伏领跑者”基地,通过市场机制扩大先进技术指标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先进设备在新增规模中的比例,促进成本下降和产业升级。

提升太阳能利用装备。以四平市庆达新能源、白山市阳光硅业等企业为依托,在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片生产设备、薄膜电池生产线、电池组件层压机、多晶硅铸锭炉、薄膜电池生产装备以及相应检测设备等方面,形成研发制造和产业化生产能力。

规划原文如下:

前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推进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机遇期,也是全面深化能源改革的攻坚期。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吉林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依据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述了我省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我省能源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能源工业按照“转方式、调结构、保供给、惠民生”的总体要求,注重优化能源产业布局,创新能源发展方式,扎实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能需求,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基本现状

1.资源状况

我省能源资源种类较为齐全,传统化石能源储量不足,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较大。截至2015年底,全省煤炭资源储量27.5亿吨,其中基础储量9.8亿吨(储量7.27亿吨);原油累计探明储量16.38亿吨,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4910亿立方米;油砂资源储量4.8亿吨;油页岩已探明储量1086亿吨,占全国资源储量80%以上,位列全国第一;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约2亿千瓦,可装机容量约5400万千瓦;农作物秸秆产出量约4500万吨/年,可能源化利用的资源总量约1200万吨/年,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1000万吨/年,可能源化利用量约400万吨/年;太阳能资源总体属二类地区;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574.4万千瓦;深部365betway 量潜力相当于26亿吨标准煤。

2.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省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供应能力平稳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装备水平稳步提高,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控制。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一大批电源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截至2015年末,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11.4万千瓦,年均增长5.1%,人均装机达到0.95千瓦。电网建设全面加强,全省500千伏变电站增加到11座,220千伏变电站增加到80座,初步构成分层分区运行的电网体系。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能力有较大提高,“气化吉林”全面实施,沈阳——长春天然气管道已通气运行,四平——白山天然气管道及长春高压外环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长春市2个5000立方米储气库投入运行,全省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4710公里。2015年,天然气产量19.7亿立方米,比2010年提高12.6%;原油产量481万吨,增储稳产成效明显;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290万吨,原油加工量901万吨,比2010年提高10.8%。

——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发展较快。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敦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5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稳步推进,风电清洁供暖示范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利用初具规模。到2015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5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32.9%,占总装机容量比重提高到33.5%。通过实施“上大压小”等措施,累计关停74.2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煤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省保留各类煤矿15处,关闭矿井76处,现有矿井核定生产能力4897万吨/年,大中型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5%以上,煤矿技术改造不断加强,安全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重大能源项目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省能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600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8%。一批电源电网项目、油气管道工程和煤炭矿井升级改造项目相继建成投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较快发展,能源科技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省与内蒙古煤炭、煤化电热一体化合作项目获得国家支持,与俄罗斯煤炭开发合作项目有序推进。

——能源民生条件继续改善。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燃气管道覆盖率达到70%,城镇用气人口增加到1000万,气化率达到60%。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太阳能暖房3.2万户。全面完成了煤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建设住宅面积405万平方米,安置居民6.8万户。绿色能源示范县和新能源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农安、公主岭绿色能源示范县获得国家授牌。白城、洮南、敦化列入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长春经济开发区列为国家新能源产业示范园区。

——能源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0.6吨标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47.8%;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1.4吨/万元,比2010年下降23.15%;燃煤火电平均供电煤耗304.18克/千瓦时,比2010年下降了30.44克/千瓦时;综合线路损耗率降到5.13%,比2010年下降了1.29个百分点。煤炭矿井排水达标率100%。

——能源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富余电力消纳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工业用电奖励政策,扩大电力交易试点范围,大力推进风电清洁供暖、背压机组供热改造等示范试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外送电量配额。油气管道保护和占压隐患整治扎实推进。组织开展油气管道隐患排查和管道占压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输油气管道保护长效机制,保证了全省输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天然气保供工作得到加强。密切跟踪天然气供需形势,强化调度协调,努力协调争取气源指标,推进各级主体责任的落实,保障了居民生活、重点企业的用气需求。

