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仲恺高新区左拥智能工厂右抱新能源车

来源:
时间:2016-10-21 09:04:41
热度:

惠州仲恺高新区左拥智能工厂右抱新能源车走进惠州仲恺高新区和畅五路一带,只见众多企业鳞次栉比。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便坐落于此,从外面远观,与普通厂区并无太明显区别,但走

   走进惠州仲恺高新区和畅五路一带,只见众多企业鳞次栉比。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便坐落于此,从外面远观,与普通厂区并无太明显区别,但走进内部,处处可见高科技的影子:全自动化生产线上产品快速流动,工人们更多是进行仪器设备的操作监控,而非忙于简单的人工制造,智能化的车间渐显雏形。

   如今,这家公司已成为国内汽车电子行业的领头羊,但它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朝着“全球领先”的更高目标进发。回到一年前,德赛西威与西门子公司“联姻”,启动了制造执行系统(MES)项目,开始试水“工业4.0”。今年以来,又接连上马智能仓储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项目,计划斥巨资在5年内打造“智能工厂”。

   动作频频的不只有德赛西威。驱车从这出发,往东北方向走约25公里,便来到了另一家汽车电子巨头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创新的因子也在这里闪烁。两个月前,华阳通用在一天内“一口气”签下两个协议,不仅联手西门子正式启动PLM项目,还牵手华冠科技启动了MES项目,试图以数字化与信息化转型全面推进华阳智慧工厂建设。

   企业你追我赶,创新故事在这交替上演。汽车电子发力“工业4.0”,是惠州汽车产业创新谋变的一个缩影。来自惠州市发改局的数据显示,全市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8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26家,超10亿元有10家,汽车电子、汽车线束和发动机零部件三大汽配产品,产销均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电子生产基地。

   不过,惠州市不甘于此。眼下,这里的汽车产业正期待转型蝶变,欲打造从零部件制造到整车生产的全产业链,向近30年来的“汽车整车梦”发起最后的冲刺。

   9月22日,惠州市政府正式公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争取整车生产实现“零的突破”,到2018年引进和培育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

   ■数读

   全市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8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26家,超10亿元有10家,汽车电子、汽车线束和发动机零部件三大汽配产品,产销均居全国前列。2016年上半年,汽车产业完成增加值50.13亿元,同比增长13.8%。

   根据计划,到2018年惠州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引进和培育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各类新能源汽车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万辆以上。

   对于新建成投产的纯电动汽车整车项目,年产销量首次达到1000辆、2000辆、5000辆整车的企业,市统筹安排资金分别一次性给予300万、700万、2000万元奖励。对动力电池年销量首次达到10亿、20亿、50亿瓦时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市统筹安排资金分别一次性给予150万、350万、1000万元奖励。

   全球化竞争倒逼惠企转向“智造”

   一条棕色的轨道上,自动送料车来回穿梭、运转自如。通过二维码管理,哪里缺物料,系统一旦触发需求,仓库立即做好调配,AGV小车便自动把物料送至指定地点……在德赛西威,类似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前身是“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惠州)有限公司”的德赛西威,从原来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的汽车电子研发、制造中心,转变成本土国有控股企业已经6年多。虽然已采用了全自动高速贴片机等国际水平的生产设备工艺及自动化生产线,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执行系统,实现贴片安装控制、生产过程互锁防错控制、检验及测试数据和状态的跟踪追溯、报表自动生成等功能,但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工业4.0’不只是搞一两条自动化生产线。”陈春霖说,要完整实施几个关键的系统,并相互协同。“包括西门子在内的世界领先制造商都在迅速导向‘工业4.0’的制造体系,德赛西威要保持与世界领先企业同步、走在中国厂商的前列。”

   “经历从国际本土化到本土国际化的运作模式转变,我们竞争的对手不仅是本土同行,还有北美、欧洲,这对产品质量和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德赛西威供应链管理中心总经理严晓洋说,全球化竞争之下,如果要占有一席之地,管理思路和方法要做出大的改变,“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是重要方向,可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

   正是出于这样的愿景,德赛西威迈向了“工业4.0”的征程。

   严晓洋介绍,德赛西威从去年起便着手进军“工业4.0”,目前一期主要包括MES、PLM、QMS(质量管理系统)和智能仓储等4个核心项目,将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目前我们的系统正在推进过程中,明年底就可以初步看到效率提升等成效。我们计划到2018年左右实现工厂的数字化,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智能化。”

   追赶“工业4.0”浪潮,华阳通用同样有自己的考虑。

   该公司总经理韩继军曾表示,汽车电子是一个高竞争性的行业,不管是国内的同行,还是国外的竞争对手,都非常多。“必须不断地更新技术、产品,如果稍微不留心,就会变成淘汰性的产品。”

