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都高新区:政策“红利”密集释放 助力创新企业群星闪耀

来源:
时间:2017-03-16 12:33:51
热度:

成都高新区:政策“红利”密集释放 助力创新企业群星闪耀在2016年累计为企业兑现政策资金30亿元,为企业减负30亿元的基础上,3月9日,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为企业发出&l

  在2016年累计为企业兑现政策资金30亿元,为企业减负30亿元的基础上,3月9日,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为企业发出“大红包”:在“2016年度企业表彰会”上,成都高新区为440家(次)优秀高新技术企业、优秀创业企业、创新创业人才,颁发奖励金额达9531万元。

  从1988年筹建,发展成为国内外明星企业的“诞生地”,到构建起载体孵化、投融资、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政务服务等五大全链条培育体系,为企业腾飞“保驾护航”,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服务企业发展。统计显示,2016年全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新登记各类型企业28650户,各类企业数量破8万大关;新增各类科技型初创企业5200家,在孵科技型企业累计达12700家。

  “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肩负国务院确定的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的发展使命,肩负推动区域发展、当好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主支撑的责任担当。”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表示,成都高新区将以增强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完善供给环境、扩大公共供给为方向,以促创新、优产业、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力争到2020年,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产业、科技、人才、土地、金融、环保等政策体系逐步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今年成都高新区将发力供给侧改革,落实‘放管服’要求,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再为企业减负50亿元以上。”范毅说,成都高新区将继续完善企业培育体系,形成从企业孵化到发展壮大的良性生态系统,助推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培育出多个行业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从而引领中小企业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助力成都高新区融入全球创新链,奋力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去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在原有产业、科技创新、人才三大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密集释放的政策“红利”使大批企业受益。仅去年一年,成都高新区已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约30亿元。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市场主体快速增加、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年新登记各类型企业28650户,各类企业数量破8万大关;新增各类科技型初创企业5200家,在孵科技型企业累计达127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总数达830家;上市企业总数达2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103家,上市挂牌企业数位列国家级高新区第三;创客人数达10万人。

  “一大批高成长、高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范毅说,“通过表彰先进,加强政策扶持,实施精准服务,我们积极引导企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共同推进成都高新区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各类企业的快速聚集成长离不开成都高新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率先落实示范区“6+4”政策,推动先行先试财税政策全面落地,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复核,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成功落户;示范区建设得到四川省大力支持,四川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6—2025年)》,支持成都高新区发挥示范区对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园区去年深入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制定《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设立三个50亿元的协同创新、大企业创新、领军人才专项资金;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创新设立创智、创客等六大人才招引项目,向全球招揽顶尖人才和团队,力争到2020年,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万人,引进“千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100名;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高校职务科技成果确权50项,打通校地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创新两大通道。

  打造“大孵化”载体为企业发展培育“沃土”

  此次成都高新区对企业的表彰范围包括“突出贡献”“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和“社会责任”4个类别,共23项。今年的表彰会特别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突出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突出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累计奖励金额达9531万元,440家(次)企业获得表彰。

  根据企业估值、技术创新能力、团队综合能力和市场潜力等标准,本次表彰中10家企业颁发了“创新创业明日之星”奖。其中获奖的成都天象互动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在爱丁堡成立工作室,成为了第一家进军苏格兰游戏行业的中国公司,吸引英国BBC网站关注报道,引起全球游戏产业瞩目。这家诞生于成都高新区,由天府软件创业场孵化的本土公司,集自主研发、代理发行、投资孵化为一体,其研发的移动游戏产品《花千骨》上线20天玩家突破1000万。

  在2016年,成都高新区新增11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新增孵化载体60万平方米;区内439家企业获得创业孵化专项资金支持,支持金额4237.12万元;微软云加速基地、腾讯西部创新创业中心、乐视云计算西部创新中心、阿里百川等一批重点孵化器项目落户。不仅如此,针对海外企业和人才,成都高新区专门打造了海外人才离岸双创基地,联合区内重点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其在美国硅谷、欧洲等地的研发中心,建立具有海外“预孵化”功能的国际化众创空间、海外离岸孵化器,就地引进海外人才开展离岸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成都高新区发挥产业园区聚集和培育效应,打造智慧园区,致力于培育区域本土优势企业。天府软件园、天府生命科技园等产业园区成功搭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多层级孵化体系,构筑了不同形式、不同结构的“大孵化”创业环境,企业培育能力不断增强。截至去年底,天府软件园已入驻企业620家,入驻配套服务机构85家,从业人数超过6万人,园区孵化创业企业实现总收入达33亿元。

  将梯形融资体系拓展为科技金融生态

  此次企业表彰会上,有56家企业获得上市挂牌奖励,总额达5800万元。成都智科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科通信”)就是其中一家获奖企业。去年11月,智科通信成功挂牌新三板。发展初期,这家专注于企业IP融合通信设备研发和制造的科创企业一度苦于“融资难”,最终通过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先后获得200万元创业投资资金和两次“成长贷”政策性贷款,顺利解决了资金链问题。

  智科通信的案例在成都高新区并不鲜见。截至去年底,园区以“拨改投”的方式,参与四川省信息安全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等13支政策性产业基金,目前已正式运营的10支基金累计实施投资项目273个,投资金额高达67.58亿元;出资1亿元成立的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累计投资项目46个,在投项目33个;帮助60余家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5.6亿元;帮助19个项目获批国家专项建设基金54.08亿元;“四个一”政策性贷款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累计帮助3500多家(次)科技型企业获得低成本政策性担保贷款173亿元、信用贷款50亿元;帮助区内企业获得境外贷款11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层次的企业投融资需求,作为科技部确定的全国首批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园区,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服务体系”,重点破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心理”。目前,该平台已形成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顾问、改制辅导项目对接、上市路演、论坛沙龙等多种金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如今,成都高新区已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满足企业投融资需求、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截至去年底,成都高新区已聚集金融机构778家,包括银行机构38家、证券期货公司55家、保险及保险中介95家、股权投资机构444家,形成了从天使基金到VC、PE的股权投资基金产业链。