3.存在问题

当前,我省能源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缺煤、少气、贫油、多电”的能源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善,能源发展多年沉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石能源总量不足。我省传统化石能源总量小,能源工业起步早,资源开采时间长,经济开采储量少,扩产空间有限。目前,全省煤炭年产量不足3000万吨,自给率不足30%。原油产量逐年递减,仅占原油加工量的50%左右。天然气产量基本稳定,但产需缺口逐年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化石能源总量不足的矛盾将持续存在。

——电力严重过剩。尽管我省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用电增长的政策措施,但用电负荷增长仍然乏力,全省富余电量高达400亿千瓦时。且我省地处高纬度地区,供热期长达半年,冬季供热的刚性需求导致热电联产机组比重过大,占火电装机73.7%,电网调峰困难。同时,我省是东北电网“北电南送”的重要通道,承担着黑龙江、蒙东电力外送华北、华南等地的任务,由于电力需求增长缓慢,富余电力多,急需加快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我省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始终在70%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比重不足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新能源产业发展缓慢。我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油页岩资源丰富,由于受技术、环境、电力消纳困难等诸多因素影响,优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特别是风电发展面临较大困境,受冬季供热和调峰影响,弃风现象比较突出,生物质发电机组被迫参与电网调峰,影响生物质发电企业效益和运行安全,大量农林业生物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光伏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油页岩还不具备规模化开发利用条件。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省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努力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关键时期,能源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能源结构低碳化、生产利用智能化、供需格局多极化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主题。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重要的增长极。世界能源市场总体宽松,油气探明可采储量稳步增长,非常规油气、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逐步加大,北美页岩油气产能快速增加,形成中东、美洲、中亚—俄罗斯、非洲多极供应格局。发达国家能源需求呈饱和态势,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绿色低碳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能源有望成为引领产业变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率先突破领域。受重要能源生产地和输送通道面临地缘政治博弈等因素影响,全球能源价格和能源安全不确定性增加。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长减速换挡,能源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发展动力开始转换。能源消费增长趋稳,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双重替代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煤炭消费进入峰值期,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将加快增长。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新业态、新产业加快发展,生产利用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传统能源产能过剩,能源系统整体效率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低碳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不足,油气资源人均拥有量低,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保障供应的压力依然存在。

从我省形势看,我省具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优势,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优势,沿边近海优势,生态资源优势,科教、人才、人文优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为能源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常态下,我省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能源消费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与中亚、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等周边国家能源合作领域将不断扩展。能源发展机遇大于挑战。

(三)需求预测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能源需求增速放缓。“十三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按6.5%的增速的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9250万吨标

准煤,年均增长2.6%。按能源品种分:预测到2020年煤炭消费量9275万吨,实现煤炭消费比重逐步下降;石油消费量1200万吨,消费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天然气消费量60亿立方米,消费量和消费比重大幅提高。全社会用电量720亿千瓦时,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发展方针,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为核心,以调结构、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为主线,以能源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着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提高能源效率,着力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用能条件,形成多能互补,内外互济的发展格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吉林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清洁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集约高效开发能源,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少污染物排放,走绿色能源发展之路。

2.坚持协调发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统筹能源综合利用,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形成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坚持创新发展。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能源政策法规,加强能源科技攻关,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4.坚持开放发展。立足省内资源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加强能源资源勘探,完善能源替代和应急储备体系。推动能源对外合作开发,拓展能源合作范围、渠道和方式,加快电力、煤炭、油气战略通道建设,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5.坚持惠民发展。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为目标,统筹城乡和区域能源发展。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拓宽能源扶贫领域,不断提高居民能源福利,全面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进一步

提高,“十三五”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能源供应能力。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480万吨标煤,年均增长3.4%。其中:煤炭2100万吨,石油394万吨,天然气25亿立方米,页岩油20万吨,燃料乙醇产能279万吨,非化石能源1236万吨标煤。

