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光伏产业“寒冬逆袭”

来源:
时间:2014-04-21 21:26:10
热度:

光伏产业“寒冬逆袭”2013年对中国的大多民营企业而言是困难的一年。那些在经济严冬中得以幸存的企业,该如何在冬天中从自身寻求突破以求厚积薄发,在春天到来时抓住机遇,赢在新的起跑线上

2013年对中国的大多民营企业而言是困难的一年。那些在经济严冬中得以幸存的企业,该如何在冬天中从自身寻求突破以求厚积薄发,在春天到来时抓住机遇,赢在新的起跑线上?以清洁能源产业的代表光伏产业为例,在面临行业低谷,市场大洗牌的不利环境下,民企能够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成功“逆袭”呢?

入冬:行业现状环

回顾整个光伏产业在中国的兴起发展不过10来年。2006年至2010年,光伏产业由于受到各国(尤其是欧洲)太阳能补贴政策的扶持连续5年高速增长,众多中国光伏企业高举清洁能源改变世界的大旗,成功境外上市,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中国光伏企业的自身发展又存在先天不足,由于上游晶体硅材料依赖进口、下游组件依赖出口“两头在外”的结构性问题,造成我国光伏产业形成了“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双低”局面。加之近年地方性的盲目建设、粗放扩张、过度投资带来光伏产能的集中化膨胀式释放,2010年后全球经济(尤其是欧洲)的衰退导致需求持续性萎缩,造成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光伏企业利润大幅下滑。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但九成以上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国内需求不足3%。目前全球太阳能光伏组件的需求量约在2000万千瓦左右,而全球太阳能光伏总产能大于实际需求量1.5至2倍,其中7成左右的产能集中在中国。

在这生死危机关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的两大主要市场美国和欧洲又接连筑出贸易壁垒,直接引发了行业大动荡和重新洗牌。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数据,2011年统计的中国光伏企业数为262家,2012年已经降至112家,一半以上的企业退出了光伏产业;即便是幸存的光伏企业也免不了巨额亏损,行业哀鸿遍野。

那么中国光伏产业是否因此会一蹶不振?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光伏产业依然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朝阳产业。虽然目前尚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前景乐观,环保产业(尤其是清洁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世界能源格局的结构化调整,国内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开发以及国家对光伏产业扶持新政策的进一步出台落实,光伏产业再度迎来春天只是时间问题。

打寒颤:企业的下意识反应

光伏企业举步维艰的现状眼下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就像人体着凉会不禁打寒颤放出体内积蓄的热量一样,行业遇冷,企业也会打寒颤。企业入冬后典型的下意识反应包括:降薪裁员;压缩采购成本或推迟付款期;稳固融资渠道以防资金流断裂;削减各部门预算以减少费用支出;甚至关闭产能低下的生产线或者分公司,断腕求存等;除此之外便是漫无止境的等待和观望,期望早日熬出头。这些近乎于企业的本能反应,对于严冬中命悬一线的企业很基本,也很重要。然而须知这些行业低迷时的被动应激反应,每个企业都能做也都会做;观望与等待兴许能帮助企业熬过饥肠辘辘的冬天,但若仅满足于此,企业很难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诚然,熬过冬天已是值得庆贺的胜利,但各企业在困难时期应对的方法不同,已经注定行业回暖时,各企业将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全文显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