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光伏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通新技术到商业应用创新循环

来源:
时间:2016-11-29 09:06:07
热度:

光伏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通新技术到商业应用创新循环导读在光伏企业尝试建立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在2010年着手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考虑到现有产学研体制的天然约束,企业往往

  导读

  在光伏企业尝试建立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在2010年着手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考虑到现有产学研体制的天然约束,企业往往更了解什么样的科技创新成果更适合市场,因为好技术并不一定代表转化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企业国家实验室从诞生开始定位就具备双重属性,既要为本企业的产业化服务,又要承担提升国家的光伏技术和科研成果的水平,发挥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职责。

  “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能不是想象中的那种高大上。”留美归国的冯志强博士说,“作为企业投资的项目,其主要功能仍在于服务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所用。”

  冯志强担任天合光能公司副总裁,他的另一个头衔是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自2010年成立以来,该实验室共取得了13项电池转换效率、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建立了17项国际标准。

  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记录的打破者,冯志强更为关注的是,实验室怎样从技术上引领产业,怎样通过实验室聚集创新要素研发出新产品并产业化,怎样破除现有产业的价格竞争态势,怎样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于传统能源行业。

  “只有实现了新技术与商业应用的完美结合,才算完成了整个创新的循环。”冯志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兼顾技术探索与产业化

  在光伏企业尝试建立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在2010年着手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此前,只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个别大学建有光伏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冯志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科技部之所以有这样的考虑,是因为中国的光伏制造业发展快速,产业在全球具备了较高的影响力和支配力,但快速发展态势与其技术落后的状态并不匹配。

  考虑到现有产学研体制的天然约束,企业往往更了解什么样的科技创新成果更适合市场,因为好技术并不一定代表转化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科技部释放政策红利,企业又有需求,在地方政府的协助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牌子很快下发到企业。

  这也意味着,企业国家实验室从诞生开始定位就具备双重属性,既要为本企业的产业化服务,又要承担提升国家的光伏技术和科研成果的水平,发挥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职责。

  在国家层面,如863计划、973课题等,可以由企业实验室来承担,这与技术攻关项目紧密相连,不需要在短期内完成,具备研发的中长期特点。比如应用于特殊领域的太阳能电池,研发和造价昂贵,非一般企业可承担,但实验室可以提供基础性的配置材料。

  不过这与高校科研院所相比有着不同之处,除了赋予必要的课题外,国家并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的资金直接支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天合光能的重点实验室,6年来近20亿元的软硬件投入均来自企业自身。

  双重定位也存在矛盾之处,即资本需要快速产业化而从市场上获取利润,而技术创新需要经过不断的坚持和积累才会有成果。如何更准确的把握产业发展脉搏,确定的技术研发方向如何更贴近产业应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移如何更有效务实?这些问题总结为一点就是如何平衡短期、中期和长期研发项目,合理分配不同资源,兼顾新技术探索和产业化技术研发。

  “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说服老板、技术研发方、生产制造方、市场销售方等各不同利益诉求者。”冯志强表示,实验室配备了十多条中试生产线,以最大可能实现技术转化。

  实验室从2010年开始探索PERC电池的实验室研发和量产设备评估,而当时各界对此意见不一。历经5年多,先建立完成中试线,再获得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的多项世界纪录,如今取得产业发展、业界和市场认可,才算完成了“可量产”目标。

  冯志强认为,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化生产,所要花费的投入可能比实验室研究本身还要大,面临的问题也更多。有的技术只有在实施产业化转移中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因此,实验室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点是放在技术的产业化方面。

  不漏掉任何重大技术

  如何跟踪和参与国际最前沿的技术研发,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关键在于人才。

  天合光能聘请了国际太阳能领域知名的Pierre Verlinden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公司副总裁,并为Pierre博士配备了全球性的研发团队。

  “鼓励团队发表论文,但不考核论文,而是看发明专利,以及专利转化为产品的可能性。”冯志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从考核的角度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释放了产学研中科研人员的论文压力,而专注于成果转化。

  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认为,实验室关注行业整体技术发展,但不局限于晶硅技术,而是要以开放性的心态去关注任何技术发展,如晶体硅电池、薄膜电池、钙钛矿电池、组件和电站的可靠性、储能、智慧配电、节能用电等,不能漏掉任何重大的、未来可能有重要市场价值的技术。

  该实验室成立的“全球开放基金”欢迎任何有识之士参与研究,并就转化为产品提供了各种保障。冯志强认为,自主研发不能排斥与国际国内的合作,一定要避免“闭门造车”重复建设,并且不能什么都做。通过配套研发投入与先进的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这一模式使得企业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技术研发。

  冯志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目前的人才队伍结构和收入看,实验室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中国科技创新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这是因为,实验室可与院校研究所合作进行一些基础理论性或者前瞻性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的前瞻性、基础性的重大科研项目,但这不能成为企业性研发中心的主要工作。

  实验室应当着力于各项先进技术在光伏生产制造上的产业化应用,为企业的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和支撑,适应新技术和各种不利的市场变化,实现光伏企业在工艺、装备、制造技术上的自立和自强。

  国际化的一个目的在于改变中国长久以来“用钱买技术”的格局,至少要在光伏的一些关键性领域取得突破,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并积累技术、培育人才,为企业打下可长期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推动中国从光伏制造大国向光伏研制强国转变。(记者 王海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