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生物质能“十三五”撬动千亿元市场
生物质能“十三五”撬动千亿元市场国家能源局12月5日公布《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
国家能源局12月5日公布《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生物质能年利用量约5800万吨标准煤,年销售收入约1200亿元,产业新增投资约1960亿元。
其中,生物天然气年利用量80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600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3000万吨。
从我国能源结构和发展环境来看,我国生物质能中长期发展前景广阔,规划的出台将加快推动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生物质能发展势头良好
去年3月21日,加注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空煤油的海南航空HU7604航班波音737-800型客机,搭载156名乘客和8名机组人员于8时20分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飞行后,平稳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的商业化首飞。中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并成功商业化的国家。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能源化利用潜力大。“十二五”时期,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较快,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生物质发电和液体燃料形成一定规模。
截至2015年,生物质能利用量约3500万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的生物质能利用量约1800万吨标准煤。生物质发电和液体燃料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天然气等产业已起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其中,截至2015年,燃料乙醇年产量约210万吨,生物柴油年产量约80万吨。生物柴油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纤维素燃料乙醇加快示范工作。
瓶颈制约生物质能进一步发展
然而,我国生物质能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64%,生物质能仅占全部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8%。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任东明认为:“我国能源体系和规模还不能支持生物质能源的大规模利用,生物质能源的经济性也很难与传统能源竞争。”
目前社会各界对生物质能认识不够充分,尚未形成共识。一些地方甚至限制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应用,导致生物质能发展受到制约。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分布式商业化开发利用经验不足、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不足等。
受制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农林生物质原料难以实现大规模收集,一些年利用量超过10万吨的项目,原料收集困难。
同时,我国生物天然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仍处于发展初期,受限于农村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型企业主体较少,市场体系不完善,尚未成功开拓高价值商业化市场。纤维素乙醇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尚未突破,亟待开发高效混合原料发酵装置、大型低排放生物质锅炉等现代化专用设备,提高生物天然气和成型燃料工程化水平。
《规划》指出,我国生物质能标准体系不健全,政策也不够完善,缺乏设备、产品、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涉及原料收集、加工转化、能源产品消费、伴生品处理等诸多环节,政策一旦分散,就难以形成合力。
据悉,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生物天然气、生物成型燃料工业化标准体系;尚未出台生物质锅炉和生物天然气工程专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生物质能检测认证体系建设滞后,制约了产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尚未建立生物质能产品优先利用机制,缺少对生物天然气和成型燃料的终端补贴政策支持。
四大方向推进生物质能发展
“十三五”是实现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规划》从推动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发展、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加快生物质燃料示范和推广等4个方面明确了“十三五”的建设重点。
生物天然气方面,到2020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色低碳生物天然气产业,年产量达到80亿立方米,建设160个生物天然气示范县和循环农业示范县。
生物质成型燃料方面,我国将在具备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地区,特别是在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淘汰燃煤锅炉任务较重的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等区域,以及散煤消费较多的农村地区,加快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
生物质发电方面,《规划》要求,在农林资源丰富区域,统筹原料收集及负荷,推进生物质直燃发电全面转向热电联产;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西部地区垃圾焚烧发电发展。
生物质燃料方面,《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为600万吨以上。“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推进燃料乙醇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纤维乙醇。具体包括,立足国内自有技术力量,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开展先进生物燃料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加快生物柴油在交通领域应用,对生物柴油项目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产品质量,满足交通燃料品质需要;建立健全生物柴油产品标准体系;开展市场封闭推广示范,推进生物柴油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同时,我国还将推进技术创新与多联产示范,加强纤维素、微藻等原料生产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研发,促进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示范应用;加快非粮原料多联产生物液体燃料技术创新,建设万吨级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进生物质转化合成高品位燃油和生物航空燃料产业化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