   其实,早在2010年,华阳通用就曾启动MES项目,随后还进行了项目升级与替换。然而,随着建设智慧工厂的需要,该公司结合自身情况与需求进行二次信息化规划,决定再次启动更为卓越的MES项目。

   8月15日,在惠城区水口街道的一家商务酒店里,一场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华阳集团副总裁、华阳通用董事长曾仁武接连签下了两个对华阳智慧工厂建设将起重要作用的合作项目。

   一个是与华冠科技公司合作启动的罗克韦尔MES项目,意在推动智能制造。“该项目覆盖物料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车间作业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模块。”华阳通用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启动后将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制造环节效率,提升工厂的“透明度”,实现“可视化”生产,向智慧工厂目标迈进。

   另一个是与西门子数字工厂集团旗下机构Siemens PLM Software合作启动的PLM项目。华阳通用希望借此实现从产品策划到立项、需求分析、项目设计方案、采购、产品设计、生产、测试、销售、售后、仓管等全过程的数字化管控。

   ■声音

   企业要强化前沿技术及国际视野

   南方日报:惠州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有什么优势,又有何挑战,要如何发力?

   德赛西威供应链管理中心总经理严晓洋:就德赛西威来说,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惠州)有限公司,经历从合资企业到本土企业的转变,与国内同行相比,管理体系、制造、研发起点比较高。公司积累了较强的研发实力,相比国外同行,也算起步较早,研发实力带来的综合竞争力比较强。任何一类工业,都有重新整合的过程,最终能在竞争中活下来的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资本、技术,德赛西威未来几年希望在全球产业整合中活得更好。

   德赛西威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管理部总监徐建:客观来说,从惠州乃至国内汽车电子行业来看,与世界巨头相比,目前对前沿技术和更前瞻性的研究与探讨,相对弱一些,要更加强化技术、人才。同时,参与到全球市场过程中,国际化带来的管理方式、体系都有很大的挑战,要放眼全球,转变管理思路、方法,拓宽国际化视野和布局。

   政府应完善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

   南方日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上,对于政府推动产业发展,有何意见建议?

   严晓洋:从大的层面来讲,惠州很多企业面临共性问题,比如在规模和层次上还不够,高端人才的引进比较困难,本地高校较少,与院校合作偏少,这需要政府完善相关的政策。包括在产业扶持方面,建议设置“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等专项扶持资金。从小的方面来说,涉及交通、教育等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做好,让上下班交通出行更方便,让企业员工子女能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

   徐建:企业的发展当然不能单靠政府扶持,关键还是要自身努力。政府要做的是做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同时,惠州市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吸纳更多人才来这里工作发展。

   “下血本”搞创新研发和人才建设

   8月26日上午,仲恺高新区科融创业大厦2楼学术报告厅,充满庄重而又喜庆的气氛。该区2015—2016年度人才与科技工作会议正在这里举行,500多人齐聚一堂,见证着各大奖项花落谁家。最终,此次大会最高奖项——奖励200万元的“人才工作特别贡献奖”被德赛西威“收入囊中”。

   “公司业务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人才的发展。”董事长陈春霖介绍,德赛西威的销售额从2013年至2015年翻了一番,去年突破了车市低迷困境,超越既定21%的增长目标,最终实现同比增长38%,上缴税收3亿多元;预计2016年销售增长将超过40%。

   搞创新研发和人才建设是“烧钱”的工作,业绩提升为德赛西威创造了条件。陈春霖透露,该公司每年针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约占销售额的7%。这在行业内属较高水平。

   同样,近年来,华阳通用也发展较为迅速,年产值超过23亿元。韩继军介绍,该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就达到1.6亿元,其中单是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投入就超过3000万元。

   大手笔投向技术领域的同时,人才驱动的成效也开始显现。“我们很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德赛西威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管理部总监徐建透露,目前该公司总人数突破4000人,其中研发人员连年增长,已从2010年公司自主发展时的300多人增长到现在的1000多人,增长了200%。

   徐建介绍,德赛西威大部分人才是通过自主培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新人融入和培养体系。比如,每年面向全国招聘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进行内部培训。2010年以来,该公司已累计招入620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其中今年新招入160名。

   不仅如此,为了拓展海外业务以及进行国际化布局,德赛西威还积极在海外聘用人才。“我们先后在新加坡、德国、日本设立了分公司,并在当地招揽了大量的前期研发人员、质量人员和项目支持人员,更好地贴近海外客户。”陈春霖称,这也为该公司国内的研发和管理带来了国际化的前沿视野。