  使“柔性引才”机制成为企业发展“源动力”

  表彰会上,成都高新区对37名符合表彰标准的高层次人才予以表彰,授予爱德华多·沃特·玛瑞斯、黄川等37人“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人才奖”,并给予爱德华多·沃特·玛瑞斯等27人每人100万元奖励,给予黄川等10人每人50万元奖励,在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奖励资金达3200万元。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落户成都高新区,我们对研发制造、管理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甘立军表示,去年成都高新区实施了“菁蓉·高新人才计划”,推动建设国际人才城、建立高层次人才礼聘制度,引全球人才“西南飞”。此外,围绕区内企业用人需求,成都高新区召开2场海外行、6场城市行、40场校园行人才专场招聘会,帮助企业引进中高级人才5100余人。

  伴随人才的全球化趋势,成都高新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格外重视,并创新实施“柔性引才”方式。去年,成都高新区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引进4位诺贝尔奖得主,引入院士及世界500强高管5人进区创新创业;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2人,省“千人计划”专家281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265人、产业急需紧缺人才10171人。

  不仅要帮企业把人才“引进来”,还要保证人才在这里“留得住”“用的好”。

  对此,成都高新区通过大力引进研发类、先进制造业、创新型服务业等项目,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事业发展平台。通过技术入股、股权融资等模式,引导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合作。以国家“千人计划”康裕建教授率领的创业团队为例,通过赋予科学家股权,设立合伙人机制,康裕建教授在这种模式下出任蓝光英诺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执行官,研发出国际尖端的3D生物打印技术,为成都高新区发展生物医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赢得先机。

  此外,去年7月,有法国“硅谷”之称的索菲亚科技园正式落户成都,与成都高新区结为姊妹园区;新川创新科技园、中韩创新创业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也在加速落地,都将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去年9月,成都高新人才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这将成为一座桥梁,更好地聚集高端人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甘立军表示,今年,成都高新区将加快建设国际人才城,打造“国际创客天堂”,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在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成都高新区培育和推动高成长企业发展的重点聚焦在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此次成都高新区企业表彰会上的许多企业,早就尝到了创新发展的甜头。极米科技通过走技术创新之路,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初创企业快速成长起来,目前年销售额近30亿元,在家用智能微投市场稳居行业第一,真正做到了高点起步、后发制胜,在此次表彰会获评“商务服务业十佳企业”荣誉。同样,“我来啦”公司创新解决方案、转变商业模式,打通社区服务“最后100米”,为社区生活带来便捷,以252倍的增长率居于德勤亚太高科技高成长500强榜首。

  “创造的核心当然是在人才,但也包括体制和激励政策,包括产权归属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激发的活力就更大。”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重点激励科研院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权“四权改革”,打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企业的权益化和权益流通化“两大通道”、激发创新创业内生源动力。

  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超前布局,打造自主创新的策源地。在成都高新区,电子科大与华为联合打造了面向未来通信与信息关键技术及系统的试验验证平台,成功进行了全球首个5G无线接入测试,引进了中国科技开发院天府(成都高新区)双创谷项目。

  成都高新区打造的各类科技创新体系极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2016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达248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087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46.1件,位居全国国家高新区前列;新增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31项,增长137%;新增国外专利申请量超过200件,约占去年成都市国外专利申请量一半。

  “知识产权是企业拓展高端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入场券。”成都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大力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助力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就在今年3月7日,成都高新区与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中知(北京)认证有限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创新发展工作。中知认证四川分公司落户成都高新区,将优先处理本地企业的认证申请,极大提升区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

  亲企政务服务体系展现高新“加速度”

  每3分钟新增一家市场主体,日均诞生市场主体144个,去年新增入驻企业28650家,其中科技型企业5200家,这是成都高新区新增创新创业主体的“加速度”。

  “双创”加速度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区的政务服务“加速度”。

  在本次企业表彰会上拿到“优秀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的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从中受益良多。“公司刚创办时,成都高新区就免费提供给我们1500平方米的场地,使用期3年,后来又增加到3000平方米,享受房租减免。凡是写到纸上的扶持政策,一定按时办到,不用费功夫去找,高新区会主动来落实。”该公司董事长李进说,如今,先导已与世界各地的20多家研发企业、科研机构签订商业合同,目前已建成超过60亿种化合物的新药“种子库”,可缩短新药发现周期2—3年。

  去年8月1日起,成都高新区率先在四川省开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电子营业执照试点以及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深化“先照后证”等商事制度改革,以简政放权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150个原本需要事前审批的事项被改为后置审批,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今年3月1日,成都高新工商局正式启用全新的企业注册大厅,并同步开通了网上办事、微信排号等服务,以“互联网+政务”为企业带去实实在在的便利。

  “商事制度改革实施3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共新登记企业58363户,是商事制度改革以前区域累计企业存量的1.8倍。”成都高新区工商局副局长孙秀蓬说,仅仅3年时间,成都高新区新增企业数量就超过了改革以前近20年的企业存量总和。

  此外,为打造更加有效的创业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在出台的《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中明确,要建立“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融入、市场服务与国际服务连接”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助力更多的“李进”入区创新创业。

  “今年我们将力争再为企业减负50亿元以上。”范毅表示,成都高新区将发力供给侧改革,落实“放管服”要求,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精准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用人成本、用能用地成本、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企业获得感,振兴实体经济。(记者 盛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