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互联网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来源:
时间:2016-10-19 01:02:33
热度:

能源互联网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中国的能源发展之路与官员息息相关,无论中国能源行业的精神标杆,还是电网的高电压建设,实际上都和领导者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集体决策一定程度上也和决策者

  中国的能源发展之路与官员息息相关,无论中国能源行业的精神标杆,还是电网的高电压建设,实际上都和领导者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集体决策一定程度上也和决策者的知识背景、从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很显然,能源互联网自概念诞生之日起,到今天的能源互联网试点建设,也和官员的推动有着必然联系,目前,能源作为国内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政企关系的结合点,如果把它的发展完全脱节于政府政策,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而如果过分地强化政企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却也不一定有利于能源的健康发展,甚至一定程度上会由于政府体制的制约而反制能源的发展,这一反制效应在新的电力改革过程的售电市场改革过程中就有所体现。

  能源互联网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政府、企业、行业如此高热度地关注能源互联网?

  很显然,一方面是来自于政策决策者的推动。另一方面需从能源互联网本身的属性来理解。我们习惯将能源互联网统称为未来新一代能源系统,如果再深入一点讲,就是把能源互联网具体化,把电力系统、油气系统、交通系统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平台化的操控,依靠强大的信息交互技术,在视觉、互动交流等方面产生更易于理解、更便捷、更可靠、更安全的能源供需系统,系统庞大、参与面广、牵扯利益多、程度复杂等,都是导致社会、政府、企业热度关切的重要原因。

  那么,能源互联网从宏观上讲究竟对能源发展方向有何影响?由于能源在过去一个时期内处于短缺状态,而又在国民生产活动中作为必备的生产资料,因此各国对于能源主要的战略方向是积极开发利用和掠夺,国家意志在能源领域的注入最终导致的就是计划经济的主导地位,虽然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谈论市场化经济的强大影响力且对其推崇备至,然而各国对于能源的态度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都是谨慎的,以至于世界范围内的区域战争背后的实质仍然是对于能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的争夺。

  而能源的市场化运作,却是能源的生命力之所在。各国政府虽然对于能源严重管控,但市场化的经营运作却是得到了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认可的,从行业发展讲,没有绝对化的市场经济,有的只是管控下的市场经济,就是计划调节下的市场经济,政府过于参与计划使得能源发展越来越受限于体制约束,而能源互联网概念的诞生及其本身附带的互联网扁平化、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得能源行业进一步从“计划”规制中解脱出来,进一步走向市场化的道路,这就是能源互联网的实质,能源互联网就是在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瓦解计划经济的积弊。至于效果如何,能够走多远,就要看政府、企业等相互间的博弈结果,这种博弈一方面是对旧的、传统的能源供需系统的改造,一方面是建立新的能源供需系统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最终都要落实到收益上。

  对能源互联网下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的判断,最大的机遇来源于能源的局部过剩,使得过去的一味注入式的消耗式需求转变为了阶段性外送式的生产式的供给。这改变了能源过去一个时期的趋势,确切地讲,对于能源需求的区域对抗,转变成了由于能源过剩与能源不足而产生的供需间的区域合作,这也是为什么市场关于能源互联网的市场热度很高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这个角度出发,实际上是有市场需求才诞生的能源互联网的整体框架。

  与政府及行业研究者不同的是,企业经营者更多关注的是关于能源互联网的相关发展机遇在哪里。从目前的电力改革趋势及煤炭去产能过剩进度可以思考这一问题,双向交易平台的建设及交易活动、多项指标互动建设及参与评价机制等,都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竞争领域。

  以电力改革为例,大区域间的电力交易中心的成立从形式上来讲意味着电力改革迈出了一大步,而从各个电力交易中心及后续的售电公司注册的性质上却似乎又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从全国范围来观察,基本上大的电力交易中心都是由政府主导成立的,等同于将电网的利润从国家电网控股转变成了地方政府控股,这样一来公益服务型用电能够满足,但分而治之的局面也随之而来;再反观煤炭、钢铁去产能,似乎生产经营活动进入了一个怪圈,去产能带来的是价格上扬,而价格上扬带来的是生产进一步过剩。问题的关键,在于基于信息平台化的交易网络没有实质性地形成,更谈不上公平的平台交易。

  关于中国能源发展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而附带着各方众多美好愿景的能源互联网究竟能不能解决过去能源发展过程中的积弊,尤其是能源的供给侧改革能不能最终取得实效,现在看,期待大于进展。如果有一天,那些政府主导成立的能源交易公司的客服在用户支付了500元电费或者购买了一车煤之后能够喊一嗓子“亲,给个好评吧”,以服务用户需求为目的的能源供给侧改革可能才能称得上略见成效。

Baidu
map