电力装机容量3648.8万千瓦。其中:常规水电装机475.2万千瓦,抽水蓄能装机170万千瓦,燃煤装机1992.5万千瓦,燃气装机90万千瓦,风电装机5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4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131万千瓦。

——能源消费结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9.5%,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3%,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8.6%。

——能源利用效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火电供电煤耗306克标煤/千瓦时,电网综合线损率5%。

——生态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

三、发展布局与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措施”、加快“五大发展”的吉林振兴战略,以提高能源可持续、自适应能力为目标,以构建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体系为核心,以优化能源发展布局、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强多元化供给能力建设、推动集约高效转化为着力点,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及应用能力为抓手,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切实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以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为主攻方向,推进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实现“两提高、一稳定、一降低”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双优化”。

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着力推动绿色电力、绿色热力、绿色燃料生产和利用。提高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扩大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公共建筑、工业园区和城市集中供热等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生物质固体燃料、液体燃料的生产和应用,部分替代燃煤、燃油等常规能源。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9.5%。

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继续推进“气化吉林”工程,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加大对天然气下游市场的培育力度,有序拓展城乡居民用气、天然气燃料替代以及交通、电力等领域应用规模。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8.6%。

稳定石油消费比重。提高石油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控制高碳能源消费。到2020年,石油消费比重稳定在18.6%左右。

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清洁能源供应,优化煤电发展,控制重点地区、领域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压减煤炭消费。以长春和吉林为重点,推进用煤领域“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生”替代工程,加强余热余压利用,加快淘汰分散燃煤锅炉等。实施散煤综合治理,减少城乡煤炭分散使用。到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3%。

(二)夯实能源供应基础

强化去产能、调结构、补短板,坚持多元互补、内外互济的原则,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重点构建“电力、油气、煤炭三大供应体系”。电力供应体系。优化电源结构,合理控制电源项目建设节奏。

坚持适度超前发展与调整优化相结合,严格控制新增煤电规模,适当规划建设背压机组煤电项目,按就地消纳与输出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并举的原则,适度发展风电,大力推广太阳能分布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到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648.8万千瓦。

油气供应体系。坚持内稳外引,以松辽盆地南部、伊通盆地为重点加大省内原油、天然气深化精细勘探开发;提高油气资源探明率和采收率,努力实现增储稳产;推进长输油气管网、储备库和LNG接入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西气、俄气,构建多元、清洁、高效的油气供应体系。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1200万吨,天然气消费量60亿立方米。

煤炭供应体系。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集约高效开发省内资源,提高清洁煤利用水平。到2020年煤炭消费量控制在9275万吨,其中省内供应2100万吨,省外调入7175万吨。

(三)优化能源发展布局

综合考虑全省能源资源赋存、水资源分布、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结合我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按照“优化中东部、打造西部”原则实施差别化开发,优化全省能源建设布局,突出重点,形成东中西部区域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能源供应格局,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适度有序开发风电。继续推进西部已规划风电场的续建项目,扩大风电清洁供暖规模,实施风电制氢等风电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优先发展光伏发电。积极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建设,鼓励采用风光储、光伏农牧业等开发方式,建设地面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探索“光伏+”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光伏产业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有序发展垃圾发电。推进生物质固体、液体燃料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型水电工程和调峰电站项目建设。加快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重点开发伊舒断陷盆地、东南部区和松辽盆地区等三个重点区域。

油气。以吉林油田为主体,加大勘探力度,延缓老油气田递减,实施原油增储稳产工程;稳步推进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油页岩原位转化先导试验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吉林千万吨炼油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炼油企业质量升级,按期完成质量升级改造任务,实现油品清洁生产。

煤电。优化发展煤电,科学发展热电联产,以用电、用热需求引导煤电建设,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大型常规煤电,以“上大压小”方式科学发展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以供热需求为基础合理推进背压机组建设。积极推进灵活性改造热电联产机组和纯凝机组。到2020年灵活性改造热电联产机组1000万千瓦,纯凝机组330万千瓦。

煤炭。推进国有煤炭企业改革重组,稳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产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