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占领”城市隙地,同济大学教授家门口实现都市桃源梦

来源:
时间:2017-02-24 11:34:08
热度:

“占领”城市隙地,同济大学教授家门口实现都市桃源梦 和郊区认领一块田地不同,社区花园深入城市,触手可及。也不同于城市里的屋顶绿化、阳台种菜,社区花园由居民一起设计、营造和维护,物业

和郊区认领一块田地不同,社区花园深入城市,触手可及。也不同于城市里的屋顶绿化、阳台种菜,社区花园由居民一起设计、营造和维护,物业、居委会乃至街道办也会参与进来。

住在上海的刘悦来实现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小目标”:他用500元在自家小区里弄了个“苔藓花园”。

久在樊笼里,很多城市居民都希望在小区里种块自己的花园或菜园,缺的不是钱,也不是精力,而是权利——自己的花园或菜园常常被取缔。

刘悦来是同济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老师,也是“四叶草堂”自然教育机构的发起人,他想将城市里维护不好的绿化地、边角料荒地、垃圾堆积点,都改造成社区花园(Community Garden)。

和郊区认领一块田地不同,社区花园打着“食物森林”“家门口的都市桃源”的旗号,深入城市,触手可及。也不同于城市里的屋顶绿化、阳台种菜,社区花园由居民一起设计、营造和维护,物业、居委会乃至街道办也会参与进来。

不算“苔藓花园”这些小花园,刘悦来的团队在上海修建的社区花园已有16个。在上海中心城区绿地接近零增长的存量时代,他们的大目标是改造出一万个社区花园,让每个社区都有一个,这相当于50个大公园的面积。

在北京和成都,不谋而合地,类似的概念也在萌芽。因为这些小花园不只是带来芳香和收获,还想通过自然教育和公众参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打破冰冷的水泥隔阂。

同济大学教师刘悦来,他与团队的大目标是:改造一万个社区花园。

反思从“圃”到“园”

在城市小区里,改造前的“苔藓花园”太常见了,它们被形象地称为“隙地”。

60平米的边角地,立着“爱护绿化”的牌子,物业也会象征性地撒点草籽,但一直没长好,土地裸露。刘悦来和物业说过,物业也觉得这里是要整一下,但经费不足。

2016年10月开始,刘悦来和小区居民一起设计、劳作,在小花园里种上了常见的二月兰、常春藤、虎耳草,还有不常见的蕨类和苔藓。

“这个小花园光照很差,适合长苔藓地衣等耐阴的植物。”刘悦来说。除了科学种植的考虑,他起名“苔藓花园”还想提醒居民们,苔藓也是一种花园植物,“应怜屐齿印苍苔”正是人们对环境的细心感触。

刘悦来今年45岁,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他成长于山东青岛的海边村庄,闭上眼睛,就会想起小时候鸡鸭鹅成群、草地里昆虫不计其数的景象。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还把贝壳敲碎喂鸡以补钙。“这就是社区花园啊,比鲁迅的百草园还要丰富。”

可当他在同济大学任教时,却意外地发现,在和自然非常密切的景观设计学科中,学生们对自然非常陌生。刘悦来就拍摄了一百多种上海中心城区的野生植物,带着学生认校园里的植物,开展自然教育。

不过,刘悦来感觉身边高大上的绿化难以满足学生观察植物生长的需求,他决定从“可食地景”做起。

“可食地景”可以简单理解为“科学而美观地种菜、种花”。在1980年代的美国兴起,上海世博会上,美国馆还播放了案例。在景观行业学习和工作20年,刘悦来的体会是:“最早的园林,都是和吃有关。”

“囿-圃-园”演替正反映了这个过程:从养动物的“囿”、种果蔬瓜果的“圃”变成了观赏用的“园”。社区花园正是通过“可食地景”来增强互动,回归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一开始就在小区里推“可食地景”,难度很大。2014年底,刘悦来在上海的世纪公园,以科普的名义帮助园方设计建造了上海城市公园中的第一处“可食地景”,种上了番茄、扁豆、玉米、南瓜……也包括景观植物鼠尾草、洋甘菊和金盏花。

“可食地景”很受欢迎,在校园、商业园区、私人花园甚至地产项目里快速推进。在宝山区中成智谷园区附近,一块铁道与公路间堆放垃圾的城市废弃地上,4000米狭长地块被改造成了“火车菜园”,通过一期期的自然教育课程,由市民自己逐渐建成。

这些公园、园区里的花园是“可食地景”的试验田。从码头运货的火车经过火车菜园时,驾驶员都会放慢车速,多看几眼。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