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环境保护“最强大脑” :环保产业如何进取?
环境保护“最强大脑” :环保产业如何进取? 我国环保事业,经过30多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其成长过程中,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却一直不可调和,人们甚至断言,中国不可避免
我国环保事业,经过30多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其成长过程中,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却一直不可调和,人们甚至断言,中国不可避免要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遗憾的是我们一直都在这条老路上,直到“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环境保护才有了“最强大脑”。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一路狂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种跳跃式的 “弯道超车”,只是在结果上缩短了我们和发达国家的距离,整个发展模式却鲜有新意,基本是西化的。这样伴随经济的狂奔一路跌跌撞撞发展起来的“环境保护”,追根溯源也是一个“泊来品”。大学里的学科设置、院系结构,环境保护的理论框架、知识体系,实践应用中的技术路线、直至具体技术等,绝大部分都源自西方,这些在引入国内的同时,西方的思维方式也随之跟进,从而逐渐沿着西方的模式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它抓住一个东西,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可是往往忽视了整体联系,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革开放三十年,由于“西化”的影响,我们寻求征服自然,对大自然穷追猛打。表面看来在一段时间内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满足了我们的物质生活需求,靠“跨越式发展”,靠“弯道超车”,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久而久之,却产生了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弊端。单就环保领域来看,治理达标了,环境效果却好像越来越差;总量减排了,环境容量却没了;企业搬迁了,污染只是转移了;标准加严了,又是零排放、又是超低排放,老百姓却感受不到明显效果……所谓治得了病、治不了命,病治好了,健康却没见明显改善,环保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不是两者协调发展。
如果仍然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下一步只能是污染转移了:一线城市的重污染产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二三线城市承接不了的,向欠发展中国家转移。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应该,当然人家也不会再心甘情愿的接受这样的产业,所以产业走出去需要一种新的模式,产业留下来更需要不同的发展路径,所谓 “变道超车”是历史的选择,“生态文明”正是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目标,也是东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讲究天人合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只注意个别枝节。我们既要点上达标,又要整体环境效果;既要环境改善,也要经济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但以前在西化的思维模式主导下,这种转变虽一直在提却困难重重,即使“生态文明”这一“最强大脑”出现。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种认识也有一个转变过程,就像佛学里讲的“看山”一样:一开始看山就是山,绿水青山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是金山银山,两者各自为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慢慢将两者对立起来,看山不再是山了,两者的矛盾出现了且不可调和,这时人们的想法是开发金山银山并尽量少破坏绿水青山,或者开发金山银山的同时尽量保护绿水青山,显而易见这是唯发展论,金山银山在先,绿水青山在后,绿水青山是附属,这不可避免会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经济后环保的道路上去;最近习总书记提出的“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达到了“看山”的新境界,实现了认识上的辩证统一,即看山还是山,但山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了,是一种变道和变维,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文化自信”,也是“变道超车”路径选择的“道路自信”。其实这种东方整体思维的方式早已经慢慢渗入到西方社会,产生了诸如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等理念,并又输送回国内,可见西方社会是在慢慢东化,并反过来影响我们,而我们在西化的道路上却越走越远,直到“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才使东方思维得以回归,而这一战略广为西方社会所接受也在情理之中了。
伴随“生态文明”战略和“两山论”的提出,一系列整体思维的环保政策逐渐落地,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山水林田湖、河长制、排污许可制等,预示着我国环保事业将进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系统化思维管理的新阶段。但是从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俯瞰环保产业,呈现的还是碎片化、项目级、点线层面的供给,难以承担生态文明系统化、效果级、区域层面的需求之重,还有很多痛点,难以贯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比如很多环节没有勾连、很多功能没有发挥作用、很多部件还不协调、很多地方还隐隐作痛,这正如一个人的经络,所谓通则不痛、通则不痛,要想打通各个环节,让这个系统协调的运转起来,必须整体思维、辩证施治。
所谓整体思维是需要跳出环保产业来看环保,需要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俯视环保。就生态文明的大系统而言,环保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在环保框架里谈环保,环保永远是成本,会一直和经济发展对立。环保产业要想发展,要想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环保企业需要“走出去”,此处的走出去,不是人们常说的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地域上、国界上的走出去,是思维的走出去和领域的走出去,即跨界,融入整个生态文明的大系统,把“小环保”做成“大环保”,环保才能做出价值,才能从成本中心变成价值中心,才能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才能承载生态文明发展之重。
1 2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上一篇:绿证热潮遇冷迷局 未来路在何方?
-
我国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2024-08-16
-
南非铸造产业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2024-08-16
-
高压变频器将成为市场节能减排主力浅析2024-08-16
-
国家审计署:44个节能减排项目未达标2024-08-16
-
节能减排急需调整贸易结构2024-08-16
-
山东《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全文)2024-08-16
-
湖北省以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2024-08-16
-
《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频出台 各省目标不同2024-08-16
-
六大重点工程助力安徽合肥节能减排2024-08-16
-
京津冀融资3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2024-08-16
-
林伯强:节能减排或成能源互联网领域最快实现内容2024-08-16
-
以生态文明理念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2024-08-16
-
林伯强:节能减排或成能源互联网领域最快实现内容2024-08-16
-
财政部:节能减排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不得挪用2024-08-16
-
以生态文明理念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