   此外,德赛西威还设立了“明星雇员”评选项目,并推出了学历进修、借款购房、内部股权激励等系列政策,奖励和激励各类人才。

   由于在创新研发和人才建设方面舍得“下血本”,企业的业绩得到反哺,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陈春霖介绍,截至目前,德赛西威共申请专利681项,获得授权497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59项,获得授权83项。

   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业务的上市企业--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如此。该公司董秘兼财务总监唐秋英前不久向媒体表示,通过加大投入,该公司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已拥有450多项专利,其中约40%的专利来自这几年的研发成果。

   创新让企业跑出“加速度”。8月23日,亿纬锂能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其营业收入达8.21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长29.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8896.61万元,增长44.21%。通过持续推行技术创新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该公司及子公司仅上半年就获得74项专利授权,其中包括13项发明专利授权。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互联网+”大潮下,随着无人驾驶时代的趋近,惠州汽车电子企业加快抢滩车联网、新能源汽车、“工业4.0”智能制造等领域,越来越追求产品的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得以提升。

   不过,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企业也期待取得更大突破。严晓洋说,希望通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更深度参与到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中去,推动国内外业务更加均衡发展。

   斥巨资奖励

   打造全省新能源汽车重要基地

   得益于德赛、华阳、亿纬锂能、比亚迪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惠州汽车相关产业形成集聚,蓬勃发展。

   有数据表明,惠州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车载导航终端生产基地,车载信息服务和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形成了汽车音响、智能导航、电控系统等较为完善的汽车电子产业集群。

   “2016年上半年,汽车产业完成增加值50.13亿元,同比增长13.8%。”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还被列入全省六个重点支持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之一。

   然而,惠州并未真正圆梦,整个汽车产业链条尚不完善,特别是还没有本土化的整车生产。

   翻开尘封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起,惠州就有“汽车整车梦”,但多次与整车项目失之交臂。

   在新能源汽车风潮涌动的今天,重启“整车梦”后的惠州又瞄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别是在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背景下,惠州发力新能源汽车,放手一搏。

   根据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设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18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引进和培育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各类新能源汽车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万辆以上,成为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为刺激企业的积极性,惠州给出高额奖励。例如,对新建成投产的纯电动汽车整车项目,年产销量首次达到1000辆、2000辆、5000辆整车的企业,市统筹安排资金分别一次性给予300万、700万、2000万元奖励。对动力电池年销量首次达到10亿、20亿、50亿瓦时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市统筹安排资金分别一次性给予150万、350万、1000万元奖励。

   惠州还斥巨资鼓励企业争取整车生产资质。对新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整车或专用车生产公告目录资质的企业,市统筹安排资金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奖励。同时,将优先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用地,探索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实施整车及关健零部件项目投资奖励,并加快仲恺、大亚湾、博罗汽车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以园区为载体,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如何圆“整车梦”?惠州还提出,努力承接周边地区整车生产基地的辐射和外溢,推进亿纬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化项目、京兰动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整车项目招商,以新能源专用车、客车、乘用车为突破口,力争2018年前整车装配制造实现突破。

   回到一个多月前,惠州召开的十一届149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如何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为重要议题,从市领导到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关心何时能圆梦。市政府负责人强调,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在惠增资扩产、做大做强,精准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的招商引资,力争早日实现新能源汽车整车惠州生产制造。

   实际上,不少惠州企业早已盯上了新能源汽车这块“大蛋糕”。几年前,亿纬锂能就与广汽集团客车公司联合推出了多辆增程式电动大巴,并在仲恺区作为免费公交投入运营。该公司研发生产的动力电池、动力系统供给了多家整车厂商,与深圳车企五洲龙合作研发的混合动力城市客车也被列入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公告目录、获准上牌上路,还与华泰汽车、南京金龙客车等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抢滩新能源动力电池、充电设施甚至整车制造等市场。

   两年之前,亿纬锂能董事长兼总经理刘金成就曾透露,该公司正努力申请争取整车生产资质。而今年3月,一期投资6.3亿元的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启动时,刘金成更是胸有成竹地称,“主动承载惠州汽车工业梦想,是亿纬锂能的一项坚定使命。这个项目主要是为了高水平参与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随着新能源汽车发放生产牌照开闸,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陆续批复了几家车企申请的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业内人士分析,亿纬锂能拿下整车生产牌照的可能性较大。若成功,惠州将可圆“整车梦”。

   多重政策利好之下,惠州多年夙愿有望成真。而企业创新还将在这里继续上演,生生不息。(记者 周欢见习记者 廖钰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