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智能电网核心技术如何领跑
智能电网核心技术如何领跑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安全发展核电已成为能源革命的“三驾马车”。其中,突破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及高效利用、新能源
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安全发展核电已成为能源革命的“三驾马车”。其中,突破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及高效利用、新能源发电调度运行与智能控制、大容量海上风电并网等关键技术,大幅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亟需一张更安全、更高效的智能电网。
在11月15日“2016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智能电网助推能源革命”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在论坛上,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强调,可再生能源如果不转变模式,不解决送出问题,将直接影响装机容量,最后导致电量无法消纳;工信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莫玮则指出,智能电网汇集了电力、电子、装备、信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加快发展智能电网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客观需求。
重点突破大规模并网消纳技术
数据显示,我国沿海12个省市电力消费量占全国比重均在50%左右,而我国76%的煤炭资源、约67%的可开发水电资源、90%的陆地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省区市,能源资源和用电需求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对远距离、低损耗智能电网提出迫切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加速,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大量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智能电网同步规划和配套建设。
“近年来,全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增长,而我国增速最快,已经成为风电和光电装机容量最大国家,这些可再生能源要依靠智能电网来消纳,降低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高清洁水平,迫切需要加快智能电网发展。”莫玮分析称。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谢明亮给出了一组详实的数据:201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双创新高,风电装机容量连续4年世界第一,光伏装机容量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能源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截至2016年6月底,风电并网容量达到1.37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并网容量达到6304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中国风电并网容量将达到2.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并网容量将达到1.1亿千瓦。”谢明亮说。
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伴随而来的是并网和消纳问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建明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弃风、弃光,所以电网怎么样消纳可再生能源,这个能力急需要提升,还有分布式发展模式需要完善。”
“在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技术方面,和国际水平进行比较,多能源协调方面我国属于领先水平,其他相关的4项技术属于并跑水平。”刘建明表示,“十三五”期间,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消纳技术主要从四方面发力,一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规划与稳定性理论,作为基础前瞻;二是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直流汇集与联网技术,是属于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三是规模化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及装备;四是适应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
实现关键装备和系统国产化
智能电网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突破的领域,也是“互联网+智慧能源”战略的重点任务,在最新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智能电网成为9项重大工程之一。
刘建明透露,“十三五”智能电网重大专项以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为总体目标,实施方案明确了五大重点方向,部署了23个重点任务,实施周期自2016年至2020年,总投入经费是15亿多元。
其中,五大重点方向除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外,大电网柔性互联,主要解决将来大容量远距离输电能力;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主要实现用户侧个性化供电需求;多能源互补分布式供能与微网,着力突破微小型动力、主动蓄能调控、智能分布式供能技术;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主要攻克大规模储能、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与装置应用等关键技术。
刘建明表示,“十三五”智能电网重大专项实施标志性成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2016年首先安排了消纳方面的一些工程,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支持冬奥会;二是国家发改委核批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远距离输电示范工程,力求“十三五”期间攻下该工程;三是建设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与互联网示范工程,建成百万用户级供需互动用电系统。
莫玮则建议,智能电网是落实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的重要手段,是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有利支撑,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加快推动智能电网建设;突出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抢占制高点,同时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部门协调,共同研究落实支持智能电网科技、人才、服务、税收等扶持政策;加强融合创新,既要注重科技和产业深度结合,注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要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实现制造、信息、材料、新能源、储能等同步发展。
上一篇:国网江苏电力“光e宝”平台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